新型智能截流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2455发布日期:2021-08-17 13:3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新型智能截流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新型智能截流井。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商业污水和表面径流污水下河是城市河道污染和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实行雨污分流是当前大多数城市采取的有效手段,即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污水截流井是实现雨污分流的基础设施。

目前,截流井无法精确控制污水流量,导致雨水并入污水处理量,降低污水处理厂效率,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

公开号为cn210288651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双控智能型截流井,其技术要点是:具有井室,井室内经隔墙分隔形成前室和后室,前室连通合流雨水管和截流管,后室连通溢流管;隔墙上设有连通前室和后室的连通孔,对应连通孔设有能控制连通孔开闭的可调堰;对应截流管在前室内设有能控制截流管开闭的限流堰;前室和后室内均设有液位计,井室周围地表设有雨量计,液位计和雨量计均电路连接控制柜的输入端,控制柜的输出端电路连接可调堰的控制端和限流堰的控制端。

上述方案中解决了截流井无法精确控制污水流量的问题,但是截流井底部容易发生淤积,需要人工频繁去清理,很不方便。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智能截流井,减少井室的底面淤泥的堆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新型智能截流井,包括井室,所述井室连通有合流雨水管、截流管和溢流管,所述截流管和溢流管分别通过控制阀一和控制阀二开关,所述井室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滑杆,所述滑杆的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外沿固定连接有若干受力板,所述转盘的外沿位于合流雨水管的正下方,所述井室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搅拌片,所述转盘和转轴通过传动组件传动,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切断传动组件传动的浮力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晴天或下雨初期时,合流雨水管内多为污水,控制阀一开启,控制阀二关闭,合流雨水管内的污水流入井室后冲击受力板,从而使得转盘的外沿一侧受到向下的力,带动转盘转动,进而通过传动组件带动转轴和搅拌片发生周向运动,对井室内的污水起到搅拌作用,而后污水带着淤泥从截流管排出至污水处理厂,减少井室内淤泥的堆积,延长截流井的检修时间,在下雨中后期,合流雨水管内多为雨水,控制阀一关闭,控制阀二开启,滑杆在浮力件的作用下上滑,而后切断传动组件,进而停止搅拌片的搅拌,使得淤泥位于井室的底部,方便干净的雨水从溢流管排出至河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横杆和竖杆,所述横杆固定连接在井室的内壁上,所述竖杆固定连接在横杆远离井室的一端,所述滑杆的底端内陷形成用于容纳竖杆滑动的滑腔,所述滑杆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横杆穿过的通槽,所述通槽和滑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杆滑动连接在滑腔内且横杆滑动连接在通槽内,从而对滑杆起到导向作用,方便在浮力件的浮力作用下竖直方向位移滑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所述转盘的圆心处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传动杆,所述锥齿轮一固定连接在传动杆远离转盘的一端,所述转轴的上端和锥齿轮二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杆随着转盘转动,从而带动锥齿轮一转动,而后带动锥齿轮二转动,使得转轴和搅拌片周向运动,方便转盘转动驱动搅拌片搅拌污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杆贯穿锥齿轮一,所述传动杆靠近锥齿轮一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开设有竖直设置且用于容纳转轴贯穿的导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在导向孔内滑动,从而对滑块和传动杆起到导向作用,方便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从分离状态啮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室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横向设置的支杆,所述支杆位于浮力件的下方,所述支杆与浮力件相抵触用以限制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水位因为蒸发较低时,浮力件和支杆相抵触,从而固定滑杆和转盘,进而保持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相啮合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保护筒,所述保护筒与转轴同轴设置,所述保护筒的外周壁与搅拌片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保护筒,减少污水或雨水内的泥沙对转轴和井室连接处的磨损,进而提高转轴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片倾斜设置,所述搅拌片的倾斜方向与转轴周向运动的方向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搅拌片倾斜设置,从而减少污水对搅拌片搅拌时的阻力,提高搅拌片搅拌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力件为泡沫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泡沫板的密度远低于水,从而使得泡沫板具有较大的浮力,对滑杆和转盘起支撑作用,方便水位变化时,带动滑杆和转盘上下位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晴天或下雨初期时,合流雨水管内多为污水,控制阀一开启,控制阀二关闭,合流雨水管内的污水流入井室后冲击受力板,从而使得转盘的外沿一侧受到向下的力,带动转盘转动,进而通过传动组件带动转轴和搅拌片发生周向运动,对井室内的污水起到搅拌作用,而后污水带着淤泥从截流管排出至污水处理厂,减少井室内淤泥的堆积,延长截流井的检修时间,在下雨中后期,合流雨水管内多为雨水,控制阀一关闭,控制阀二开启,滑杆在浮力件的作用下上滑,而后切断传动组件,进而停止搅拌片的搅拌,使得淤泥位于井室的底部,方便干净的雨水从溢流管排出至河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滑杆和导向组件。

图中:1、井室;2、合流雨水管;3、截流管;4、溢流管;5、滑杆;6、转盘;7、受力板;8、转轴;9、搅拌片;10、浮力件;11、横杆;12、竖杆;13、滑腔;14、通槽;15、锥齿轮一;16、锥齿轮二;17、传动杆;18、滑块;19、导向孔;20、支杆;21、保护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智能截流井,包括井室1,井室1连通有合流雨水管2、截流管3和溢流管4,截流管3和溢流管4分别通过控制阀一和控制阀二开关,控制阀一和控制阀二通过液位传感器控制开关,井室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滑杆5,滑杆5的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盘6,转盘6的外沿焊接有若干受力板7,转盘6的外沿位于合流雨水管2的正下方,井室1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轴8,转盘6和转轴8通过传动组件传动,滑杆5的底端粘接有用于切断传动组件传动的浮力件10,浮力件10为泡沫板,具有较大的浮力,对滑杆5和转盘6起支撑作用,方便水位变化时,带动滑杆5和转盘6上下位移。

如图4所示,导向组件包括横杆11和竖杆12,横杆11焊接在井室1的内壁上,竖杆12焊接在横杆11远离井室1的一端,滑杆5的底端内陷形成用于容纳竖杆12滑动的滑腔13,滑杆5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横杆11穿过的通槽14,通槽14和滑腔13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一15和锥齿轮二16,转盘6的圆心处焊接有横向设置的传动杆17,锥齿轮一15焊接在传动杆17远离转盘6的一端,转轴8的上端和锥齿轮二16焊接,传动杆17贯穿锥齿轮一15,传动杆17靠近锥齿轮一1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18,滑块18开设有竖直设置且用于容纳转轴8贯穿的导向孔19,井室1的内壁焊接有若干横向设置的支杆20,支杆20位于浮力件10的下方,支杆20与浮力件10相抵触用以限制锥齿轮一15和锥齿轮二16相啮合,方便污水水位因为蒸发较低时,保持锥齿轮一15和锥齿轮二16相啮合的状态。

如图3所示,转轴8的底端焊接有保护筒21,从而减少污水或雨水内的泥沙对转轴8和井室1连接处的磨损,进而提高转轴8的使用寿命,保护筒21与转轴8同轴设置,保护筒21的外周壁焊接有若干搅拌片9,搅拌片9倾斜设置,搅拌片9的倾斜方向与转轴8周向运动的方向相同,从而减少污水对搅拌片9搅拌时的阻力,提高搅拌片9搅拌的效率。

在晴天或下雨初期时,合流雨水管2内多为污水,控制阀一开启,控制阀二关闭,合流雨水管2内的污水流入井室1后冲击受力板7,从而使得转盘6的外沿一侧受到向下的力,带动转盘6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杆和锥齿轮一15转动,锥齿轮一15带动锥齿轮二16下转动,进而带动转轴8转动,而后保护筒21和搅拌片9发生周向运动,对井室1内的污水起到搅拌作用,而后污水带着淤泥从截流管3排出至污水处理厂,减少井室1内淤泥的堆积,延长截流井的检修时间。

在下雨中后期,合流雨水管2内多为雨水,控制阀一关闭,控制阀二开启,滑杆5在浮力件10的作用下上滑,通过竖杆12滑动连接在滑腔13内且横杆11滑动连接在通槽14内,从而对滑杆5起到导向作用,方便在浮力件10的浮力作用下竖直方向位移滑杆5,而后使得锥齿轮一15和锥齿轮二16分离,进而停止搅拌片9的搅拌,使得淤泥位于井室1的底部,方便干净的雨水从溢流管4排出至河流。

雨停后,浮力件10水平高度随液位降低,竖杆12和横杆11对滑杆5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且通过转轴8在导向孔19内滑动,从而对滑块18和传动杆17起到导向作用,方便锥齿轮一15和锥齿轮二16从分离状态啮合,方便搅拌片9搅拌淤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