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85299发布日期:2021-07-16 19:1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近年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人工湿地等集“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应运而生。下沉式绿化带是应用于城市市政道路的常用的海绵城市设计形式。对于道路断面较宽、地面径流系数较大的市政道路,设置下沉式绿化带收集利用部分雨水是减小地面径流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地面径流,减小雨水管线管径,降低管线工程投资。路面雨水沿道路横坡排至路边,经过透水路缘石进入绿化带,雨水经过渗透、净化供植物吸收利用,多余雨水通过溢流井收集储存,旱季利用。透水路缘石是雨水利用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根据以往工程实践经验,雨水透过缘石进入下沉式绿化带中容易对绿化带中的植物及土质产生冲刷,严重影响植物生长,亦会对道路的结构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其能够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水路缘石,包括一体设置的路缘石本体和重力结构支墩,所述重力结构支墩的顶面上设置有初期雨水沉淀池,所述路缘石本体设置有预留吊装孔和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所述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均贯穿所述路缘石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并朝向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所述预留透水孔能够将雨水引流至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
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路缘石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用于朝向路面,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的一个侧壁,所述预留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预留透水孔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
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路缘石本体还具有路缘石顶面,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具有所述路缘石顶面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与所述路缘石顶面弧形过渡。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路缘石本体具有路缘石底面,所述重力结构支墩具有支墩底面,所述路缘石底面和所述支墩底面成阶梯设置,且所述支墩底面相对所述路缘石底面凸出。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具有沉淀池第一侧壁、沉淀池底面和沉淀池第二侧壁,所述沉淀池第一侧壁与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相对,并均与所述沉淀池底
面连接,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延伸至所述路缘石本体,所述预留透水孔贯穿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所述沉淀池第一侧壁、所述沉淀池底面和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围成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的雨水沉淀空间。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第一侧壁相对所述沉淀池底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远离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第一侧壁的高度小于所述沉淀池第二侧壁的高度,且所述预留透水孔的最低点至少与所述沉淀池第一侧壁的最高点平齐。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留透水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预留透水孔相互平行地间隔布置。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留吊装孔的最低点低于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的底壁,最高点高于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的底壁。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溢流井、下沉式绿地和多个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水路缘石,多个所述透水路缘石依次并排设置,并与所述下沉式绿地连接,用于将雨水引流至所述下沉式绿地,所述下沉式绿地与所述雨水溢流井连接,能够将雨水引流至所述雨水溢流井。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该透水路缘石包括一体设置的路缘石本体和重力结构支墩,重力结构支墩的顶面上设置有初期雨水沉淀池,路缘石本体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该预留透水孔贯穿路缘石本体并能够将路面雨水引流至初期雨水沉淀池。即能够将路面积水引流到初期雨水沉淀池,并利用该初期雨水沉淀池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该道路雨水收集系统能够通过下沉式绿地将初期雨水沉淀池漫出的水引流到雨水溢流井,在雨水经过下沉式绿地时,能够灌溉该下沉式绿地上的植被,而雨水溢流井可以存储雨水,有利于雨水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透水路缘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标:10

道路雨水收集系统;100

透水路缘石;110

路缘石本体;111

预留吊装孔;112

预留透水孔;113

第一侧面;114

第二侧面;117

路缘石顶面;118

路缘石底面;120

重力结构支墩;121

初期雨水沉淀池;122

沉淀池第一侧壁;123

沉淀池底面;124

沉淀池第二侧壁;200

雨水溢流井;300

下沉式绿地。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水路缘石100。该透水路缘石100可以收集雨水,并将雨水引流到周围草地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缘石100能够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透水路缘石100包括一体设置的路缘石本体110和重力结构支墩120,重力结构支墩120的顶面上设置有初期雨水沉淀池121,路缘石本体110设置有预留吊装孔111和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均贯穿路缘石本体110的相对两侧面,并朝向初期雨水沉淀池121,预留透水孔112能够将雨水引流至初期雨水沉淀池121。
29.应当理解的是,路缘石本体110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该预留透水孔112贯穿路缘石本体110并能够将路面雨水引流至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即能够将路面积水引流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并利用该初期雨水沉淀池121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留透水孔112和预留吊装孔111不连通,即雨水在经过预留透水孔112时,不会通过该预留透水孔112流入预留吊装孔111。在施工完成后,透水路缘石100的预留透水孔112朝向路面,以便于将路面积水通过预留透水孔112流动至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在施工时,多个透水路缘石100的预留吊装孔111可以相互连通;当然,具体视路面情况以及具体施工要求而定。
31.请参阅图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路缘石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以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均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连接,第一侧面113用于朝向路面,第二侧面114形成初期雨水沉淀池121的一个侧壁,预留吊装孔111贯穿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预留透水孔112贯穿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
32.可选地,预留透水孔112和预留吊装孔111的延伸方向大体垂直;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预留透水孔112与预留吊装孔111之间也可以成其他的角度关系,比如成60度夹角等。
33.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预留透水孔112和预留吊装孔111的角度关系可以不做具体限定。
34.进一步地,该路缘石本体110还具有路缘石顶面117,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具有路缘石顶面117连接,且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均与路缘石顶面117弧形过渡。
35.应当理解的是,路缘石本体110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均与路缘石顶面117弧形过渡可以便于对路缘石的清扫,有利于防止灰尘和其他污垢在路缘石上累积。
36.进一步地,该路缘石本体110具有路缘石底面118,重力结构支墩120具有支墩底面,路缘石底面118和支墩底面成阶梯设置,且支墩底面相对路缘石底面118凸出。
37.如图所示,路缘石本体110和重力结构支墩120在底面位置大体成阶梯状,该阶梯为错台式设计,能够通过重力平衡作用防止缘石倾倒,错台式设计亦可防止雨水反侵路面结构。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具有沉淀池第一侧壁122、沉淀池底面123和沉淀池第二侧壁124,沉淀池第一侧壁122与沉淀池第二侧壁124相对,并均与沉淀池底面123连接,沉淀池第二侧壁124延伸至路缘石本体110,预留透水孔112贯穿沉淀池第二侧壁124,沉淀池第一侧壁122、沉淀池底面123和沉淀池第二侧壁124围成初期雨水沉淀池121的雨水沉淀空间。
39.可选地,该沉淀池第一侧壁122相对沉淀池底面123倾斜,且倾斜方向远离沉淀池第二侧壁124。沉淀池第一侧壁122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内的雨水更好地漫过沉淀池第一侧壁122,同时,便于将该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内的雨水排出。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沉淀池第一侧壁122的高度小于沉淀池第二侧壁124的高度,且预留透水孔112的最低点至少与沉淀池第一侧壁122的最高点平齐,以便于将预留透水孔112内的水引流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中。
4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预留透水孔11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预留透水孔112相互平行地间隔布置。如图所示的方案中,预留透水孔112的数量为四个,且这四个预留透水孔112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
42.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预留透水孔112也可以为其他数量,比如三个、五个等;并且,多个预留透水孔112之间的间距可以是均匀布置的,也可以是按照递增或递减规律布置,还可以是按照其他任意规则进行布置;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多个预留透水孔112相互之间的间距不做具体要求。
4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预留吊装孔111的最低点低于初期雨水沉淀池121的底壁,
最高点高于初期雨水沉淀池121的底壁,可以使结构的几何中心与重心集中,有利于提高该透水路缘石100的安装稳定性。
44.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系统10,包括雨水溢流井200、下沉式绿地300和多个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透水路缘石100,多个透水路缘石100依次并排设置,并与下沉式绿地300连接,用于将雨水引流至下沉式绿地300,下沉式绿地300与雨水溢流井200连接,能够将雨水引流至雨水溢流井200。
45.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路缘石100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10:该透水路缘石100包括一体设置的路缘石本体110和重力结构支墩120,重力结构支墩120的顶面上设置有初期雨水沉淀池121,路缘石本体110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该预留透水孔112贯穿路缘石本体110并能够将路面雨水引流至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即能够将路面积水引流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并利用该初期雨水沉淀池121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该道路雨水收集系统10能够通过下沉式绿地300将初期雨水沉淀池121漫出的水引流到雨水溢流井200,在雨水经过下沉式绿地300时,能够灌溉该下沉式绿地300上的植被,而雨水溢流井200可以存储雨水,有利于雨水的充分利用。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