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1390发布日期:2021-08-03 13:1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镇地区发展迅速,城区土地寸土寸金,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变得愈发重要,涉及到深基坑开挖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软土地基的深基坑开挖属于其中的重点难点工艺,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人们对深基坑开挖施工有了更高、更快、更安全的要求。

中国专利cn201820081044.5公开了一种加强型双排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由第一钢板桩及第二钢板桩相对设置组成的双排钢板桩,基坑开挖在所述双排钢板桩的一侧,所述双排钢板桩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拱形搅拌桩,所述拱形搅拌桩的拱形开口端均贴近所述双排钢板桩设置。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加强型双排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使得该支护结构能适用于多种地质环境,支护刚度大、稳定性好,可大大改善基坑位移过大的情况。

中国专利cn201620172613.8公开了一种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用于基坑止水的前排钢板桩、用于基坑挡土的h型钢、用于辅助止水和挡土的后排钢板桩,所述前排钢板桩及后排钢板桩的钢板桩结构相同,两端均设有锁扣,所述h型钢由一直腹板和两翼板组成,所述翼板的两端设有锁扣配合部,所述直腹板位于两端错侧焊接有两无缝钢管,且无缝钢管的上端连接有辅助高压射水组件,下端连接有喷嘴口。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在钢板桩中接入h型钢,提高了结构刚度,从而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深基坑;同时通过设置连接有辅助高压射水组件的无缝钢管,减少h型钢不必要的硬性损坏。

中国专利cn201820506896.4公开了一种可控变形的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两侧对称设置的钢板桩,设于钢板桩上的腰梁,设于两侧钢板桩间的支撑钢以及设于该支撑钢两端的支撑限位装置,所述支撑限位装置通过腰梁与钢板桩相连接,所述支撑钢包括钢管及设于该钢管两端的中空圆型钢管,所述支撑限位装置包括用于连接支撑钢端部的槽钢及贯穿圆型钢管、将槽钢与腰梁连接的螺栓,所述槽钢及腰梁上均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圆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该基坑支护结构不仅稳定性高,且能够改变支护结构间距,控制基坑水平位移,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基坑的变形要求,对于各种支护安全等级的基坑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以上公开的中国专利均是涉及钢板桩支护领域,但是无法有效解决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全风化岩层的情况下的钢板桩支护。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本结构通过采用液压钻孔机,先用小钻头进行引孔,再采用大钻头进行扩孔,然后实施钢板桩的施工,解决了全风化岩层地质条件中,钢板桩的施工,节约工程造价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施工风险和节约了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拉森钢板桩,第二拉森钢板桩,第一引孔,第二引孔,扩孔,钢腰梁,第一道钢支撑,第二道钢支撑;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长度比第二拉森钢板桩的长度长;所述第一引孔直径比第二引孔直径大;所述第二引孔位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外围;所述扩孔位于第二引孔的外围;所述钢腰梁固定在所述第一道钢支撑和第二道钢支撑上;所述第一道钢支撑位于第二道钢支撑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孔与第二引孔之间有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钢支撑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呈平行关系。

进一步地,还包括砼垫层,所述砼垫层位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的下方,且所述砼垫层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不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全风化岩层地质条件中钢板桩的施工,节约工程造价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施工风险;

(2)本实用新型在其他相同的地质条件下施工钢板桩过程变得简单可控,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板桩结构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设引孔和扩孔钢板桩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打设引孔钢板桩的立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打设引孔钢板桩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1.第一拉森钢板桩;2.第二拉森钢板桩;3.第一引孔;4.第二引孔;5.扩孔;6.钢腰梁;7.第一道钢支撑;8.第二道钢支撑;9,砼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拉森钢板桩1,第二拉森钢板桩2,第一引孔3,第二引孔4,扩孔5,钢腰梁6,第一道钢支撑7,第二道钢支撑8;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1的长度比第二拉森钢板桩2的长度长,优选的第一拉森钢板桩1长12m,第二拉森钢板桩2长9m;所述第一引孔3直径比第二引孔4直径大,优选的第一引孔3直径1m,第二引孔4直径150mm;所述第二引孔4位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1的外围;所述扩孔5位于第二引孔4的外围,优选的扩孔5直径400mm;所述钢腰梁6固定在所述第一道钢支撑7和第二道钢支撑8上;所述第一道钢支撑7位于第二道钢支撑8的上方。

所述第一引孔3与第二引孔4之间有间距,优选的间距为2m。所述第一道钢支撑1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2呈平行关系,且所述第一道钢支撑1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2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还包括砼垫层9,所述砼垫层9位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8的下方,且所述砼垫层9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8不接触。

在施工过程中,优选的采用钻1m直径的第一引孔3,第一引孔3和第二引孔4间距为2m,第一拉森钢板桩1与第二拉森钢板桩2相结合的方式施工,第一引孔3中打设两条第一拉森钢板桩1,接着打设三条第二拉森钢板桩2,接着再打两条第一拉森钢板桩1,依次重复钢板桩的打设步骤。

在实施过程中,优选的先实施所述第二引孔4,再实施直径400mm的扩孔5,然后实施第一拉森钢板桩1,第一拉森钢板桩1施工完成后,进行土方开挖,基坑开挖至第一道钢支撑7设计标高以下0.5m时,停止开挖,设置钢腰梁6和第一道钢支撑7,支撑完成后,继续开挖至第二道钢支撑8设计标高以下0.5m时,设置钢腰梁6和第二道钢支撑8,支撑完成后,继续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拉森钢板桩,第二拉森钢板桩,第一引孔,第二引孔,扩孔,钢腰梁,第一道钢支撑,第二道钢支撑;

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长度比第二拉森钢板桩的长度长;

所述第一引孔直径比第二引孔直径大;

所述第二引孔位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外围;

所述扩孔位于第二引孔的外围;

所述钢腰梁固定在所述第一道钢支撑和第二道钢支撑上;

所述第一道钢支撑位于第二道钢支撑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孔与第二引孔之间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钢支撑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呈平行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砼垫层,所述砼垫层位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的下方,且所述砼垫层与所述第二道钢支撑不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复杂地质环境的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拉森钢板桩,第二拉森钢板桩,第一引孔,第二引孔,扩孔,钢腰梁,第一道钢支撑,第二道钢支撑;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长度比第二拉森钢板桩的长度长;所述第一引孔直径比第二引孔直径大;所述第二引孔位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的外围;所述扩孔位于第二引孔的外围;所述钢腰梁固定在所述第一道钢支撑和第二道钢支撑上;所述第一道钢支撑位于第二道钢支撑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全风化岩层地质条件中,节约了工程造价,又降低了施工风险和节省了工期,而且在其他相同的地质条件下施工过程变得简单可控,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功;陈小惠;佘声伟;魏涵;杨俊峰;盘小辉;林仕健;李刚德;张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