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2940发布日期:2021-11-17 22:2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的增大,城市建筑物日趋密集。生活、生产污水排出量急剧增加,城市排涝防内涝形式也日益严峻。特别是较早修建的城市,排雨排污能力严重不足。为满足较早修建的城市排雨、排污需求,很多城市针对市政排水管道进行改建扩容。
3.城市区各种地下公用管道管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老旧小区的公用管道管网,经历多次改造,各权属单位的管位排布密集且杂乱。导致市政排水管道改建扩容工程管位设计难以布置,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较高。
4.为解决地下管线的杂乱现状,很多城市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地下管廊,将给排水管道、电力管线、燃气管道、通讯管道等统一收纳至地下综合管廊中,从根源上解决地下管道管线的杂乱及维护困难的问题。但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难度较大,资金投入大,施工工期长,施工期对交通、日常生活影响大,不具有普适性。
5.考虑资金投入及交通压力,现状城市地下管道改建扩容,多数情况随着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针对一条或少数几条管道进行改造扩容。然而,在拟改造扩容的管线周边往往存在其他管线,如高压管线、压力污水管道、压力供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此类管道均划有保护区,在此类保护区范围内施工,风险极高,且审批手续复杂,还可能存在改建扩容管道与现状管道高程冲突的情况。此外,市政道路下方的排水管道检查井盖,宜布置在行车道中间位置或中分带、侧分带内,对管道位置也有一定限制,在排水管道管线设计时存在很大困难。
6.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合理避开地下管线保护区,且井位能够合理布置在侧分带、中分带内部的排水管道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旁通式检查井结构,能够合理避开地下管线保护区,而且检查竖井的井位能够合理布置在侧分带、中分带内部,避免了排水检查井盖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8.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连接井,地下连接井连接排水主管,排水主管布置在其他管线保护范围以外,地下连接井通过人行旁通道结构连接检查竖井结构,检查竖井结构位于公路侧分带或中分带的内部,所述地下连接井、人行旁通道结构以及检查竖井结构的底部设置基础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接井的侧壁连接排水支管,所述地下连接井的顶板与侧壁浇筑成一体。
11.进一步的:所述人行旁通道结构包括连通地下连接井和检查竖井结构的人行旁通道,人行旁通道的底高程略高于地下连接井内正常水位的高程。
12.进一步的:所述检查竖井结构包括与人行旁通道结构连接的竖井井筒,竖井井筒的内部设置爬梯,竖井井筒顶部设置井盖。
13.进一步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地下连接井基础层和排水主管基础垫层,地下连接井基础层上方设置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与地下连接井相连;排水主管基础垫层上方设置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连接排水主管。
14.进一步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人行旁通道基础,人行旁通道基础设置在人行旁通道的下方。
15.进一步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检查竖井基础,检查竖井基础上方设置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与竖井井筒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接井、人行旁通道结构以及检查竖井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止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在排水管道合理布置于其他管线保护范围以外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人行旁通道结构将地下连接井与检修竖井连通,使得检查竖井结构可以合理地布置在道路侧分带或中分带内部,排水检查井位置避开了在机动车道上的情况,有效避免了排水检查井盖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满足了道路平整性及视觉美观效果,并满足部分地区对检查井位置的规定。
19.2、本实用新型以增加少量人行旁通道的代价,解决了需要投资巨额资金来修建综合管廊才能方便施工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改建扩容管道位于其他管线保护范围内带来的施工风险,以及改建扩容管道与现状地下管道高程之间的冲突。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21.图2是图1a

a的剖视图;
22.图3是图1b

b的剖视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施工步骤图。
24.附图中的标记为:1

地下连接井;2

人行旁通道;3

竖井井筒;4

爬梯;5
‑ꢀ
排水主管;6

井盖;7

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8

地下连接井基础层;9

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10

排水主管基础垫层;11

排水支管;12

止水;13

人行旁通道基础;14

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15

检查竖井基础;16

钢板桩。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6.如图1

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包括地下连接井1,地下连接井1连接排水主管5,排水主管5布置在其他管线保护范围以外,其他管线包括高压管线、压力污水管道、压力供水管道以及燃气管道等,所述排水主管5为改建扩容后
的新建管道,按设计坡度和距离接入地下连接井1,其管径与管材根据设计要求选用,排水主管5的入口与城市区各种地下公用管道相连,地下连接井1通过人行旁通道结构连接检查竖井结构,检查竖井结构位于公路侧分带或中分带的内部,所述地下连接井1、人行旁通道结构以及检查竖井结构的底部设置基础结构。
27.所述地下连接井1的侧壁连接排水支管11,排水支管11为排水系统沿程接入的管道,收集地面或周边区域排放的雨水和污水,在不同高程位置接入地下连接井1,排水支管11的管径与管材根据设计要求选用,连接排水支管11的相对侧的侧壁与人行旁通道结构相连,所述地下连接井1的顶板与侧壁浇筑成一体,顶板封闭而不设置井盖。
28.所述人行旁通道结构包括连通地下连接井1和检查竖井结构的人行旁通道2,人行旁通道2为钢筋混凝土管材质,其管径满足检修人员通行,长度根据主要取决于排水主管5位置和检查竖井位置之间的距离为准,人行旁通道2的底高程略高于地下连接井1内正常水位的高程,雨期或污水排放高峰期人行旁通道2淹没于水位以下。
29.所述检查竖井结构包括与人行旁通道结构连接的竖井井筒3,竖井井筒3采用砖砌或钢筋混凝土现浇形式,尺寸满足检修人员进出,竖井井筒3的内部设置爬梯4,供检修人员进出检修井进行检修,爬梯4采用防腐处理的铸铁或包塑钢筋材料,嵌固于竖井井筒3内侧壁,自井口以下20cm开始设置,相邻两爬梯4 上下间距30cm~36cm,左右间距30cm,竖井井筒3顶部设置井盖6,井盖6可采用轻型井盖6。
30.所述基础结构包括地下连接井基础层8和排水主管基础垫层10,地下连接井基础层8上方设置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7,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7与地下连接井1相连;排水主管基础垫层10上方设置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连接排水主管5,排水主管基础垫层10为基槽开挖至设计高程后浇筑的素混凝土垫层,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为钢筋混凝土基础层,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确定厚度。
31.所述基础结构包括人行旁通道基础13,人行旁通道基础13设置在人行旁通道2的下方。
32.述基础结构包括检查竖井基础15,检查竖井基础15上方设置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14,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14与竖井井筒3连接。
33.所述基础结构在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施工完成后连为一个整体,使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在使用时受力均匀,所述地下连接井基础层8、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人行旁通道基础13以及检查竖井基础15,根据设计要求选用混凝土浇筑,并满足沉降要求,避免地下连接井1与排水主管5、人行旁通道2,检查竖井与人行旁通道2之间不均匀沉降超限,导致排水系统渗漏。
34.所述地下连接井1、人行旁通道结构以及检查竖井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止水12,所述地下连接井1与排水主管5、排水支管11以及人行旁通道2的连接处设置止水12,所述人行旁通道2与地下连接井1和检查竖井的连接处设置止水12。
35.所述旁通式排水管道检查井结构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本实用新型用于对市政排水管道和排水管道检查井进行改建;
36.s1:平整场地,破除现状道路结构,在设计排水管道及井位位置测量放线,施打钢板桩16支护,并对排水主管5、人行旁通道2、检查竖井以及地下连接井 1的基槽开挖及土方外运;
37.s2:在开挖基槽上铺设排水主管基础垫层10、地下连接井基础层8、检查竖井基础15以及人行旁通道基础13,并在上部分别浇筑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地下连接井混凝土底板7以及检查竖井混凝土底板14;
38.s3:在排水主管混凝土基础9和人行旁通道基础13上分别铺设排水主管5 和人行旁通道2;
39.s4:绑扎地下连接井1的钢筋,并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连接井1,地下连接井1的顶板与侧壁一体成型,不设置井口和安装井盖,地下连接井1连通排水主管5,地下连接井1浇筑时预留排水支管11接入口;
40.s5:绑扎检查竖井钢筋,并混凝土浇筑竖井井筒3,并在竖井井筒3内壁安装爬梯4,将竖井井筒3与人行旁通道13进行连接,人行旁通道13远离竖井井筒3的一端与地下连接井1相连;
41.s6:排水主管5、地下连接井1、人行旁通道2以及检查竖井回填,分层回填夯实,回填至排水支管11高程;
42.s7:进行排水支管11沟槽开挖及土方外运,进行排水支管11铺设并接入地下连接井1;
43.s8:剩余土方回填并压实,拔除钢板桩16安装检查竖井井盖6,恢复路面,进行下一段施工。
44.所述地下连接井1、人行旁通道结构以及检查竖井结构的开挖基槽设置施工支护结构,施工支护结构根据开挖深度及地质情况选用板式支护或放坡开挖。
45.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本质情况下可以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或参数进行修改或者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