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1379发布日期:2021-09-18 01:5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护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2.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22805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生态护坡,堤坝背面第一护坡上设置有护坡砖a,多个护坡砖a拼接铺列,堤坝正面第一护坡上设置有护坡砖b,多个护坡砖b拼接铺列,堤坝正面第二护坡上设置有护坡砖c,多个护坡砖c拼接铺列,堤坝正面第三护坡上设置有护坡砖d,多个护坡砖d筑成阶梯状护岸,护坡砖a和护坡砖b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正方体砖体,护坡砖d包括底板、顶板、中间平台、前挡板、后挡板和连接筋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护坡砖在相互对合拼接后,其对合缝通常是暴露在外面,在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后,会使护坡砖的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水流对防护砖缝隙的冲击,以提升防护砖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包括防护坡,所述防护坡包括多块相互拼接的防护砖,所述防护砖的表面均设为外斜面,所述外斜面自防护砖的顶端至底端向远离防护砖的方向倾斜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或水流从护坡上方流下时,防护砖设置的外斜面能够减缓水流的冲刷;并且在水流动过程中,由于防护砖的下端面高于相邻防护砖的上端面,以减少水流经过纵向相邻防护砖对合的缝隙,以进一步减缓水流对纵向防护砖对合缝的冲击,从而保障防护砖连接的稳定性,提升护坡的寿命。
9.可选的,所述外斜面的顶端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端面与防护砖的顶端面平齐。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能够对位于该防护砖上方的防护砖起到支撑作用,以减缓防护砖之间的挤压。
11.可选的,所述支撑块的表面设为内斜面,所述内斜面自防护砖的底端至顶端向远离防护砖的方向倾斜设置,且内斜面顶端的高度小于外斜面底端的高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斜面的作用下,水流动时能够减少与支撑块的接触,
进而有效避免了支撑块对雨水的引流,保障防护砖对合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防护砖的底端面开设有插槽,所述防护砖的顶端面设有与插槽插接配合的插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相邻防护砖对合时,插块插于插槽内,以实现相邻防护砖对合更加紧密,连接更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插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插槽垂直的侧槽,所述插块的端部设有与插块垂直并与侧槽适配的侧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块插于插槽后,将防护砖下滑,使得侧块能够卡接于侧槽内,以实现相邻防护砖连接的进一步加固。
17.可选的,所述侧块的端部开设有斜倒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倒面能够减少侧块的锐边,进而降低侧块在卡于侧槽内时与侧槽的槽边相抵,保障侧块卡于侧槽的流畅性。
19.可选的,所述防护砖的一侧设有滑块,所述防护砖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滑块适配的滑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向相邻防护砖对合时,滑块能够滑于滑槽内,以提升相邻防护砖的对合紧密度。
21.可选的,所述滑槽的槽底开设有卡槽,所述滑块的端部设有与卡槽适配的翻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护砖下滑时,滑块同样能够在滑槽内下滑,进而使翻边卡接于卡槽内,实现横向相邻防护砖的进一步稳固。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雨水或水流从护坡上方流下时,防护砖设置的外斜面能够减缓水流的冲刷;并且在水流动过程中,由于防护砖的下端面高于相邻防护砖的上端面,以减少水流经过纵向相邻防护砖对合的缝隙,以进一步减缓水流对纵向防护砖对合缝的冲击,从而保障防护砖连接的稳定性,提升护坡的寿命。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实施例突显插槽和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实施例突显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防护坡;11、防护砖;111、外斜面;112、插槽;113、侧槽;114、滑槽;115、卡槽;117、滑块;118、翻边;2、支撑块;21、内斜面;3、插块;31、侧块;311、斜倒面。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参照图1,护坡结构包括防护坡1,防护坡1铺设于护坡上,防护坡1包括多块相互拼接的防护砖11,多块防护砖11在护坡的横向和纵向均相邻对接拼合。
31.参照图1,每块防护砖11在远离护坡的表面均设为外斜面111,外斜面111自防护砖11的顶端至底端向远离防护砖1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实现防护砖11的顶端窄、底端宽。横向
相邻防护砖11对合后,其表面的外斜面111均为平齐状;而纵向相邻防护砖11对合后,处于护坡中较上方的防护砖11的底端面比较下方的防护砖11的顶端面距护坡更远,以使纵向排列的防护砖11呈阶梯状的斜面设置,从而在当有水流流过时,水流会在外斜面111的作用下跳过纵向相邻防护砖11的对合缝,从而减少对对合缝的冲刷,保障防护砖11对合的稳定性。
32.参照图1,每块防护砖11的外斜面111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支撑块2的表面设为内斜面21,内斜面21自防护砖11的底端至顶端向远离防护砖1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内斜面21顶端的高度小于外斜面111底端的高度,支撑块2内斜面21的顶端面与防护砖11的顶端面平齐,以实现对纵向相邻防护砖11的支撑;并且支撑块2在内斜面21的作用下,减少雨水流经相邻防护砖11的对合缝处,从而保障相邻防护砖11对合的稳定性。
33.参照图1、图2,每块防护砖11的底端面开设有插槽112,插槽112沿护坡坡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插槽112的槽口为横槽和竖槽连通的“t”形槽;插槽112的槽底开设有与插槽112垂直的侧槽113,侧槽113沿与护坡坡面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每块防护砖11的顶端面均固定连接有与插槽112插接配合的插块3,插块3的端部固定连接有侧块31,侧块31与插块3垂直设置,以连接形成“t”形块。当纵向相邻防护砖11对合时,插块3插于插槽112内,并使防护砖11向坡面滑动,使得侧块31滑至于侧槽113内实现卡接,便可进一步提升纵向相邻块对合的紧密度。
34.参照图1、图2,每块侧块31两端均开设有斜倒面311,斜倒面311斜向插块3方向设置,以减少侧块31在滑至侧槽113内时,其边缘与侧槽113卡住,从而提升侧块31卡于侧槽113内的流畅度。
35.参照图2、图3,每块防护砖1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17,滑块117沿坡面的方向延伸设置,滑块117在远离防护砖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翻边118,翻边118向坡面垂直翻折。每块防护砖11的另一侧均开设有与滑块117适配的滑槽114,滑槽114的一端延伸至防护砖11的底端面处,以实现滑槽114一端开口,每条滑槽114的槽底均开设有卡槽115,卡槽115沿与坡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以实现与翻边118的配合。当纵向相邻防护砖11对合时,滑块117从滑槽114的开口处滑进,然后在随防护砖11下滑时,翻边118便能够卡于卡槽115内,实现横向相邻防护砖11的紧密对合。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态修复用人工护坡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从护坡的右侧向左侧安装防护砖11,先将上方的防护砖11自右至左依次安装,然后再安装其下一阶的防护砖11,其中防护砖11在槽与块的连接下,便可实现防护砖11的紧密对合。在对合后,各防护砖11在外斜面111的作用下实现对水流的引流,便可减少水流对纵向相邻防护砖11对合缝的冲刷,保障防护砖11对合的稳定性。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