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及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25233发布日期:2021-09-22 21:0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及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及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2.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是一种解决地下管道损坏难题的微创技术,具有社会交通影响小、工期短、环境污染低等优势,因此,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在管道缺陷修复应用实例越来越多,且正逐步被城建局、城管局等管理部门普遍采用。
3.现阶段,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对管道预处理条件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对待修复管段进行封堵调水,并利用抽水泵将其上游污水越过待修复管段排放至其下游。抽水泵运行需连接市政供电或配备发电机供电,对工程成本及工期具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及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
5.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和连接管道,所述气囊本体沿水流方向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所述连接管道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贯穿所述气囊本体,并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外侧。
6.优选的,所述气囊本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气囊接口和所述第二气囊接口相匹配的封闭盖。
7.优选的,所述连接管道的管径为50mm

150mm。
8.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本体、连接管道和排水管道,所述气囊本体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所述连接管道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贯穿所述气囊本体,并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外侧,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高于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端。
9.优选的,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与出水端的高度差为1

3米。
10.优选的,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和长度调节管道,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连接管道相连接,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分别与所述长度调节管道螺纹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和连接管道,所述气囊本体沿水流方向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所述连接管道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贯穿所述气囊本体,并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外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本体、连接管道和排水管道,所述气囊本体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所述连接管道的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和第二气囊接口贯穿所述气囊本体,并
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外侧,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排水管道的进水端高于所述连接管道的出水端。
12.当地下管道出现故障时,可将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充气后放置于检查井入口处,上游污水进入连接管道内,并在连接管道进口处造成负压,连接管道与排水管道相连接,便可利用虹吸效应可将待修复管段上游的污水排入待修复管段下游。本装置是利用污水重力和大气压力使管道中污水产生高度差的最简单的先行装置,不需要借助抽水泵等动力输出装置,即可完成待修复管段的封堵调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压缩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所示:
[0018]1‑
气囊本体、11

第一气囊接口、12

第二气囊接口、2

连接管道、3

排水管道、31

进水管道、32

出水管道、33

长度调节管道、4

检查井、5

待修复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0]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方案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及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请参考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可见,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和连接管道2,所述气囊本体1沿水流方向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11和第二气囊接口12,所述连接管道2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11和第二气囊接口12贯穿所述气囊本体1,并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1外侧。当地下管道出现故障时,可将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充气后放置于检查井4入口处,上游污水进入连接管道2内,并在连接管道2进口处造成负压,连接管道2与排水管道相连接,便可利用虹吸效应可将待修复管段5上游的污水排入待修复管段下游。本装置是利用污水重力和大气压力使管道中污水产生高度差的最简单的先行装置,不需要借助抽水泵等动力输出装置,即可完成待修复管段5的封堵调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压缩施工工期。
[0021]
本技术提供的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还可作为普通封堵气囊使用。具体的,可在气囊本体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气囊接口11和所述第二气囊接口12相匹配的封闭盖,通过封闭盖将第一气囊接口11和所述第二气囊接口12进行封堵,此时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可
快速转变为普通气囊使用。另外,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的厚度可调整,以适应不同管径的封堵。与此相适应的,连接管道2的管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50mm

150mm,具体的,可根据管径不同订制为50mm、100mm、150mm等不同型号。
[0022]
在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请参考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见,包括:气囊本体1、连接管道2和排水管道3,所述气囊本体1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气囊接口11和第二气囊接口12,所述连接管道2通过所述第一气囊接口11和第二气囊接口12贯穿所述气囊本体1,并延伸至所述气囊本体1外侧,所述排水管道3的进水端与所述连接管道2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排水管道3的进水端高于所述连接管道2的出水端。排水管道3的进水端与出水端的高度差可设定为1

3米。
[0023]
本装置是利用管道中污水重力和大气压力使管道中污水越过一较高障碍达到较低目的地的最简单的先行装置。当地下管道出现故障时,可将本排水管道虹吸排水气囊充气后放置于检查井4入口处,上游污水进入连接管道2内,并在连接管道2进口处造成负压,连接管道2与排水管道3相连接,排水管道3中的污水因大气压力的作用流入下游检查井。这样,污水将不断自动流动,直至排水管道3出口处污水液面低于连接管道2的进口处液面为止。本装置利用液体虹吸原理,不需要借助抽水泵等动力输出装置,即可完成待修复管段的封堵调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压缩施工工期。
[0024]
进一步的,为了适应不同长度的待修复管段,本装置可将排水管道3设计为长度可调节的排水管道3。本实施例中,排水管道3为可拆分的u型管道,具体的,请参考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见,排水管道3包括进水管道31、出水管道32和长度调节管道33,所述进水管道31与所述连接管道2相连接,所述进水管道31和所述出水管道32分别与所述长度调节管道33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调节排水管道3的长度以应用于不同长度的待修复管段。
[002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