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及管廊拼接结构

文档序号:27276776发布日期:2021-11-06 03:1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及管廊拼接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结构的变形缝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接处改进的新型钢边橡胶止水带及管廊拼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施工质量关系着管廊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和防水作用。为使变形缝具有适应变形及防渗能力,常在拼缝处设置钢边橡胶止水带。钢边橡胶止水带之中的钢边是镀锌钢板,在止水带生产过程中镀锌钢板插入橡胶中间硫化成形,钢板与橡胶之间粘结牢固,可以起到增强止水带刚性、延长渗径等作用。橡胶止水带的中孔具有伸缩性以适应沉降变形。
3.为了使管廊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形成防渗闭环,止水带的拼接是不可避免的。现有技术中,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热熔将止水带的橡胶部分进行黏结拼接,对两侧的钢边则仅相互靠拢搭接在一起或打上若干铆钉以固定。对拼接端部的伸缩环或者不作专门有效的处理,或者以热熔橡胶填充拼接段的伸缩环。因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时,只是将两侧的钢边相互靠拢搭接在一起,有的打上若干铆钉以固定,两侧的钢边无法做到良好的拼接。这样搭接在一起的两层钢边之间的缝隙,在浇筑振捣时难以得到充分的填充,由于钢边的一侧有缝隙,从而使钢边另一侧无法与混凝土形成良好的刚性锚固作用,钢边与混凝土容易脱落而形成渗漏通道,导致止水带在拼接处的止水可靠性较差。此外,若拼接端部的伸缩环不作专门有效的处理,则会在伸缩环形成漏水通道;而若将伸缩环填充,则又会影响止水带橡胶的变形适应能力,可能导致橡胶带撕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拼接处改进的新型钢边橡胶止水带及管廊拼接结构,以解决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时,搭接的两层钢边之间的缝隙,在浇筑振捣时无法充分填充,钢边与混凝土容易脱落形成渗漏通道、拼接段的伸缩环防漏水与橡胶止水带变形适应能力无法同时兼顾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由中间段和设置在中间段两端的拼接段组成,每段包括橡胶止水带和设置在橡胶止水带边沿的钢边;其中,中间段的橡胶止水带中部设有伸缩环,伸缩环两侧的橡胶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橡胶条凸起;所述拼接段的橡胶止水带中间为不完整的伸缩环,整体截面呈ω型,拼接段的橡胶止水带在伸缩环凸起方向的橡胶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橡胶条凸起;且拼接段的钢边朝拼接段橡胶止水带伸缩环凸起方向弯折,弯折角度范围为20~40
°
;两端的拼接段的伸缩环凸起方向相反,钢边的弯折方向相反。
7.进一步地,中间段、拼接段伸缩环的中轴线重合,且拼接段的厚度大于1/2中间段厚度,小于2/3中间段厚度。
8.本实用新型中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段的止水橡胶截面呈ω型,其中一面平整,并用生橡胶条填充拼接段的伸缩环(填充范围超出拼接段50mm~100mm)。填充后,采用热熔法将拼接段的止水橡胶黏结牢固,拼接段及其附近50mm~100mm范围内的伸缩环由橡胶充填封闭。相比于一般的钢边橡胶止水带,本实用新型中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处的伸缩环处理方式可以阻断渗漏通道,更有效地提高变形缝处的防渗能力。
9.拼接段的橡胶止水带钢边拼接段处的钢边为弯折结构,可以改善拼接段钢边与混凝土之间的刚性锚固性能。
10.进一步地,拼接段的钢边边缘设工艺孔,安装时利用工艺孔将预先制作的钢筋架和钢边用细铁丝缠绕固定于钢筋上,避免了浇筑振捣时止水带移位。工艺孔之间的间距为拼接段钢边长度的1/3~2/3。
11.进一步地,钢筋架采用如下形式:由矩形钢筋框架在中间对折形成。矩形钢筋框架的长度和宽度根据实际工程拼接段的长度和钢边的宽度确定。矩形钢筋框架的对折角度为拼接段止水带钢边弯折角度的两倍(40~80
°
)。
12.进一步地,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段的长度为150~200mm。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的管廊拼接结构,钢边橡胶止水带的两侧埋设于管廊变形缝处,其中,钢边橡胶止水带的首尾拼接,并在伸缩环内填充橡胶形成封闭的结构,拼接处对应的管廊变形缝宽度大于伸缩环。
14.通过对拼接段附近的变形缝进行局部加大(加大范围超出橡胶填充段50mm~100mm),可以进一步提高拼接处止水带伸缩环的适应变形能力。通过改善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处的伸缩环处理方式以及提高钢边与混凝土之间的刚性锚固性能,提高该处的防渗能力。
15.进一步地,变形缝的横截面采用菱形。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采用在拼接段伸缩环内填充橡胶,阻断渗漏通道;将拼接段止水带钢边弯折,改善拼接段钢边与混凝土之间的刚性锚固性能;安装时利用工艺孔将预先制作的钢筋架和钢边用细铁丝缠绕固定于钢筋上,避免浇筑振捣时止水带移位。最终达到提高拼接段防渗能力的目的。
18.2、通过拼接段附近的变形缝进行局部加大,避免了伸缩环填充带来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拼接段止水带伸缩环的适应变形能力。
19.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如下优点:
20.3、可批量预制: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的钢筋架,可以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在工厂预制车间中大规模精细化预制并批量生产,同时保证成型质量;
21.4、可自由选择现场或预制车间拼接:在现场进行拼接时,可直接进行切除伸缩环橡胶、填充生橡胶条、热熔以及钻工艺孔、缠绕细铁丝等系列操作。也可在预制车间进行批量拼接。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未拼接
状态图,b为钢边橡胶止水带嵌于管廊变形缝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管廊变形缝处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处放大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管廊变形缝处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处正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管廊变形缝处钢边橡胶止水带拼接处俯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剖面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钢边橡胶止水带橡胶填充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矩形钢筋框架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预先制作的钢筋架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

变形缝、2

钢边橡胶止水带、3

伸缩环、4

生橡胶条、5

拼接段、6

延伸段、7

钢边、8

弯折角度、9

对折角度、10

工艺孔、11

聚乙烯发泡板、12

密封胶、13

钢筋架、14

橡胶填充段、15

菱形变形缝加大范围、16

中间段。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该实例的说明仅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未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调整,这些改进和调整同样受到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2,如图1所示,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2由中间段16和设置在中间段16两端的拼接段5组成,每段包括橡胶止水带和设置在橡胶止水带边沿的钢边7;其中,中间段16的橡胶止水带中部设有伸缩环3,伸缩环3两侧的橡胶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橡胶条凸起;所述拼接段5的橡胶止水带中间为不完整的伸缩环,整体截面呈ω型,拼接段5的橡胶止水带在伸缩环凸起方向的橡胶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橡胶条凸起;且拼接段5的钢边7朝拼接段橡胶止水带伸缩环凸起方向弯折,弯折角度范围为20~40
°
;两端的拼接段的伸缩环凸起方向相反,钢边7的弯折方向相反。中间段、拼接段为一体结构,其伸缩环的中轴线重合,且拼接段的厚度大于1/2中间段厚度,小于2/3中间段厚度。由于钢边7的连续性,拼接段5范围之外(延伸段6)的钢边7也将弯折一定角度,如图2

4所示。
33.根据实际工程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拼接处改进的钢边橡胶止水带2可采用预制,或者对现有的钢边橡胶止水带进行改造获得,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对钢边橡胶止水带2两端进行切割形成截面呈ω型的拼接段5,两端的拼接段的伸缩环凸起方向相反,并用生橡胶条4填充拼接处的伸缩环3,拼接段5长度为180mm,延伸段6长度超出拼接段5长度60mm,即橡胶填充段14长度为300mm。填充之后,采用热熔法将拼接段5的止水橡胶黏结牢固。在热熔拼接完成之后,将拼接段5的钢边7朝拼接段橡胶止水带伸缩环凸起方向弯折,弯折角度8为30
°
,钢边弯折可以有效改善拼接段钢边与混凝土之间的刚性锚固性能。
34.作为优选,同时在钢边7边缘钻若干个工艺孔10,便于钢边橡胶止水带2拼接时固定,可以避免浇筑振捣时止水带移位。优选地,工艺孔10之间的间距为拼接段5钢边7长度的1/2。另外,可以采用钢筋架13(如图7

8所示)进行配套固定,钢筋架13结构形式要求如下:由矩形钢筋框架在中间对折形成。矩形钢筋框架的长度和宽度根据实际工程拼接段的长度和钢边的宽度确定。矩形钢筋框架的对折角度9为拼接段止水带钢边7弯折角度的两倍,为
60
°
。将钢筋架13嵌于拼接段的钢边7弯折处,利用细铁丝穿过工艺孔10将钢筋架13和钢边7缠绕固定于钢筋上,待钢筋架13和钢边7固定完成后,进行统一浇筑。
3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管廊拼接结构,为了改善拼接处止水带伸缩环的适应变形能力,如图5

6所示,浇筑时可以将管廊拼接处附近的变形缝1局部加大,变形缝的横截面采用菱形,变形缝加大范围15超出橡胶填充段50mm~100mm,本实施例中采用60mm。同时在变形缝处填充聚乙烯发泡板11,厚度选取30mm,与变形缝宽同尺寸,一端紧靠钢边橡胶止水带2的伸缩环3部位。浇筑完成后再用密封胶12填塞在管廊内外侧的变形缝1处。
3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把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