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85342发布日期:2021-06-01 17:3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高速液压夯实机加固地基领域,特别是涉及高速液压夯实机加固吹填土。



背景技术:

高速液压夯实机是中国古代人力夯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机械学机电液技术相结合的土工机械,成功地将冲击能转换为压力能。高速液压夯实机是用于加固地基的机械,主要用于桥涵背、新旧路基结合部、高填方等公路、铁路路基夯实,堤坝及其护坡夯实,建筑沟槽及回填土夯实,环卫垃圾、有害物质填埋夯实等,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又称为液压强夯。用于高速(铁)路路基补强时,可使碾压达标路基继续沉降10cm以上。高速液压夯实机可直接与挖掘机、装载机等配套使用。配套设备型号根据高速液压夯实机型号进行配置,如高速液压夯实机锤重质量越大,挖掘机或装载机(配套设备)吨位应相应增大。配套设备主要为高速液压夯实机提供液压动力和行走能力。根据高速液压夯实机夯锤重量、夯锤行程、夯板面积等参数不同,高速液压夯实机划分为不同的机型。高速液压夯实机目前的施工工艺只适用于工程局部补夯,无法适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

相关的已有技术:

1常规强夯设备有效加固深度

针对普通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也可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中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详见以下公式)进行预估。

公式中,h1为有效加固深度(m),w为锤的重量(t),h为落距(m),α为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与土质、含水率、锤型、锤底面积、工艺和设计标准等多种因素有关。普通强夯法的锤底面积基本相同,且强夯工艺相对成熟,其中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可根据工况和经验进行修正。常规强夯的特点是单锤夯击能大,单锤夯击能一般可达到1500kj~10000kj;夯击频率低,从夯点移位-套锤-夯锤吊起-夯锤落下,整个工艺周期长(2min~4min夯击一次);设备较为笨重,移动性差。

2常规强夯收锤标准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规定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j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kj~6000kj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j时为200mm(放入条文说明)。

3高速液压夯实机设备特点

快速液压夯实工艺又称液压强夯,液压强夯设备工作是通过装载机或者挖掘机提供提升和移动液压强夯机架(以下简称机架)的液压动力。

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因设备型号较多,且夯击能e值远小于普通强夯,现有技术中未给出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的有效加固深度参考指标。影响高速液压夯实机加固深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夯击能e、夯板面积;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因设备夯击能e一般不大于150kj,而夯板面积范围变化较大,高速液压夯实机有效加固深度变化大。高速液压夯实设备相比常规强夯,其夯击能小(一般不大于150kj),夯击频率高(30击~80击/min),移动性强(以辅助设备移动速度为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提出:根据不同设计加固深度采用不同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给出了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的有效加固深度参考标准,弥补了该技术方面的空白;接着,根据不同土质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与单次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单点夯击次数,给出了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收锤标准;接着,采用多遍点夯和各遍点夯夯点之间实行均布、穿插布点的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对于深部土体加固,对于单个夯点,先采用小夯击能快速对浅层土层先进行加固;后续夯击再采用较大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如m≥45kj/m2)对深部土层进行加固,这种加固方式有利于能量向土层深部传递,快速加固深部土体,节约能耗。

具体的,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工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工艺步骤:

步骤a1、提出地基土有效加固深度和地基土加固后效果

根据设计和工程需求提出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和加固后地基土效果。

步骤a2、确定液压强夯设备和辅助设备性能参数。

(步骤a21)依据本发明提出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步骤a1中提出的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

夯击能e为夯锤质量m和夯锤行程h的乘积,详见公式一;

e=m×g×h(公式一)

公式一中,m为夯锤质量(t),g为重力加速度,h为夯锤行程(m);

本发明提出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的公式,详见公式二。

公式二中,m为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e为夯击能,s为夯板面积;

本发明提出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h>6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45kj/m2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2m<h≤6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25kj/m2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0m<h≤2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10kj/m2

(步骤a22)液压强夯设备和辅助设备的选型和匹配

根据(步骤a21)中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选择夯锤重量m1、钢结构支架高度h2、夯板底面积s,带入公式二计算,其结果满足(步骤a21)中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的要求;

设备参数包括提升夯锤所需的液压压力、钢结构支架高度、机架总重量、辅助设备起重能力、辅助设备液压压力等。

设备参数匹配要求如下:

①辅助设备起重能力应大于机架总重量;

②辅助设备液压压力应大于提升机架所需的液压压力;

③钢结构支架高度应大于夯锤竖向最大行程;

步骤a3、现场试夯,判断设备是否适合该工况,并确定夯击参数。

设备进场,选择部分施工区域进行试夯,确定夯击参数;试夯后检测地基土加固效果;若夯击后地基土加固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则该设备可进场施工,若调整夯击参数后夯击后地基土加固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更换设备,再次进行进场试夯试验。夯击参数包括夯点间距、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等。

(步骤a31)确定夯点间距

相邻遍数点夯夯点之间实行均布、穿插布点,高速液压夯实机采用多遍点夯的方式加固地基。多遍夯点均布后,相邻夯点间距不应大于夯板直径的2倍。

(步骤a32)确定单点夯击次数

单点夯击次数应根据步骤a4收锤标准来确定。

(步骤a33)确定夯击遍数

一般大面积区域加固分多遍点夯进行加固。

(步骤a34)确定夯击方式

通过调节高速夯实机夯板面积和夯锤竖向行程,改变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对于单个夯点,先采用小夯击能快速对浅层土层先进行加固;后续夯击再采用较大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对深部土层进行加固;

步骤a4、确定高速液压夯实机施工收锤标准;

结合《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所需加固处理的地基土划分为砂类土和细粒土两类土,根据不同土层工况现场试夯沉降试验,本发明给出如下收锤标准:

对于砂类土,其收锤标准为最后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1cm;每1击观测一次沉降值,当连续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1cm时,可确定包括这3击的累计夯击次数为该土层处收锤标准;

对于细粒土(黏土和粉土),其收锤标准为最后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0.5cm;每1击观测一次沉降值,当连续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0.5cm时,可确定包括这3击的累计夯击次数为该土层处收锤标准;

对于颗粒状(如碎石层、碎石和砂混层等)土层,可参考砂类土收锤标准;而混合土(既有砂,又有细粒土的土层)可参考细粒土收锤标准。

步骤a5、场地整平,测量场地地形初始标高;

通过铲车或推土机平整场地;通过常规测量仪器(rtk)测量地形初始标高。

步骤a6、完成夯击工作。

步骤a61:根据a32中确定的单点夯击次数、a34中确定的夯击方式,完成单点夯击工作;

步骤a62:根据单点夯击,完成施工区域第一遍夯击加固;

步骤a63:按步骤a5进行场地整平,并测量场地第一遍夯击加固后场地标高;

步骤a64:重复步骤a61~a63,完成其余遍数夯击;

步骤a65:检测施工区域加固后效果,并与步骤a1地基加固后效果进行比较,不合格区域重复步骤a61~a65进行补夯加固,直至所有施工区域满足步骤a1的设计要求。

步骤a66、区域夯击工作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首次给出了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和步骤;

2.第一次给出适用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的有效加固深度参考标准,弥补了该技术国内方面的空白;

3.首次根据不同土质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与单次夯沉量关系曲线,给出了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收锤标准;

4.采用多遍点夯和各遍点夯夯点之间实行均布、穿插布点的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对于深部土体加固,对于单个夯点,先采用小夯击能快速对浅层土层先进行加固;后续夯击再采用较大的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如m≥45kj/m2)对深部土层进行加固且利用该方法高速夯实机进行大面积地基加固操作性和适用性增强,并有助于节约能耗。

5.高速夯实机机动性强,夯点间移动、设备转场和安装便捷。

附图说明

图1高速夯实机结构示意图

图2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示意图;

图3收锤标准示意图;

图4三遍点夯夯点布置示意图;

图5高速液压夯实机夯坑沉降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

图6地基加固效果之标贯数据分析;

图7普通强夯点夯超静孔压曲线;

图8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72kj/m2的超静孔压曲线;

图9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108kj/m2的超静孔压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高速液压夯实机包括机架和辅助设备。机架与辅助设备铰接连接,并且机架液压系统和辅助设备液压装置通过液压管路连接,由辅助设备液压装置提供机架液压系统动力。机架一般包括夯锤、着力装置、夯板、钢结构支架、液压系统等构件,为现有技术。液压缸提供液压力,促使夯锤在钢结构支架内竖向方向上下往复运动。高速液压夯实机通过快速、高频提升重锤,然后释放重锤,依靠重锤击打着力装置,并通过着力装置下部的夯板将夯击能传递至地基,从而实现地基的夯击密实;夯板形状一般为圆形。通过更换不同面积的夯板,实现相同作用力下给予土层不同的压力。

不同型号高速液压夯实机的夯击能e范围不同,夯击能e为夯锤质量m和夯锤行程h的乘积,详见公式一;

e=m×g×h(公式一)

公式一中,m为夯锤质量(t),g为重力加速度,h为夯锤行程(m);

影响高速液压夯实机加固深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夯击能e、夯板面积;根据经验,夯击能e越大,夯板面积越小,则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越大,越有利于加固深部地基。

本发明的高速液压夯实机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施工工艺,其目的在于基于高速液压夯实设备提出应用于大面积地基加固的施工工艺,工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工艺步骤:

步骤a1、提出地基土有效加固深度和地基土加固后效果

根据设计和工程需求提出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和加固后地基土效果。确定设计要求中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和地基土质条件,以及加固后地基土加固效果(如地基土强度、承载力、变形、密实度等指标等指标),地基加固效果可通过原位试验(如标准贯入试验、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密实度检测等)进行检测。

步骤a2、确定液压强夯设备和辅助设备性能参数。

(步骤a21)依据本发明提出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之间的关系,并根据a1中提出的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

依据现场试验,本发明提出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的公式,详见公式二。

公式二中,m为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e为夯击能,s为夯板面积;

不同有效加固深度所需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不同。随着设计有效加固深度的增加,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应相应增加。为了验证液压强夯设备的夯击能能满足设计有效加固深度的要求,需进行现场试夯试验。在试验区不同地基土层深度处埋设孔压计,试夯过程中通过监测孔隙水压力,若孔隙水压力存在明显波动则判断液压强夯设备有效加固深度大于或等于该深度,反之,则判断液压强夯设备有效加固深度小于该深度。根据现场试验,本发明提出高速液压夯实机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h>6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45kj/m2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2m<h≤6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25kj/m2

对于有效加固深度0m<h≤2m,应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10kj/m2

(步骤a22)液压强夯设备和辅助设备的选型和匹配

根据(步骤a21)中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选择夯锤重量、钢结构支架高度、夯板尺寸;钢结构支架高度直接影响夯锤行程h,根据公式(一)计算进而影响夯击能e。

根据液压强夯设备和辅助设备匹配要求,提升夯锤所需的液压压力、钢结构支架高度、机架总重量、辅助设备起重能力、辅助设备液压压力等参数。

设备匹配要求如下:

①辅助设备起重能力应大于机架总重量;

②辅助设备液压压力应大于提升机架所需的液压压力;

③钢结构支架高度应大于夯锤竖向最大行程;

步骤a3、现场试夯,判断设备是否适合该工况,并确定夯击参数。

设备进场,选择部分施工区域进行试夯,确定夯击参数;试夯后检测地基土加固效果;若夯击后地基土加固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则该设备可进场施工,若调整夯击参数后夯击后地基土加固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更换设备,再次进行进场试夯试验。夯击参数包括夯点间距、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等。

(步骤a31)确定夯点间距

高速液压夯实机采用多遍点夯的方式加固地基。多遍夯点均布后,相邻夯点间距不应大于夯板直径的2倍。多遍夯点均布是指将每遍夯点都布置在同一个施工图上,如图4所示,第一遍夯点与相邻第二遍夯点距离l1,第一遍夯点与相邻第三遍夯点距离l2,夯板直径为d,应满足l1≤2d和l2≤2d。

由于液压强夯夯板面积与普通强夯夯锤底面积相比较小,液压强夯夯板直径一般为0.8m~2m之间,而普通强夯夯锤直径约为2.5m。液压强夯夯点布置不易过于稀疏;多遍夯点均布后,相邻夯点间距不应大于夯板直径的2倍。

现场夯击加固过程时,夯点间距过大则影响土体最终加固效果;而夯点间距过小,增加了总的夯点个数,将增加工程工期和成本,影响工程进度。应根据a42确定夯点间距。

液压夯设备采用多遍点夯进行加固地基;夯击遍数根据现场设计要求和试夯试验确定,即试夯试验时满足现场设计要求的最低点夯遍数即为最终多遍点夯次数。

多遍点夯是指先进行第一遍夯击,再进行第二遍夯击,以及后续三遍、四遍等多次夯击。如图3所示,相邻遍数点夯夯点之间实行均布、穿插布点,即第一遍夯点间距较大,第二遍夯点穿插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并且均匀布置;同理第三遍夯点穿插在第二遍夯点之间,并且均匀布置,后续依次而推。常规夯点布置形式可根据基础形式、地基土类型和工程特点选用,宜为正方形、矩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形式,为现有技术。本发明中,不同遍数之间可采取不同形式的夯点布置形式,即第一遍夯点采用正三角形布点,第二遍夯点可采用正方形、矩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型等形式布点,同理依次而推。

(步骤a32)确定单点夯击次数

单点夯击次数应根据步骤a4收锤标准来确定。

(步骤a33)确定夯击遍数

一般大面积区域加固分多遍点夯进行加固。

(步骤a34)确定夯击方式

通过调节高速夯实机夯板面积和夯锤竖向行程,改变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对于单个夯点,先采用小夯击能快速对浅层土层先进行加固;后续夯击再采用较大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如m≥45kj/m2)对深部土层进行加固;如对于深部土体加固,单个点夯先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10kj/m2,对0m<h≤2m的浅层土层先进行加固;接着,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25kj/m2对2m<h≤6m的土层进行加固;最后,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45kj/m2对6m≤h的土层进行加固;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越小,高速夯实机单位时间夯击频率越高,即工效越高;这种方式是先将表层松散土层密实后,在通过较大的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对深部土体加固,有利于夯击能量e向深部土体传播,深部土体加固效果较好,且防止达到收锤标准前单点夯击沉降量过大,着力装置陷入土中,导致较难拔出;并且该为防止出现不利于高速夯实机上拔移位的状况,应严格按步骤a41收锤标准控制夯击沉降量。

步骤a4、确定高速液压夯实机施工收锤标准;

高速夯实机单点夯实次数主要根据试夯沉降试验的夯击次数与单次夯沉量关系曲线得到。结合《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所需加固处理的地基土可简单划分为砂类土和细粒土两类土,根据不同土层工况现场试夯沉降试验,本发明给出如下收锤标准:

如图2所示,对于砂类土,其收锤标准为最后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1cm;每1击观测一次沉降值,当连续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1cm时,可确定包括这3击的累计夯击次数为该土层处收锤标准;

对于细粒土(黏土和粉土),其收锤标准为最后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0.5cm;每1击观测一次沉降值,当连续3击夯沉量平均值小于0.5cm时,可确定包括这3击的累计夯击次数为该土层处收锤标准;

对于颗粒状(如碎石层、碎石和砂混层等)土层,可参考砂类土收锤标准;而混合土(既有砂,又有细粒土的土层)可参考细粒土收锤标准。

步骤a5、场地整平,测量场地地形初始标高;

通过铲车或推土机平整场地;通过常规测量仪器(rtk)测量地形初始标高。

步骤a6、完成夯击工作。

步骤a61:根据a32中确定的单点夯击次数、a34中确定的夯击方式,完成单点夯击工作;

步骤a62:根据单点夯击,完成施工区域第一遍夯击加固;

步骤a63:按步骤a5进行场地整平,并测量场地第一遍夯击加固后场地标高;

步骤a64:重复步骤a61~a63,完成其余遍数夯击;

步骤a65:检测施工区域加固后效果,并与步骤a1地基加固后效果进行比较,不合格区域重复步骤a61~a65进行补夯加固,直至所有施工区域满足a1的设计要求。

步骤a66、工程验收

进一步,对步骤a33的夯击遍数和方式进行优化:

高速液压夯实机一般配置3个档位,3个档位夯锤在钢结构支架中的竖向行程不同。1挡夯锤竖向行程h1较小,夯击能e1也相对较小;3挡夯锤竖向行程h3最大,夯击能e3也最大;2挡在1挡和3挡之间。不同夯击能下夯击次数均按照步骤a41进行判断。

步骤a32得到的单点夯击次数假设为60击。则单点夯击次数对于有效加固深度h>6m,对于第一遍点夯,单点夯击0~19击可先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10kj/m2,对0m<h≤2m的土层先进行加固;单点夯击20击~39击可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25kj/m2,对2m<h≤6m的土层先进行加固;单点夯击40击~60击可采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45kj/m2,对6m≤h的土层先进行加固。

具体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对于设计有效加固深度为8m的细粒土地基,设计要求为土层8m范围内标贯次数大于15击,土层压实度大于90%。选用hc型高速液压夯实机,夯锤总重为7000kg,夯锤行程最大行程1200mm,夯击能e为84kj,锤击频率30次/分钟,现场选用夯板底面积分别为0.79m2和2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分别为106kj/m2和42kj/m2。现场试夯,确定夯板底面积0.79m2的夯击次数为55击,夯板底面积2m2的夯击次数为40击。现场试夯,夯击遍数为3遍点夯,第一遍点夯采用42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第一遍点夯夯点间距为5m,呈梅花形布置;第二遍点夯采用106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第二遍点夯夯点间距为5m,呈梅花形布置;第二遍点夯采用106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第二遍点夯夯点间距为2.5m,呈矩形布置。加固后,土层8m范围内标贯次数均大于15击,土层压实度均大于90%,满足现场设计要求。

实施例2

在卸载后试夯区选取典型区域作为试验场地,选取2000m2施工区域进行施工试验,试验区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进行普通强夯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试验研究,对两种工艺加固前后效果和施工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场区大面积强夯工艺选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对于设计有效加固深度为7m的砂类土地基,设计要求为土层7m范围内,土层压实度大于95%。选用hc型高速液压夯实机,夯锤总重为9000kg,夯锤行程最大行程1200mm,夯击能e为108kj,锤击频率20次/分钟,现场选用夯板底面积分别为4m2和2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分别为27kj/m2和72kj/m2。现场试夯,夯板底面积72m2的夯击次数为65击,夯板底面积27m2的夯击次数为32击。现场试夯,夯击遍数为3遍点夯,第一遍点夯夯点间距为4m,呈梅花形布置;第二遍点夯夯点间距为2.5m,呈矩形布;第三遍点夯夯点间距为2.5m,呈矩形布。单个夯点先采用27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再采用72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最后采用108kj/m2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

普通强夯工艺点夯夯击能约为4000kj,满夯夯击能约1000kj,试验区采用两遍点夯,一遍满夯的夯实工艺。每遍夯击结束后,平整场地后再进行下一次夯击,最后一遍满夯后进行场地碾压找平至交工标高。普通强夯夯点采用正方形布置。点夯夯点间距初步设计为5.0m,每个夯点8~10击即夯击能4000kj作用下,最后两次夯击后沉降量均值不大于10cm,以此确定单点夯击次数。

普通强夯加固大面积地基土工艺较为成熟,为推广高速液压夯实工艺应用于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现对同一工况条件下两种工艺实施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1不同试验区夯击工艺方案

一、两种强夯工艺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1.1夯点沉降

根据现场液压强夯辅助设备上拔难易程度,试验过程中单点夯击次数均不大于60下。如图5所示,相同夯击次数下,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108kj/m2的沉降明显大于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72kj/m2。说明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大有利于加固深部土体。

1.2标准贯入试验

在强夯试验区加固前,以及在两种工艺强夯完成后7~10天从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吹填砂深度内进行标贯试验,通过对比普通强夯夯后与液压强夯夯后标贯数据,探讨两种工艺强夯加固效果。

由图6可知,普通强夯与液压强夯加固后地表下9m内砂层强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强,且液压强夯和普通强夯加固后土体不同深度处标贯值均大于15击的设计要求。液压强夯夯板直径相同条件下,g区液压强夯60击夯击后土体深部标贯值明显大于f区50击土体被夯击后的标贯值,说明土体强度随着液压强夯夯击次数增加而增加。对比a区和d区加固后标准贯入值可知,夯击次数相同条件下,夯板直径越小,4m深度内浅层土体加固后强度越大,而大于4m深度土体加固后强度差别不大。说明夯板直径变化,对浅层土体强度影响较大。

1.3孔隙水压力监测

为探究普通强夯点夯和液压强夯点夯夯击后,土体不同深度超静孔压力值变化情况,以及超静孔压力消散时间,试验选用振弦式孔压计进行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按竖向等距离在地基不同深度(深度分别为5.45m、6.45m、8.45m、10.45m)处埋设孔压计。普通强夯与液压强夯夯锤边缘距离孔压计水平向埋设距离均为1m。

现场孔压监测装置能够将孔压数据无线传输至云端,实现自动监测。试验过程中设定每5min/次进行孔压数据采集。

由图7~图9可知,普通强夯点夯在深度10.45m处有超静孔压,说明普通强夯点夯达到10.45m。而高速液压夯实机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108kj/m2条件下,影响深度达到8.45m;而高速液压夯实机在对地单位面积夯击能m为72kj/m2条件下,影响深度至少达到5.45m。

以上描述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只是阐述本申请较好的实施方法,不是对申请的限定,在不违背申请精神的情况下,本申请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