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89839发布日期:2021-07-23 21:0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给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排水管道在城市地下用水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地表的污水通过排水管道排放到污水处理池,从而减少地表污水对地表的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排水管道也加快了污水进入到污水处理池的速度,防止污水留存时间过长,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缺陷:地表的污水中经常存在垃圾,垃圾会随污水流入到排水管道内,从而对排水管道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限制污水中的垃圾流入到排水管道内,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其包括排水管、设置于排水管内的过滤桶、设置于地基上的支撑板和安装于支撑板上的驱动机构;过滤桶上固定有升降杆,升降杆上固定有导向部;支撑板上固定有导向筒,导向筒上开设有滑移孔和导向槽;升降杆与滑移孔滑移配合,导向部与导向槽滑移配合;驱动机构包括内齿轮、驱动齿轮、驱动蜗杆、握持杆和曲柄;内齿轮固定于支撑板上;曲柄的一端与导向筒转动连接,握持杆的顶端与曲柄转动连接;驱动齿轮转动设置于握持杆上,驱动齿轮与内齿轮啮合;驱动蜗杆转动设置于握持杆上,驱动蜗杆的顶端与驱动齿轮固定;升降杆上固定有升降蜗杆,驱动蜗杆与升降蜗杆啮合。本申请能够限制污水中的垃圾随污水流入到排水管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地基上表面排放至排水管的过程中,过滤桶对污水有过滤作用,以使污水中的垃圾堆积于过滤桶内,当过滤桶内的垃圾堆积过多时,工作人员握住握持杆的底端,驱动握持杆绕升降杆作圆周运动,驱动齿轮带动内齿轮转动,内齿轮带动驱动蜗杆转动,驱动蜗杆与升降蜗杆相互啮合,驱动蜗杆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带动升降蜗杆向上滑移;与此同时,导向部与导向槽滑移配合,以使升降杆只能沿竖直方向滑移而无法发生旋转,升降蜗杆带动过滤桶相上滑移,以使过滤桶滑移至排水管外,便于工作人员对过滤桶内的垃圾进行清理,从而限制垃圾随污水流入到排水管道内。

可选的,所述过滤桶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盖体,所述盖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将垃圾桶放置于过滤桶的下方,然后将盖体从过滤桶的底端拆卸下来,垃圾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过滤桶内排放至垃圾桶内,当过滤桶内的垃圾清理完毕后,工作人员及时将盖体安装于过滤桶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过滤桶向下滑移,以使过滤桶滑移至排水管内。

可选的,所述过滤桶的顶端固定设置有过滤块,所述过滤块的上表面开设有过滤槽,所述升降杆的底端与所述过滤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通过过滤槽排放至过滤桶的过程中,污水中的垃圾随污水一起排放至过滤桶内,污水通过盖体上的过滤孔流入排水管内,垃圾无法通过过滤孔,以使污水中的垃圾堆积于过滤桶内。

可选的,所述握持杆上固定设置有承载块,所述承载块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驱动蜗杆的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块对驱动蜗杆有向上的支撑作用,从而限制了驱动蜗杆与驱动齿轮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移,进而限制了驱动齿轮与内齿轮相互脱离。

可选的,所述握持杆上固定设置有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驱动齿轮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块和承载块对升降蜗杆和驱动齿轮有夹持作用,从而限制了升降蜗杆和驱动齿轮沿竖直方向滑移,增加了驱动蜗杆驱动升降蜗杆沿竖直方向滑移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底端齐平,所述固定块上穿设有螺栓,螺栓与地基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螺栓将固定块固定于地基的上表面,从而将支撑板固定于地基的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支撑板的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曲柄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导向筒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轴承减小了导向筒与曲柄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曲柄靠近导向筒的一端易于绕导向筒旋转。

可选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排水管安装于地基内;

步骤二:将所述支撑板安装于地基的上表面;

步骤三:将所述导向筒和所述内齿轮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

步骤四:将曲柄朝向导向筒的一端套设于导向筒上,使所述曲柄与所

述导向筒转动连接;

步骤五:将握持杆的顶端穿设于所述曲柄远离所述导向筒的一端,使所述握持杆与所述曲柄转动连接;

步骤六:将所述升降杆的底端固定于所述过滤桶上,使所述驱动齿轮

与所述内齿轮相互啮合,使所述驱动蜗杆与所述升降蜗杆相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握住握持杆的底端,以使握持杆的顶端与曲柄发生相对旋转,同时驱动齿轮在内齿轮内侧壁旋转的过程中,驱动齿轮自身同时也在发生旋转,驱动齿轮带动驱动蜗杆旋转,驱动蜗杆与升降蜗杆相互啮合,从而带动升降蜗杆沿竖直方向滑移,升降蜗杆带升降杆沿竖直方向滑移,升降杆带动过滤桶沿竖直方向滑移,不仅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对过滤桶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也便于工作人员将过滤桶安装于排水管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污水从地基排放至排水管的过程中,过滤桶对污水有过滤作用,以使污水中的垃圾堆积于过滤桶内,当过滤桶内的垃圾堆积过多时,工作人员握住握持杆的底端,驱动握持杆绕升降杆作圆周运动,驱动齿轮带动内齿轮转动,内齿轮带动驱动蜗杆转动,驱动蜗杆与升降蜗杆相互啮合,驱动蜗杆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带动升降蜗杆向上滑移;与此同时,导向部与导向槽滑移配合,以使升降杆只能沿竖直方向滑移而无法发生旋转,升降蜗杆带动过滤桶相上滑移,以使过滤桶滑移至排水管外,便于工作人员对过滤桶内的垃圾进行清理,从而限制垃圾随污水流入到排水管道内;

2.工作人员将垃圾桶放置于过滤桶的下方,然后将盖体从过滤桶的底端拆卸下来,垃圾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过滤桶内排放至垃圾桶内,当过滤桶内的垃圾清理完毕后,工作人员及时将盖体安装于过滤桶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过滤桶向下滑移,以使过滤桶滑移至排水管内;

3.夹持块和承载块对升降蜗杆和驱动齿轮有夹持作用,从而限制了升降蜗杆和驱动齿轮沿竖直方向滑移,增加了驱动蜗杆驱动升降蜗杆沿竖直方向滑移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bim的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地基;2、排水管;3、过滤桶;31、过滤块;311、过滤槽;32、盖体;321、过滤孔;322、握持孔;4、升降杆;41、导向部;42、升降蜗杆;5、支撑板;51、固定块;52、导向筒;521、连接块;522、滑移孔;523、导向槽;6、驱动机构;61、内齿轮;611、连接杆;62、驱动齿轮;63、驱动蜗杆;64、握持杆;641、承载块;642、夹持块;65、曲柄;651、第一轴承;652、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参照图1,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包括设置于地基1内的排水管2、设置于排水管2内的过滤桶3、设置于地基1上表面的支撑板5和安装于支撑板5上的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用于驱动过滤桶3沿竖直方向滑移。

继续参照图1,支撑板5的形状为长方体,支撑板5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支撑板5两个相对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固定块51,两个固定块5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固定块51的下表面均与支撑板5的下表面齐平,以使两个固定块51的下表面均抵接于地基1的上表面。两个固定块51上均穿设有螺栓,两个螺栓均与地基1螺纹配合,从而将两个固定块51固定于地基1的上表面,进而将支撑板5固定于地基1的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支撑板5的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1,支撑板5上固定设置有导向筒52。具体的,导向筒52的形状为圆柱体,导向筒52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导向筒52的侧壁一体成型有连接块521,连接块521的形状为长方体,连接块521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连接块521朝向支撑板5的一端与支撑板5的侧壁焊接。

参照图2和图3,过滤桶3的形状为圆柱体,过滤桶3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过滤桶3的顶端和底端均呈开口设置。过滤桶3的顶端一体成型有过滤块31,过滤块31的上表面与过滤桶3的顶端齐平。为了便于杂物随污水流入过滤桶3内,过滤块31的上表面开设有四个过滤槽311,四个过滤槽311在过滤块31上呈周向均匀分布。过滤桶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盖体32。具体的,盖体32的形状为圆柱体,盖体32与过滤桶3的内侧壁螺纹配合,盖体32的下表面与过滤桶3的下表面齐平。为了便于对污水中的杂物进行过滤,盖体32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321。为了增加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盖体32的便捷性,盖体32上开设有两个握持孔322,工作人员将两个手指分别伸入到两个握持孔322内旋转盖体32,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盖体32的便捷性。

参照图1,过滤块31的上表面焊接有升降杆4,升降杆4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升降杆4的形状为圆柱体。导向筒52的上表面开设有滑移孔522,升降杆4的顶端穿过滑移孔522,升降杆4与导向筒52滑移配合。为了保证升降杆4在升降的过程中不发生旋转,升降杆4的侧壁一体成型有导向部41,导向部41的形状为长方体,导向部4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导向部41的顶端与升降杆4的顶端齐平。

继续参照图1,为了保证升降杆4在升降的过程中不发生旋转,导向筒52的上表面还开设有导向槽523,导向槽523与滑移孔522相连通。导向部41穿过导向槽523,导向部41与导向筒52滑移配合,驱动机构6用于驱动升降杆4沿竖直方向滑移,升降杆4在竖直方向滑移的过程中,导向部41与导向槽523滑移配合,从而增加了升降杆4沿竖直方向滑移的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2,驱动机构6包括内齿轮61、驱动齿轮62、驱动蜗杆63、握持杆64和曲柄65。内齿轮61朝向支撑板5的侧壁焊接有连接杆611,连接杆611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连接杆611的形状为圆柱体,连接杆611靠近支撑板5的一端与支撑板5的侧壁焊接,从而将内齿轮61安装于支撑板5上。曲柄65靠近导向筒52的一端套设于导向筒52的外侧壁,曲柄65与导向筒52通过第一轴承651转动连接,曲柄65的上表面抵接于连接块521的下表面。握持杆64的顶端穿设于曲柄65远离导向筒52的一端,握持杆64的顶端与曲柄65通过第二轴承652转动连接。驱动齿轮62套设于握持杆64上,驱动齿轮62与握持杆64转动连接,驱动齿轮62位于内齿轮61内侧,驱动齿轮62与内齿轮61相互啮合。驱动蜗杆63套设于握持杆64上,驱动蜗杆63的顶端与驱动齿轮62的下表面一体成型,驱动蜗杆63与握持杆64转动连接。升降杆4的外侧壁一体成型有升降蜗杆42,驱动蜗杆63与升降蜗杆42相互啮合。

参照图1和图2,为了限制驱动蜗杆63与驱动齿轮62沿竖直方向滑移,握持杆64的外侧壁一体成型有承载块641和夹持块642,承载块641的上表面抵接于驱动蜗杆63的底端,夹持块642的下表面抵接于驱动齿轮62的上表面。承载块641和夹持块642对驱动蜗杆63和驱动齿轮62有夹持作用,限制了驱动蜗杆63和驱动齿轮62在握持杆64上沿竖直方向滑移。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bim的排水管道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步骤一:将排水管2安装于地基1内;

步骤二:通过螺栓将固定块51固定于地基1的上表面,从而将支撑板5安装于地基1的上表面;

步骤三:将连接块521朝向支撑板5的一端与支撑板5的侧壁焊接,从而将导向筒52安装于支撑板5朝向排水管2的侧壁;

步骤四:将连接杆611朝向支撑板5的一端与支撑板5的侧壁焊接,从而将内齿轮61安装于支撑板5朝向排水管2的侧壁;

步骤五:将曲柄65朝向导向筒52的一端套设于导向筒52上,使曲柄65与导向筒52通过第一轴承651转动连接;

步骤六:将握持杆64的顶端穿设于曲柄65远离所述导向筒52的一端,使握持杆64与曲柄65通过第二轴承652转动连接;

步骤七:将升降杆4的底端焊接于过滤块31的上表面,使驱动齿轮62与内齿轮61相互啮合,使驱动蜗杆63与升降蜗杆42相互啮合。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