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8946发布日期:2021-09-07 20:5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专利涉及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边坡工程设计时,当边坡高度不高时,常规设计一般采用灌注桩+内支撑、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或者双排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当边坡深度达到15m~20m左右深度时,仅采用双排灌注桩支护无法抵抗主动土压力,从而无法满足稳定性要求。这个时候,则会采用增加预应力锚索的方式,通过在灌注桩上设置腰梁或冠梁连续传递锚索抗拔力,从而来抵抗主动土压力。
3.在使用阶段时,预应力锚索一般需设置在连续腰梁或者冠梁上,锚索的锚头会暴露在空气中,而永久边坡一般的使用年限长达50~70年,在使用一定年限后,由于预应力锚索的锚头长期处于空气、雨水的环境中,极易出现锚头腐蚀的情况,当锚头出现损坏的时候,整个锚索会瞬间崩断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支护结构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锚索的锚头处于裸露状态的问题。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包括竖向插设在边坡中的前排桩以及后排桩,所述前排桩与后排桩间隔布置,所述前排桩的顶部连接有前冠梁,所述后排桩的顶部连接有后冠梁,所述前排桩的底部及后排桩的底部分别朝下穿过边坡内的潜在滑裂面;
6.所述边坡中穿设有倾斜状布置的锚索,所述锚索的内端穿设在边坡中,且穿过边坡的潜在滑裂面,所述锚索的外端穿过所述后冠梁,所述锚索的外端上连接有锚头,所述锚头固定在所述后冠梁上,且被封装在后冠梁内;沿着所述锚索穿入边坡的方向,所述锚索朝下倾斜布置。
7.进一步的,所述前排桩包括多个成排间隔布置的前支护桩,所述后排桩包括多个成排间隔布置的后支护桩;所述后冠梁的底部连接在多个后支护桩的顶部上,所述后冠梁具有位于相邻的后支护桩之间的跨越段,所述锚索的外端穿过所述跨越段,所述锚头固定在所述跨越段上。
8.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呈错位布置,所述锚索与后冠梁的跨越段呈垂直布置。
9.进一步的,所述后冠梁呈四方体状,所述后冠梁具有朝向前冠梁布置的前端面以及朝下布置的下端面;所述锚索由所述后冠梁的下端面朝上倾斜穿入,经由所述后冠梁的前端面穿出,所述锚索具有延伸至后冠梁的前端面外的固定段,所述锚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段上。
10.进一步的,所述后冠梁的前端面朝内凹陷形成前端开口的凹陷槽,所述锚头置于凹陷槽中,所述凹陷槽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封闭整个所述锚头。
11.进一步的,所述凹陷槽具有供锚索穿过的底端面,所述凹陷槽的底端面铺设有钢板,所述钢板与锚索呈垂直布置;所述锚索的固定段穿过所述钢板,所述锚头朝下抵接在所述钢板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后冠梁内设有多个侧壁植筋以及多个底部植筋,多个所述侧壁植筋间隔布置的凹陷槽的外侧,多个所述底部植筋间隔布置在所述凹陷槽的底部的下方,所述侧壁植筋的上端显露在后冠梁的表面,所述侧壁植筋的下端与底部植筋的端部相交连接,形成弯折连接处,所述后冠梁的内部形成多个所述弯折连接处。
13.进一步的,所述后冠梁内设有加强植筋,所述加强植筋分别与多个弯折连接处连接,且沿着多个弯折连接处延伸。
14.进一步的,沿着竖向朝下的方向,所述凹陷槽具有位于最低部的水平侧壁,所述水平侧壁呈水平布置。
15.进一步的,所述锚索的固定段位于所述凹陷槽内,所述锚索的固定段连接有多个呈平铺状且间隔布置的钢筋网;多个所述钢筋网包括底部钢筋网以及上部钢筋网,所述底部钢筋网自上而下抵接在锚头上,所述底部钢筋网的外周抵接着凹陷槽的侧壁,所述底部钢筋网与钢板之间围合形成容置锚头的底部空间;沿着锚索背离边坡的延伸方向,所述上部钢筋网位于所述底部钢筋网的上方,所述上部钢筋网与凹陷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锚索穿过后冠梁,可以对后排桩实现张拉支护,在承受相同大小的主动土压力时,通过施加锚索,改善前排桩及后排桩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桩身的内力及配筋,从而可节省工程造价;其次,锚头设置在后冠梁上,被封装的后冠梁内,实现对锚头的封闭设置,有效避免锚索锚头长期暴露在空气、雨水等环境中,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腐蚀等情况,延长预应力锚索的使用年限。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锚索与后冠梁连接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2.参照图1

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23.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包括竖向插设在边坡100中的前排桩400以及后排桩300,前排桩400与后排桩300呈前后间隔布置,利用前排桩400及后排桩300对边坡100进行支护。前排桩400的顶部连接有前冠梁401,后排桩300的顶部连接有后冠梁301,前排桩400的底部及后排桩300的底部分别朝下穿过边坡100内的潜在滑裂面101。利用前冠梁401将前排桩400连接为一体,利用后冠梁301将后排桩300连接为一体。
24.边坡100中穿设有倾斜状布置的锚索200,锚索200的内端穿设在边坡100中,且穿过边坡100的潜在滑裂面101,锚索200的外端穿过后冠梁301,锚索200的外端上连接有锚头605,锚头605固定在后冠梁301上,且被封装在后冠梁301内;沿着锚索200穿入边坡100的方向,锚索200朝下倾斜布置。利用锚索200对后冠梁301进行张拉,进而实现对后排桩300进行张拉的效果,大大提高后排桩300的支护能力。
25.上述提供的边坡双排桩加锚索支护结构,锚索200穿过后冠梁301,可以对后排桩300实现张拉支护,在承受相同大小的主动土压力时,通过施加锚索200,改善前排桩400及后排桩300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桩身的内力及配筋,从而可节省工程造价;其次,锚头605设置在后冠梁301上,被封装的后冠梁301内,实现对锚头605的封闭设置,有效避免锚索200锚头605长期暴露在空气、雨水等环境中,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腐蚀等情况,延长预应力锚索200的使用年限。
26.在前排桩400与后排桩300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00,连接板500呈水平状布置,且连接板500的两端分别对接在前冠梁401及后冠梁301,这样,通过连接板500,将前冠梁401及后冠梁30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27.通过在后排桩300上的后冠梁301上施加锚索200,可明显改善后排桩300的受力状况,减小后排桩300的内力,另外由于前排桩400以及后排桩300通过连接板500相互连接,影响其相互之间的变形以及内力,即先通过锚索200改变后排桩300的内力及变形,然后通过连接板500进一步影响前排桩400的内力及变形,最终前排桩400、后排桩300相互影响及协调,共同抵抗滑坡推力;在承受相同大小的滑坡推力时,通过在后排桩300上的后冠梁301施加锚索200,改善后排桩300及前排桩400的桩身受力情况,明显减小桩身的内力,从而可节省工程造价。
28.前排桩400包括多个成排间隔布置的前支护桩,后排桩300包括多个成排间隔布置的后支护桩;后冠梁301的底部连接在多个后支护桩的顶部上,后冠梁301具有位于相邻的后支护桩之间的跨越段,锚索200的外端穿过跨越段,锚头605固定在跨越段内。
29.这样,锚索200可以实现对后排桩300的张拉,且不会对接施加对后支护桩的张拉。通过后冠梁301的跨越段,可以实现对整个后排桩300的整体张拉。
30.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呈错位布置,保证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对边坡100的支护,锚索200与后冠梁301的跨越段呈垂直布置,可以保证锚索200对整个后排桩300的张拉支护。
31.后冠梁301呈四方体状,后冠梁301具有朝向前冠梁401布置的前端面以及朝下布置的下端面;锚索200由所述后冠梁301的下端面朝上倾斜穿入,经由后冠梁301的前端面穿出,这样,便于锚索200呈倾斜状布置,且可以保证锚索200朝下的张拉力,可以对后排桩300实现张拉,同时,可以对后排桩300实现下压的压力,使得后排桩300更为稳固。
32.锚索200具有延伸至后冠梁301的前端面外的固定段608,锚头605固定连接在固定
段608上,固定段608的长度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且固定段608也随着锚头605一并封装在后冠梁301的内部。
33.后冠梁301的前端面朝内凹陷形成前端开口的凹陷槽,锚头605置于凹陷槽中,凹陷槽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封装整个所述锚头605。这样,锚头605实现内凹在后冠梁301的内部,可以便于隐藏式设置。
34.凹陷槽具有供锚索200穿过的底端面,凹陷槽的底端面铺设有钢板604,钢板604与锚索200呈垂直布置;锚索200的固定段608穿过钢板604,锚头605朝下抵接在钢板604上。利用钢板604布置在凹陷槽的底部,锚头605抵接在钢板604上,可以实现锚头605位置稳固,且锚头605与后冠梁301之间抵接传递之间更为稳固。
35.后冠梁301内设有多个侧壁植筋600以及多个底部植筋601,多个侧壁植筋600间隔布置的凹陷槽的外侧,多个底部植筋601间隔布置在凹陷槽的底部的下方,这样,利用侧壁植筋600和底部植筋601实现对凹陷槽外周的支护,可以实现锚索200与后冠梁301配合后,张拉力的平稳传递。
36.侧壁植筋600的上端显露在后冠梁301的表面,侧壁植筋600的下端与底部植筋601的端部相交连接,形成弯折连接处,后冠梁301的内部形成多个弯折连接处,可以将侧壁植筋600与底部植筋601形成整体,实现凹陷槽的完整支护。
37.后冠梁301内设有加强植筋602,加强植筋602分别与多个弯折连接处连接,且沿着多个弯折连接处延伸。这样,利用加强植筋602,对侧壁植筋600与底部植筋601之间的弯折连接处进行连接,使得侧壁植筋600与底部植筋601形成整体结构,不会在弯折处出现受压变形的现象。
38.沿着竖向朝下的方向,凹陷槽具有位于最低部的水平侧壁,水平侧壁呈水平布置,这样,便于将锚头605放置在凹陷槽中,也便于在施工操作中,工具或者其它配件放置在水平侧壁上。
39.锚索200的固定段608位于凹陷槽内,锚索200的固定段608连接有多个呈平铺状且间隔布置的钢筋网;多个钢筋网包括底部钢筋网607以及上部钢筋网606,底部钢筋网607自上而下抵接在锚头605上,底部钢筋网607的外周抵接着凹陷槽的侧壁,底部钢筋网607与钢板604之间围合形成容置锚头605的底部空间603;这样,当往凹陷空间内灌注混凝土时,利用底部钢筋网607及上部钢筋网606与混凝土之间的凝固连接,可以将锚索200与后冠梁301形成一体,使得锚索200可以更好的对后冠梁301实现张拉。
40.沿着锚索200背离边坡100的延伸方向,上部钢筋网606位于底部钢筋网607的上方,上部钢筋网606与凹陷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41.另外,当混凝土灌注在凹陷槽的过程中,由于底部钢筋网607的外周抵接在凹陷槽的侧壁,可以使得混凝土的局部阻挡作用,这样,当凹陷槽内的混凝土灌注好后,底部钢筋网607下方的底部空间603不会完全被填充,便于后续拆卸凹陷槽内的混凝土,其次,锚头605已经被封装在凹陷槽内部的底部空间603,此时,混凝土与锚头605只是局部接触连接,不会将锚头605锁死,便于后续锚头605的调节;混凝土与底部钢筋网607、上部钢筋网606包覆连接,且将固定段608处于底部钢筋网607与上部钢筋笼之间的部分包覆连接,也就是混凝土与锚索200之间实现固定连接,可以实现锚索200与后冠梁301之间的一体张拉。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