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

文档序号:26598388发布日期:2021-09-10 22:5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1)与排水沟渠(2)之间设置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装置(3);所述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装置(3)由集水槽(4)、过滤层(5)、砂石层(6)、植物篱(7)和抽水装置(8)组成;所述集水槽(4)为封闭的腔体结构,在集水槽(4)的顶部设有竖直透水孔,所述集水槽(4)的顶部依次向上设有过滤层(5)、砂石层(6)和植物篱(7);集水槽(4)与排水沟渠(2)并列设置,集水槽(4)的上部设有溢流孔与排水沟渠(2)连通,其底部位置低于排水沟渠(2)的底部位置,在所述集水槽(4)上方靠近所述坡地路(1)的一侧设置混凝土,以形成对所述坡地路(1)的保护;所述抽水装置(8)包括抽水泵、抽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抽水泵设于植物篱(7)的一侧,所述抽水管与抽水泵的进水口相连,出水管与抽水泵的出水口相连;该抽水管的下端位于集水槽(4)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地路(1)与排水沟渠(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6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装置(3)为多个,连续或间断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篱(7)为耐旱、耐涝、根系发达的植物搭配而成的绿化带;该植物篱(7)呈倾斜分布,靠近所述坡地路(1)的一侧高于靠近排水沟渠的一侧;所述植物为紫花苜蓿、香根草、黄花菜、紫穗槐、新银合欢、蓑草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篱(7)的一侧设有水泵箱,所述抽水泵放置于所述水泵箱内,在所述水泵箱的一侧设置箱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石层(6)的砂石的粒径为1~8mm,从上向下递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5)为金属网或塑料网滤网,滤网的孔径为0.5~1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4)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包括下腔体和上盖板,所述上盖板能够扣合在所述下腔体上使所述集水槽(4)封闭;所述溢流孔设置在所述下腔体的上部;所述上盖板上设有贯穿的所述竖直透水孔,雨水通过所述上盖板上的所述竖直透水孔进入所述下腔体内;用于打开所述集水槽(4)的所述上盖板上面不覆土。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透水孔的直径为3cm,沿横向每隔0.3m、纵向每隔1m设置一个。10.一种如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坡地路(1)与所述排水沟渠(2)之间选取施工区域,了解所选施工区域的本土植物以及气候条件情况;将所述坡地路(1)与所述排水沟渠(2)之间所选施工区域的土挖出设置所述集水槽(4),在所述植物篱(7)的一侧设置抽水泵,在所述集水槽(4)顶部依次铺设所述过滤层(5)
和所述砂石层(6);将挖出的土回填到所述砂石层(6)的上方,且使土呈倾斜分布;确定构成所述植物篱(7)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并将确定好的植物种植于所述砂石层(6)上方的土上,形成所述植物篱(7)。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带沟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在西南丘陵地区坡地路与排水沟渠之间设置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装置由集水槽、过滤层、砂石层、植物篱和抽水装置组成;所述集水槽为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集水槽的顶部依次向上设有过滤层、砂石层和植物篱;集水槽与排水沟渠并列设置,集水槽的上部设有溢流孔与排水沟渠连通,其底部位置低于排水沟渠的底部位置;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抽水泵、抽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抽水泵设于植物篱的一侧,抽水管与抽水泵的进水口相连,出水管与抽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本发明能够平衡雨水资源、实现对雨水的再利用,减少西南丘陵地区的水土及养分流失。西南丘陵地区的水土及养分流失。西南丘陵地区的水土及养分流失。


技术研发人员:周艳兰 刘峰 石孝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4.17
技术公布日:2021/9/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