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6305发布日期:2022-05-07 11:15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安装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无论是住宅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均会涉及到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包含雨水、空调水、生活用水、排污等系统管道,为了保持建筑内构件的美观性,建筑排水系统通常有竖直设置的立管和水平设置的横管组成,立管和横管配合将建筑内产生的废水排放至外界。
3.申请公布号为cn106366488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建筑虹吸排水系统,其包括虹吸装置、横管、立管和排水槽,所述虹吸装置位于横管的上方,所述虹吸装置设置有一个以上,所述虹吸装置的上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虹吸装置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驳接口,所述第一驳接口上连接有吸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驳接口,所述第二驳接口与横管相固定,所述横管的末端设置有水管弯接头,所述水管弯接头连接横管和立管,所述立管的下端设置有滤筒,所述滤筒与立管相固定,所述滤筒内设置有漏孔,所述滤筒位于排水槽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水流能够将立管内壁的杂质进行清理,当水流到达横管时,水流的速度减缓,水流内携带的杂质逐渐和横管内壁贴合,当建筑内的单次排水的量较少时,水流冲击横管的时间较为短暂,横管内壁的杂质会逐渐堆积,最终导致排水系统的排水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杂质堆叠在排水横管内壁处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排水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排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立管,还包括竖向管体、水流检测组件和清理组件,所述水流检测组件和清理组件均设置在竖向管体内,所述竖向管体内固定连接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沿竖向管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分隔块将竖向管体内腔分隔为检测腔和存储腔,所述分隔块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检测腔和存储腔通过连通孔连通,所述竖向管体和排水立管连接且连通;所述水流检测组件设置在检测腔处,所述水流检测组件包括螺旋片和连接绳,所述螺旋片设置在检测腔内,所述螺旋片和检测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片的底部转轴和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能够缠绕在螺旋片转轴的周侧,所述连接绳穿过连通孔进入存储腔内;所述存储腔为变截面腔体,所述存储腔的底部开口截面面积小于顶部开口的截面面积,所述清理组件包括浮筒和封堵块,所述浮筒设置在存储腔较高处,所述浮筒中空设置,所述浮筒和存储腔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连接绳远离螺旋片的一端和浮筒滑动连接并穿过浮筒,所述封堵块设置在存储腔较低处,所述封堵块和存储腔内壁滑动连接,所述
连接绳穿过浮筒和一端和封堵块连接,所述连通孔位于封堵块和浮筒之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水系统进行排水时,水流沿排水立管朝向竖向管体流动,水流到达竖向管体时,水流被隔板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水流受重力作用流入检测腔内,水流与螺旋片接触,水流带动螺旋片转动,螺旋片转动带动连接绳缠绕在螺旋片的周侧,连接绳的长度逐渐缩短;同时进入存储腔的水流穿过浮筒和存储腔内壁之间的间隙,水流流动至封堵块处,封堵块和存储腔构成临时的储存液体的空间,随着多次少量的水流逐渐汇集,浮筒承受的存储的水流的浮力越来越大,浮筒通过连接绳将封堵块拉起,螺旋片在水流的冲击下将连接绳逐渐缠绕在其周侧,浮筒和封堵块之间的间距缩短,封堵块与存储腔内壁分离,存储腔内的水通过封堵块朝向排水横管流动,从而方便将多次少量的水流进行汇集,提高对排水横管内的杂质进行冲洗的力度和水量,减少杂质堆积在排水横管内壁的概率。
8.可选的,所述水流检测组件还包括转动块,所述转动块设置在螺旋片的底部转轴处,所述转动块和螺旋片的底部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和螺旋片的底部转轴之间放置有阻尼油脂,所述转动块外侧开设有绑线槽,所述绑线槽沿转动块的周侧开设,所述连接绳靠近螺旋片的一端设置在绑线槽内,所述连接绳和转动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绳能够缠绕在绑线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水量较大时,水流冲击螺旋片,螺旋片带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跟随螺旋片的转动逐渐将连接绳缠绕在绑线槽的周侧,随着连接绳长度的缩短,存储腔内的连接绳拉动浮筒和封堵块逐渐靠近,连接绳上承受的载荷逐渐增加,水流依然会冲击螺旋片运动,螺旋片继续转动,螺旋片和转动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转动块保持静止,连接绳的长度保持恒定,减少连接绳发生断裂的概率,存储腔的水量持续增加,浮筒承受的浮力增加,浮筒带动封堵块朝向存储腔的顶部运动,存储腔内的水逐渐朝向下方的排水横管流动,排水横管内壁的杂质逐渐被清理,从而减少杂质堆积在排水横管内壁的概率。
10.可选的,所述水流检测组件还包括耐磨垫,所述耐磨垫设置在转动块和螺旋片的底部转轴之间,所述耐磨垫和螺旋片底部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耐磨垫外侧壁开设有耐磨槽,所述转动块设置耐磨槽内,所述转动块和耐磨垫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和耐磨垫之间设置有阻尼油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块和螺旋片的转轴之间设置耐磨垫,当连接绳的跟随转动块转动逐渐缠绕在其周侧时,连接绳的长度逐渐缩短,同时连接绳上承受的载荷逐渐增加,连接绳上的载荷大于转动块与耐磨垫之间的摩擦力时,转动块和耐磨垫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转动块保持静止状态,耐磨垫减少转动块与螺旋片发生相对滑动时发生磨损的概率,方便转动块卷绕连接绳。
12.可选的,所述水流检测组件还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所述定滑轮设置在连通孔靠近存储腔的一侧,所述定滑轮和分隔块转动连接;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浮筒的底部,所述动滑轮和浮筒转动连接,所述动滑轮和浮筒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连接绳穿过动滑轮和浮筒之间的间隙。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带动螺旋片发生转动时,螺旋片带动连接绳缠绕在其转轴的周侧,连接绳随着螺旋片的转动从存储腔内朝向检测腔内运动,连接绳带动封堵块朝向浮筒运动,封堵块和浮筒之间的间距逐渐缩短,动滑轮减少连接绳和浮筒发生摩擦
的概率,连接绳继续朝向转动块运动,连接绳沿定滑轮的周侧转动,连接绳穿过连通孔进入检测腔内,从而减少连接绳发生摩擦导致损伤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连接绳带动封堵块运动的可靠性。
14.可选的,还包括导向条,所述导向条设置在分隔块靠近浮筒的一侧,所述导向条和分隔块固定连接,所述浮筒朝向导向条的一侧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导向条伸入滑动槽内,所述浮筒和导向条滑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条和滑动槽侧壁配合用于对浮筒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制,减少连接绳在存储腔内长度发生堆叠的概率,进而提高浮筒带动封堵块脱离存储腔下方出口的便利性。
16.可选的,还包括限位条,所述限位条设置在浮筒的下方,所述限位条和竖向管体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条开设有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尺寸小于浮筒的尺寸,所述连接绳穿过过水孔,所述浮筒的底壁能够与限位条的顶壁贴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存储腔内存储的水量较少时,浮筒的底壁和限位条的顶壁贴合,减少浮筒和封堵块之间的连接绳发生堆叠打结的概率,从而方便后续排水量增加时转动块卷绕连接绳,连接绳再带动封堵块脱离存储腔底部出口,提高对排水横管内的杂质进行清理的便利性。
18.可选的,所述清理组件还包括支撑凸块,所述支撑凸块设置在浮筒的底部,所述支撑凸块和浮筒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凸块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凸块沿浮筒的底壁间隔分布,所述支撑凸块的底部能够和限位块贴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凸块能够增加浮筒和限位条之间的间隙,水穿过支撑凸块之间的间隙后到达封堵块的顶部,提高排水立管内的水朝向存储腔内运动的效率,方便水流存储在存储腔内,从而便于浮筒产生较大的浮力带动封堵块脱离存储腔底部的开口。
20.可选的,所述清理组件还包括柔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在封堵块的周侧,所述密封垫和封堵块固定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方便将封堵块和存储腔底部进行密封,从而减少存储在封堵块顶部的水发生流失的概率,提高将水存储在存储腔内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大量的水同时对排水横管进行冲刷的便利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排水立管上设置竖向管体、水流检测组件和清理组件,当多次较小的水流运动至竖向管体时,水流通过分隔块分别进入检测腔和存储腔内,检测腔内的水流带动螺旋片转动,螺旋片转动将连接绳缠绕在其周侧,连接绳的长度逐渐减少,存储腔内的水量逐渐增加,浮筒和封堵块之间的间隙减少,浮筒浸入存储腔内水量增加,浮筒周侧的浮力增加,浮力增加的浮筒带动封堵块离开存储腔底部的出口,存储腔内存储的水通过存储腔底部的出口朝向排水横管运动,排水横管内壁的杂质在水流的持续冲击下脱离,从而降低杂质堆叠在排水横管内壁处的概率;2.螺旋片的底部转轴处设置转动块,连接绳靠近螺旋片的一端和转动块固定连接,当螺旋片发生转动时,螺旋片带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将连接绳逐渐缠绕在其周侧,随着连接绳缠绕在转动块的周侧,存储腔内的连接绳的长度逐渐缩短,浮筒和封堵块之间的
间隙逐渐减少,连接绳上承受的载荷逐渐增加,连接绳上承受的力大于转动块和螺旋片的转轴之间的静摩擦力时,转动块和螺旋片发生相对滑动,连接绳的长度保持静置,从而减少连接绳发生断裂的概率,提高连接绳长时间使用的可靠性;3.竖向管体朝向存储腔的一侧设置导向条,浮筒朝向导向条的一侧开设滑动槽,当存储腔内的水位增加时,浮筒沿导向条滑动,从而减少浮筒跟随存储腔内的水发生晃动导致产生打结的概率,提高连接绳带动浮筒和封堵块运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的立体剖视图。
24.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的隐藏螺旋片、转动块和耐磨垫的立体剖视图。
26.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立管;2、排水横管;3、竖向管体;31、分隔块;311、连通孔;32、检测腔;33、存储腔;34、支撑架;4、水流检测组件;41、螺旋片;42、连接绳;43、转动块;431、绑线槽;44、耐磨垫;441、耐磨槽;45、定滑轮;46、动滑轮;5、清理组件;51、浮筒;511、滑动槽;52、封堵块;53、支撑凸块;54、密封垫;6、导向条;7、限位条;71、过水孔;72、储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排水系统。参照图1和图2,建筑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立管1和排水横管2,排水立管1竖直设置,排水横管2水平设置,排水立管1和排水横管2纵横连通形成排水管网,用于对建筑内的生活用水进行输送。
30.参照图1和图2,建筑排水系统还包括竖向管体3、水流检测组件4和清理组件5,竖向管体3为圆柱形管道,竖向管体3竖直设置排水立管1通过螺纹连接,竖向管体3内设置有分隔块31,分隔块31沿竖向管体3的长度方向设置,分隔块31和竖向管体3焊接固定,分隔块31将竖向管体3的内腔分隔为检测腔32和存储腔33,分隔块31上还开设有连通孔311,连通孔311贯穿分隔块31的侧壁,检测腔32和存储腔33通过连通孔311连通;水流检测组件4设置在检测腔32内,水流检测组件4包括螺旋片41和连接绳42,螺旋片41设置在检测腔32内,螺旋片41沿检测腔32的长度方向设置,检测腔32内壁上一体成型有支撑架34,螺旋片41和支撑架34转动连接,螺旋片41的转轴的轴线方向竖直设置,连接绳42的一端和螺旋片41的底部转轴连接,连接绳42设置为尼龙绳,连接绳42与螺旋片41转轴的连接处与连通孔311位于同一水平面处,连接绳42能够缠绕在螺旋片41转轴的周侧,连接绳42另一端穿过连通孔311进入清理腔内。
31.参照图1和图2,存储腔33为变截面腔体,存储腔33的底部开口截面面积小于顶部开口的截面面积,清理组件5包括浮筒51和封堵块52,浮筒51为塑料制成,浮筒51中空设置,浮筒51设置在存储腔33的较高处,浮筒51的侧壁和存储腔33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浮筒51能够沿存储腔33的长度方向滑动;封堵块52设置在存储腔33较低处,封堵块52设置为倒置的圆台形,封堵块52放置在浮筒51的下方,连通孔311位于封堵块52和浮筒51之间,封堵块
52的顶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存储腔33底部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存储腔33内的连接绳42先穿过浮筒51并和浮筒51滑动连接,连接绳42穿过浮筒51后和封堵块52顶部绑扎固定;清理组件5还设置有密封垫54,密封垫54为柔性材料制成,密封垫54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橡胶,还可以是泡沫板,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垫54设置为橡胶,密封垫54设置在封堵块52的周侧,密封垫54和封堵块52粘接固定。
32.当排水立管1朝向竖向管体3排水时,水流到达竖向管体3处,水流被分隔块31分隔成为两部分,一部分水流进入检测腔32内,检测腔32内的水流带动螺旋片41转动,连接绳42在螺旋片41的转动下逐渐缠绕在螺旋片41底部的转轴处,存储腔33内的连接绳42沿连通孔311逐渐缠绕在螺旋片41底部的转轴处,存储腔33内连接绳42的长度减少;另一部分水流进入存储腔33,进入存储腔33的水流穿过浮筒51和存储腔33内壁之间的间隙,水流被封堵在封堵块52、密封垫54和存储腔33围成的空间内,存储在存储腔33内的水量逐渐增加,浮筒51浸没入存储腔33内存储的水的体积逐渐增加,浮筒51承受的浮力增加,同时连接绳42的缩短减小了浮筒51和封堵块52之间的间距,封堵块52在连接绳42的带动下逐渐与存储腔33底部的开口分离,密封垫54脱离存储腔33底部的开口后,存储腔33内的水流通过存储腔33底部的开口朝向下方的排水横管2运动,水流冲击排水横管2内壁,排水横管2内壁的杂质被持续的水流进行冲刷,从而减少杂质堆积在排水横管2内的概率。
33.参照图1和图2,为了减少连接绳42发生断裂的概率,水流检测组件4还包括耐磨块、转动块43、定滑轮45和动滑轮46,耐磨块设置在螺旋片41底部的转轴处,耐磨块和螺旋片41底部的转轴粘接固定,耐磨垫44外侧壁开设有耐磨槽441,耐磨槽441的截面为长方形,耐磨槽441沿耐磨垫44的周侧开设;转动块43为圆环状,转动块43为橡胶制品,转动块43套设在耐磨槽441内,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转动连接,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阻尼油脂,转动块43的转动方向和螺旋片41的转动方向相同,转动块43外侧开设有绑线槽431,绑线槽431的截面为长方形,绑线槽431沿转动块43的周侧开设,连接绳42靠近螺旋片41的一端设置在绑线槽431内,连接绳42和转动块43的外壁绑扎固定,连接绳42能够缠绕在绑线槽431内;定滑轮45设置在连通孔311靠近存储腔33的一侧,定滑轮45为长条状,定滑轮45设置有两个,两个定滑轮45均与分隔块31转动连接,定滑轮45和分隔块31的转轴的轴线方向水平设置,两个定滑轮45上下设置;动滑轮46设置在浮筒51的底部,动滑轮46和浮筒51转动连接,动滑轮46的顶壁和浮筒51底壁之间设置有间隙,连接绳42从检测腔32穿过连通孔311进入存储腔33时,连接绳42先穿过两个定滑轮45之间的间隙,之后连接绳42再穿过动滑轮46和浮筒51之间的间隙,连接绳42穿过动滑轮46后与封堵块52顶部绑扎固定。
34.当排水量较大时,进入检测腔32内的水流带动螺旋片41转动,螺旋片41转动带动耐磨垫44转动,耐磨垫44带动转动块43转动,转动块43带动周侧的连接绳42缠绕在绑线槽431内,存储腔33内的连接绳42朝向动滑轮46运动,之后连接绳42在定滑轮45的导向下朝向转动块43运动,连接绳42逐渐缠绕在绑线槽431的周侧,存储腔33内的连接绳42逐渐缩短,浮筒51朝向封堵块52靠近,浮筒51没入存储腔33内的水的体积增加,浮筒51承受的浮力增加,浮筒51和连接绳42带动封堵块52逐渐离开存储腔33的底部出口,连接绳42上承受的拉力增加,连接绳42承受的拉力大于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之间的静摩擦力时,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连接绳42的长度保持恒定,存储腔33内的水流沿存储腔33底部
的出口朝向排水横管2流动,排水横管2内壁上的杂质被存储腔33内的水流进行清理,定滑轮45和动滑轮46减少连接绳42与竖向管体3之间发生摩擦导致寿命降低的概率,从而方便连接绳42带动封堵块52对存储腔33内的水流进行封堵。
35.参照图3和图4,为了方便浮筒51可靠拉动封堵块52进行运动,分隔块31靠近存储腔33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条6,导向条6的横截面为梯形,导向条6的上底朝向分隔块31一侧,导向条6沿分隔块31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条6和分隔块31一体成型,浮筒51朝向分隔块31的一侧开设有滑动槽511,滑动槽511的横截面形状和导向条6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导向条6的侧壁与滑动槽511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导向条6伸入滑动槽511内,浮筒51能够沿导向条6的长度方向滑动;导向条6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条7,限位条7水平设置,限位条7和竖向管体3一体成型,限位条7设置在连通孔311的上方,限位条7的中心开设有过水孔71,过水孔71横截面的尺寸小于浮筒51的横截面的尺寸,连接绳42和动滑轮46均穿过过水孔71,限位条7的周侧还设置有多个储水孔72,多个储水孔72均匀分布在限位条7的周侧,多个储水孔72均竖直且贯穿限位条7;浮筒51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支撑凸块5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凸块53设置有四个,四个支撑凸块53均为圆柱形,四个支撑凸块53分布在浮筒51的底部,四个支撑凸块53均与浮筒51粘接固定。水朝向存储腔33内加注时,部分水直接穿过限位条7上开设的储水孔72到达封堵块52的上方,还有一部分水流通过支撑凸块53之间间隙到达进水孔处,水流沿进水孔流动至封堵块52的上方,随着封堵块52上方水量的增加,连接绳42的长度逐渐在螺旋片41的带动下缩短,浮筒51逐渐与水接触的体积增加,浮筒51在导向条6的带动下朝向竖向管体3的顶部滑动,浮筒51带动下方的封堵块52逐渐脱离存储腔33底部的出口,存储腔33内的液体朝向下方的排水横管2流动,从而将排水横管2内的杂质进行清理,减少杂质在排水横管2内壁处发生堆积的概率。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排水量较小时,水流受自身重力作用流动至竖向管体3顶部,水流被分隔块31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水流进入检测腔32,进入检测腔32的水流带动螺旋片41转动,螺旋片41的转轴带动下方的耐磨垫44和转动块43转动,转动块43转动将连接绳42缠绕在绑线槽431内,连接绳42的长度逐渐减少;另一部分水流进入存储腔33内,存储腔33内的水流穿过浮筒51和存储腔33之间的间隙,水流继续穿过支撑凸块53之间的间隙和过水孔71,水流到达封堵块52的上方,封堵块52和密封垫54配合将存储腔33底部的出口进行封堵,水流被逐渐存储在存储腔33内,随着水流的逐渐增加,连接封堵块52的连接绳42在动滑轮46和定滑轮45的导向下逐渐通过连通孔311绑扎在转动块43的周侧,封堵块52和浮筒51之间的间距逐渐缩短,浮筒51与存储腔33内的水流的接触体积逐渐增加,浮筒51承受的浮力增加;当水流继续流动时,连接绳42上承受的拉力大于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之间的静摩擦力,转动块43和耐磨垫44发生相对滑动,转动块43在连接绳42的拉动下停止转动,浮筒51带动封堵块52和密封垫54沿导向条6的长度方向向上运动,封堵块52和密封垫54与存储腔33底部的出口分离,存储腔33的存储的水流朝向下方的排水横管2运动,排水横管2内的杂质被持续的水流冲洗。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