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2849发布日期:2022-12-06 22:50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负压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压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广大农村污水改造工程,现在较多采用重力排水系统,重力排水系统需要的管道埋深较深,而且管道直径需要做的较大,这样就会导致建造成本比较高;而且其才穿越道路的时候需要 将整条道路开挖,也导致了施工较为不便的情况。
3.因此,现在市面上有一种负压排水系统,负压排水系统是指在管道内产生稳定负压,进而可以驱动水流持续的排出,利用这种排水原理可以就将管道设计的较小,而且管道走向的时候不必遵循从高到低的方式,可以沿着道路湖泊进行分布,施工及系统成本较低,广受欢迎。
4.但是在使用这种负压排水系统的时候,如何使排水管道中持续保持稳定的负压就成了整个系统运转的核心。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排水系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排水管中更好保持稳定的负压。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负压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于安装在用户家中的进水池、用于埋入地下的排水管、用于提供负压的泵站、用于污水净化的污水处理池,所述排水管连通进水池和污水处理池,所述泵站驱动排水管内水流流动,所述进水池包括用于进水沉淀的第一空腔和用于出水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一端位于第一空腔底部,所述连通管另一端位于第二空腔顶部,所述进水池内还设置有与排水管连接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由刚性材料制成,所述出水管一端靠近第二空腔底部且该端部铰接有用于密封管口的翻板,所述翻板的铰接点上连接有沿远离翻板方向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翻板将管口密封的配重浮体,当第二空腔水位低于出水管底部时,所述翻板底面低于配重浮体最低点,当第二空腔水位高于翻板铰接点时,配重浮体可通过上浮驱动翻板远离出水管管口。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泵站持续的为排水管提供负压抽力,每个用户家里的污水抽至污水处理池中;将进水池一分为二,可以将大量的固体杂质沉淀在第一空腔,只需要对第一空腔做好定期的清洁,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管道堵塞造成管道内难以形成负压的情况出现;其次在出水管的端部设置翻板及配重浮体,在第二空腔里面污水较多的时候,因为水的浮力导致配重浮体位于较高的位置,这样配重浮体可以通过连接杆驱动翻板往下翻转,保持出水管管口处于打开状态,当第二空腔内污水被抽至出水管液面以下位置的时候,配重浮体会因为自身重力原因往下,直至翻板将出水管管口遮住密封,这样结构就可以使出水管在无需抽水的时候保持自封,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出水管影响排水管及出水管内的负压情
况;等到第二空腔内水流重新积蓄的时候又会自动打开,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浮体重量大于翻板重量,所述连接杆长度大于10cm。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配重浮体重量及连接杆的长度进行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水位较低时候,翻板对出水管的挤压力,提高密封效果。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种浮球由塑料制成且为中空结构。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空及塑料制成的浮球能够在液位较高的时候产生足够的浮力,使翻板保持持续打开状态,不会造成因为水流流动而导致翻板合至出水管管口。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的管口面为水平面,所述排水管端部包括更换管段,所述翻板安装在更换管段的一端,所述更换管段的另一端与排水管为螺纹可拆卸连接。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的管口水平结构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翻板的密封效果,避免空气从侧向进入;更换管段结构的螺纹连接使得人们在对翻板等进行维修的时候只需要直接将更换管段拆除下来即可,不必对整个出水管进行操作,便于安装与维修。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板上用于与出水管贴合的一面上设置有环形的橡胶环,翻板可通过翻转使橡胶环与出水管管口贴合。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橡胶环与出水管管口的贴合,这样翻板在盖住出水管口位置的时候能够提高贴合部位的密封性,尽可能的避免空气的进入。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池由pp塑料一体注塑而成。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pp制成的进水池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可以稳定使用多年。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池呈圆柱形结构,且所述进水池顶部设置有顶盖。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形的进水池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抗形变,顶盖的结构一方面能够阻碍污水的散发另一方能够缓解外界空气与池内空气的交换,使进水池中的空气流动较低,进一步提高出水管内负压的稳定性。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上与出水管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仅供水流流出的单向阀。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单向阀的能够避免污水出现倒流的情况。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翻板及配重浮体结构即可实现自行对出水管的密封和打开的切换,结构简单,效果明显;2、通过双空腔的进水池结构避免管道的堵塞,及整体构造的进水池也提高出水管的密封性;3、整个进水池位置结构简单、施工及维修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23.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24.图2为实施例的进水池的结构图;
25.图3为实施例的进水池翻板密封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图;
26.图4为实施例的进水池翻板打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图;
27.图5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8.附图标记:1、进水池;11、顶盖;12、第一空腔;13、第二空腔;14、连通管;2、出水管;21、更换管段;3、单向阀;41、翻板;42、橡胶环;43、连接杆;44、配重浮体;5、排水管;6、泵站;7、污水处理池。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如图1,一种负压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于安装在用户家中的进水池1、用于埋入地下的排水管5、用于提供负压的泵站6、用于污水净化的污水处理池7,排水管5连通进水池1和污水处理池7,泵站6驱动排水管5内水流流动。每家每户的污水排入自己家里的进水池1中,泵站6持续为排水管5内提供负压,进水池1内的污水受到负压的驱动,从排水管5进入到污水处理池7中,在污水处理池7内处理完毕以后再排入到外界。
31.如图2所示,进水池1由pp塑料一体注塑而成,进水池1整体呈圆柱形结构,且进水池1顶部设置有顶盖11,顶盖11可以盖合在进水池1的顶部,进而将进水池1与外界保持相对的密封,同时需要对进水池1内部进行清洁的时候也可以将顶盖11打开。
32.如图3所示,进水池1内设置有两个空腔,分别是用于进水沉淀的第一空腔12和用于出水的第二空腔13,第一空腔12的空间小于第二空腔13的空间,第一空腔12主要是用于沉淀一些易堵塞管道的固体杂质。
33.第一空腔12与第二空腔13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的连通管14,连通管14一端位于第一空腔12底部,连通管14另一端位于第二空腔13顶部。进水池1内还设置有与排水管5连接的出水管2,出水管2由刚性材料制成,出水管2固定在进水池1上。排水管5上与出水管2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仅供水流流出的单向阀3。
34.出水管2一端靠近第二空腔13底部且出水管2的该端部上包括更换管段21,翻板41安装在更换管段21的一端,更换管段21的另一端与排水管5为螺纹可拆卸连接。更换管段21最底部的管口,即排水管5最底部的管口,其管口面为水平面。
35.如图4至图5,更换管段21最底部的管口铰接有用于密封管口的翻板41,翻板41上用于与出水管2贴合的一面上设置有环形的橡胶环42,翻板41可通过翻转使橡胶环42与出水管2管口贴合。翻板41的铰接点上连接有沿远离翻板41方向的连接杆43,连接杆4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翻板41将管口密封的配重浮体44;如图3,当第二空腔13水位低于出水管2底部时,翻板41底面低于配重浮体44最低点,这样水面较低的时候避免水位未接触到翻板41时而水位接触到配重浮体44进而导致翻板41打开,影响管道内的负压。如图4当第二空腔13水位高于翻板41铰接点时,配重浮体44可通过上浮驱动翻板41远离出水管2管口。
36.其中,配重浮体44由塑料制成且为中空结构,同时配重浮体44重量大于翻板41重量,连接杆43长度大于10cm,在本实施中,连接杆43长度控制在12cm;这样配重浮体44在液位较高的时候,浮球能够在液位较高的时候产生足够的浮力,使翻板41保持持续打开状态,不会造成因为水流流动而导致翻板41合至出水管2管口。而且在第二空腔13内,液位较低的时候配重浮体44可以依照自己的重力及连接杆43的杠杆效应在翻板41处产生较强的密封力。
37.负压排水系统的运转如下,进水池1埋入地面以下位置,用户随着生活的进行产生较多的污水,污水首先被汇入到进水池1的第一空腔12内,一些固体杂质在第一空腔12内进
行沉淀,当第一空腔12内水流积满以后,顶部清澈的水流进入第二空腔13,等到第二空腔13内液面没过翻板41位置的时候,配重浮体44受到浮力影响,配重浮体44上升,翻板41打开,第二空腔13内的水流受到出水管2内负压影响沿着出水管2被抽走。等到第二空腔13内水位被抽低了以后,配重浮体44会因为自身重力原因往下,直至翻板41将出水管2管口遮住密封,这样结构就可以使出水管2在无需抽水的时候保持自封,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出水管2影响排水管5及出水管2内的负压情况。进水池1水流能够通过负压自行排出,等到液面较低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行封闭保持出水管2及排水管5内的负压。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