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2754发布日期:2021-10-09 11:26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


背景技术:

2.雨污分流是一种新型排水改造体系,它将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各用一条独立管道进行输送后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雨水中所含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成分较少,因此可作简单处理或直接排入河道;而污水中则含有较多的容易引起水质变恶或者直接污染环境的成分,如果直接排放则可能会破坏水体的自净功能,造成水体水质持续恶化,甚至大面积出现黑臭现象,因此污水需要通过配套的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使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就是新建一套排水系统,从而在原有排水系统上组建成两套排水系统,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实现雨、污水彻底分流,防止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从源头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3.目前很多小区在实行雨污分流后,反而出现了小区在暴雨天气积水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在未改造前,由于存在管道混接现象,雨水下水管道会混接入排污管网中,因此小区污水管道也可以分担一部分雨水流量。而在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后将导致雨水排水路径减少,从而在暴雨天气导致雨水积水无法及时排走的情况愈发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包括雨水下水口,所述雨水下水口连接雨水排水管,其中,所述雨水排水管连接一雨水井,所述雨水井埋设于地面以下;
7.所述雨水井设有进水接口、排水接口和溢流接口,所述进水接口设置于所述雨水井的顶部,所述溢流接口设置于所述雨水井的底部,所述排水接口设置于所述雨水井的侧壁;
8.所述进水接口连接所述雨水排水管,所述排水接口连接一排污管的一端,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连通污水管网,所述溢流接口为通孔结构,其竖直向下设置。
9.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雨水井实现了一种溢流型的雨水分流排水构造,对于暴雨等大面积积水情况无法及时排水的情况可作出较好的对应。在雨量较小的场合下,以溢流形式将汇入雨水井的水体通过溢流接口补入地下,从而减轻污水处理环节的负担;在雨水流量增大后将要造成积水蔓延时,雨水井内的水位上升至排水接口的水平高度,从而使部分雨水通过排污管流入污水管网,从而改善城市街道、居住区等公共场合在暴雨极端天气的积水情况。
10.所述雨水井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溢流接口,至少两个所述溢流接口均布于所述雨水井的底部。
11.任一所述溢流接口通过一溢流管连接地下。
12.所述溢流管的管壁设有至少两个溢流孔。
13.所述排水接口为圆形口,所述雨水井的侧壁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排水接口,至少两个排水接口沿着所述雨水井的高度自上而下设置,且位于上方的排水接口的开口直径大于位于下方的排水接口的开口直径;
14.与任一排水接口连接的排污管的管道横截面直径与该排水接口相同。
15.所述雨水井的内腔中设有一过滤篮,所述过滤篮吊装在所述雨水井内腔中位于所述进水接口的正下方的位置。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篮,可在进水过程中拦截污物防止堵塞各个排水管道(包括排污管、溢流管和下文的直排管),并便于清理维护。
17.所述雨水井的侧壁设有一直排接口,所述直排接口通过一直排管连通河道,所述河道的最高水位高度低于所述雨水井埋设的地面的地平面高度;
18.所述直排接口的设置高度高于其所连接的直排管所连接的河道的最高水位高度。
19.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直排接口和直排管,实现雨水直接排放的效果。
20.所述直排管上设有一单向阀门,所述单向阀门在水体从雨水井流向河道时导通,逆流时截止,以防止暴雨天气河道水流倒灌。
21.所述直排接口上设有一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罩设在所述直排接口的位于所述雨水井内腔的一侧开口上。
22.本实用新型在雨水井内腔中的直排接口上设置过滤网的目的在于防止持续的絮状物或者尺寸较长的杂物直接流入直排管造成堵塞,通过过滤网将其阻拦在雨水井内便于雨水井维护时及时清除,也便于清理。
23.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根据雨水的不同积聚情况对应处理来调和地面积水、减轻污水处理负担的矛盾,在轻度雨水积水情况下通过直排和溢流方式将积水排走,在极端暴雨天气通过汇入污水管网减少小区路面积水的情况,排水方式灵活,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推广。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26.参照图1,一种溢流雨水井结构,包括雨水下水口1,雨水下水口1连接雨水排水管,雨水排水管连接雨水井2,雨水井2埋设于地面9以下;雨水井2设有进水接口201、排水接口
202和溢流接口203,进水接口201设置于雨水井2的顶部,溢流接口203设置于雨水井2的底部,排水接口202设置于雨水井2的侧壁;进水接口201连接雨水排水管301,排水接口202连接一排污管302的一端,排污管302的另一端连通污水管网(图中未示出),溢流接口203为通孔结构,其呈竖直向下设置。
27.在一些实施例中,雨水井2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溢流接口203,至少两个溢流接口203均布于雨水井2的底部。
28.具体的,可采用在雨水井的底部开设密布的通孔来实现溢流接口的功能,比如,当雨水井底部为圆形时,可按同心圆布局溢流接口,使至少两个溢流接口间隔相等角位移设置于同一圆弧上。
29.在同心圆布局溢流接口的情况下,可采用内圈的溢流接口的开孔直径大于外圈的溢流接口的开孔直径,在雨水井底部的中心位置开设孔径最大的溢流开孔。
30.为便于维护,防止杂物堵塞溢流接口,可在溢流接口上位于井内的开口上罩设网罩形成过滤结构。
31.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溢流接口203通过一溢流管303连接地下,通过溢流管的形式,也便于形成下水趋势,防止溢流接口堵塞。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管303的管壁设有至少两个溢流孔(图中未示出),以此来形成较平缓的溢流效果,同时也能够避免溢流管的开口堵塞时导致整管无法溢流的问题,管壁的开口的孔径不易设置过小。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可将溢流管设置成直径大于溢流接口的形式,从而形成相对于雨水井而言形成一小型溢流井结构,将部分积水转移到具有一定容积的溢流管中进行慢慢溢流,也便于减轻雨水井的负担。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接口202设置为圆形口,且雨水井2的侧壁设有至少两个排水接口202,至少两个排水接口202沿着雨水井2的竖直高度自上而下设置,且位于上方的排水接口的开口直径大于位于下方的排水接口的开口直径。
34.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与任一排水接口202连接的排污管302的管道横截面直径设置为与该排水接口相同。
35.通过上述实施例,可实现不同的井内积水情况的不同对应,当积水较缓又来不及进行有效溢流,则通过较低位置的排水接口将积水排入污水管网,当较为严重时,通过较高位置的大口径排水接口和对应的管道将积水大通量排入污水管网,同时小口径的下方的排水口依然在发挥作用,可有效迅速做出排水对应。
36.在一些实施例中,雨水井2的内腔中设有过滤篮4,过滤篮4吊装在雨水井2内腔中位于进水接口201的正下方的位置。通过设置过滤篮4,可在进水过程中拦截污物防止堵塞各个排水管道,并便于清理维护。
37.上述实施例中的过滤篮4,可呈吊装结构,通过篮与井内侧壁之间的挂接使篮本体悬挂在井内腔中,并使其可正对正上方的进水接口。如果进水接口201设置多个,则将篮的向上的开口覆盖所有的进水接口,即是说,此时篮的体积应当设置得较大。
38.在另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对应每一个进水接口设置一个过滤篮。
39.在一些实施例中,雨水井2的侧壁设有直排接口204,直排接口204通过直排管304连通河道(图中未示出),河道的最高水位高度低于雨水井2所埋设的地面9的地平面高度;直排接口204的设置高度高于其所连接的直排管304所连接的河道的最高水位高度。通过设
置直排接口204和直排管304,可在需要时实现雨水直接排放的效果。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直排管304上设有单向阀门(图中未示出),单向阀门在水体从雨水井流向河道时导通,逆流时截止,以防止暴雨天气河道水流倒灌。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直排接口204上设有过滤网5,过滤网5罩设在直排接口202的位于雨水井2的内腔的一侧开口上。在雨水井内腔中的直排接口上设置过滤网的目的在于防止持续的絮状物或者尺寸较长的杂物直接流入直排管造成堵塞,通过过滤网将其阻拦在雨水井内便于雨水井维护时及时清除,也便于清理。
4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雨水井实现了一种溢流型的雨水分流排水构造,对于暴雨等大面积积水情况无法及时排水的情况可作出较好的对应。在雨量较小的场合下,以溢流形式将汇入雨水井的水体通过溢流接口补入地下,从而减轻污水处理环节的负担;在雨水流量增大后将要造成积水蔓延时,雨水井内的水位上升至排水接口的水平高度,从而使部分雨水通过排污管流入污水管网,从而改善城市街道、居住区等公共场合在暴雨极端天气的积水情况。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雨水井系统化布局,在这一布局下,可设置多个容积不同的雨水井,并通过上一级雨水井的排污管连接下一级雨水井的进水接口。其埋设位置也相应逐级降低。该结构可对应一些具有坡度的应用场合。比如,坡顶的雨水井向下连接坡腰的雨水井,顺次连接往下各个高度的雨水井,而各个高度的雨水井又能够对应该高度下的坡腰的排水。
4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