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0564发布日期:2022-04-23 17:32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建筑多带有地下室结构,如地下车库、设备房或者地下储物室等。地下室结构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从而使地下室受到较大的水压,容易出现渗漏的情况,因此这些地下建筑必须要进行防水处理。
3.目前对于地下室的防水多采用防水卷材进行防水处理。在进行防水卷材施工的时候,常见的做法为:位于地下室底板下方的防水卷材在砖胎膜处甩头并留设在地下室底板的侧壁面上,待即将施工侧墙防水时,将砖胎膜剔除三层砖即可露出约150mm宽度较为干净的防水卷材搭接头,将防水卷材擦拭干净后并与侧墙上的防水卷材相对接,从而完成与侧墙防水卷材的搭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防水卷材在对接的时候,卷材的对接部位容易出现开口、起层,从而使地下水容易自防水卷材的对接处渗漏到地下室结构的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地下室的防水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基础底板、位于基础底板上方的侧墙本体、与基础底板水平相对设置的砖胎膜以及位于所述基础底板下方的垫层,
8.所述基础底板与垫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铺设至基础底板朝向砖胎膜的一侧表面;
9.所述侧墙本体的外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自侧墙本体的外侧表面铺设至基础底板的顶端表面上;
10.所述基础底板朝向砖胎膜的侧壁与砖胎膜的顶端表面的转角处设置有第三防水卷材,所述第三防水卷材采用双面自粘防水卷材,所述第三防水卷材一部分铺设至基础底板的顶端表面且与第二防水卷材相叠合,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剩余部分铺设至基础底板朝向砖胎膜的侧壁上且将第一防水卷材覆盖在下方,所述第三防水卷材与砖胎膜之间相粘连。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第三防水卷材分别与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粘连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的对接,通过第三防水卷材进行搭接过渡,能够增加防水卷材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同时将第三防水卷材与砖胎膜粘连在一起,增加第三防水卷材的牢固抗拉性,从而使第三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卷材之间不易因拉扯而分开。
12.可选的,所述基础底板和侧墙本体的对接部位外侧的夹角处设置有弧形的附加层,所述附加层位于第二防水卷材的内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附加层,从而使第二防水卷材铺设的时候能够在侧墙本体与基础底板对接的夹角处呈弧形,从而当基础底板和侧墙本体在受外界影响出现位移的时候,第二防水卷材不易在基础底板和侧墙本体的对接处发生撕裂。
14.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均采用自粘防水卷材。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自粘防水卷材,能够加快其施工效率,便于工人将防水卷材铺设至侧墙以及基础底板上。
16.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叠合部位处设置有盖口条,所述盖口条将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叠合时所产生的对接缝盖在下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盖口条将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所形成的对接缝盖在下方,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搭接部位不易出现分开的情况,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搭接部位不易出现分开的情况。
18.可选的,所述盖口条位于第一防水卷材朝向基础底板的一侧,所述基础底板的侧壁上与盖口条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盖口条的凹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盖口条隐藏到凹腔中,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的搭接部位不凸出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外侧表面,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能够紧密的贴合在砖胎膜上。
20.可选的,所述盖口条分别与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粘贴相连。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盖口条与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22.可选的,所述垫层的表面设置有流水沟槽,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包括位于两端处的外侧表面为光滑表面的搭接部以及位于搭接部之间的卷材本体,所述卷材本体的外侧设置有疏水沟槽,位于基础底板侧壁处的第一防水卷材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呈竖向设置,所述疏水沟槽与所述流水沟槽相连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砖胎膜出现裂缝从而使水穿过砖胎膜的时候,第一防水卷材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能够将水引流至垫层表面的流水沟槽中,从而避免在砖胎膜和基础底板之间出现积水,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搭接部位不易出现长期被浸泡在水中从而出现开裂的情况。
24.可选的,所述第三防水卷材位于基础底板顶端表面的部位位于第二防水卷材的下方。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防水卷材将第三防水卷材压在下方,由于第三防水卷材为双面自粘卷材,第二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粘连在一起,从而使第二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不易分开,同时使第三防水卷材不易与基础底板的顶端表面分开。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通过采用第三防水卷材分别与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粘连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的对接,通过第三防水卷材进行搭接过渡,能够增加防水卷材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同时将第三防水卷材与砖胎膜粘连在一起,增加第三防水卷材的牢固抗拉性,从而使第三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卷材之间不易因拉扯而分开;
28.2.当砖胎膜出现裂缝从而使水穿过砖胎膜的时候,第一防水卷材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能够将水引流至垫层表面的流水沟槽中,从而避免在砖胎膜和基础底板之间出现积
水,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的搭接部位不易出现长期被浸泡在水中从而出现开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地下室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部位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b部位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地下室防水结构中所采用的第一防水卷材的外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地下室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基础底板;11、凹腔;2、侧墙本体;3、砖胎膜;4、垫层;41、流水沟槽;5、第一防水卷材;51、搭接部;52、卷材本体;521、疏水沟槽;6、第二防水卷材;7、附加层;8、第三防水卷材;9、盖口条。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一: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
38.参照图1,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材质的基础底板1、位于基础底板1顶端且与基础底板1一体成型的侧墙本体2、与基础底板1水平相对设置的砖胎膜3以及位于基础底板1下方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垫层4。侧墙本体2的外侧表面与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之间留有距离。砖胎膜3的顶端端面与基础底板1的顶端表面齐平。
39.参照图1、图2,位于基础底板1与垫层4之间铺设有第一防水卷材5,第一防水卷材5延伸至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上。第一防水卷材5一直铺设至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的上半部。第一防水卷材5采用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从而使第一防水卷材5分别与基础底板1以及垫层4之间粘贴在一起。
40.位于侧墙本体2的外侧表面铺设有第二防水卷材6,第二防水卷材6采用sbs/聚氨酯自粘防水卷材,第二防水卷材6粘连在侧墙本体2的外侧表面。第二防水卷材6一直延伸至基础底板1的顶端表面并与基础底板1的顶端表面相粘连。
41.参照图1、图3,位于侧墙本体2的底端与基础底板1相接的部位外侧设置有弧形的附加层7,附加层7位于第二防水卷材6的内侧。附加层7采用长条状的自粘式防水卷材,附加层7分别与侧墙本体2的外侧表面以及基础底板1的顶端表面粘贴在一起,且附加层7在侧墙本体2和基础底板1所形成的直角夹角处形成弧形支撑结构。
42.在铺设第二防水卷材6之前,首先在侧墙本体2与基础底板1之前所形成的外侧夹角处施工附加层7,在附加层7施工完毕后,进行第二防水卷材6的施工。在进行第二防水卷材6的铺设时,由于附加层7的存在,从而使第二防水卷材6位于侧墙本体2以及基础底板1相接部位的夹角处呈圆弧状,从而形成运动与量。当侧墙本体2以及基础底板1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震动或变形的时候,第二防水卷材6位于侧墙本体2以及基础底板1之间的夹角处的部位不易被扯断。
43.参照图1、图2,位于基础底板1的顶端端面与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之间的转角处设置有第三防水卷材8,第三防水卷材8采用双面聚氨酯自粘防水卷材。第三防水卷材8的内侧表面一部分粘连在基础底板1的顶端端面上,剩余部分粘连在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上。第三防水卷材8铺设在基础底板1的顶端端面上的部位被延伸至基础底板1顶端端面上的第二防水卷材6压下下方。第三防水卷材8铺设在基础底板1侧壁上的部位将延伸至基础底板1侧壁上的第一防水卷材5压在内侧。第二防水卷材6与第三防水卷材8之间粘接在一起,第三防水卷材8与第一防水卷材5之间粘连在一起。第三防水卷材8铺设至基础底板1侧壁面上的部位的外侧表面与砖胎膜3粘贴在一起。
44.位于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相叠合的部位处设置有盖口条9,盖口条9位于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之间相叠合部位朝向基础底板1的一侧。盖口条9与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搭接时所形成的对接缝相对,且盖口条9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搭接时所形成的对接缝的长度方向设置。盖口条9分别与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之间粘连固定。
45.位于基础底板1朝向砖胎膜3的一侧侧壁上与盖口条9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与盖口条9的外形相适配的凹腔11,盖口条9嵌入到凹腔11的内部并粘固在凹腔11的内部。通过将盖口条9嵌入到凹腔11的内部,从而使铺设在基础底板1侧壁上的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的外侧表面齐平,避免水积存在第一防水卷材5和第三防水卷材8的对接处。
46.本技术实施例的地下侧墙的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通过第三防水卷材8分别与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相叠合并粘连在一起,同时将第三防水卷材与砖胎膜3相粘连,从而使相互粘连的防水卷材之间不易出现开口的情况,从而降低地下室出现漏水的情况。
47.实施例二:
48.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
49.参照图4、图5,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位于垫层4的表面设置有流水沟槽41。第一防水卷材5包括位于两端的外侧表面为光滑表面的搭接部51以及位于两个搭接部51之间的外侧表面带有多条疏水沟槽521的卷材本体52,卷材本体52与搭接部51之间一体成型。疏水沟槽521的长度方向自其中一端的搭接部51相另一端的搭接部51设置。
50.在铺设第一防水卷材5的时候,第一防水卷材5铺设至基础底板1和垫层4之间时,第一防水卷材5的卷材本体52一直延伸至基础底板1的侧壁上,此时,位于基础底板1上的第一防水卷材5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521呈竖向设置,位于基础底板1下方的第一防水卷材5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521呈横向设置且与垫层4上的流水沟槽41相连通。
51.本技术实施例的地下室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砖胎膜3出现裂缝从而导致水留置砖胎膜3和基础底板1之间时,此时水沿着第一防水卷材5外侧表面的疏水沟槽521向下流动从而流动至垫层4的流水沟槽41中,最终沿着流水沟槽41排走。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