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2529发布日期:2021-12-15 11:3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护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防水支护桩。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建筑物重要程度得提高以及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对地基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雨时,现有技术中的支护桩顶端通常会积累大量积水,这些积水往往会落在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上,造成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松软,大大降低了支护桩的固土能力,使得支护桩容易发生倒塌或者倾斜,对后续施工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设计新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自防水支护桩,以最大化降低支护桩因顶端积水落地而对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造成的影响,进而尽可能使支护桩的固土能力降低程度达到最小。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护桩机构和第二支护桩机构,第一支护桩机构包括第一支护桩、导流管机构、收集机构、桩头机构和连接块,第一支护桩为矩形方柱结构,第一支护桩底端安装桩头机构,第一支护桩顶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组合槽、第一组合槽,第一支护桩前面安装导流管机构,导流管机构下方安装收集机构,且导流管机构一端连通至第一组合槽底端,另一端连通至收集机构,第一支护桩右面分散设置四个连接块,且四个连接块分别位于矩行框架的四个端点处,第一支护桩左面分散设置四个连接槽,且四个连接槽也分别位于矩行框架的四个端点处,每个第一支护桩机构的连接块滑动连接至一个第二支护桩机构的连接槽,使得第一支护桩机构的第一组合槽和第二支护桩机构的第二组合槽拼成导流槽结构。
6.进一步的,第一组合槽和第二组合槽结构相同,第一组合槽由自上而下连通的第一斜槽、矩形槽、第二斜槽组合而成,第二斜槽底端与导流管机构一端连通。
7.进一步的,第一斜槽内底面与第一支护桩顶面所夹锐角范围为30

45
°
,第二斜槽内底面与第一支护桩顶面所夹锐角范围为45

60
°

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机构包括第一斜管和第一固定环,第一斜管一端连通至第二斜槽底端,第一斜管另一端的外侧壁套接第一固定环,收集机构包括集水箱、第二斜管、第二固定环、螺栓和螺母,集水箱为箱体结构,集水箱顶面设有用于和第二斜管底端连通的进水孔,第二斜管顶端连通至第一斜管,第二斜管顶端外侧壁套接第二固定环,第一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一预留孔,第二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二预留孔,每个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后通过螺母固定。
9.进一步的,所述桩头机构包括桩头、圆柱凸块和锥头,桩头为倒四棱台结构,桩头顶面中心位置设置圆柱凸块,且圆柱凸块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支护桩底面中心位置设有
圆柱槽,且圆柱槽内壁设有内螺纹,圆柱凸块螺纹连接至圆柱槽内壁,桩头底面设置锥头。
10.进一步的,所述桩头机构还包括三角凸块,桩头前后两端的侧壁均设置一个三角凸块。
11.进一步的,第一斜槽、矩形槽、第二斜槽和第二组合槽内壁均覆有一层丙烯酸防水涂层。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通过第一组合槽和第二支护桩机构的第二组合槽拼成导流槽结构,使得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顶端的积水能够被导流到导流管机构中,之后积水经过导流管机构流入收集机构中,既收集到了积水,也最大化降低积水对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造成的影响,进而使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固土能力降低程度尽可能达到最小。
14.(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通过第一斜管、第二斜管和集水箱,能够收集到积水,圆柱凸块与圆柱槽内壁的螺纹连接,提高了桩头和第一支护桩之间的连接稳固度,也便于桩头损坏的时候,更换损坏的桩头,桩头前后两端的侧壁均设置一个三角凸块,提高了桩头的固土能力,第一斜槽、矩形槽、第二斜槽和第二组合槽内壁均覆有一层丙烯酸防水涂层,提高了防水能力。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护桩机构的第一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护桩机构的第二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护桩机构的俯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护桩机构的俯视图的a

a方向的剖视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护桩机构的俯视图的b

b方向的剖视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管机构和收集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桩头机构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第一支护桩机构;11

第一支护桩;12

导流管机构;121

第一斜管;122

第一固定环;13

收集机构;131

集水箱;132

第二斜管;133

第二固定环;134

螺栓;135

螺母;14

桩头机构;141

桩头;142

圆柱凸块;143

锥头;144

三角凸块;15

第一组合槽;151

第一斜槽;152

矩形槽;153

第二斜槽;16

第二组合槽;17

连接块;18

连接槽;2

第二支护桩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9]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0]
如图1

8所示,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支护桩机构1和第二支护桩机构2(第一支护桩机构1和第二支护桩机构2工作原理也相同,所以之后仅对第一支护桩机构1展开描述,第二支护桩机构2不再进行展开描述),第一支护桩机构1包括第一支护桩11、导流管机构12、收集机构13、桩头机构14和连接块17,第一支护桩11为矩形方柱结构,第一支护桩11底端安装桩头机构14,第一支护桩11顶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组合槽16、第一组合槽15,第一支护桩11前面安装导流管机构12,导流管机构12下方安装收集机构13,且导流管机构12一端连通至第一组合槽15底端,另一端连通至收集机构13,第一支护桩11右面分散设置四个连接块17,且四个连接块17分别位于矩行框架的四个端点处,第一支护桩11左面分散设置四个连接槽18,且四个连接槽18也分别位于矩行框架的四个端点处,每个第一支护桩机构1的连接块17滑动连接至一个第二支护桩机构2的连接槽,使得第一支护桩机构1的第一组合槽15和第二支护桩机构2的第二组合槽拼成导流槽结构,通过第一组合槽15和第二支护桩机构2的第二组合槽拼成导流槽结构,使得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顶端的积水能够被导流到导流管机构12中,之后积水经过导流管机构12流入收集机构13中,既收集到了积水,也最大化降低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顶端积水落地而对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造成的影响,进而使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固土能力降低程度尽可能达到最小。
[0031]
如图1

6所示,第一组合槽15和第二组合槽16结构相同,第一组合槽15由自上而下连通的第一斜槽151、矩形槽152、第二斜槽153组合而成,第二斜槽153底端与导流管机构12一端连通,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顶端的积水能够被第一斜槽151、矩形槽152、第二斜槽153组合而成的导流槽导流到第一斜管121中,第一斜槽151、矩形槽152和第二斜槽153起导流作用,第一斜槽151、矩形槽152、第二斜槽153和第二组合槽16内壁均覆有一层丙烯酸防水涂层,提高了防水能力;
[0032]
第一斜槽151内底面与第一支护桩11顶面所夹锐角范围为30

45
°
,第二斜槽153内底面与第一支护桩11顶面所夹锐角范围为45

60
°
,保证了积水导流的效率。
[0033]
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导流管机构12包括第一斜管121和第一固定环122,第一斜管121一端连通至第二斜槽153底端,第一斜管121另一端的外侧壁套接第一固定环122,收
集机构13包括集水箱131、第二斜管132、第二固定环133、螺栓134和螺母135,集水箱131为箱体结构,集水箱131顶面设有用于和第二斜管132底端连通的进水孔,第二斜管132顶端连通至第一斜管121,第二斜管132顶端外侧壁套接第二固定环133,第一固定环133上设有若干第一预留孔,第二固定环133上设有若干第二预留孔,每个螺栓134依次穿过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后通过螺母135固定,使得导流管机构12和收集机构13之间的装配工作简化,提高了收集积水工作效率。
[0034]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桩头机构14包括桩头141、圆柱凸块142和锥头143,桩头141为倒四棱台结构,桩头141顶面中心位置设置圆柱凸块142,且圆柱凸块142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支护桩11底面中心位置设有圆柱槽,且圆柱槽内壁设有内螺纹,圆柱凸块142螺纹连接至圆柱槽内壁,桩头141底面设置锥头143,圆柱凸块142与圆柱槽内壁的螺纹连接,提高了桩头141和第一支护桩11之间的连接稳固度,也便于更换损坏的桩头11(当桩头11损坏的时候)。
[0035]
如图8所示,所述桩头机构14还包括三角凸块144,桩头141前后两端的侧壁均设置一个三角凸块144,提高了桩头141的固土能力。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第一支护桩11和桩头机构14的安装工作:工作人员先将圆柱凸块142嵌入第一支护桩11底面的圆柱槽内部,然后旋转拧紧桩头141(第一支护桩11底面中心位置设有圆柱槽,且圆柱槽内壁设有内螺纹,圆柱凸块142螺纹连接至圆柱槽内壁),此时完成第一支护桩11和桩头机构14的安装工作。
[0037]
一种自防水支护桩顶端的积水能够被第一斜槽151、矩形槽152、第二斜槽153、第二组合槽的第一斜槽、第二组合槽的矩形槽、第二组合槽的第二斜槽组合而成的导流槽导流到第一斜管121中,之后积水依次经过第一斜管121、第二斜管132后,最终流入集水箱131中,既收集到了积水,也最大化降低积水对一种自防水支护桩底端周围的土壤造成的影响,进而使一种自防水支护桩的固土能力降低程度尽可能达到最小。
[0038]
导流管机构12和收集机构13的装配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先将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一一对应(即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处于同轴心),然后将每个螺栓134依次穿过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后通过拧紧螺母135固定,此时完成导流管机构12和收集机构13的装配工作。
[0039]
多组第一支护桩机构1与第二支护桩机构2连接成整体制护桩体系,形成自防水支护桩体系。
[00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