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003发布日期:2021-12-22 18: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


背景技术:

2.冲击夯利用冲击和冲击振动作用分层夯实回填士的压实机械,分电动冲击夯、汽油冲击夯和振动冲击夯等。冲击夯实粘性土壤的效果较佳,冲击夯适用于建筑、地面、庭院、路基、桥桩、沟槽、野外、狭窄场地等环境的施工能胜任大中型机械无法完成的施工任务。冲击夯根据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它压下去有多少劲,它的发冲力也有多少。冲击夯需要操作人员双手握持冲击夯机架来控制,从而掌控冲击夯的平衡。因为冲击夯是以跳动式的方式夯实地面,其振动频率高,一般使用频率每分钟的跳动在40次以上,而且振动强度大。传统的冲击夯的活塞机构中内杆和活塞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导致内杆靠近活塞的位置会发生断裂,且冲击夯长期使用后内杆磨损严重会产生位置偏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杆和活塞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导致内杆靠近活塞的位置会发生断裂,且冲击夯长期使用后内杆磨损严重会产生位置偏移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
6.包括套筒、连接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的内杆和弹性支撑所述内杆内的第一弹性装置;所述套筒固定设置在冲击夯上;所述连接杆一端偏心连接冲击夯的驱动端;所述连接杆另一端摆动连接所述内杆;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内杆上;所述内杆连接冲击夯的夯板;所述内杆向外延伸有主塞件;所述内杆上所述主塞件两侧滑动设置有侧塞件;所述侧塞件弹性连接所述主塞件。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冲击夯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旋转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两端穿过所述内杆;所述连接轴两端所述内杆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压紧所述内杆。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轴上所述连接杆两侧螺纹连接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上围绕所述连接轴并列设置有锁片;所述锁片嵌入所述连接轴的螺纹间隙。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围绕所述套筒沿所述内杆滑动方向并列开设有滑动槽;围绕所述主塞件并列设置有第一滑动块;围绕所述侧塞件并列设置有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和所述第二滑动块沿所述滑动槽内滑动。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杆上所述主塞件两侧并列套设有若干固定板;所述
内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推动所述固定板压紧所述主塞件。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杆上套设有轴套;所述固定板围绕所述轴套设置;所述轴套相互抵靠;所述固定板相互抵靠。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板的尺寸向远离所述主塞件方向逐渐收窄。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板外侧螺纹连接有端盖;围绕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外螺纹;围绕所述端盖内开设有台阶;围绕所述台阶内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啮合所述内螺纹。
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杆上套设有第二弹性装置;围绕所述侧塞件靠近所述主塞件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分别连接所述侧塞件和所述主塞件。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拧紧锁紧件后,锁紧件压紧连接杆的左右两侧,锁片嵌入连接轴的螺纹间隙,实现锁紧件的防退功能,通过锁紧件防止连接杆左右移动,使得冲击夯的驱动端产生的动力通过连接杆可以顺畅传递;(2)第二弹性装置的一端连接侧塞件,第二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主塞件,通过放置槽对第二弹性装置起到限制作用,防止第二弹性装置出现位置偏移;(3)通过侧塞件对内杆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内杆可以竖直上下移动,避免出现位置偏差,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装置,实现第一弹性装置的弹簧力的消减,避免了第一弹性装置对主塞件或侧塞件形成挤压,造成主塞件或侧塞件的损伤、断裂;(4)主塞件与内杆为一体式铸造,通过固定板的相互抵靠,再通过第二固定件使得固定板压紧主塞件上下两侧,增加了内杆的结构强度,在固定板上旋上端盖,通过连接相邻的固定板,拧紧端盖将相邻固定板压紧,进一步提高而内杆的结构强度,防止内杆与主塞件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
19.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
20.附图中标记:1、套筒;11、滑动槽;2、连接杆;21、第一轴承;22、第二轴承;23、连接轴;24、第一固定件;25、锁紧件;26、锁片;3、内杆;31、主塞件;32、侧塞件;33、第一滑动块;34、第二滑动块;35、轴套;36、放置槽;4、第一弹性装置;5、固定板;51、第二固定件;52、端盖;53、外螺纹;54、内螺纹;6、第二弹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
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2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端。
23.振动冲击夯的高强度活塞机构包括套筒1、连接杆2、滑动设置在套筒1内的内杆3和弹性支撑内杆3内的第一弹性装置4。套筒1固定设置在冲击夯上。连接杆2一端偏心连接冲击夯的驱动端。连接杆2另一端摆动连接内杆3。第一弹性装置4套设在内杆3上。内杆3连接冲击夯的夯板。内杆3向外延伸有主塞件31。内杆3上主塞件31两侧滑动设置有侧塞件32。侧塞件32弹性连接主塞件31。
24.连接杆2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21。冲击夯的驱动端连接第一轴承21。
25.第一轴承21竖直设置在连接杆2的上端。第一轴承21的外圈连接连接杆2。冲击夯的驱动端连接第一轴承21的内圈。
26.连接杆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轴承22。第二轴承22内旋转设置有连接轴23。连接轴23两端穿过内杆3。连接轴23两端内杆3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件24。第一固定件24压紧内杆3。
27.第二轴承22竖直设置在连接杆2的下端。第二轴承22的外圈连接连接杆2。连接轴23左右方向旋转设置在第二轴承22内。连接轴23的左右两端穿过内杆3的上端。拧紧第一固定件24,第一固定件24压紧内杆3上端的左右两端。通过第一固定件24可以将连接轴23固定牢固。
28.连接轴23上连接杆2两侧螺纹连接有锁紧件25。锁紧件25上围绕连接轴23并列设置有锁片26。锁片26嵌入连接轴23的螺纹间隙。
29.锁紧件25螺纹连接在连接轴23上连接杆2的左右两侧。锁片26设置在锁紧件25上远离连接杆2的一端。拧紧锁紧件25后,锁紧件25压紧连接杆2的左右两侧,锁片26嵌入连接轴23的螺纹间隙,实现锁紧件25的防退功能。通过锁紧件25防止连接杆2左右移动,使得冲击夯的驱动端产生的动力通过连接杆2可以顺畅传递。
30.围绕套筒1沿内杆3滑动方向并列开设有滑动槽11。围绕主塞件31并列设置有第一滑动块33。围绕侧塞件32并列设置有第二滑动块34。第一滑动块33和第二滑动块34沿滑动槽11内滑动。
31.滑动槽11上下方向开设在套筒1的内表面。第一滑动块33围绕主塞件31的外圆表面并列设置。第二滑动块34围绕侧塞件32的外圆表面并列设置。第一滑动块33嵌入滑动槽11,第二滑动块34嵌入滑动槽11,第一滑动块33和第二滑动块34沿滑动槽11内上下滑动。
32.内杆3上套设有第二弹性装置6。围绕侧塞件32靠近主塞件31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36。第二弹性装置6置于放置槽36内。第二弹性装置6分别连接侧塞件32和主塞件31。
33.优选的,放置槽36为环形。优选的,第二弹性装置6为弹簧。第二弹性装置6分别位于主塞件31的上下两侧。第二弹性装置6的一端连接侧塞件32。第二弹性装置6的另一端连接主塞件31。通过放置槽36对第二弹性装置6起到限制作用,防止第二弹性装置6出现位置偏移。
34.优选的,第一弹性装置4为弹簧。第一弹性装置4上下方向套设在内杆3的上下两端。冲击夯的驱动端带动连接杆2、内杆3、主塞件31和侧塞件32沿套筒1向上滑动,内杆3带动冲击夯的夯板向上移动。位于上方的第二弹性装置6和位于上方的第一弹性装置4受到挤压,位于下方的第二弹性装置6和位于下方的第一弹性装置4伸出。冲击夯的驱动端带动连接杆2、内杆3、主塞件31和侧塞件32沿套筒1向下滑动,内杆3带动冲击夯的夯板向下移动。位于上方的第二弹性装置6和位于上方的第一弹性装置4伸出,位于下方的第二弹性装置6和位于下方的第一弹性装置4受到挤压。冲击夯工作时,侧塞件32在第二弹性装置6和第一弹性装置4的作用下,侧塞件32在靠近主塞件31与远离主塞件31之间往复切换。
35.通过侧塞件32对内杆3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内杆3可以竖直上下移动,避免出现位置偏差。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装置4,实现第一弹性装置4的弹簧力的消减,避免了第一弹性装置4对主塞件31或侧塞件32形成挤压,造成主塞件31或侧塞件32的损伤、断裂。
36.内杆3上主塞件31两侧并列套设有若干固定板5。内杆3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件51。第二固定件51推动固定板5压紧主塞件31。
37.内杆3上套设有轴套35。固定板5围绕轴套35设置。轴套35相互抵靠。固定板5相互抵靠。
38.固定板5的尺寸向远离主塞件31方向逐渐收窄。
39.固定板5分别位于主塞件31的上下两侧。轴套35套设在内杆3的外表面。位于上方的轴套35与位于下方的轴套35抵靠。轴套35上开设有开口,轴套35置于开口,使得固定板5相互抵靠。
40.拧紧第二固定件51,第二固定件51压紧固定板5,固定板5压紧主塞件31。
41.固定板5外侧螺纹连接有端盖52。围绕固定板5开设有外螺纹53。围绕端盖52内开设有台阶。围绕台阶内开设有内螺纹54。外螺纹53啮合内螺纹54。
42.外螺纹53开设在固定板5的外圆表面。内螺纹54开设在台阶的内表面。外螺纹53啮合内螺纹54,端盖52螺纹连接在固定板5上。
43.主塞件31与内杆3为一体式铸造。通过固定板5的相互抵靠,再通过第二固定件51使得固定板5压紧主塞件31上下两侧,增加了内杆3的结构强度。在固定板5上旋上端盖52,通过连接相邻的固定板5,拧紧端盖52将相邻固定板5压紧,进一步提高而内杆3的结构强度,防止内杆3与主塞件31发生断裂。
4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