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体进水结构、初雨调蓄池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67183发布日期:2022-03-16 14:3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池体进水结构、初雨调蓄池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池体进水结构、初雨调蓄池及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很多小区开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而改造中发现小区内的化粪池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1、化粪池在进行化粪时(也即正常工作时),其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其沼气含量能够达到二氧化碳的30倍,进而引发的温室效应,也极易发生中毒、爆炸等事故;2、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后bod可降低20%,再排放至污水处理厂时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减少了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所需要的碳源和氮、磷物质。
3.可见,对于改造后小区的化粪池极有可能需要废弃,也即取消化粪池。但是由于化粪池是已经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空间及设施,将其废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若是通过填埋等措施也极大地增加了改造成本。
4.也即,在小区实施的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如何对废弃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处理,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池体进水结构、初雨调蓄池及排水系统,以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6.为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池体进水结构,所述池体进水结构用于初雨调蓄池的进水,所述初雨调蓄池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所述池体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通下游的雨水支管;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初雨调蓄池内,并连通所述进水管、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初雨调蓄池的内部空间,用于对经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初雨调蓄池内或是流入所述出水管的水进行导向。
7.在第一方面中,可选的,所述导向件是三通节流阀;其中,所述三通节流阀的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三通节流阀的第二流通阀口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三通节流阀的第三流通阀口与所述初雨调蓄池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8.在第一方面中,可选的,在所述第三流通阀口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水由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初雨调蓄池的第一通断开关;所述第一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球形止回阀、拍门或倒流防止器;和/或,在所述三通节流阀的第二流通阀口或是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水在所述出水管上流通的第二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
9.在第一方面中,可选的,在所述第三流通阀口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水由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初雨调蓄池的第一通断开关;所述第一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以及,在所述三通节流阀的第二流通阀口或是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用于
控制所述水在所述出水管上流通的第二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
10.在第一方面中,可选的,所述三通节流阀固定于所述初雨调蓄池的第一侧壁上,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三通节流阀的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连通。
11.在第一方面中,可选的,所述三通节流阀固定于所述初雨调蓄池的第二侧壁上,所述出水管穿过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三通节流阀的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连通。
1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池体进水结构,所述池体进水结构用于初雨调蓄池的进水,所述初雨调蓄池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所述池体进水结构包括:井体,所述井体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初雨管,所述初雨管连通所述井体和所述初雨调蓄池;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井体,并穿过所述初雨调蓄池的内部空间与下游的雨水支管相连;其中,所述初雨管的管顶标高低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底标高。
13.在第二方面中,可选的,在所述初雨管连通所述井体部位处设置有第一通断开关;所述第一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球形止回阀、拍门、倒流防止器、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和/或,在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井体部位处设置有第二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
14.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初雨调蓄池,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池体进水结构。
15.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排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初雨调蓄池。
16.有益效果:
17.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体进水结构,通过该池体进水结构用于初雨调蓄池的进水,而且初雨调蓄池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以此实现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同时,通过在池体进水结构中设置进水管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通过在池体进水结构中设置出水管连通下游的雨水支管,并通过一导向件设置于初雨调蓄池内,以连通进水管、出水管和初雨调蓄池的内部空间,这样就使得在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并通过导向件将初雨导流至初雨调蓄池中存储;而在需要将中后期雨水直接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时,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并通过导向件将中后期雨导流至出水管,经出水管将其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最终流入处理终端或者自然水体;可以看出,通过该池体进水结构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有效分流,将其应用于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18.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池体进水结构,通过该池体进水结构用于初雨调蓄池的进水,而且初雨调蓄池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以此实现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同时,通过在池体进水结构中设置井体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通过在池体进水结构中设置初雨管连通井体和初雨调蓄池,以及通过设置出水管连通井体,
并穿过初雨调蓄池的内部空间与下游的雨水支管相连;这样就使得在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井体中,而由于初雨管的管顶标高低于出水管的管底标高,此时初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先经过初雨管流至初雨调蓄池中存储;需要将中后期雨水直接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时,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井体,并经与井体连通的出水管直接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最终流入处理终端或者自然水体;可以看出,通过该池体进水结构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有效分流,将其应用于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a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一;
22.图1b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二;
23.图1c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三;
24.图1d-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四;
25.图1d-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图1d-1的侧视图;
26.图1e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五;
27.图1f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六;
28.图1g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七;
29.图1h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八;
30.图1i-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应用于初雨调蓄池的示意图九;
31.图1i-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图1i-1的俯视图;
32.图2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池体进水结构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施例四提供的排水系统的示意框图。
34.附图标记:
35.1.初雨调蓄池;
36.2.进水管;
37.21.初雨管;
38.3.出水管;
39.4.三通节流阀;
40.5.井体;
41.6.抽水泵;
42.7.下垂式管口结构;
43.11.第一侧壁;
44.12.第二侧壁;
45.31.第一通断开关;
46.32.第二通断开关;
47.41.第一流通阀口;
48.42.第二流通阀口;
49.43.第三流通阀口。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51.同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5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中的“进水管”、“出水管”、“初雨管”并非是对“管”功能进行的限定,而仅仅只是起区分作用。换句话说,进水管、出水管、初雨管均可使用同一种管道,或者不同种管道,或者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管道,对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液体输送的管道,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3.实施例一
54.请参阅图1a,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池体进水结构,其用于初雨调蓄池1的进水,该初雨调蓄池1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该池体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管2、出水管3及导向件。
55.其中,该进水管2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用于上游的雨水支管中雨水的输入;出水管3连通下游的雨水支管,用于雨水的输出;而导向件位于初雨调蓄池1内,并连通进水管2、出水管3和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用于对经进水管2流出的水(例如降雨初期的初雨、降雨中后期的中后期雨或是生活污水等)流入初雨调蓄池1内或是流入出水管3进行导向。也就是说,在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并通过导向件将初雨导流至初雨调蓄池1中存储;而在需要将中后期雨水直接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时,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并通过导向件将中后期雨导流至出水管3,经出水管3将其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最终流入处理终端或者自然水体;可以看出,通过该池体进水
结构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有效分流,将其应用于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1,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56.具体而言,对于导向件而言,作为导向件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可以是如图1a至图1h所示的三通节流阀4,该三通节流阀4包括三个流通阀口(也即第一流通阀口41、第二流通阀口42及第三流通阀口43),其中第一流通阀口41和第二流通阀口42相对于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水平设置,第三流通阀口43相对于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垂直设置,这样使得三通节流阀4的第一流通阀口41与进水管2连通,三通节流阀4的第二流通阀口42与出水管3连通,三通节流阀4的第三流通阀口43与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此实现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后,依次通过第一流通阀口41、第三流通阀口43流入初雨调蓄池内进行存储;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后,依次通过第一流通阀口41、第二流通阀口42流入出水管3,并经出水管3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以此通过三通节流阀4实现导向件的分流作用。
57.而作为导向件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其还可以是如图1i-1至图1i-2所示的下垂式管口结构7,由图1i-1至图1i-2可以理解,在该种导向件的实现方式中,进水管2和出水管3可以理解为是合二为一的同一根水管(该水管的以下垂式管口结构7为分界点,其左边部分可以理解为是进水管2,其右边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出水管3),该水管横穿初雨调蓄池1的整个内部空间,分别与上游和下游的雨水支管连接;在该水管位于初雨调蓄池1内的任意节段处,可开设一个相对于该水管垂直分布的下垂式管口结构7,通过该下垂式管口结构7使得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后,通过该下垂式管口结构7流入初雨调蓄池内进行存储;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后,然后经出水管3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以此通过该下垂式管口结构7实现导向件的分流作用。
58.下面将以导向件为三通节流阀4为例继续对本实施例一做详细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三通节流阀4和下垂式管口结构7仅是导向件的两种实现方式,并非对导向件具体结构的限定;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够实现对经进水管2流出的水(例如降雨初期的初雨、降雨中后期的中后期雨或是生活污水等)流入初雨调蓄池1内或是流入出水管3进行导向的器件或者结构设计,均适用于本技术,也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59.作为本实施例一的第一个应用环境,请继续参阅图1b至图1d-2,其在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进水管2,再由三通节流阀4分流至初雨调蓄池1内后,为了防止初雨又回流至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中对雨水的正常排放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一在三通节流阀4的第三流通阀口4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雨水由进水管2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第一通断开关31。可以理解,该第一通断开关31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止由进水管2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初雨又回流至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中而对雨水的正常排放造成影响,因此第一通断开关31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的单项通断开关,例如可以是下述中的一种:球形止回阀、拍门或倒流防止器。以此实现通过该第一通断开关31防止由进水管2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初雨又回流至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中而对雨水的正常排放造成影响。
60.而作为本实施例一的第二个应用环境,请继续参阅图1e,其为了能够充分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利用,以使得初雨能够充满整个初雨调蓄池1,以达到对初雨多存
储、多调蓄的目的,在上述第一个应用环境的设计基础之上,本实施例一在三通节流阀4的第二流通阀口42或是出水管3上还设置有控制水在出水管3上流通的第二通断开关32;可以理解,该第二通断开关32所起到的作用是实现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在需要降雨初期,可关闭该第二通断开关32,此时由进水管2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初雨在初雨调蓄池1中液位会不断升高,而当其液位达到与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在初雨调蓄池1内的同等高度时,此时由于第二通断开关32处于关闭状态,进水管2内的初雨在流动压力的作用下(例如降雨强度增加、上游的雨水支管处于满管的状态等)会继续经三通节流阀4流入初雨调蓄池1中直至初雨调蓄池1被填满,或是不再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而由于第三流通阀口43上设置有具有单向阻断功能的第一通断开关3,使得进入初雨调蓄池1内的初雨无法在回流至进水管2和/或出水管3中,进而达到实现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技术效果。而当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被填满或是不再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此时只需打开第二通断开关32即可实现雨水由进水管2流入出水管3,进而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即可,因此,对于第二通断开关32而言,其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的双向通断开关,例如第二通断开关32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
61.而作为本实施例一的第三个应用环境,请继续参阅图1f,在上述第二个应用环境的基础之上其对第一通断开关31而言,也可以是与第二通断开关32相同的双向通断开关,例如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而当第一通断开关31是双向通断开关时,此时当出现管网系统中存在混错接(例如雨水(支)管混接污水(支)管)的现象时,可以打开该第二通断开关32,使得在晴天时由于混错接而导致的雨水支管中存在的污水经三通节流阀4流入初雨调蓄池中,有效避免因管网系统的混错接而导致雨水管路中出现生活污水的现象。
6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三个应用环境仅是本实施例一使用的三种常见环境,并非局限。换句话说,只要是为了实现初雨调蓄池1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利用,而对三通节流阀4的流通阀口上增设通断开关的控制方式,或是对通断开关增设数量的选择,或是对通断开关设置类型(单向或是双向)的选择的应用场景,均适用于本技术,也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3.更进一步的,对于三通节流阀4在初雨调蓄池1中的悬设位置而言,其可以是悬设于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的中间区域,也可以是固定于初雨调蓄池1内壁上。例如图1g所示的三通节流阀4固定于初雨调蓄池1的第一侧壁11上,此时进水管2穿过第一侧壁11与三通节流阀4的第一流通阀口41连通,相当于该种设置方式中进水管2的管身部分并未置于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中。再如图1h所示的三通节流阀4固定于初雨调蓄池1的第二侧壁12上,此时出水管3穿过第二侧壁12与三通节流阀4的第二流通阀口42连通,相当于该种设置方式中出水管3的管身部分并未置于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中。同样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针对三通节流阀4在初雨调蓄池1中的三种悬设位置仅是三通节流阀4的三种设置方式,并非局限,实际作业过程中,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灵活设置即可。
64.实施例二
65.请继续参阅图2,本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池体进水结构,其用于初雨调蓄池1的进水,该初雨调蓄池1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该池体进水结构包括:井体5、初雨管21及出水管3。
66.其中,该井体5连通上游的雨水支管,用于上游的雨水支管中雨水的输入;初雨管
21连通井体5和初雨调蓄池1,出水管3连通井体5,并穿过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与下游的雨水支管相连。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实施例二中,初雨管21的管顶标高低于出水管3的管底标高,可以理解,在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井体5中,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由较低管顶标高的初雨管21流入初雨调蓄池1中进行存储;而在需要将中后期雨水直接排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时,中后期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井体5,并经出水管3将其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最终流入处理终端或者自然水体;可以看出,通过该池体进水结构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有效分流,将其应用于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1,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67.需要特别说的是,作为本实施例二的第一个应用环境,其在初雨经上游的雨水支管流入井体5,再由初雨管21分流至初雨调蓄池1内后,为了防止初雨又通过初雨管21回流至井体5中,本实施例二在初雨管21连通井体5部位处设置有第一通断开关。可以理解,该第一通断开关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止由初雨管21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初雨又经初雨管21回流至井体5中而对雨水的正常排放造成影响,因此第一通断开关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的通断开关,例如可以是下述中的一种:球形止回阀、拍门、倒流防止器、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只要能够起到初雨管21通断的控制即可。
68.而作为本实施例二的第二个应用环境,其为了能够充分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利用,以使得初雨能够充满整个初雨调蓄池1,以达到对初雨多存储、多调蓄的目的,在上述本实施例二的第一个应用环境的设计基础之上,本实施例二在出水管3连通井体5部位处设置有控制水在出水管3上流通的第二通断开关。可以理解,该第二通断开关32所起到的作用是实现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在需要降雨初期,可关闭该第二通断开关,此时由初雨管21流入初雨调蓄池1的初雨在初雨调蓄池1中液位会不断升高,而当其液位达到与出水管3在初雨调蓄池1内的同等高度时,此时由于第二通断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初雨管21内的初雨在流动压力的作用下(例如降雨强度增加、上游的雨水支管处于满管的状态等)会继续经三通节流阀4流入初雨调蓄池1中直至初雨调蓄池1被填满,或是不再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而由于初雨管21上设置有具有通断控制功能的第一通断开关,使得进入初雨调蓄池1内的初雨无法经初雨管21回流至井体5中,进而达到实现对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技术效果。而当初雨调蓄池1的内部空间被填满或是不再需要对初雨进行调蓄时,此时只需打开第二通断开关即可实现雨水由井体5流入出水管3,进而排放至下游的雨水支管即可,因此,对于第二通断开关而言,其也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的双向通断开关,例如第二通断开关是下述中的一种:阀门、闸门或柔性截流装置。
69.由于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是属于同一种构思下的两种不同实现方式,因此以上针对实施例二的解释说明仅针对其相对于实施例一存在区别的地方予以说明,未详述部分参阅实施例一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70.实施例三
71.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三还提供了一种初雨调蓄池,该初雨调蓄池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该初雨调蓄池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池体进水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将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池体进水
结构应用于该初雨调蓄池时,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在初雨调蓄池中的有效分流,而又由于初雨调蓄池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7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针对流入初雨调蓄池中的初雨和/或污水而言,其可以通过泵排的方式予以排除,例如附图1a至附图2中所示的抽水泵6,而针对抽水泵6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数量,当其为一个时其可以设置在初雨调蓄池的底部,而当其为两个时,两个抽水泵可以在初雨调蓄池中以形成高度差的方式进行设置,对此本实施例三并不限定。话句话说说,针对初雨调蓄池中为了实现对初雨和/或污水的排放而所进行的适应性的出水结构设置、出水方式选择等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初雨调蓄池。
73.实施例四
74.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及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四还提供了一种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应用于将合流管改造为雨水管的小区改造中,在该小区改造中化粪池即设置在由合流管改造而成的雨水管上,该排水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或实施例三所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该排水系统中的池体进水结构,实现了在降雨不同时期针对初雨、中后期雨的在初雨调蓄池1中的有效分流,而又由于该排水系统中的初雨调蓄池是由设置在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改造而成的初雨调蓄池,也实现了在降雨初期对初雨的调蓄功能,并且通过对雨水支管上的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相比于直接将化粪池废弃或填埋而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及适用性广的特点。
75.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