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1676发布日期:2022-01-15 09:2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打桩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


背景技术:

2.一般指预应力管桩的桩尖,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施工,用于管桩的最前端,在管桩下沉施工时安装在管桩头上,起引导和封堵作用。一般在工程预制桩施工时,桩尖焊接在桩头位置,带桩身进入土层,以免造成桩头破坏及桩身倾斜(垂直度控制),并能较好地进入持力层。桩尖的形式随着地质的不同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也跟着改变和衍生出各类不同的形状规格;桩尖的作用是:1、平衡桩入土端承受应力,桩在入土的过程中,入土端在桩锤冲击能、桩自重力和土层反力共同作用下,会承受到非常复杂的应力作用,且各部位的大小不尽相同,加了桩尖后如在桩入土端加了一道约束,避免管桩直接承受合力作用,避免管桩因局部应力过大而破坏,2、以桩尖钢板的变形抵消部分动能,当遇到坚硬岩层时,通过钢板变形吸收部分能量,使管桩不致立即破坏。
3.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如下:
4.(1)通过桩尖钢板的变形抵消部分动能,代价是桩尖结构的破坏,当桩尖过于扭曲后,则难以再保持本身的效果,再受到冲击动能时,由于结构不均匀,则传递至管桩的力也更加不均匀,难以再保护管桩。
5.(2)现有开口桩尖仅通过对接处焊接固定,安装牢固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包括开口桩主体,所述开口桩主体的上端设置有插接管,插接管的顶部设置有内附管,且插接管的上端插入内附管中间的空腔内,所述内附管的内壁上和插接管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齿和第一缓冲齿,第一限位齿和第一缓冲齿贴合连接,且内附管的内壁上和插接管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环形的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之间设有间距。
8.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齿的下侧为倾斜面,所述第一缓冲齿的上侧为倾斜面,且第一缓冲齿的倾斜面与第一限位齿的倾斜面的结构相匹配。
9.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齿的下侧为水平面,所述第二缓冲齿的上侧为水平面,且第二缓冲齿的水平面与第二限位齿的水平面的结构相匹配。
10.优选的,所述内附管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外翻边和内翻边,且插接管的顶部与内附管的内翻边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之间的间距,所述插接管的底部设置有外翻边,且插接管的外翻边和内附管的外翻边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之间的间距。
11.优选的,所述插接管的外翻边的外壁上设置有外套筒,外套筒上套设有箍环;
12.所述内附管的内翻边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片。
13.优选的,所述插接管和内附管的外翻边之间连接有螺丝。
14.优选的,所述插接管的两侧对称位置分别开设有条形缺口,该条形缺口将插接管分割为两个半圆板结构,两个所述半圆板结构之间连接有扩撑件,扩撑件包括调节螺管、若干个斜撑条、2个固定筒和2个伸缩螺杆,2个伸缩螺杆分别插设于调节螺管的两端,且2个伸缩螺杆远离调节螺管的一端分别插入2个固定筒内,固定筒与伸缩螺杆滑动配合,且2个固定筒对称设置于插接管的两个半圆板结构的内壁,斜撑条均匀环绕设置于固定筒的外壁上。
15.优选的,所述开口桩主体的下端设置有加强环,加强环的中间设置有十字交叉的拉筋。
16.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17.其一:本实用新型中,开口桩主体能够通过插接管和内附管与管桩的下端连接,其中插接管和内附管之间设置有互相匹配的第一限位齿和第一缓冲齿以及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当开口桩主体受到冲击压力时,第一限位齿和第一缓冲齿之间能够互相挤压,形成巨大的抵制力,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抵制力时,两者之间能够互相错开,错开时的摩擦力能够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起到加强缓冲作用,而在第一限位齿和第一缓冲齿错开后,插接管上移小段距离,使得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之间原本的间距消除,让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能够互相挤压抵住,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互相抵压能力,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会分别从内附管和插接管的侧壁上撕裂扯断,利用金属材料的撕裂变形作用力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开口桩主体发生扭曲后缓冲能力快速下降的问题;
18.其二:本实用新型中,插接管在第二限位齿和第二缓冲齿撕裂错开后能够继续向上移动,抵在内附管的外翻边和内翻边上,形成第三道支撑缓冲,防止开口桩主体扭曲之后失去作用。
19.其三:本实用新型中,插接管通过外套筒套在管桩下端,能够提高连接紧密性和牢固性,且插接管和内附管之间不仅能够焊接,且能够通过机械方式连接,双重连接方式,让安装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扩撑件正视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管俯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拉筋和加强环仰视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筒和伸缩螺杆剖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开口桩主体,2、内附管,21、第一限位齿,22、第二限位齿,3、插接管,31、第一缓冲齿,32、第二缓冲齿,33、外套筒,4、支撑片,5、箍环,6、拉筋,7、加强环,8、扩
撑件,81、斜撑条,82、固定筒,83、伸缩螺杆,84、调节螺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30.如图1-图6所示,一种建筑打桩用的开口桩尖,包括开口桩主体1,开口桩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插接管3,插接管3的顶部设置有内附管2,且插接管3的上端插入内附管2中间的空腔内,内附管2的内壁上和插接管3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贴合连接,且内附管2的内壁上和插接管3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环形的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之间设有间距。
31.开口桩主体1能够通过插接管3和内附管2与管桩的下端连接,其中插接管3和内附管2之间设置有互相匹配的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以及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当开口桩主体1受到冲击压力时,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之间能够互相挤压,形成巨大的抵制力,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抵制力时,两者之间能够互相错开,错开时的摩擦力能够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起到加强缓冲作用,而在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错开后,插接管3上移小段距离,使得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之间原本的间距消除,让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能够互相挤压抵住,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互相抵压能力,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会分别从内附管2和插接管3的侧壁上撕裂扯断,利用金属材料的撕裂变形作用力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开口桩主体1发生扭曲后缓冲能力快速下降的问题。
32.第一限位齿21的下侧为倾斜面,第一缓冲齿31的上侧为倾斜面,且第一缓冲齿31的倾斜面与第一限位齿21的倾斜面的结构相匹配;该结构使得第一缓冲齿31和第一限位齿21互相挤压时摩擦力逐渐增加,提高缓冲能力。
33.第二限位齿22的下侧为水平面,第二缓冲齿32的上侧为水平面,且第二缓冲齿32的水平面与第二限位齿22的水平面的结构相匹配;该结构使得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限位齿22之间能够稳定接触,提高两者互相支撑的能力。
34.内附管2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外翻边和内翻边,且插接管3的顶部与内附管2的内翻边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之间的间距,插接管3的底部设置有外翻边,且插接管3的外翻边和内附管2的外翻边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之间的间距;该结构能够让插接管3在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撕裂错开后,继续向上移动,抵在内附管2的外翻边和内翻边上,形成第三道支撑缓冲,防止开口桩主体1扭曲之后失去作用。
35.插接管3的外翻边的外壁上设置有外套筒33,外套筒33上套设有箍环5;箍环5由两个通过螺丝连接的半圆环组成,其能够对外套筒33加强固定,而外套筒33能够套在管桩下
端,提高连接紧密性和牢固性;
36.内附管2的内翻边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片4;支撑片4能够对内附管2的内翻边加强固定,提高内附管2的内翻边的支撑能力。
37.插接管3和内附管2的外翻边之间连接有螺丝;该结构使得插接管3和内附管2之间不仅能够焊接,且能够通过机械方式连接,双重连接方式,让安装更加牢固。
38.插接管3的两侧对称位置分别开设有条形缺口,该条形缺口将插接管3分割为两个半圆板结构,两个半圆板结构之间连接有扩撑件8,扩撑件8包括调节螺管84、若干个斜撑条81、2个固定筒82和2个伸缩螺杆83,2个伸缩螺杆83分别插设于调节螺管84的两端,且2个伸缩螺杆83远离调节螺管84的一端分别插入2个固定筒82内,固定筒82与伸缩螺杆83滑动配合,且2个固定筒82对称设置于插接管3的两个半圆板结构的内壁,斜撑条81均匀环绕设置于固定筒82的外壁上;插接管3的两个半圆板结构使得插接管3的直径能够微调,操作者通过旋转固定筒82能够同时推拉2端的2个伸缩螺杆83伸出或者缩入,当2个伸缩螺杆83同时伸出时,能够将插接管3的两个半圆板结构同时向两侧顶开,让插接管3的直径扩大,从而让插接管3能够与内附管2稳定连接,通过该结构让插接管3的安装更加方便。
39.开口桩主体1的下端设置有加强环7,加强环7的中间设置有十字交叉的拉筋6;加强环7和拉筋6对开口桩主体1的下端拉结紧固,提高开口桩主体1下端开口的强度。
40.工作原理:开口桩主体1能够通过插接管3和内附管2与管桩的下端连接,其中插接管3和内附管2之间设置有互相匹配的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以及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当开口桩主体1受到冲击压力时,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之间能够互相挤压,形成巨大的抵制力,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抵制力时,两者之间能够互相错开,错开时的摩擦力能够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起到加强缓冲作用,而在第一限位齿21和第一缓冲齿31错开后,插接管3上移小段距离,使得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之间原本的间距消除,让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能够互相挤压抵住,直至冲击力超过两者的互相抵压能力,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会分别从内附管2和插接管3的侧壁上撕裂扯断,利用金属材料的撕裂变形作用力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开口桩主体1发生扭曲后缓冲能力快速下降的问题;
41.而在第二限位齿22和第二缓冲齿32撕裂错开后,插接管3在继续向上移动,插接管3的底部外翻边和顶部能够分别顶在内附管2的外翻边和内翻边上,形成第三道支撑缓冲,防止开口桩主体1扭曲之后失去作用。
42.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