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2921发布日期:2022-06-08 06:0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2.支护桩+内支撑的支护体系是基坑工程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支护型式之一。支护桩和内支撑均采用混凝土材料,虽然适用性强,对基坑变形控制好,但混凝土需养护时间,工期长,基坑工程完成后支撑还要拆除,产生建筑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在一些市政管廊工程中,常需开挖宽度一定而纵向长度很长的基坑,纵向需分工段进行施工。
3.在管廊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管廊的两侧全线施工混凝土支护结构,以起到支护效果,其支护构件在施工完成后无法回收,且现有的支护构件往往是被动支护,其变形难以控制,为了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支护效果,往往将支护构件的截面设计较大尺寸,其进一步提高了难以回收的成本。同时,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土方开挖并运出场地,管廊施工完毕后又需要将部分土方运回回填,同时降低了施工效率、增加了施工成本和碳排放量。
4.因此,亟需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6.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包括:两排围护结构,两排所述围护结构间隔设置在基坑的两侧,每排所述围护结构包括多个依次咬合的可回收式支护桩,每个所述可回收式支护桩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两个冠梁,每排所述围护结构的多个所述可回收式支护桩上连接有一个所述冠梁,所述冠梁内设有所述第一预应力结构;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的两端分别设在一个所述冠梁上并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上设有用于承载土体的承载面,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包括多个承载组件,多个所述承载组件沿所述冠梁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承载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撑组件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第二预应力结构设在所述承载组件上。
9.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组件包括:多个桥面主梁,多个所述桥面主梁沿所述冠梁的长度方向分布,每个所述桥面主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斜支座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第二预应力结构设在所述桥面主梁上;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多个所述桥面主梁上,所述支撑板的顶壁形成所述承载面。
10.进一步地,所述桥面主梁包括:两个h型钢,两个所述h型钢的侧面通过连接板对拼连接;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在所述h型钢内。
11.进一步地,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还包括:多个高强钢棒,所述高强钢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冠梁连接,且每个所述高强钢棒的两端分别对应一个所述斜支座设置;位移调节器,所述位移调节器设在所述高强钢棒上,所述位移调节器用于控制所述高强钢棒承载所述土体施加至所述冠梁的部分推力。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应力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锚具,所述第一锚具设置于所述可回收式支护桩内和所述冠梁内;第一钢绞线,所述第一钢绞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锚具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预应力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锚具,所述第二锚具设在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内;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二钢绞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锚具固定连接;多个间隔分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钢绞线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冠梁内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预应力结构,所述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内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预应力结构。
15.进一步地,所述可回收式支护桩包括可回收钢管和设在所述可回收钢管外侧的塑性混凝土,相邻的两个所述可回收式支护桩的所述塑性混凝土互相咬合,所述第一预应力结构设在所述可回收钢管内。
16.进一步地,所述钢管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冠梁由钢材制备而成,所述冠梁的截面为矩形。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可回收式支护桩可以回收,使得其能依次在管廊工程的各个施工段施工和回收循环,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起到循环利用效果,并在整个管廊工程施工完毕后可以最终回收,从而起到降低成本和降低工期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便捷性,并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规避了资源浪费问题。同时,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由于与冠梁连接,也能够在各个施工段循环使用,且当其承载载荷时,能够将载荷的力传递至冠梁和可回收式支护桩上,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其承载载荷的可靠性。在施工段的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内挖掘出的土体能够堆积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的承载面上,使得土体能够就近处理,无须运出基坑外,并能在施工段的施工后期直接使用承载面上的土体,将其用于回填处理,从而避免了土体的反复无效运输,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和碳排放量。且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能够较好地保证其在竖直方向上的抗弯刚度,进一步确保其承载载荷时的可靠性。由于第一预应力结构能够主动提高可回收式支护桩和冠梁的抗弯能力,也就能进一步优化可回收式支护桩和冠梁的截面尺寸设计,使其无须根据抗弯需求设计为较大尺寸,从而提高了其设计灵活性和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和第二预应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第二预应力结构和冠梁的正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回收式支护桩和冠梁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回收式支护桩和冠梁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5.附图标记
26.1、可回收式支护桩;11、可回收钢管;12、塑性混凝土;
27.2、第一预应力结构;21、第一锚具;22、第一钢绞线;
28.3、冠梁;
29.4、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1、承载组件;411、桥面主梁;4111、h型钢;4112、连接板;4113、加劲肋;412、斜支座;413、支撑板;414、连接梁;42、高强钢棒;43、位移调节器;
30.5、第二预应力结构;51、第二锚具;52、第二钢绞线;53、支撑杆;
31.101、底板;102、管廊;103、土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6.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
37.如图1-图5所示,图1公开了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其包括两排围护结构、两个冠梁3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两排围护结构间隔设置于基坑的两侧,每排围护结构包括多个依次咬合的可回收式支护桩1,每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每排围护结构的多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上连接有一个冠梁3,冠梁3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两端分别设在一个冠梁3上并与冠梁3连接,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上设有用于承载土体103的承载面,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5。
38.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可回收式支护桩1可以回收,使得其能依次在管廊工程的各个施工段施工和回收循环,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起到循环利用效果,并在整个管廊工程施工完毕后可以最终回收,从而起到降低成本和降低工期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便捷性,并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规避了资源浪费问题。
39.同时,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由于与冠梁3连接,也能够在各个施工段循环使用,且当其承载载荷时,能够将载荷的力传递至冠梁3和可回收式支护桩1上,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其承载载荷的可靠性。在施工段的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内挖掘出的土体103能够堆积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承载面上,使得土体103能够就近处理,无须运出基坑外,并能在施工段的施工后期直接使用承载面上的土体103,将其用于回填处理,从而避免了土体103的反复无效运输,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和碳排放量,提高了施工效率。且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5,能够较好地保证其在竖直方向上的抗弯刚度,进一步确保其承载载荷时的可靠性。
40.由于第一预应力结构2能够主动提高可回收式支护桩1和冠梁3的抗弯能力,也就能进一步优化可回收式支护桩1和冠梁3的截面尺寸设计,使其无须根据抗弯需求设计为较大尺寸,从而提高了其设计灵活性和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包括多个承载组件41,多个承载组件41沿冠梁3的长度方向分布,承载组件41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撑组件与冠梁3连接,第二预应力结构5设在承载组件41上。
42.可以理解的是,承载组件41能够提供承载土体103的承载面,从而较好地提高了承载性能,同时支撑组件能够对承载组件41起到稳固支撑效果,既能承载土体103的压力,也能将其传递至可回收式支护桩1,相对常规支撑结构而言,其承载性更佳。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承载组件41包括多个桥面主梁411和支撑板413。多个桥面主梁411沿冠梁3的长度方向分布,每个桥面主梁4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斜支座412与冠梁3连接,第二预应力结构5设在桥面主梁411上。支撑板413设在多个桥面主梁411上,支撑板413的顶壁形成承载面。
44.可以理解的是,桥面主梁411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从而便于提供稳定的支撑,桥面主梁411通过斜支座412与冠梁3连接,从而能将支撑板413处承载的土体103压力传递至斜支座412处,而斜支座412又能将土体103的压力分化为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既对两侧可回收式支护桩1形成支撑力,也能调控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水平变位,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土体103的可靠承载以及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可靠支护效果。
4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承载组件41还包括多个连接梁414,多个连接梁414间隔设置于桥面主梁411上,相邻的两个连接梁414之间设有一个支撑板413。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梁414能够进一步加强承载组件41的强度,以使支撑板413能够更为可靠地支
撑挖掘后的土体103。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桥面主梁411包括两个h型钢4111和加劲肋4113。两个h型钢4111的侧面通过连接板4112对拼连接。加劲肋4113设在h型钢4111内。
47.可以理解的是,h型钢4111便于与冠梁3连接,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从而便于实现对土体103的可靠支撑。连接板4112能够便于相邻的两个h型钢4111固定连接,以提高相邻的两个h型钢4111的连接稳固性,进而提高桥面主梁411的可靠性。由于h型钢4111内部具有较大的空间,设置多个加劲肋4113能够进一步提高h型钢4111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桥面主梁411的可靠性。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还包括多个高强钢棒42和位移调节器43。高强钢棒42的两端分别与冠梁3连接,且每个高强钢棒42的两端分别对应一个斜支座412设置。位移调节器43设在高强钢棒42上,位移调节器43用于控制高强钢棒42承载土体103施加至冠梁3的部分推力。
49.可以理解的是,当承载组件41上未承载土体103或承载少量土体103时,基坑两侧的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桩顶在基坑外侧的侧压力作用下有着向基坑内水平位移的趋势,此时位移控制器能够控制高强钢棒42不受力。当承载组件41上承载的土体103逐渐增多时,土体103会对承载组件41施加作用力,同时承载组件41又与可回收式支护桩1连接,使得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桩体在该作用力下有着朝向基坑外侧发生大水平位移的趋势。本实施例中,由于两个冠梁3之间还设有高强钢棒42,使得高强钢棒42与相对设置的两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通过冠梁3连接,此时在位移调节器43的作用下,高强钢棒42能够承受土体103作用力的部分推力,从而有效控制可回收式支护桩1桩顶朝向基坑外侧的位移,避免承载组件41将可回收式支护桩1桩顶外推,进一步保证了可回收式支护桩1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可靠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预应力结构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锚具21和第一钢绞线22。第一锚具21设置于可回收式支护桩1内和冠梁3内。第一钢绞线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锚具21固定连接。
51.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锚具21固定连接于可回收式支护桩1或冠梁3,使得与两个第一锚具21固定连接的钢绞线能够在一个或两个第一锚具21处进行预应力张拉,从而实现张拉作用,进而提高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抗弯能力,有利于提高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支护效果,提高冠梁3的抗弯能力,从而便于抵抗土体103对可回收式支护桩1造成的侧压,有利于提高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支护效果。
52.具体地,可回收式支护桩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冠梁3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通过在位于可回收式支护桩1上侧的第一锚具21进行第一钢绞线22的预应力张拉,在位于冠梁3的两端的两个第一锚具21处进行第一钢绞线22的预应力张拉,当然,在其他施工场合里,也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调整,无须进行具体限定。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预应力结构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锚具51、第二钢绞线52和多个间隔分布的支撑杆53。第二锚具51设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第二钢绞线5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锚具51固定连接。支撑杆53的一端于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连接,另一端与钢绞线连接。
54.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二锚具51固定连接于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使得与两个
第二锚具51固定连接的钢绞线能够在一个或两个第二锚具51处进行预应力张拉,从而实现张拉作用,从而提高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抗弯能力,此外,钢绞线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还会对支撑杆53施加压力,以进一步提高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在竖直方向的抗弯刚度,从而保证了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承载土体103的能力。
5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锚具51之间通过曲线段的可回收钢管11连接,第二钢绞线52穿设在可回收钢管11中,从而便于支撑杆53与可回收钢管11连接,以实现钢绞线在预应力张拉时,也能够对支撑杆53施加压力,提高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竖向抗弯刚度。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第二预应力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描述,例如,第一预应力结构2也可以额外设置多个支撑杆53,第二预应力结构5也可以仅设置第二锚具51和第二钢绞线52,可回收式支护桩1、冠梁3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的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第二预应力结构5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施工需求、施工难度等现场原因进行调整,无须进行具体限定。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冠梁3内设有多个第一预应力结构2,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有多个第二预应力结构5。
58.可以理解的是,在部分施工段,冠梁3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通常具有较长的长度。因此,在冠梁3内设置多个第一预应力结构2,能够进一步提高预应力张拉效果,以进一步提高冠梁3的抗弯能力,提高其抵抗侧压能力,进一步保证支护体系的可靠性。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置多个第二预应力结构5,也能进一步提高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抗弯刚度,从而较好地保证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承载土体103的能力,防止施工过程中土体103坠落,确保施工安全性。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可回收式支护桩1包括可回收钢管11和设在可回收钢管11外侧的塑性混凝土12,相邻的两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塑性混凝土12互相咬合,预应力结构设在可回收钢管11内。
60.可以理解的是,可回收钢管11能够便于在一段施工段施工完成后拆除,从而应用于下一段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施工,以提高施工材料周转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由于相邻的两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塑性混凝土12互相咬合,能够使得多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互相搭接,起到较好的止水效果,可回收钢管11能够为可回收式支护桩1提供抗力,以承载基坑两侧的压力,确保基坑内管廊102的安全施工。
61.此外,可回收钢管11与塑性混凝土12形成的支护体系具有可模块化组装、可回收和施工速度快的特点,从而适配于在管廊工程中的各个施工段分段施工,从而便于在前一个施工段施工完毕后拆除至下一施工段进行施工。且管廊工程基坑深度通常在6-7m,其深度也有利于可回收钢管11与塑性混凝土12形成的支护体系的施工,较好地保证了支护质量。
6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可回收钢管11的截面为矩形,冠梁3由钢材制备而成,冠梁3的截面为矩形。
6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冠梁3和可回收钢管11的截面均为矩形,从而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凿除可回收式支护桩1顶部内侧的局部塑性混凝土12,以使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可回收钢管11露出,既能便于冠梁3与可回收钢管11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也能便于在可回收式
支护桩1上形成台阶,从而对冠梁3提供部分支撑效果,保证了冠梁3与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可靠连接。
64.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基于前文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包括:s1、在施工段基坑的两侧分别设置围护结构;s2、在两排围护结构顶部的内侧固定连接两个冠梁;s3、在冠梁上安装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s4、进行施工段基坑内土方开挖,并将部分土体103堆放于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承载面上,在挖掘过程中,按需求施加围护结构内的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的第二预应力结构5的预应力;s5、施工段基坑内的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将土体103回填至施工段基坑内;s6、释放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第二预应力结构5的预应力,拆除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冠梁3和部分围护结构;s7、在下一施工段内重复步骤s1-s6直至全施工段施工完毕。
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中,围护结构和冠梁3内均预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预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5,围护结构和冠梁3在构件出厂时即安装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的第二预应力结构5则由现场拼装完成,冠梁3内的第一预应力结构2在出厂时施加预应力,围护结构内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第二预应力结构5则在现场随施工进程按需进行预应力施加。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各构件中的预应力结构具体加工及施加方式、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
66.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中,冠梁3包括多个标准节,每个标准节内均设有一个第二预应力结构2,使得现场仅需将已施加预应力的多个标准节依次连接形成冠梁3即可。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冠梁3也可以预先将多个标准节连接,其具体加工、连接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
67.实施例:
68.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
69.本实施例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包括两排围护结构、两个冠梁3、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第二预应力结构5。
70.两排围护结构间隔设置于基坑的两侧,每排围护结构包括多个依次咬合的可回收式支护桩1,每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每排围护结构的多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上连接有一个冠梁3,冠梁3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结构2。可回收式支护桩1包括可回收钢管11和设在可回收钢管11外侧的塑性混凝土12,相邻的两个可回收式支护桩1的塑性混凝土12互相咬合,预应力结构设在可回收钢管11内。
71.第一预应力结构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锚具21和第一钢绞线22。第一锚具21设置于可回收式支护桩1内和冠梁3内。第一钢绞线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锚具21固定连接。
72.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两端分别设在一个冠梁3上并与冠梁3连接,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上设有用于承载土体103的承载面,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结构5。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包括多个承载组件41,多个承载组件41沿冠梁3的长度方向分布,承载组件41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撑组件与冠梁3连接,第二预应力结构5设在承载组件41上。承载组件41包括多个桥面主梁411和支撑板413。多个桥面主梁411沿冠梁3的长度方向分布,每个桥面主梁4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斜支座412与冠梁3连接,第二预应力结构5设
在桥面主梁411上。支撑板413设在多个桥面主梁411上,支撑板413的顶壁形成承载面。桥面主梁411包括两个h型钢4111和加劲肋4113。两个h型钢4111的侧面通过连接板4112对拼连接。加劲肋4113设在h型钢4111内。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还包括多个高强钢棒42和位移调节器43。高强钢棒42的两端分别与冠梁3连接,且每个高强钢棒42的两端分别对应一个斜支座412设置。位移调节器43设在高强钢棒42上,位移调节器43用于控制高强钢棒42承载土体103施加至冠梁3的部分推力。
73.第二预应力结构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锚具51、第二钢绞线52和多个间隔分布的支撑杆53。第二锚具51设在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第二钢绞线5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锚具51固定连接。支撑杆53的一端于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连接,另一端与钢绞线连接。
74.本实施例的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
75.s1、在管廊工程的一个施工段,沿基坑的边缘进行成孔工序,在成孔内吊装可回收钢管11,并浇筑塑性混凝土12以形成相互咬合的围护结构。
76.s2、凿除可回收式支护桩1顶部的靠近基坑内侧的部分塑性混凝土12,以使可回收钢管11露出,在露出的可回收钢管11上固定连接安装冠梁3,以形成可回收式支护桩1和冠梁3的整体。
77.s3、现场组装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并将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两端与两个冠梁3连接。
78.s4、随基坑开挖,将开挖后的部分土体103覆于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上,并根据需求施加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的预应力,以及可回收支护桩1的预应力。
79.s5、在基坑内开挖至底,并在其内施工底板101和管廊102,施工完毕后将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上的土体103回填至基坑内。
80.s6、释放围护结构内第一预应力结构2和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内第二预应力结构5的预应力,拆除桥式预应力支撑系统4和冠梁3,拔出可回收式支护桩1内的可回收钢管11,并对塑性混凝土12内进行土方回填密实。
81.s7、重复步骤s1-s6直至全施工段施工完毕,并在施工完毕后回收可回收的预应力支护体系。
8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3.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