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6809发布日期:2022-02-08 12:0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


背景技术:

2.目前,综合管廊作为将市政管线集中放置的地下空间构筑物,可以节省出一大部分浅层利用空间。综合管廊中入廊的管线种类主要为电力、通信、给水、热力、燃气、污水等非重力管道。重力管道的入廊条件较为苛刻,而排水管道如雨污水主管由于为重力管,入廊的布置方式同样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主要通过重力流运行的污水管网来说,污水管道的埋设位置和综合管廊的建设位置关系在地下空间中有很大重叠部分。污水管道和综合管廊的竖向冲突主要包括两种处理方案,一是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二是污水管道避让综合管廊或者综合管廊避让污水管道。污水以管道纳入综合管廊后,就要在管廊尽头设置污水泵站。污水泵站采用地埋式,用于收集污水,然后进行搅拌等预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污水加压提升,通过管道加压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是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是水流连续,水流较小,但变化幅度大,水中污染物含量多。因此,设计时集水池要有足够的调蓄容积,并应考虑备用泵,此外设计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站内要提供较好的管理和检修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它能有效解决污水沉积、因暴雨引起的洪涝等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位于地面以下并设在管廊尽头的泵站基础、固定在泵站基础上的泵站筒体和安装在泵站筒体的底部的潜水泵组;其中,
5.所述泵站筒体的下部侧壁上开设进水孔并固定连接一根进水接管;泵站筒体的上部侧壁上开设出水孔;
6.所述潜水泵组的排水口连接竖直向的第一排水接管,该第一排水接管的上端与从所述泵站筒体的出水孔伸入泵站筒体内的水平向的第二排水接管连接;
7.所述泵站筒体的中部设有操作平台,泵站筒体的下部设有对着所述进水孔的粉碎格栅;
8.所述地面上对应所述泵站筒体的位置开设人孔并在人孔上设置人孔盖板,并在泵站筒体的一旁地面上设置电气控制柜和离子除臭装置,离子除臭装置与设在泵站筒体内的排气管连接。
9.上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中,所述潜水泵配置组由三台并联的潜水泵构成,以两用一备配置,每台潜水泵上各自连接一根第一排水接管。
10.上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中,所述第一排水管道接管上设置闸阀和止回阀。
11.上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中,所述地面上对应所述泵站筒体的位置设置通风孔,并在通风孔上连接通风管。
12.上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中,所述泵站筒体的上部内壁面上设置爬梯。
13.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具有以下特点:
14.1)在泵站筒体内设置粉碎格栅,能将通过进水接管进入泵站筒体内的木片、空瓶、布片等杂物垃圾进行粉碎,以保护泵站筒体内的潜水泵组,使其正常运转。
15.2)离子除臭装置能将泵站筒体内排出的废气进行除臭处理,从而能够防止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非常好的环保性。
16.3)通风管能解决泵站通风透气问题。
17.4)能有效解决污水沉积、因暴雨引起的洪涝等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的平面图;
19.图2是图1中的a-a向视图(顺时针旋转90
°
)。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泵站基础11、泵站筒体1、潜水泵组、进水接管3、第一排水接管41、第二排水接管42、操作平台5、粉碎格栅6、通风管7、电气控制柜8和除臭装置9;其中,
22.泵站基础11为混凝土底板,泵站基础11位于地面(标高为3.28m)以下并设在管廊尽头,泵站基础11的顶高程为-3.6m,低于管廊的底高程;
23.泵站筒体1固定在泵站基础11上,该泵站筒体1的内径为3m,该泵站筒体1的材质为玻璃钢;该泵站筒体1的下部侧壁上对着纳入管廊中的污水管开设进水孔,泵站筒体1的上部侧壁上对着市政污水管网中的污水管开设出水孔;进水孔的底高程为-2.12m,与纳入管廊中的污水管的底高程适配;出水孔的中心标高为2.18m;
24.潜水泵组安装在泵站筒体1的底部,该潜水泵组由三台并联的潜水泵2构成,以两用一备配置,每台潜水泵2的排水口各自与一根竖直向的第一排水接管41的下端连接,每根第一排水接管41上端的高程与泵站筒体1上的出水孔的中心标高相同,每根第一排水接管41的上部均设置闸阀41a和止回阀41b;
25.进水接管3连接在泵站筒体1的进水孔中;
26.第二排水接管42水平向设置且中心标高与泵站筒体1的出水孔的中心标高相同,该第二排水接管42的内端从泵站筒体1的出水孔伸进泵站筒体1内并分别与三根第一排水接管41的上端连接;
27.操作平台5设在泵站筒体1的中部,使操作平台5以下的泵站筒体为集水区,操作平台5以上的泵站筒体为出水区;操作平台5以上的泵站筒体的内壁面上设置爬梯12;
28.粉碎格栅6设在泵站筒体1的下部并对着进水孔;
29.地面上对应泵站筒体1的位置开设人孔和通风孔,并在人孔上设置人孔盖板13,该
人孔盖板13能承载操作人员行走,人孔盖板13还能够提高泵站筒体1的密封性,同时达到便于拿取的效果,防止日常使用中,有害气体扩散,导致环境受损;在通风口上连接通风管7;
30.电气控制柜8设在泵站筒体1一旁的地面上,电气控制柜8上预留远传接口。
31.离子除臭装置9设在泵站筒体1一旁的地面上并与泵站筒体1内设置的排气管连接。
32.地面上在泵站的一周设置防盗围栏。
33.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泵站筒体1上的进水接管3通过橡胶软接头30与纳入管廊中的污水管连接;泵站筒体1上的第二排水接管42通过橡胶软接头40与污水管网中的污水管连接;粉碎格栅6能将通过进水接管3进入泵站筒体1内的木片、空瓶、布片等杂物垃圾进行粉碎,以保护泵站筒体1内的潜水泵组,使其正常运转。污水中的污染物经过粉碎格栅6后流至集水区,由潜水泵组提升依次经第一排水接管41和第二排水接管42排出。离子除臭装置9能将泵站筒体1内排出的废气进行除臭处理,从而能够防止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非常好的环保性。通风管7能解决泵站通风透气。
34.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位于地面以下并设在管廊尽头的泵站基础、固定在泵站基础上的泵站筒体和安装在泵站筒体的底部的潜水泵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筒体的下部侧壁上开设进水孔并固定连接一根进水接管;泵站筒体的上部侧壁上开设出水孔;所述潜水泵组的排水口连接竖直向的第一排水接管,该第一排水接管的上端与从所述泵站筒体的出水孔伸入泵站筒体内的水平向的第二排水接管连接;所述泵站筒体的中部设有操作平台,泵站筒体的下部设有对着所述进水孔的粉碎格栅;所述地面上对应所述泵站筒体的位置开设人孔并在人孔上设置人孔盖板,并在泵站筒体的一旁地面上设置电气控制柜和离子除臭装置,离子除臭装置与设在泵站筒体内的排气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配置组由三台并联的潜水泵构成,以两用一备配置,每台潜水泵上各自连接一根第一排水接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道接管上设置闸阀和止回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上对应所述泵站筒体的位置设置通风孔,并在通风孔上连接通风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筒体的上部内壁面上设置爬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位于地面以下的泵站基础、固定在泵站基础上的泵站筒体和安装在泵站筒体的底部的潜水泵组。泵站筒体的下部侧壁上开设进水孔并固定连接一根进水接管;潜水泵组的排水口连接竖直向的第一排水接管,该第一排水接管的上端与从泵站筒体的出水孔伸入泵站筒体内的水平向的第二排水接管连接;泵站筒体的中部设有操作平台,泵站筒体的下部设有对着进水孔的粉碎格栅;地面上对应泵站筒体的位置开设人孔并在人孔上设置人孔盖板,并在泵站筒体的一旁地面上设置电气控制柜和离子除臭装置,离子除臭装置与设在泵站筒体内的排气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污水泵站能有效解决污水沉积、因暴雨引起的洪涝等问题。暴雨引起的洪涝等问题。暴雨引起的洪涝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郑梁贵 赵赞文 蒋永辉 黄罗成 陈鹏 徐翔 蔡元盛 李晓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6
技术公布日:2022/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