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4155发布日期:2022-04-16 19:5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雨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洪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洪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城市雨洪处理系统定位应从以前简单的防洪排雨转向雨洪的资源化,提高水的利用率,有效地保护水环境,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构建现代城市雨洪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对城市绿色发展起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雨洪循环系统,能够实现雨洪的收集、处理和回用。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雨洪循环系统,包括雨洪收集系统、雨洪处理系统和雨洪回用系统,所述雨洪收集系统包括透水盖板和雨洪收集管,所述透水盖板设于所述雨洪收集管的一端的管口,所述透水盖板用于过滤将要进入所述雨洪收集管中的雨洪中的固体杂物。所述雨洪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和臭氧活性炭滤池,所述生物滤池与所述雨洪收集管的另一端的管口连通,所述生物滤池和所述臭氧活性炭滤池依次设置在所述雨洪的流动路径上,所述生物滤池内设置有生物滤料层,所述臭氧活性炭滤池包括臭氧氧化层和生物活性炭层,所述臭氧氧化层和所述生物活性炭层依次设置在所述雨洪的流动路径上。所述雨洪回用系统包括贮水池、回用管和第一提升泵,所述臭氧活性炭滤池和所述贮水池依次设置在所述雨洪的流动路径上,所述回用管的一端的管口与所述贮水池连通,所述第一提升泵用于使所述贮水池中的水从所述回用管的一端的管口流向所述回用管的另一端的管口。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雨洪循环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雨洪收集系统对雨洪进行收集并过滤雨洪中的杂物,防止杂物堵塞水流通道;通过雨洪处理系统对雨洪进行双滤池过滤,过滤雨洪中的有机物杂质,净化水质;通过雨洪回用系统,将过滤好的净水引流到用水管道,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雨洪收集系统、雨洪处理系统、雨洪回用系统共同组成雨洪循环系统,实现对雨洪的收集、处理和回用的循环。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物滤池设置有第一过滤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和所述第二过滤层依次设置在所述雨洪的流动路径上。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物滤池还包括反洗组件,所述反洗组件包括冲洗组件和进气组件,所述冲洗组件包括反冲洗水管和反冲洗水箱,所述反冲洗水管连通所述反冲洗水箱和生物滤池;所述进气组件包括气泵和进气管,所述气泵连接所述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的管口与所述气泵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的管口设于所述生物
滤池的底部,所述气泵用于使气体流入生物滤池。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物滤池还包括第一承托层和第二承托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置于所述第一承托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承托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底面的距离小于等于0.3m,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厚度小于等于1.2m;所述第二过滤层置于所述第二承托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承托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过滤腔的底面的距离小于等于0.3m,所述第二过滤层的厚度小于等于1.2m。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物滤池还包括配水渠和配水管,所述配水渠设置有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与所述雨洪收集管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配水管的一端的管口连通,所述配水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与所述第一过滤腔连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臭氧活性炭滤池还设置有催化层,所述催化层设置于所述臭氧氧化层与所述生物活性炭层之间,所述催化层内设置有臭氧催化氧化剂。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和透水板,所述盖板主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透水板设置有透水面,所述透水面上设置有透水孔,所述透水孔用于透水,所述透水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透水板用于过滤将要进入所述雨洪收集管中的雨洪中的固体杂物。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盖板还包括碳纤维网,所述碳纤维网贴合于所述透水面,所述碳纤维网用于过滤将要进入所述透水孔中的雨洪中的固体杂物。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雨洪收集管设置为曲纹细孔网状透水管。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雨洪收集管的入水口与出水口处设置有筛滤网。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雨洪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生物滤池的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臭氧活性炭滤池的剖面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透水盖板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雨洪循环系统100;
23.雨洪收集系统200、透水盖板210、盖板主体211、容置槽212、透水板213、透水面214、透水孔215、碳纤维网216、雨洪收集管220;
24.雨洪处理系统300;
25.生物滤池400、配水渠410、配水管411、第一入水口412、第一出水口413、第一过滤腔420、第一过滤层421、第一承托层422、第一滤板423、第二过滤腔430、第二过滤层431、第二承托层432、第二滤板433、进气组件440、气泵441、进气管442、冲洗组件450、反冲洗水管
451、反冲洗水箱452、第一出水管460;
26.臭氧活性炭滤池500、臭氧氧化层510、臭氧输送管511、催化层512、生物活性炭层520、第二提升泵530、入水管540、第二出水管550;
27.雨洪回用系统600、贮水池610、回用管620、第一提升泵630。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1.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雨洪循环系统100,包括雨洪收集系统200、雨洪处理系统300和雨洪回用系统600,雨洪收集系统200包括透水盖板210和雨洪收集管220,透水盖板210设于雨洪收集管220的一端的管口,透水盖板210用于过滤将要进入雨洪收集管220中的雨洪中的固体杂物;雨洪处理系统300,雨洪处理系统300包括生物滤池400和臭氧活性炭滤池500,生物滤池400与雨洪收集管220的另一端的管口连通,生物滤池400和臭氧活性炭滤池500依次设置在雨洪的流动路径上,生物滤池400内设置有生物滤料层,臭氧活性炭滤池500包括臭氧氧化层510和生物活性炭层520,臭氧氧化层510和生物活性炭层520依次设置在雨洪的流动路径上;雨洪回用系统600,雨洪回用系统600包括贮水池610、回用管620和第一提升泵630,臭氧活性炭滤池500和贮水池610依次设置在雨洪的流动路径上,回用管620的一端的管口与贮水池连通,第一提升泵630用于使贮水池610中的水从回用管620的一端的管口流向回用管620的另一端的管口。
34.具体的,降雨后,堆积在城市路面和屋顶的雨洪通过透水盖板210流入雨洪收集管220中,透水盖板210对雨洪冲刷带来的杂物进行拦截,避免杂物堵塞雨洪收集管220造成积
水。雨洪收集管220将雨洪输送至生物滤池400,通过生物滤池400的生物滤料形成的生物膜,对雨洪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初步净化雨洪。雨洪通过生物滤池400后,由第一出水管460与第二提升泵530配合,将雨洪通过入水管540运输到臭氧活性炭滤池500的臭氧氧化层510,臭氧氧化层510内设置有臭氧输送管511输送臭氧,通过臭氧对雨洪进行氧化,将雨洪中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并且对雨洪中的细菌进行灭杀,起到杀菌效果。经过臭氧氧化后的雨洪,继续流向生物活性炭层520,通过生物活性炭,对雨洪中的有机物、悬浮物进行吸附,同时生物活性炭中的微生物对吸附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将雨洪最终过滤为净水。净水通过第二出水管550流入贮水池610中进行贮存,通过回用管620和第一提升泵630,将净水输送至城市用水管道,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路面清洗等,完成水资源的再利用。
35.需要说明的是,臭氧在臭氧氧化层510对雨洪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后,臭氧溶于雨洪中的浓度会随着臭氧的消耗不断减小。臭氧随雨洪流入生物活性炭层520后,生物活性炭中的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始终高于臭氧对微生物的灭杀速度,因此,雨洪中溶解的臭氧不会对生物活性炭层520中的微生物系统造成功能性的破坏。
36.通过雨洪收集系统200对雨洪进行收集并过滤雨洪中的杂物,防止杂物堵塞水流通道;通过雨洪处理系统300对雨洪进行双滤池过滤,过滤雨洪中的有机物杂质和细菌,净化水质;通过雨洪回用系统600,将过滤好的净水引流到用水管道,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雨洪收集系统200、雨洪处理系统300、雨洪回用系统600共同组成雨洪循环系统100,实现对雨洪的收集、处理和回用的循环。
37.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生物滤池400设置有第一过滤腔420和第二过滤腔430,第一过滤腔420与第二过滤腔430连通,第一过滤腔420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层421,第二过滤腔430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层431,第一过滤层421和第二过滤层431依次设置在雨洪的流动路径上。
38.具体的,第一过滤层421和第二过滤层431内均装填有由碎石或塑料制品或者碎石与塑料制品混合所组成的生物滤料,生物滤料表面生长有生物膜,通过生物膜对雨洪内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初步净化雨洪。通过设置有第一过滤腔420和第二过滤腔430,将过滤层分隔为第一过滤层421与第二过滤层431,雨洪经过雨洪收集管220的运输,率先流经第一过滤层421,进行第一次的生物膜净化,之后沿第一过滤腔420和第二过滤腔430间的连通通道流向第二过滤层431,雨洪流经第二过滤层431完成第二次生物膜净化。雨洪完成两次生物膜净化后,通过第一出水管460运输至臭氧活性炭滤池500。通过生物膜的二次净化,提高雨洪与生物膜接触后的净化程度,保证生物滤池400的过滤效果。
39.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第一过滤层42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滤板423,第二过滤层43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滤板433,通过第一滤板423与第二滤板433对生物滤池中的沉积物和杂质进行拦截聚集,对雨洪进行过滤的同时,易于对沉积物和杂进行清理。
40.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冲洗组件450还设置有控制水流开关的水阀,图中隐藏未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生物滤池400还包括反洗组件,反洗组件包括冲洗组件450和进气组件440,冲洗组件450包括反冲洗水管451和反冲洗水箱452,反冲洗水管451连通反冲洗水箱452和生物滤池400;进气组件440包括气泵441和进气管442,进气管442
的一端的管口与气泵441连接,进气管442的另一端的管口设于生物滤池400的底部,气泵441用于使气体流入生物滤池400。
41.具体的,反冲洗水箱452设置于生物滤池400中第一出水管460所在的一侧,反冲洗水箱452的底部连接有反冲洗水管451,反冲洗水管451连通于生物滤池400的底部。当生物滤池400中第一过滤层421和第二过滤层431的滤料被杂质堆积堵塞或者需要对滤料的生物膜进行更新时,开启反冲洗水管451的水阀和气泵441,通过水流与气体配合,将堆积堵塞的杂质冲散排出。冲洗组件450提供反冲洗所需的水流,进气组件440通过气体促进反冲洗水流的流动,保证反冲洗效果,并为生物滤池400中的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气体成分,促进生物膜更新。
42.可以理解的是,冲洗组件450还可以设置有增压器,对反冲洗的水流进行增压,提高液体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反冲洗效果。
43.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生物滤池400还包括第一承托层422和第二承托层432,第一过滤层421置于第一承托层422的上表面,第一承托层422的下表面与第一过滤腔420的底面的距离小于等于0.3m,第一过滤层421的厚度小于等于1.2m;第二过滤层431置于第二承托层432的上表面,第二承托层432的下表面第二过滤腔430的底面的距离小于等于0.3m,第二过滤层431的厚度小于等于1.2m。
44.参照图2,具体的,当第一承托层422和第二承托层432距离生物滤池400的底部的高度大于0.3m,第一过滤层421和第二过滤层431的填料高度大于1.2m时,由于高度落差所带来的动能损失,反洗组件难以充分的冲洗第一过滤层421和第二过滤层431上部的滤料,导致滤料上部间的空隙堵塞或生物膜难以更新,影响雨洪流通速度与净化效果。因此,有必要控制高度落差,使第一承托层422距离生物滤池400的底部的高度小于等于0.3m,第一过滤层421的滤料的填料高度小于等于1.2m;第二承托层432距离生物滤池400的底部的高度小于等于0.3m,第二过滤层431的滤料的填料高度小于等于1.2m,使滤料得到反洗组件的充分冲洗,避免了反冲洗不充分和吃力的问题,保证了生物滤池400中雨洪的流通性。
45.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生物滤池400还包括配水渠410和配水管411,配水渠410设置有第一入水口412和第一出水口413,第一入水口412与雨洪收集管220连接,第一出水口413与配水管411的一端的管口连通,配水管411的另一端的管口与第一过滤腔420连通。具体的,当雨洪排量较大时,雨洪收集管220运输的雨洪流速快,动能大,直接冲入生物滤池400,容易对生物滤池400造成结构性损坏,亦或者由于流速过快导致雨洪净化不充分。通过设置配水渠410,对雨洪收集管220运输的雨洪进行缓冲与贮存,降低雨洪运输的流速,同时通过配水管411进行配水,使雨洪均匀的流向第一过滤层421,提高第一过滤层421的有效利用率,确保雨洪的净化效果。
46.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臭氧活性炭滤池500还设置有催化层512,催化层512设置于臭氧氧化层510与生物活性炭层520之间,催化层512内设置有臭氧催化氧化剂。具体的,臭氧本身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但是臭氧在单独使用时,臭氧利用率低,对有机物的分解不完全,因此需要设置有臭氧催化氧化剂,对雨洪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聚集,截留需要分解的有机物,同时臭氧催化氧化剂含有催化活性材料,臭氧分子在催化活性材料的作用下,易于分解强氧化性自由基,从而提高臭氧的氧化能力和反应速度,提高臭氧的氧化效率。
47.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透水盖板210包括盖板主体211和透水板213,盖板主体211设置有容置槽212,透水板213设置有透水面214,透水面214上设置有透水孔215,透水孔215用于透水,透水板213可拆卸连接于容置槽212内,透水板用于过滤将要进入雨洪收集管中的雨洪中的固体杂物。具体的,透水板213可以从盖板主体211的侧面插入或滑出容置槽212,当透水板213需要清洁或者更换时,将透水板213推出容置槽212即可将盖板主体211与透水板213的分离,实现透水板213的快速更换与清洁。
48.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透水盖板210还包括碳纤维网216,碳纤维网216贴合于透水面214,碳纤维网216用于过滤将要进入透水孔215中的固体杂物。具体的,碳纤维网216贴合于透水面214的上表面,通过碳纤维网216致密的缝隙,对雨洪冲刷带来的垃圾和杂物等,进行阻隔与过滤,防止杂物堵塞透水孔215或者流入雨洪收集管220中。同时,碳纤维网216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当雨洪流量大、流速快时,碳纤维网216受到较大的动能,碳纤维网216的网洞相应扩大,提高过水能力,保持良好的透水性。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雨洪收集管220设置为曲纹细孔网状透水管。具体的,曲纹细孔网状透水管表面吸水率高,可有效对地下雨洪进行吸纳,将地下雨洪也纳入雨洪循环系统100内,提高雨洪利用率。曲纹细孔网状透水管抗压强度大且柔韧性强,可以应用于曲位施工或者深层土壤中,适用性广。曲纹细孔网状透水管抗老化性能优越,使用寿命长。
5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雨洪收集管220的入水口与出水口处设置有筛滤网。通过设置有筛滤网,对透水盖板210未能过滤的大颗粒沉积物和地下雨洪所附带的大颗粒沉积物进行拦截,降低雨洪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降低滤池堵塞的概率,保证雨洪流动性和过滤速度。
5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