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4795发布日期:2022-03-20 01:3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物纠偏(又称纠倾)是指已有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偏移垂直位置,而发生倾斜,严重影响使用,甚至危害住户生命财产和工厂生产安全时,所采取的纠倾扶正加固措施,以期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
3.一篇专利申请号为201921771671.2的中国专利文献,其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平移定量纠偏装置,包括地基、建筑物、限位单元、测量矫正单元、纠偏单元和外在控制开关组;建筑物位于地基的上端面;限位单元位于所述建筑物的左端,所述限位单元包括第一l形角板,l形板抵接在建筑物的倾斜较高侧;通过外在控制开关组控制电动伸缩杆伸长,从而推进锥形垫块进入建筑物和地基之间所产生的缝隙,进而对建筑物进行支撑。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将建筑物倾斜底部的较高侧地基土挖出后,外在控制开关组向建筑物提供纠偏所需的牵引力时,建筑物底部悬空,纠偏单元向一侧推动建筑物的重心位置进行调整,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底面快速撞击至地基表面上,以完成纠偏复位,但建筑物快速下落的过程,易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缓建筑物纠偏过程中的下降速度,以降低建筑物纠偏下降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本技术提供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包括设置在地基上的楔形块和驱动所述楔形块靠近或远离建筑物的驱动件,所述楔形块的倾斜面与建筑物的底面活动贴触,所述楔形块活动抵接在建筑物的倾斜面上,建筑物的底面还设置有支撑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建筑物底面的土体挖除之后,将支撑组件设置在建筑物高侧的地基上,对建筑物进行支撑,然后移动楔形块,使楔形块的斜面与建筑物的底端倾斜面紧贴,增大了对建筑物的支撑面积,最后利用驱动件驱动楔形块逐步远离建筑物,楔形块与纠偏单元相配合,缓解了倾斜建筑物较高侧的下降速度,使建筑物被逐步纠偏,降低了建筑物纠偏下降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9.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地基上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端与所述楔形块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对液压缸进行调速以控制液压缸伸缩端的回缩距离,利用回缩距离使伸缩端拉动楔形块直至其远离建筑物,液压缸可以保证楔形块在离开建筑物时做直线运动。
11.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对设置在地基上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
均活动抵接在建筑物的底面倾斜面上,地基上设置有限定所述支撑柱运动方向的导向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物底面为地基土层,在对建筑物支撑纠偏时,需先将土体挖出,因此在实际施工时,先挖出部分土体,用支撑柱对建筑物的倾斜面进行支撑,再将剩余的土体挖出,支撑柱起到了预支撑的作用。
13.可选的,所述楔形块位于多个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楔形块之间均设置有连接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楔形块的斜面与建筑物的斜面贴触时,利用连接件将支撑柱和楔形块连接起来,当驱动件带动楔形块逐步远离建筑物时,同步的带动支撑柱一起脱离建筑物,使建筑物逐步被纠偏。
15.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套筒和安装杆,所述套筒的一端转动嵌设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安装杆的一端插接在所述套筒中,所述安装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楔形块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筒和安装杆将支撑柱和楔形块连接为一个整体,可以根据支撑柱与楔形块之间的距离相应的调整安装杆在套筒内的插接深度,使支撑柱和楔形块不发生纵向位移,始终保持对建筑物倾斜面的稳定支撑,螺纹连接的方式简单快速。
17.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安装杆靠近所述支撑柱的一端的周侧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滑动嵌设在所述连接槽中。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整连接块在连接槽内的滑动距离来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使支撑柱和楔形块始终保持竖直稳定。
19.可选的,所述导向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液压缸上的固定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的导向杆,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导向杆通过对应的所述导向孔滑动穿设在所述固定板中,所述导向杆的轴线与所述液压缸的伸缩端的运动方向相平行。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支撑柱与楔形块之间的距离,导向杆插入对应的导向孔中,对支撑柱的运动方向进行导向,可以使支撑柱和楔形块同步的远离建筑物,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
21.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块l形板,两块所述l形板的水平板固接在地基上,建筑物的倾斜高端一侧抵接在两块所述l形板的竖直板远离水平板的一侧上,所述支撑柱和所述楔形块位于两块所述l形板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块l形板对建筑物的倾斜相对侧进行抵接,使建筑物在被纠偏过程中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保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将两块l形板分别固定在建筑物高侧的地基上,使两块l形板在对建筑物稳定限位的同时,不影响支撑柱和楔形块的水平移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液压缸驱动楔形块缓慢远离建筑物的过程减缓了建筑物较高侧的下降速度,也降低了建筑物纠偏下降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25.2.在挖除建筑物倾斜面下方土体时,支撑柱实现了对建筑物倾斜面的预支撑;
26.3.导向杆滑动穿设在固定板上对应的导向孔中对支撑柱的直线运动进行导向,使支撑柱与楔形块的位移同步变化。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除地基、纠偏单元和测量矫正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楔形块;2、驱动件;21、液压缸;3、支撑组件;31、l形板;32、支撑柱;4、连接件;41、伸缩杆;411、套筒;412、安装杆;5、外螺纹;6、导向件;61、固定板;62、导向杆;7、导向孔;8、连接槽;9、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参照图1,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包括位于建筑物底面的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包括两块l形板31和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柱32,l形板31的水平板通过若干根锚杆设置在地面上,l形板31的竖直板远离水平板的一侧抵接在建筑物倾斜相对侧的墙面上,使建筑物在被纠偏过程中减少水平方向产生的位移。当利用纠偏单元对建筑物进行纠偏时,施工人员先挖除一部分土体,将两个支撑柱32支撑在建筑物的底部,且支撑柱32的一端与底板远离地基的一侧贴触,两个支撑柱32的另一端抵接在建筑物的倾斜面上,之后施工人员再挖出另一部分土体,支撑柱32的设置既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稳定支撑,也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34.参照图1和图2,在将土体全部挖除之后,在建筑物的倾斜下方放置一块与建筑物的底面滑动贴合的楔形块1,在楔形块1的支撑下,增大了对建筑物倾斜面的支撑面积,保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
35.参照图1和图2,地基上设置有驱动件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为液压缸21,液压缸21结构简单、输出力大且性能稳定可靠,液压缸21的伸缩行程大于或等于楔形块1倾斜斜面的长度,液压缸21的伸缩端与楔形块1固定连接,通过液压缸21驱动楔形块1靠近或远离建筑物,楔形块1向背离建筑物方向的运动速度伴随纠偏单元的同步推进,可以减缓倾斜建筑物较高侧的下降速度,使建筑物被逐步纠偏,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纠偏下降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36.参照图3和图4,楔形块1和纠偏单元的配合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因此当土层挖除完毕后,两个支撑柱32应随着楔形块1同步缓慢远离建筑物。在安装时,楔形块1位于两个支撑柱32之间,支撑柱32和楔形块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4,连接件4包括伸缩杆41,伸缩杆41呈水平设置,伸缩杆41的轴线与液压缸21伸缩端的伸缩方向垂直,伸缩杆41由套筒411和安装杆412组成,套筒411的横截面呈“t”字型设置,套筒411的大头端转动嵌设在支撑柱32内,安装杆412的一端插接在套筒411的另一端中,安装杆412远离套筒411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5,安装杆412螺纹段螺纹连接在楔形块1上,螺纹配合的方式简单快捷。
37.参照图3和图4,为了将安装杆412限定在套筒411内,套筒411的内壁上开设有连接槽8,安装杆412靠近支撑柱32的一端的周侧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块9,连接块9对应滑动嵌设在连接槽8中,连接块9和连接槽8的设置对插接在套筒411中的安装杆412进行导向,使支撑柱32和楔形块1始终保持竖直稳定。
38.参照图1和图2,底板上设置有限定楔形块1和支撑柱32运动方向的导向件6,导向件6包括两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2上的导向杆62和一块固定在液压缸21上的固定板61,固定板61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7,根据支撑柱32与楔形块1之间的距离,导向杆62滑动穿设在对应的导向孔7中,实现了对支撑柱32运动方向的限定,使其与楔形块1同步的远离建筑物以完成对建筑物的纠偏。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两块l形板31抵接在建筑物的倾斜高端面一侧,施工人员先将建筑物倾斜面底部靠近l形板31的一部分土体挖除,然后用两根支撑柱32对倾斜面进行支撑,再将另一部分土体挖除,紧接着将楔形块1放置在建筑物的倾斜下方并与建筑物底面贴合,通过伸缩杆41将支撑柱32和楔形块1连接在一起,当液压缸21的伸缩端回缩时,楔形块1和支撑柱32在纠偏单元的配合下同步的缓慢远离建筑物,降低了建筑物较高侧的下降速度,也降低了建筑物纠偏下降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