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6635发布日期:2022-04-07 02:3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管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有的建筑物智能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地下综合管廊便于工作人员就各类管线进行抢修、维护、和扩容改造等,同时大大缩减管线抢修时间。
3.目前,在地下管廊中会出现一定的水汽,进而导致地下管廊内部管件内部进入水汽,水汽排出困难或无法排出,一旦水汽受冷凝结成水珠,就会导致金属管件的腐蚀,使管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电力系统瘫痪、漏水、漏气等大型事故现象。现有专利cn201820792374.5公开了一种市政建筑用的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包括管廊拼装建筑块体,所述管廊拼装建筑块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管廊拼装建筑块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通孔,空腔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风箱,风箱的内顶壁设有风机,风箱的内部设有电热丝,电热丝位于风机的正下方,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空腔相适配的隔板,隔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二通孔,隔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安装板,每个安装板的底面均与空腔的底面固定连接。该市政建筑用的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整体能够有效的将管廊拼装建筑块体内部的湿气排出,避免湿气凝结成水,导致金属管件的腐蚀,使管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不过,该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该装置的内部采用吸附棉、密封板和安装板占用了大量的空间,导致地下管廊的实际空间利用率较低,大大压缩了工作人员可自由通过的空间;再者,管廊拼装建筑块体底部未对排风口设计一定的排出通道,导致排风中有很大一部分滞留在滤网附近,影响该管廊的实际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地下管廊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较高、防水效果较好且利用率较高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包括拼装建筑块体,所述拼装建筑块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拼装建筑块体的内部设置有风箱和风机,所述风箱的内部设置有电热丝,所述风箱的下方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隔板的下方竖直设置有一对吸附棉,所述一对吸附棉之间竖直设置有一对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用来支撑管路的支撑杆,所述一对吸附棉的外侧设置有热风机和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输出端设置有滤网,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朝向吸附棉,所述支撑杆设置在安装板背向吸附棉的一侧,所述安装板朝向吸附棉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透水层,所
述单向透水层的水分流向吸附棉,所述吸附棉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压槽,所述压槽中设置有压紧板,所述压紧板上设置有多个用来连接吸附棉、单向透水层和安装板的螺栓,所述吸附棉背向单向透水层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拼装建筑块体连接的弹簧,所述拼装建筑块体的底部设置有排风槽,所述滤网设置在排风槽中与排风口对应的位置。
6.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与风箱之间设置有间隔腔,所述间隔腔中设置有多个工字板,所述工字板的长度方向与拼装建筑块体的拼装方向相垂直。
7.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朝向拼装建筑块体中心的一侧设置有上角板和下角板。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本装置直接在安装板上开设第三通孔,不再设置密封板,同时以单向透水层作为吸附棉与安装板之间的防水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防水能力,还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建设成本;利用压紧板与螺栓以及弹簧可有效提高吸附棉的稳定性,并且对安装板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利用排风槽可以令相邻拼装建筑块体的底部构成贯通的窄缝通道,有利于促进蒸发水汽的排出,进一步提高地下管廊的防水能力。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较高、防水效果较好且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的主视图;
12.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的部分侧视图;
13.以上各图中,1、拼装建筑块体;1a、第一通孔;1b、排风口;1c、排风槽;1d、间隔腔;2、风箱;3、风机;4、隔板;41、第二通孔;5、吸附棉;6、安装板;61、第三通孔;7、支撑杆;8、热风机;9、单向透水层;10、压紧板;11、螺栓;12、弹簧;13、上角板;14、下角板;15、滤网;16、工字板。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6.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机构,包括拼装建筑块体1,所述拼装建筑块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1a,拼装建筑块体1的内部设置有风箱2和风机3,风箱2的内部设置有电热丝,风箱2的下方设置有隔板4,隔板4
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41,隔板 4的下方竖直设置有一对吸附棉5,一对吸附棉5之间竖直设置有一对安装板6,安装板6上设置有多个用来支撑管路的支撑杆7,一对吸附棉5的外侧设置有热风机8和排风口1b,排风口1b的输出端设置有滤网15。其中,第一通孔1a、风箱2、风机3、电热丝、隔板4、热风机8、排风口1b和滤网15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在赘述。本实用新型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板,增加了单向透水层9,而且提供了支撑与连接吸附棉5的结构以及用来通风通气的排风槽 1c,从而提高本装置的防水效果和空间利用率。
17.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板6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通孔61,第三通孔61的一端朝向吸附棉5,支撑杆7设置在安装板6背向吸附棉5的一侧,安装板6朝向吸附棉5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透水层9,单向透水层9的水分流向吸附棉5,吸附棉5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压槽(图中未示出),压槽中设置有压紧板10,压紧板10上设置有多个用来连接吸附棉5、单向透水层9和安装板 6的螺栓11,吸附棉5背向单向透水层9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拼装建筑块体1 连接的弹簧12,拼装建筑块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风槽1c,滤网15设置在排风槽1c中与排风口1b对应的位置。其中,单向透水层9可以采用单向透水膜,单向透水膜本身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装置直接在安装板6 上开设第三通孔,不再设置密封板,同时以单向透水层9作为吸附棉5与安装板6之间的防水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防水能力,还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建设成本;利用压紧板10与螺栓11可以提高吸附棉5上下端的连接稳定性,提高其与单向透水层9和安装板6的一体性,而且通过增设水平的弹簧12 可有效提高吸附棉5的稳定性,并且对安装板6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通过在每个拼装建筑块体1的底部设计排风槽1c可以令相邻拼装建筑块体1的底部构成贯通的窄缝通道,有利于促进蒸发水汽的排出,进一步提高地下管廊的防水能力。
18.为了提高本装置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在隔板4与风箱2之间设置有间隔腔1d,间隔腔1d中设置有多个工字板16,工字板16的长度方向与拼装建筑块体1的拼装方向相垂直。在保证间隔腔1d通风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工字板可有效支撑风箱2,并且保证隔板4以及安装板6在拼装建筑块体1内部的结构稳定性。
19.为了提高安装板6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板6朝向拼装建筑块体 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上角板13和下角板14。
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