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7924发布日期:2022-05-26 08:1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原油开采及多种相似工况生产的过程中,有大部分非固态污染源存在于施工现场,需要将其清理后方便作业,这种污染源粘度大,处理难度大。传统的处理过程需要多种工程机械联合作业,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并且多机械在操作过程中配合难度大,功率消耗多,人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效率,精简设计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更简便的完成回收转运工作,获得良好的施工工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用来解决传统的非固态污染源在回收转运过程中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并且多机械在操作过程中配合难度大,功率消耗多,人工成本较高等技术难点。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包括车桥、车架、车厢举升油缸、工作平台、液压转向驱动系统、操作系统和车厢,所述车桥与车架相连接,车桥的数量为两个,每个车桥的两端均安装有车轮;所述工作平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车架上;所述车厢举升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车架上,车厢举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车厢底部;所述液压转向驱动系统包括固定齿轮、液压驱动转盘、液压马达、减速器和驱动小齿轮,所述固定齿轮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上;所述液压驱动转盘设置在固定齿轮上方,液压驱动转盘与固定齿轮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固定在液压驱动转盘上;所述驱动小齿轮安装在减速器输出轴上,驱动小齿轮与固定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操作系统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顶部;所述车厢的一侧通过铰链与车架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架支撑油缸、液压站、主支臂、主支臂举升油缸、副支臂翻转油缸、副支臂、抓斗翻转油缸、抓斗开合油缸以及抓斗;所述操作系统包括多路换向阀、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转盘操纵杆、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和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多路换向阀的p口通过进油路与液压站连接,多路换向阀的t口通过回油路与液压站连通,多路换向阀的工作口分别与车厢举升油缸、车架支撑油缸、主支臂举升油缸、副支臂翻转油缸、抓斗翻转油缸、抓斗开合油缸和液压马达连接,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转盘操纵杆、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和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分别与多路换向阀连接,且分别控制多路换向阀中一条油路的通断;所述车架支撑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车架上,车架支撑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主支臂的下端通过铰链连接在液压驱动
转盘顶部,主支臂的中部通过铰链与主支臂举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部相连,主支臂的上端通过铰链与副支臂中部连接;所述主支臂举升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顶部;所述副支臂翻转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主支臂的中上部,副支臂翻转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副支臂的上端;所述副支臂的下端通过铰链与抓斗连接;所述抓斗翻转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与副支臂中部连接,抓斗翻转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与抓斗连接;所述抓斗采用两半对开结构,抓斗由两个半壳对称组合构成,两个半壳一侧通过铰链相互铰接形成铰接部,另一侧互相背离形成开口部,两个半壳分别为第一半壳、第二半壳;所述抓斗开合油缸位于两个半壳之间,抓斗开合油缸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一半壳上,抓斗开合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二半壳上。
5.进一步,所述液压站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顶部,液压站包括进油管、液压油箱、齿轮泵、齿轮泵驱动电机、出油管以及散热器,所述进油管通过管卡连接在液压油箱上,同时进油管与多路换向阀连接;所述液压油箱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上;所述齿轮泵通过管路与液压油箱连通;所述齿轮泵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泵的主动轴连接;所述散热器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油箱上,散热器的一端通过出油管与液压油箱连接,散热器的另一端通过出油管与多路换向阀连接。
6.进一步,所述的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折叠座椅,所述折叠座椅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顶部中间位置。
7.进一步,所述多路换向阀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顶部。
8.进一步,所述车架上通过螺栓连接有拖钩。
9.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动力系统采用液压设计,增加整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结构设计紧凑;抓斗采用分开式设计,提高了抓取的精准度,更加容易的抓取污染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整个装置只需一人即可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结构设计方面各部分零件结构简单明了,更加方便了维修管理及保养。
附图说明
1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1.图1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抓斗与抓斗开合油缸装配主视图;
13.图3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抓斗与抓斗开合油缸装配侧视图;
14.图4为本实施例中抓斗打开状态下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抓斗与抓斗开合油缸配合图;
15.图5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16.图6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操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中液压站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各标记如下:1-车桥、2-车架、3-车厢举升油缸、4-工作平台、5-车架支撑油
缸、6-固定齿轮、7-液压驱动转盘、8-液压转向驱动系统、9-操作系统、10-液压站、11-主支臂、12-主支臂举升油缸、13-副支臂翻转油缸、14-副支臂、15-抓斗翻转油缸、16-抓斗开合油缸、17-抓斗、18-车厢、19-拖钩、20
‑ꢀ
液压马达、21-减速器、22-驱动小齿轮、23-折叠座椅、24-多路换向阀、25-转盘操纵杆、26-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27-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28-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29-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30-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31-进油管、32-液压油箱、33-齿轮泵、34-齿轮泵驱动电机、35-出油管、36-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21.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一种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包括车桥1、车架2、车厢举升油缸3、工作平台4、车架支撑油缸5、液压转向驱动系统8、操作系统9、液压站10、主支臂11、主支臂举升油缸12、副支臂翻转油缸13、副支臂14、抓斗翻转油缸15、抓斗开合油缸16、抓斗17、车厢18、拖钩19和折叠座椅23。
22.所述车桥1与车架2相连接,车桥1的数量为两个,每个车桥1的两端均安装有车轮;所述工作平台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车架2上,工作平台4用于承载液压转向驱动系统8、操作系统9、液压站10和折叠座椅23;所述液压转向驱动系统8包括固定齿轮6、液压驱动转盘7、液压马达20、减速器21和驱动小齿轮22,所述固定齿轮6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2上;所述液压驱动转盘7 设置在固定齿轮6上方,液压驱动转盘7与固定齿轮6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马达2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器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21固定在液压驱动转盘7上;所述驱动小齿轮22安装在减速器21输出轴上,驱动小齿轮22与固定齿轮6啮合连接;液压站10工作后,操作者推动转盘操纵杆25,此时多路换向阀24的工作口与液压马达20连接,液压油充入液压马达20中,驱动液压马达20旋转从而带动驱动小齿轮22转动,固定齿轮6固定在车架2 上,固定齿轮6固定不动,驱动小齿轮22与固定齿轮6啮合连接,固定齿轮6 相当于是给驱动小齿轮22运动提供一个固定的轨道,驱动小齿轮22绕着固定齿轮6运动,进而驱动小齿轮22和减速器21整体带动液压驱动转盘7同步旋转;所述操作系统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7顶部,操作系统9包括多路换向阀24、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转盘操纵杆25、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26、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27、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28、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29和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30,多路换向阀24的p口通过进油路与液压站10 连接,多路换向阀24的t口通过回油路与液压站10连通,多路换向阀24的工作口分别与车厢举升油缸3、车架支撑油缸5、主支臂举升油缸12、副支臂翻转油缸13、抓斗翻转油缸15、抓斗开合油缸16和液压马达20连接,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转盘操纵杆25、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26、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 27、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28、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29和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 30分别与多路换向阀24连接,且分别控制多路换向阀24中一条油路的通断;上推或下压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控制车厢举升油缸3伸出带动车厢18倾斜排除非固态污染源,或控制车厢举升油缸3缩回,车厢18回到水平位置;上推或下压转盘操纵杆25控制液压驱动转盘7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换向;上推或下压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26控制主支臂举升油缸12的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主支臂 11的运动状态;上推或下压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27控制副支臂翻转油缸13 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副支臂14的运动状态;上推或下压抓斗
翻转油缸操纵杆28 控制抓斗翻转油缸15的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抓斗17的运动状态;上推或下压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29控制抓斗开合油缸16的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抓斗17的开合动作;上推或下压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30控制车架支撑油缸5的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车架支撑油缸5的支撑状态。
23.所述液压站10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2顶部,液压站10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2顶部,液压站10包括进油管31、液压油箱32、齿轮泵33、齿轮泵驱动电机34、出油管35以及散热器36,所述进油管31通过管卡连接在液压油箱32 上,同时进油管31与多路换向阀24连接;所述液压油箱32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2上;所述齿轮泵33通过管路与液压油箱32连通;所述齿轮泵驱动电机34 的输出轴与齿轮泵33的主动轴连接;所述散热器36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油箱 32上,散热器36的一端通过出油管35与液压油箱32连接,散热器36的另一端通过出油管35与多路换向阀24连接,液压站10作为液压动力源,提供液压系统动力,开启齿轮泵33,齿轮泵33内两齿轮相对作用旋转将液压油从出油管 35压出,液压油从多路换向阀24的p口进入,t口流出,然后经进油管31回到液压油箱32形成主液压回路。液压系统执行元件即液压转向驱动系统8和各动作液压油缸,各动作液压油缸即为车厢举升油缸3、车架支撑油缸5、主支臂举升油缸12、副支臂翻转油缸13、抓斗翻转油缸15以及抓斗开合油缸16,液压系统执行元件进、出油口通过液压油管与多路换向阀24上各个ab通道连接,每个通道都有一个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组成本通道控制液压回路。通过上推或下压以及中间空位操作多路换向阀24上各控制手柄,此处的控制手柄即为前文所述的车厢举升油缸操作杆、转盘操纵杆25、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26、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27、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28、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29和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30,使得各控制回路阀芯在多路换向阀24内部上下移动和中停,进而完成对液压回路的换向和中停操作,从而控制各个执行元件运动。液压油在流动过程中流经散热器36,散热器36能够使液压油降温,避免液压油温度过高影响作用效果。
24.所述多路换向阀24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7顶部并与折叠座椅23 相对,驾驶员操作时打开折叠座椅23,坐在折叠座椅23上面对多路换向阀24,对其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动作。
25.所述车厢举升油缸3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车架2上,车厢举升油缸3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车厢18底部,车厢举升油缸3用于车厢18举升卸料;所述车架支撑油缸5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车架2上,车架支撑油缸5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固定板上,车架支撑油缸5用于将车架2稳固支撑在地面上;所述主支臂11的下端通过铰链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7顶部,主支臂 11的中部通过铰链与主支臂举升油缸12的活塞杆端部相连,主支臂11的上端通过铰链与副支臂14中部连接;所述主支臂举升油缸12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7顶部;所述副支臂翻转油缸13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主支臂 11的中上部,副支臂翻转油缸13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副支臂14的上端;所述副支臂14的下端通过铰链与抓斗17连接;所述抓斗翻转油缸15的缸筒通过铰链与副支臂14中部连接,抓斗翻转油缸15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与抓斗17连接;所述抓斗17采用两半对开结构,抓斗17由两个半壳对称组合构成,两个半壳一侧通过铰链相互铰接形成铰接部,另一侧互相背离形成开口部,两个半壳分别为第一半壳、第二半壳;在所述两个半壳通过铰链铰接一侧,所述抓斗开合油缸16位于两个半壳之间,抓斗开合油缸16的缸筒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一半壳上,
抓斗开合油缸16的活塞杆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在第二半壳上;所述车厢18的一侧通过铰链与车架2连接;所述拖钩19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2 上。
26.所述折叠座椅23通过螺栓连接在液压驱动转盘7顶部中间位置,是操作者驾驶位。
27.运行时首先由牵引车通过拖钩19将本实用新型的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牵引至作业点,启动齿轮泵驱动电机34,齿轮泵驱动电机34带动齿轮泵33 运转,使得液压油通过散热器36进入出油管35为整个液压系统提供高压油,待液压系统预热运行稳定后开始下一部动作操作。通过上推车架支撑油缸操纵杆30使车架支撑油缸5伸出,将车架2牢牢支撑在地面上,上推或下压转盘操纵杆25控制液压驱动转盘7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换向进而使得主支臂11在圆周向旋转对准所要抓取非固态污染源,协同上推或下压主支臂举升油缸操纵杆 26控制主支臂举升油缸12,以及上推或下压副支臂翻转油缸操纵杆27控制副支臂翻转油缸13的伸缩来控制主支臂11和副支臂14的上下方向上的形态,上推或下压抓斗翻转油缸操纵杆28控制抓斗翻转油缸15的伸缩来控制抓斗17在垂直圆周方向上的移动,上推或下压抓斗开合油缸操纵杆29控制抓斗开合油缸 16的伸缩来控制抓斗17抓取和释放非固态污染源,抓取非固态污染源后将其放入车厢18内;车厢18满载以后由牵引设备将本实用新型的非固态污染源回收转运装置转移置非固态污染源堆放点,控制车厢举升油缸3伸出带动车厢18倾斜排除非固态污染源,控制车厢举升油缸3缩回,车厢18回到水平位置,继续下一个工作过程,如此循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