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9482发布日期:2022-07-01 21:2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填埋场整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纳入计划范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是指未经土地用地、规划、立项、环境保护等方面审批,并未按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垃圾填埋场。其主要的危害包括土地资源浪费、有机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多重污染、填埋气体污染、甲烷燃烧爆炸风险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这一类垃圾填埋场作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对其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理消除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
3.基坑支护是垃圾填埋场整治中重要的技术和施工环节,它关系着垃圾填埋场整治的安全和二次污染防治,必须采取合适的基坑支护措施,保证垃圾开挖中的基坑安全,防止垃圾渗滤液扩散迁移。当前,常见的基坑开挖支护形式主要有排桩支护、水泥挡土墙、土钉墙、钢筋混凝土排桩等形式,主要从安全支护角度考虑,对垃圾填埋场整治的开挖基坑来说,未充分考虑垃圾渗滤液渗漏对外环境的二次污染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临岸侧满足防渗、防决堤和基坑安全要求,在离岸侧满足防渗和基坑安全要求的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垃圾填埋场边缘的基坑支护结构本体,所述基坑支护结构本体包括临岸侧基坑支护及离岸侧基坑支护,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所述临岸外侧支护设置在垃圾填埋场的坑底边线外侧,临岸内侧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内侧并向外延伸与临岸外侧支护围合连接,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设置在坑底边线外侧。
6.进一步地,所述临岸外侧支护包括双排高压旋喷桩及由双排高压旋喷桩侧向坑底边线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一边坡,所述临岸外侧支护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
7.进一步地,所述临岸内侧支护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内侧支护段及向外延伸以连接临岸外侧支护的第二内侧支护段;所述第一内侧支护段包括拉森钢板桩及分别设置在该拉森钢板桩的两侧并向下倾斜的第二边坡。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包括拉森钢板桩及由该拉森钢板桩一侧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三边坡,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坡、第二边坡及第三边坡均采用挂网喷浆结构,所述挂网喷
浆结构包括土钉及沿坡面铺设的钢板网和厚砼面层,所述土钉的上下两侧设置有横向布置的加强筋。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临岸侧基坑支护防止外部河水压力冲击,防止堤岸决堤,防止内部污染水外渗到外环境的要求,选择保证垃圾开挖施工安全进行的基坑支护措施。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临岸外侧支护采用双排高压旋喷桩+放坡挂网喷,而临岸内侧支护采用的是拉森钢板桩+放坡挂网喷,其组成结构合理且能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的布置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的布置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临岸外侧支护的剖面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内侧支护段的剖面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的剖面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挂网喷浆结构的示意图;
17.图7为土钉与厚砼面层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临岸垃圾填埋场整治基坑支护的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垃圾填埋场1边缘的基坑支护结构本体,所述基坑支护结构本体包括临岸侧基坑支护2及离岸侧基坑支护3,所述临岸侧基坑支护2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临岸外侧支护4及临岸内侧支护5,所述临岸外侧支护4设置在垃圾填埋场1的坑底边线6外侧,临岸内侧支护5设置在坑底边线6内侧并向外延伸与临岸外侧支护4围合连接,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3设置在坑底边线6外侧。
21.参照图3所示,所述临岸外侧支护4采用双排高压旋喷桩+放坡挂网喷结构,即临岸外侧支护4包括双排高压旋喷桩7及由双排高压旋喷桩7侧向坑底边线6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一边坡8,所述临岸外侧支护4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9。
22.高压旋喷桩为双管旋喷桩,采用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25%,水泥浆水灰比1:0.9,根据地层岩性当中的可选持力层埋深确定桩长。水泥浆的搅拌时间,使用高速搅拌机不得小于30s,使用普通搅拌机不得小于90s。水泥浆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不得大于4h。浆液应在过筛后使用,并定时检测其密度。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0℃。钻孔施工时应采取预防孔倾斜的措施,钻杆和粗径钻具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钻孔的有效深度应超过设计深度300mm。高压灌浆应在钻孔施工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喷射管前,应进
行地面试喷,检查机械及管路运行情况,并调整喷射方向。高压旋喷的注浆压力不小于25mpa,喷头下沉速度不大于0.5m/min,且应保证水泥掺量符合要求。当喷头下至设计深度,应先按规定参数进行原位喷射,待浆液返出空口,方可提升喷射。高压旋喷桩强度至少达到28d的龄期,方能进行土方回填。高压旋喷桩,应在施工后采用围井或挖检等手段检查成桩质量。
23.参照图1-7所示,所述临岸内侧支护5采用拉森钢板桩+放坡挂网喷结构,临岸内侧支护5包括沿堤岸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内侧支护段10及向外延伸以连接临岸外侧支护4的第二内侧支护段11;所述第一内侧支护段10包括拉森钢板桩12及分别设置在该拉森钢板桩12的两侧并向下倾斜的第二边坡13。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11包括拉森钢板桩12及由该拉森钢板桩12一侧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第三边坡14,所述第二内侧支护段11在坑底侧和坑顶侧均设置有排水沟9。所述第一边坡8、第二边坡13及第三边坡14均采用挂网喷浆结构(即放坡挂网喷),所述挂网喷浆结构包括土钉15及沿坡面铺设的钢板网16和厚砼面层17,所述土钉15的上下两侧设置有横向布置的加强筋18。
24.此外,所述离岸侧基坑支护也采用图5拉森钢板桩+放坡挂网喷,深基坑采取坑中坑采用二级放坡+拉森钢板桩支护。
25.拉森钢板桩的基坑围护采用400
×
170ⅳ型拉森钢板桩进行支护,钢板桩长度为9.0m和12.0m。拉森钢板桩在运输和堆放时尽量不使其弯曲变形,避免碰撞,尤其不能将连锁口碰坏;桩打入前将桩尖处的凹槽底口封闭,避免泥土挤入,锁口宜涂以黄油或其它油脂,对锁口变形、锈蚀严重的钢板桩,整修矫正。转角处采用90度的转角桩;拉森钢板桩长度见支护桩平面布置图,必须采用专用设备施工,单桩逐根打入法施打钢板桩,相邻钢板桩错缝布置,桩顶高程相差不大于10cm;桩位水平偏差《50mm,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桩长的0.5%;施工过程中有时遇上大的块石或其它不明障碍物,导致钢板桩打入深度不够,采用转角桩或弧形桩绕过障碍物;拔桩:场地回填完成后可拔除钢板桩;先用打拔桩机夹住钢板桩头部振动1min~2min,使钢板桩周围的土松动,减少土对桩的摩阻力,然后慢慢的往上振拔。拔桩时注意桩机的负荷情况,发现上拔困难或拔不上来时,应停止拔桩,振动1min~2min后再往下锤0.5m~1.0m再往上振拔,如此反复可将桩拔出来。起拔钢板桩时应采用跳拔的方式隔段(每段3m)拔出,对拔桩产生的桩孔,及时采用水泥砂浆浇灌并加强拔桩过程中的监测。
26.本实用新型内各坡面的放坡挂网喷浆放坡按1:1.7逐级放坡,坡面挂网喷浆。坡顶、坡底设置排水沟。排水沟过水面积尺寸为300mm宽、400mm高。喷射混凝土厚度要求不小于80mm,分两次喷射,厚度应尽可能均匀,锚喷混凝土与坡顶混凝土相连接,混凝土强度为c20;钢板网为0.5mm厚钢板,网孔为25mmx 25mm。短锚钉在坡面上水平间距1.0m,垂直间距1.0m,可根据坡面情况做适当调整,以贴合坡面为准。
27.本实用新型通过临岸侧基坑支护防止外部河水压力冲击,防止堤岸决堤,防止内部污染水外渗到外环境的要求,选择保证垃圾开挖施工安全进行的基坑支护措施。临岸侧基坑支护包括临岸外侧支护及临岸内侧支护,临岸外侧支护采用双排高压旋喷桩+放坡挂网喷,而临岸内侧支护采用的是拉森钢板桩+放坡挂网喷,其组成结构合理且能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8.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
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