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02432发布日期:2022-08-12 19:4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


背景技术:

2.雨水井是城市道路清理的主要部件之一,通过上方设置的开口可以起到清理道路上的积水以及暴雨排洪等作用。
3.现有的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101654.2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虹吸助排式雨水井,包括雨水篦、雨水井壁、雨水井底座、雨水进水管、雨水出水管、底坡和虹吸管;所述雨水井壁上部设有所述雨水篦,其下部设有雨水井底座,所述雨水井底座上设有底坡,该底坡的坡向远离虹吸管的入水口,所述虹吸管的一端位于雨水井内,其另一端穿过所述雨水井壁进入所述雨水井出水管。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道路上的垃圾、泥沙等杂质随雨水流入雨水井内时容易造成雨水井堵塞,使得雨水积留在道路上,存在有影响雨水井排水性能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雨水井排水性能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包括井体和井盖,所述井盖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雨水流动的通孔,所述井体内可拆设置有盛放垃圾的过滤箱,所述过滤箱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过滤箱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所述井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井体内周壁,所述过滤箱和所述井体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等杂质随雨水通过井盖上的通孔流入至井体内部,垃圾等杂质被拦截在过滤箱内,雨水通过过滤孔继续向井体内部流动,进而排出井体外,防止垃圾堆积在井体底部无法将雨水排出,从而提高了雨水井的排水性能;且在固定组件的作用下将过滤箱固定,拆卸掉固定组件即可将过滤箱滑出井体外,对过滤箱内的垃圾清理后再安装至井体内,使得过滤箱内的垃圾不影响后续的排水作业。
9.可选的,所述井体内周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靠近于所述井体开口的一端为开口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滑动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滑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从滑槽的开口端滑动至与滑槽的闭口端抵接,使得滑槽的闭口端作为连接板的着力点,将过滤箱放置于井体内;将连接板从滑槽的开口端滑出即可对过滤箱内的垃圾进行清理,简单,易操作。
11.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抵接块,两个所述抵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箱上,所述滑槽靠近于所述井体开口端的内壁开设有置放槽,所述置放槽沿所述井体的周壁开设,所述置放槽远离于所述井体内部的一端为开口设置,所述连接板滑动至所述滑槽的闭口端,所述井盖放置于所述置放槽内,且所述井盖与所述抵接块抵接,所述井体和所述过
滤箱之间设置有稳固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滑动至与滑槽的闭口端抵接后,再将井盖放置在置放槽内,使得连接板和抵接块卡接在滑槽闭口端和井盖之间,进而限制了连接板和抵接块的运动,实现对过滤箱的安装效果,并在稳固组件的作用下稳固过滤箱与井体的连接,提高过滤箱的使用性能。
13.可选的,所述稳固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杆,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抵接块为一组,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同一组的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抵接块固定连接,所述抵接块和所述井体之间设置有锁定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通过连接板和抵接块对过滤箱以及过滤箱内的垃圾进行支撑,减轻连接板和抵接块承受的作用力,使得连接板和抵接块的连接更牢固,进而提高了过滤箱安装在井体内的稳定性,防止连接板和抵接块变形使得过滤箱掉落至井体内,影响雨水井的排水性能,并在锁定组件的作用下将过滤箱进一步稳固,防止雨水冲击力大对连接板和抵接块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15.可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两个锁定块,两个所述锁定块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滑槽内,两个所述锁定块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抵接块抵接,且所述锁定块与所述井盖抵接,所述锁定块和所述抵接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放置在滑槽的闭口端,同时抵接块与锁定块抵接,再通过螺栓依次与抵接块和锁定块螺纹连接,使得过滤箱稳固的安装在井体内,且螺栓靠近于井体的开口端,便于工作人员操作,使得雨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以及过滤箱承载垃圾等杂质时过滤箱稳定的位于井体内。
17.可选的,所述抵接块远离于所述锁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环形垫片,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环形垫片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垫片增大了螺栓与抵接块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螺栓与抵接块和锁定块的连接处更稳固。
19.可选的,所述过滤箱内固定连接有透水纱布。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可通过透水纱布流入井体内部,同时也可防止泥沙流入井体内部造成堵塞的情况发生。
21.可选的,所述过滤箱设置为喇叭状,所述过滤箱端面尺寸小的一端为闭口设置,且所述过滤箱的闭口端远离于所述井盖。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箱设置为喇叭状便于垃圾、泥沙等杂质流入过滤箱内,也增大了容纳量。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垃圾等杂质随雨水通过井盖上的通孔流入至井体内部,垃圾等杂质被拦截在过滤箱内,防止垃圾堆积在井体底部无法将雨水排出,从而提高了雨水井的排水性能;且在固定组件的作用下将过滤箱固定,拆卸掉固定组件即可将过滤箱滑出井体外,对过滤箱内的垃圾清理后再安装至井体内,使得过滤箱内的垃圾不影响后续的排水作业;
25.2.支撑杆对过滤箱进行支撑的同时螺栓与抵接块和锁定块螺纹连接,将过滤箱稳固的安装在井体内,使得雨水在井体内流动的过程中以及承载过滤箱和过滤箱内的垃圾的作用力下过滤箱能够稳定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井体;2、井盖;3、过滤箱;4、过滤孔;5、连接板;6、滑槽;7、抵接块;8、置放槽;9、支撑杆;10、锁定块;11、螺栓;12、环形垫片;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参照图1-图2,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包括井体1和井盖2,井盖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雨水流动的通孔13,多个通孔13沿井盖2的任意一条直径的方向依次排列开设,井体1内可拆设置有盛放垃圾的过滤箱3。
31.过滤箱3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喇叭形,且过滤箱3端面尺寸小的一端为闭口设置,过滤箱3的敞口朝向井盖2设置,过滤箱3上开设有多个供雨水流动的过滤孔4,且过滤箱3内固定连接有透水纱布;当垃圾等杂质随雨水流进过滤箱3内时雨水通过透水纱布从过滤孔4流出,垃圾、泥沙等杂质被截留在过滤箱3内,有效降低了井体1内垃圾等杂质堆积造成积水的发生率,提高了雨水井的排水性能。
32.过滤箱3外壁焊接有两个连接板5,两个连接板5绕过滤箱3的竖直中心轴线中心对称,且连接板5的底部端面与过滤箱3的闭口端共平面,连接板5沿井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井体1内周壁。
33.井体1内周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滑槽6,两个滑槽6绕井体1的竖直中心轴线中心对称,且滑槽6远离于井体1内部的一端为开口设置,两个连接板5分别滑动连接在相对应的滑槽6内,便于过滤箱3滑进或滑出井体1,过滤箱3和井体1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
34.固定组件包括两个抵接块7,两个抵接块7焊接在过滤箱3开口尺寸大的部分并位于过滤箱3的外壁,两个抵接块7绕过滤箱3的竖直中心轴线中心对称,抵接块7和连接板5远离于过滤箱3的一端共平面,抵接块7顶部端面到井体1开口的距离小于过滤箱3的开口到井体1开口的距离,滑槽6靠近于井体1开口端的内壁开设有置放槽8,置放槽8的截面形状为环形,且置放槽8远离于井体1内部的一端为开口设置,井盖2放置在置放槽8内。
35.当连接板5沿滑槽6的长度方向滑动至与滑槽6的闭口端抵接后再将井盖2放置在置放槽8上,使得井盖2底部端面与抵接块7的顶部端面抵接,抵接块7位于滑槽6内,即将过滤箱3安装在井体1内,井体1和过滤箱3之间设置有稳固组件。
36.稳固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杆9,位于同一个滑槽6内的连接板5和抵接块7为一组,支撑杆9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5和抵接块7焊接,且支撑杆9垂直于连接板5和抵接块7设置,支撑杆9对过滤箱3自身的重量和过滤箱3内垃圾的重量进行支撑,减轻连接板5和抵接块7承受的重力,稳固过滤箱3与井体1之间的连接。
37.抵接块7和井体1之间设置有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两个锁定块10,两个锁定块10分别焊接在井体1于两个滑槽6内,锁定块10的顶部端面与置放槽8的闭口端共平面,当连接板5与滑槽6的闭口端抵接时锁定块10远离于井体1的一端与抵接块7抵接,锁定块10和抵接块7沿垂直于井体1周壁的方向均开设有螺纹孔,且抵接块7远离于锁定块10的一端于螺纹孔的开口处粘接有环形垫片12,锁定块10和抵接块7的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11,且螺
栓11的头部与环形垫片12抵接,实现过滤箱3的固定效果,确保雨水冲击力大过滤箱3也能正常工作,防止连接板5变形使过滤箱3掉落至井体1内影响雨水井的排水性能。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环保型市政道路雨水井的实施原理为:将连接板5从滑槽6的开口端滑动至滑槽6的闭口端,过滤箱3随连接板5滑至井体1内,且抵接块7与锁定块10抵接,再将螺栓11依次与抵接块7和锁定块10螺纹连接,最后将井盖2放置在置放槽8内,实现对过滤箱3的安装效果。
39.雨水通过井盖2上的通孔13流往井体1内部,当流至过滤箱3内时雨水继续通过过滤孔4流至井体1内部并向外排出,而垃圾、泥沙等杂质被截留在过滤箱3内,防止雨水井被垃圾堵塞影响排水性能。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