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4508发布日期:2022-03-19 23:1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式水泵站系统架设于高架厂房的高层梁柱框架处,所述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包括在所述高层梁柱框架结构空间内自下至上依次架设的泵房组层、水池组层以及冷却塔层;其中,所述水池组层设置于所述泵房组层的上方,且与所述泵房组层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距离;所述水池组层包括循环水池和添加水池;其中,所述循环水池和所述添加水池均与所述高层梁柱框架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泵房组层设置有水泵房,所述水泵房的内部设置有循环冷却水泵组和添加水泵组;其中,所述循环冷却水泵组的进水管与所述循环水池连通,所述循环冷却水泵组的出水管与冷却用水设备连通;所述添加水泵组的进水管与所述添加水池连通,所述添加水泵组的出水管与热添加用水设备连通;所述冷却塔层位于所述循环水池的顶板上,所述冷却塔层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出水管与所述循环水池连通,所述冷却用水设备的循环冷却回水管同时连通所述冷却塔的进水管以及所述添加水池的补水管;其中,所述循环水池的补水管与生产新水管路系统连通,所述添加水池的补水管和/或所述冷却塔的进水管安装有流量控制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组层还包括与所述循环水池和/或所述添加水池并排设置的生产水池,所述水泵房内还设置有加压生产水泵组;其中,所述生产水池与所述高层梁柱框架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生产水池的补水管与所述循环冷却回水管连通,所述生产水池的补水管安装有流量控制组件;所述加压生产水泵组的进水管与所述生产水池连通,所述加压生产水泵组的出水管与生产用水设备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的补水管的补水量q1为所述生产水池的补水管的补水量为q2、所述添加水池的补水管的补水量为q3、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损失水量为q4之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所述添加水池以及所述生产水池共用同一水池底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为h2,所述生产新水管路系统的管路出口的自由水头为z1,所述循环水池的有效水深为h1,所述循环水池的有效水量为v1,所述循环水池的池底面积为a1,其中,h2=z1-h1,h1=v1/a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组层还设置有与所述生产水池并排设置的生活水箱,所述水泵房内还设置有加压生活水泵组;其中,所述生活水箱设置于所述水池底板上,所述生活水箱的补水管与生活供水管路系统连通;所述加压生活水泵组的进水管与所述生活水箱连通,所述加压生活水泵组的出水管与生活用水设备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所述生产水池、所述添加水池以及所述生活水箱的底部均设置有放空管,以利用重力势能自流排空。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房的顶
板上预留有多个供所述循环冷却水泵组的进水管、所述添加水泵组的进水管、所述加压生产水泵组的进水管以及所述加压生活水泵组的进水管贯穿的防水套管。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组件为电动调节阀和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的有效深度h1设置在4~6m之间,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为h2设置在10~20m之间,所述循环水池的补水管的出口距离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h3设置在5~6m之间,所述添加水池的补水管的出口距离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h4设置在2~2.5m之间,所述生产水池的补水管距离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h5设置在2.5~3m之间,所述生活水箱的补水管的出口距离所述水池底板的高度h6设置在1.5~2.0m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利用率的集中式水泵站系统,通过将集中式水泵站系统架设于高层梁柱框架处,包括在高层梁柱框架结构空间内自下至上依次架设的泵房组层、水池组层以及冷却塔层;其中,水池组层设置于泵房组层的上方,且与泵房组层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距离,水池组层包括循环水池、添加水池、生产水池和/或生活水箱,冷却塔层位于循环水池的顶板上,冷却塔的出水管与循环水池连通,冷却用水设备的循环冷却回水管同时连通冷却塔的进水管以及添加水池的补水管,添加水池的补水管和/或冷却塔的进水管安装有流量控制组件。本发明实现水泵站场地布设的零占地,通过高层梁柱框架高度充分利用新水水头,通过循环冷却回水管的分流设计实现节能降耗。节能降耗。节能降耗。


技术研发人员:张骅 朱世华 冯胜辉 李国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5
技术公布日:2022/3/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