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1786发布日期:2022-08-06 07:4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如危岩体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都属于地质灾害的一种。
3.目前危岩体的治理模式主要采用,对于地处山区且山路狭窄的地方,突出于母岩体的巨大危岩体非常的常见,突出母岩体的危岩体长时间后容易因自重与母岩体造成分离脱落,因此急需对突出于母岩体的危岩体进行治理。现有的主要采用削坡及设立主被动网进行防护,减少危岩体坠落或倾倒的几率。
4.针对于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若采用削坡的方案,容易引起陡坡大范围的坍塌,而坡脚处又是重要的山路道路,削坡处理会造成道路的封闭,长时间的影响交通。主加固体对于小型的孤石、危石群治理效果较好,然而对大型的危岩体群的治理收效甚微,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包括用于对危岩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多组,每组所述支撑机架包括设置于母岩体且位于危岩体下方支撑底板、设置于支撑底板的支撑臂以及设置于支撑臂以对危岩体下表面进行支撑的支护体,所述支护体包括设置于支撑臂的支护基板以及若干个均布于支护基板上表面的支护单元板,支护单元板沿支护顶板的厚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支护基板,支护基板设置有迫使支护单元板抵紧于危岩体的弹性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位于悬空危岩体的下方设置支撑底板、支撑臂和支护体,形成对悬空危岩体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使处于悬空状态下危岩体减低因自重的影响从而与母岩体发生脱离的情况,支护基板设置有若干个支护单元板,形成多个支护矩阵单元,当支护体对危岩体进行支撑时,一方面,多个支护单元板能够根据危岩体下表面的凹凸情况自适应调节支护单元板和支护基板的滑移位置,从而增大支护体和危岩体的接触面,减少支护体和危岩体之间存在支护临空的可能,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一方面,支护基板和支护单元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减少支护体与危岩体之间发生刚性接触的可能,实现对危岩体的软支撑,从而有效减少在对危岩体进行支护过程中,对危岩体造成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该支撑结构对危岩体进行支撑的同时具备抗震性能,减少因地震
等因素导致危岩体发生坍塌的可能。
8.优选的,所述支护基板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支护单元板固定连接有滑移插设于连接管的连接杆,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连接管的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护基板且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护单元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连接管和连接杆实现支护单元板和支护基板的滑动式装配,弹性件为弹簧,一方面,弹簧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另一方面,弹簧购置方便且便于安装。
10.优选的,所述支护基板具有第一注液流道,所述第一注液流道连通于连接管。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危岩体下表面的凹凸幅度较大时,支护体支撑于危岩体下表面时,存在有部分支护单元板未抵接于危岩体下表面,施工人员对第一注液流道进行注浆作业,连接杆受到浆液的作用力朝远离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从而使得支护单元板朝远离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且抵接于危岩体的凹陷部,进一步增大支护体和危岩体的接触面,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
12.优选的,所述支护单元板远离支护基板的侧面开设有储液槽,所述支护基板具有第二注液流道,所述第二注液流道连通于连接管的内孔,所述连接杆开设有连通于储液槽和连接管的内孔的流液通道,所述第二注液流道充注有混凝浆液。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护单元板抵接于危岩体的下表面后,施工人员对第二注液流道注入混凝浆液作业,混凝浆液依次通过连接管内孔和流液通道流入储液槽内,混凝浆液凝结固定后实现支护板和危岩体下表面的固定,使得支护体和危岩体连接呈一整体,提高危岩体的结构稳定性。
14.优选的,所述连接管设置有常态下对其内孔进行封闭的单向挡液封片,所述单向挡液封片设置有多个且绕连接管的周向分布,单向挡液封片呈弹性设置,常态下,连接杆端面抵接于单向挡液封片,连接杆朝靠近连接管方向滑移时能够迫使单向挡液封片发生弯曲形变,使得连接管内孔和流液通道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支撑机构对危岩体进行支护时,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朝靠近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从而带动连接杆朝靠近连接管方向滑移,迫使单向挡液封片发生弯曲形变,使得连接管内孔和流液通道连通,便于混凝浆液流入填充于储液槽,而未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滑移位置不变,在施工人员对第二注液流道注入混凝浆液作业的过程中,混凝浆液仅对抵接于危岩体的支护单元板上的储液槽进行充液作业,有效减少混凝浆液从未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上的储液槽外溢的可能,从而减少混凝浆液发生浪费。
16.优选的,所述支护单元板端面开设有环设于储液槽四周的沉槽台,沉槽台延伸至储液槽,沉槽台固定连接有覆盖于储液槽的网格布。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网格布,提高支护单元板和危岩体的固定牢固性。
18.优选的,所述支护基板的两侧均开设有连通于第二注液流道的安装口,多个所述支护基板之间设置有依次穿设于安装口、第二注液流道的加固体,所述支护基板设置有对安装口进行封堵的封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有安装口,便于将加固体穿设安装于支护基板的第二注液流道后,接着通过封板将安装口进行封堵且对加固件进行卡接固定,再对第二注液
流道灌注混凝浆液,混凝浆液凝固后实现支护基板和加固件的固定,一方面,位于相邻两个支护体之间的加固体对危岩体进行防护,减少危岩体风化产生碎石的可能,另一方面,增设加固体,使得相邻两个支护体连接形成一整体,进一步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
20.优选的,所述封板的下部铰接于安装口内侧壁,所述支护板设置有控制封板的自由端翻转以控制安装口启闭的调节机构。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封板的自由端朝支护基板的外侧方向翻转,使得安装口处于打开状态,提高施工人员对加固体进行穿设作业的便利性,加固体穿设于完成后,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封板的自由端翻转复位,以对安装口进行封堵,以减少后续灌注混凝浆液过程中混凝浆液由安装口发生外漏的可能。
22.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注液流道内壁的调节驱动杆、一对螺纹连接于调节驱动杆且滑移连接于第二注液流道内壁的滑动块以及一端铰接于滑动块且另一端铰接于封板的铰接杆,所述调节驱动杆具有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所述调节驱动杆的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所述滑动块分别螺纹套设于调节驱动杆的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驱动杆分别带动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上的两个滑动块朝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方向滑移,通过铰接杆带动封板的自由端绕其铰接点轴线进行翻转,方便快捷。
24.优选的,所述加固体为具有网孔结构的防护网,所述第二注液流道的顶部内壁凸出设置有插设于防护网的网孔的限位柱。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护网穿设于支护基板的第二注液流道后,施工人员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封板的自由端翻转复位,封板上部抵接于防护网且在封板上部翻转复位过程中带动防护网整体向上滑移抬升,使得安装于第二注液流道顶部内壁的限位柱插设于防护网的网孔,对防护网的水平滑移进行有效约束限制,提高防护网和支护基板的连接稳固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支护基板设置有若干个支护单元板,形成多个支护矩阵单元,当支护体对危岩体进行支撑时,一方面,多个支护单元板能够根据危岩体下表面的凹凸情况自适应调节支护单元板和支护基板的滑移位置,从而增大支护体和危岩体的接触面,减少支护体和危岩体之间存在支护临空的可能,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一方面,支护基板和支护单元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减少支护体与危岩体之间发生刚性接触的可能,实现对危岩体的软支撑,从而有效减少在对危岩体进行支护过程中,对危岩体造成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该支撑结构对危岩体进行支撑的同时具备抗震性能,减少因地震等因素导致危岩体发生坍塌的可能;当危岩体下表面的凹凸幅度较大时,支护体支撑于危岩体下表面时,存在有部分支护单元板未抵接于危岩体下表面,施工人员对第一注液流道进行注浆作业,连接杆受到浆液的作用力朝远离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从而使得支护单元板朝远离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且抵接于危岩体的凹陷部,进一步增大支护体和危岩体的接触面,提高对大型危岩体群的治理防护效果;
该支撑机构对危岩体进行支护时,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朝靠近支护基板方向滑移,从而带动连接杆朝靠近连接管方向滑移,迫使单向挡液封片发生弯曲形变,使得连接管内孔和流液通道连通,便于混凝浆液流入填充于储液槽,而未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滑移位置不变,在施工人员对第二注液流道注入混凝浆液作业的过程中,混凝浆液仅对抵接于危岩体的支护单元板上的储液槽进行充液作业,有效减少混凝浆液从未与危岩体接触的支护单元板上的储液槽外溢的可能,从而减少混凝浆液发生浪费。
附图说明
27.图1是实施例1中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实施例1中支护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1中支护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实施例2中支护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实施例2中支护基板和支护单元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图5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图7是实施例2中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底板;2、支撑臂;21、支撑管;22、支撑杆;23、第一螺母套;3、支护体;31、支护基板;311、第一注液流道;312、注液孔;313、第二注液流道;314、限位柱;315、封板;32、支护单元板;321、储液槽;322、沉槽台;323、网格布;33、连接管;331、单向挡液封片;34、连接杆;341、流液通道;342、防脱限位环;35、弹簧;4、调节臂;41、调节管;42、调节杆;43、第二螺母套;5、防护网;6、调节机构;61、调节驱动杆;611、第一螺纹段;612、第二螺纹段;613、施力杆;62、滑动块;63、铰接杆;10、母岩体;20、危岩体。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参照图1,包括用于对危岩体20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设置有多组且沿危岩体20的延伸方向分布。每组支撑机架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臂2、支护体3以及调节臂4,支撑底板1位于危岩体20的下方且通过锚杆固定连接于母岩体10,支撑臂2的下部固定连接于支撑底板1的上端面,支护体3铰接于支撑臂2的上部,调节臂4一端铰接于支撑臂2且另一端铰接于支护体3。
37.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支撑臂2为伸缩臂结构设置,支撑臂2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底板1的支撑管21以及沿支撑管21的轴向滑移插设于支撑管21的支撑杆22,支撑管21的轴向呈竖向设置,支撑管21的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母套23,支撑杆22为螺纹连接于第一螺母套23的螺纹杆。需要对支撑臂2的长度进行调节时,通过转动第一螺母套23实现对支撑杆22的伸缩量调节。
38.支护体3包括支护基板31以及若干个均布于支护基板31上表面的支护单元板32,支护基板31铰接于支撑杆22的上部。调节臂4为伸缩臂结构设置,调节臂4包括一端铰接于支撑杆22的调节管41以及沿调节管41的轴向滑移插设于调节管41的调节杆42,调节杆42的端部铰接于支护基板31。调节管41的靠近支护基板3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母套43,调
节杆42为螺纹连接于第二螺母套43的螺纹杆。通过转动第二螺母套43实现对调节杆42的伸缩量调节,调节调节臂4的长度进而调节支护基板31的倾斜角度。
39.参照图2、图3,支护单元板32沿支护顶板的厚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支护基板31,支护单元板32位于支护基板31的上方,支护基板31设置有迫使支护单元板32抵紧于危岩体20的弹性件。支护基板3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3,连接管33的轴向垂直于支护基板31的板面。支护单元板32固定连接有沿连接管33的轴向滑移插设于连接管33的连接杆34,弹性件为套设于连接管33、连接杆34的弹簧35,弹簧3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护基板31上端面,弹簧3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护单元板32的下端面。支护基板31具有第一注液流道311,支护基板31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第一注液流道311的注液孔312,第一注液流道311连通于连接管33。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调节支撑臂2和调节臂4的长度使得支护体3对悬空危岩体20进行支撑防护,减低危岩体20因自重的影响从而与母岩体10发生脱离的情况,支护基板31设置有若干个支护单元板32,形成多个支护矩阵单元,当支护体3对危岩体20进行支撑时,多个支护单元板32能够根据危岩体20下表面的凹凸情况自适应调节支护单元板32和支护基板31的滑移位置,从而增大支护体3和危岩体20的接触面,减少支护体3和危岩体20之间存在支护临空的可能,提高对大型危岩体20群的治理防护效果。
41.另外,当危岩体20下表面的凹凸幅度较大时,存在有部分支护单元板32未抵接于危岩体20下表面,施工人员通过注液口对第一注液流道311灌注混凝浆液,连接杆34受到浆液的作用力朝远离支护基板31方向滑移,从而使得支护单元板32朝远离支护基板31方向滑移且抵接于危岩体20的凹陷部,进一步增大支护体3和危岩体20的接触面,提高对大型危岩体20群的治理防护效果。
42.实施例2:参照图4、图5、图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护单元板32的上端面开设有储液槽321,连接杆34沿轴向贯穿开设有连通于储液槽321和连接管33的内孔之间的流液通道341。支护单元板32端面开设有环设于储液槽321四周的沉槽台322,沉槽台322延伸至储液槽321,沉槽台322固定连接有覆盖于储液槽321的网格布323。
43.参照图5、图6,支护基板31具有第二注液流道313,第二注液流道313充注有混凝浆液,第二注液流道313连通于连接管33的内孔,第二注液流道313的顶部内壁凸出固定有若干个限位柱314。连接管33的内周壁固定连接有常态下对其内孔进行封闭的单向挡液封片331,单向挡液封片331呈弹性设置,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单向挡液封片331设置有四个且绕连接管33的周向分布。连接杆34内置于连接管33的外周壁凸出固定有防脱限位环342,常态下,防脱限位环342上端面抵接于连接管33的顶部内壁,连接杆34远离支护单元板32的端面抵接于单向挡液封片331。当连接杆34朝靠近连接管33方向滑移时能够迫使单向挡液封片331发生弯曲形变,使得连接管33内孔和流液通道341连通。
44.支撑过程中,与危岩体20下表面接触的支护单元板32朝靠近支护基板31方向滑移,从而带动连接杆34朝靠近连接管33方向滑移,迫使单向挡液封片331发生弯曲形变,使得连接管33内孔和流液通道341连通,便于混凝浆液流入填充于储液槽321,而未与危岩体20接触的支护单元板32滑移位置不变,在施工人员对第二注液流道313注入混凝浆液作业的过程中,混凝浆液仅对抵接于危岩体20的支护单元板32上的储液槽321进行充液作业,有
效减少混凝浆液从未与危岩体20接触的支护单元板32上的储液槽321外溢的可能,从而减少混凝浆液发生浪费。
45.参照图,5、图6,支护基板31的相对两个侧壁均开设有连通于第二注液流道313的安装口,多个支护基板31之间设置有依次穿设于安装口、第二注液流道313的加固体,本实施例中,加固体为具有网孔结构的防护网5。支护基板31铰接有对安装口进行封堵的封板315,封板315的下部铰接于安装口内侧壁,支护板设置有控制封板315的自由端翻转以控制安装口启闭的调节机构6。
46.调节机构6包括内置于第二注液流道313且转动连接于第二注液流道313内壁的调节驱动杆61、一对螺纹连接于调节驱动杆61且滑移连接于第二注液流道313内壁的滑动块62以及一端铰接于滑动块62且另一端铰接于封板315的铰接杆63。调节驱动杆61位于安装口的下方。调节驱动杆61具有第一螺纹段611和第二螺纹段612,调节驱动杆61的第一螺纹段611和第二螺纹段612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滑动块62分别螺纹套设于调节驱动杆61的第一螺纹段611和第二螺纹段612。调节驱动杆61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位于支护基板31外部的施力杆613,施力杆613的横截面呈多边形设置,需要对调节驱动杆61进行转动时,可通过扳手对施力杆613进行转动。
47.实施例2中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转动调节驱动杆61分别带动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611和第二螺纹段612上的两个滑动块62朝相互远离方向滑移,通过铰接杆63带动封板315的自由端绕其铰接点轴线向外侧翻转,安装口呈打开状态,提高施工人员对防护网5进行穿设作业的便利性,防护网5穿设于完成后,转动调节驱动杆61分别带动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611和第二螺纹段612上的两个滑动块62朝相互靠近方向滑移,通过铰接杆63带动封板315的自由端绕其铰接点轴线翻转复位,在封板315上部翻转复位过程中带动防护网5整体向上滑移抬升,使得安装于第二注液流道313顶部内壁的限位柱314插设于防护网5的网孔,对防护网5的水平滑移进行有效约束限制,提高防护网5和支护基板31的连接稳固性,封板315对安装口进行封堵后,施工人员对第二注液流道313灌注混凝浆液。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