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67326发布日期:2022-08-17 08:53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大基坑工程逐渐成为趋势。在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常采用内支撑的支护形式,深基坑工程中的水平内支撑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两种形式。随着基坑变形控制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坑支护技术已逐渐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因此伺服主动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工程施工。
3.然而,目前伺服主动控制技术主要集中于对于钢支撑伺服体系的研究,对于混凝土支撑伺服主动控制技术仍然存在不足。相关技术中伺服主动控制技术伺服液压缸轴力通常采用定值,但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存在温度收缩、徐变等现象,容易导致轴力加载浪费或不足等问题,无法实现应对基坑变形的精准调节,施工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了混凝土支撑伺服控制施工过程中,轴力加载存在浪费或不足的问题,能够根据基坑施工实际工况主动调控轴力,具有基坑变形小,施工安全性高,轴力加载效率高的优点。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进行围护结构及竖向支撑结构施工;s2:开挖首层土体,浇筑形成围檩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s3:待第一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强度形成后,开挖第二层土方,浇筑形成围檩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于围檩预设槽内安装伺服液压缸,伺服液压缸作用在围护结构上;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变形量δ
21
,根据δ
21
计算得到伺服液压缸加载轴力数值,并进行加载,加载后得到该处围护结构变形δ
22
;开挖第三层土方,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的变形量为δ
23
,围护结构变形量相对增加δ
23-δ
22
,计算得到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混凝土支撑及土方开挖施工完毕;其中,自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开始,每层围檩均安装有伺服液压缸,每挖一层土方,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开挖该层土方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同时,每施工一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后,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施工该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
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
6.s4:底板施工;s5:由下往上依次拆除混凝土支撑,并进行相应地下室结构回筑。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各道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调整伺服千斤顶轴力加载情况,避免出现伺服千斤顶轴力加载不足或浪费情况,降低伺服千斤顶能耗,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科学、精准调控基坑变形,适用于临近保护对象的深大基坑工程施工,提高了基坑施工期间对围护结构的变形控制,降低了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可选的,所述s3中,伺服液压缸轴力调整方法具体为:令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刚度至第m道混凝土支撑刚度依次为:k2、k3、k
4......km
;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初次加载时,测量得到的该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为δ
m1
,计算得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轴力应为p
m1
=δ
m1km
;同时,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加载完成后,分别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至第m-1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依次为δ
2,2m+1
、δ
3,2m-3

……
δ
m-1,5
并分别与施工第m道混凝土支撑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δ
2,2m
、δ
3,2m-4

……
δ
m-1,4
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的调整值δp
2,2m-3
=(δ
2,2m+1-δ
2,2m
)k2、δp
3,2m-5
=(δ
3,2m-3-δ
3,2m-4
)k3、
……
δp
m-1,3
=(δ
m-1,5-δ
m-1,4
)k
m-1
,调整后测得第二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至第m-1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分别为δ
2,2m+2
、δ
3,2m-2

……
δ
m-1,6
,第m道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为δ
m2
;紧接着开挖第m+1层土方,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至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依次为δ
2,2m+3
、δ
3,2m-1

……
δ
m3
,相对第m+1层土方开挖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相对变形分别为δ
2,2m+3-δ
2,2m+2
、δ
3,2m-1-δ
3,2m-2

……
δ
m3-δ
m2
,此时各伺服液压缸轴力依次增加δp
2,2m-2
=(δ
2,2m+3-δ
2,2m+2
)k2、δp
3,2m-4
=(δ
3,2m-1-δ
3,2m-2
)k3、
……
δ p
m2
=(δ
m3-δ
m2
)km,即伺服液压缸轴力应分别调整为p
2,2m-2
=p
2,2m-3
+δp
2,2m-2
,p
3,2m-4
=p
3,2m-5
+ δp
3,2m-4
,p
m2
=p
m1
+δp
m2

9.可选的,所述s4中,底板施工后,待底板强度形成后,测量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变形量,计算与最后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且未进行底板施工时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变形的相对增加量,进一步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轴力调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施工后,通过测量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变形量,并与底板施工前维护结构变形量比较,进一步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需调整量,能够使得在底板施工后,整个基坑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11.可选的,所述s5中,拆除混凝土的具体方法为:首先拆除最底道混凝土支撑,测量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变形量,计算与底板完成且伺服液压缸轴力调整后围护结构变形的相对增加量,计算得到剩余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轴力调整,随后进行相应地下室结构回筑,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安装伺服液压缸的混凝土支撑由下而上拆除完成。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除混凝土支撑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未拆除的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对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进行压力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13.可选的,拆除混凝土支撑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拆除第n道混凝土支撑时,令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刚度至第n道混凝土支撑刚度依次为:k2、 k3、k
4......kn
;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至第n-1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分别为δ
′2、δ
′3、..δ

n-1
;并分别与第n道混凝土支撑拆除之前的围护结构变形量δ2、δ3、...δ
n-1
做差值,得到相对变形量为δ

2-δ2、δ

3-δ3、

δ

n-1-δ
n-1
,根据所得各差值分别计算出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至第n-1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的调整量δp2=(δ

2-δ2)k2、δp3=(δ
′3‑ꢀ
δ3)k3、

δp
n-1
=(δ

n-1-δ
n-1
)k
n-1

14.可选的,所述s1中,围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或钻孔灌注桩或工法桩。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连续墙工效高、工期短、质量可靠、经济效益高;钻孔灌注桩与沉入桩中的锤击法相比,施工噪声和震动要小的多;工法桩施工不扰动邻近土体,不会产生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
16.可选的,所述s1中,所述竖向支撑结构包括格构柱与立柱桩,格构柱插入并固定于立柱桩上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构柱将材料面积向距离惯性轴远的地方布置,能保证相同轴向抗力条件下增强构件抗弯性能,并且节省材料。
18.可选的,所述s3中,安装伺服液压缸处的围檩设置有与围护结构进行连接的吊筋。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传统的将吊筋连接在上一道混凝土支撑上,该连接方式能够减小对于上一道混凝土支撑的影响,充分利用围护结构承载力较大的特性,提高基坑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s3中,伺服液压缸加载前应进行预加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液压液压缸安装位置更准确,各受力部分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2.可选的,所述s3中,围檩预设槽的槽底安装有垫层,所述伺服液压缸位于垫层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层用于调节液压缸高度,使得液压缸轴力作用在围檩中心。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能够根据各道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调整伺服千斤顶轴力加载情况,避免出现伺服千斤顶轴力加载不足或浪费情况,降低伺服千斤顶能耗,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科学、精准调控基坑变形,适用于临近保护对象的深大基坑工程施工,提高了基坑施工期间对围护结构的变形控制,降低了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相对于传统的将吊筋连接在上一道混凝土支撑上,该连接方式能够减小对于上一道混凝土支撑的影响,充分利用围护结构承载力较大的特性,提高基坑稳定性;3.拆除混凝土支撑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未拆除的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对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进行压力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挖完第一层土方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浇筑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和该处围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浇筑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和该处围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挖完第三层土方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浇筑第三道混凝土支撑和该处围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浇筑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下室结构回筑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图中,1、围护结构;2、竖向支撑结构;21、格构柱;22、立柱桩;3、围檩;4、第一道混凝土支撑;5、第二道混凝土支撑;6、预设槽;7、伺服液压缸;8、垫层;9、第三道混凝土支撑;10、底板;11、地下室结构柱;12、地下室梁板;13、吊筋;14、预埋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
29.一种混凝土支撑伺服轴力主动调控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参考图1和图2,进行围护结构1及竖向支撑结构2施工,其中,围护结构1为地下连续墙或钻孔灌注桩或工法桩,本实施例中,围护结构1优选地下连续墙。
30.具体地,围护结构1施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导墙施工,导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导墙断面一般为『形、』形或〖形,导墙的作用是作为挖槽机的导向、容蓄泥浆及防止地表土的坍塌;步骤2:槽段开挖,挖槽前,应预先将地下墙划分为多个施工槽段,槽段的长度为3-7m;挖槽过程中,应保持槽内始终充满泥浆;槽段开挖结束后、灌注槽段混凝土前,应进行槽段的清底换浆工作,以清除槽底沉渣;步骤3:安放钢筋笼和接头管,先将钢筋笼绑扎完成并吊放至挖好的槽段内,然后利用起重机吊放接头管至槽段内,并将接头管底端打入至沟槽底部;步骤4:向沟槽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灌注完毕2-3h后将接头管拔出。
31.竖向支撑结构2包括格构柱21与立柱桩22,其具体施工步骤为:步骤1:埋设护筒,首先,使用全站仪测定桩位,打入木桩定点,并以十字交叉法引到四周做好护桩;使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一致,护筒埋好后,护筒外回填粘土并压实;步骤2:钻孔,钻机采用正循环钻机,钻机就位后开始钻进,达到设计孔深时,检查孔径、孔深、垂直度;步骤3:立柱桩22钢筋笼制作以及格构柱21骨架制作;步骤4:钢筋笼的安放,钢筋笼吊放入孔时,必须垂直保证桩孔与钢筋笼的同心度;步骤5:钢筋笼安放后,进行格构柱21骨架安装,格构柱21各边与桩孔轴线严格垂直或平行,对格构柱21顶端定位,使得格构柱21顶端中心与桩孔中心保持一致;步骤6:混凝土浇筑,灌注混凝土前再次确认导管底部距桩孔孔底悬高30-50cm,以保证混凝土顺利灌注。
32.s2:参照图2和图3,开挖首层土体,浇筑形成围檩3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4,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基槽开挖,挖掘机沿围檩3和支撑设计路段依次开挖,开挖至设计标高30cm
左右时,人工清理基底;步骤2:槽底处理,人工清底后,若基底有淤泥质土不易清除时,在其上铺10cm厚碎石, m5砂浆抹面处理,厚度2cm;若是老土,且基槽内未受雨水浸泡,先夯实,然后做5cm厚砂浆垫层8,尺寸比围凛、支撑轮廓尺寸大50cm;步骤3:钢筋绑扎及安装,围檩3的钢筋和支撑的钢筋同时绑扎,可提高绑扎效率,绑扎完成后吊运至对应基槽内;步骤4:模板安装,模板由一端向另一端安装,模板的拼缝处用胶带纸封闭,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湿润,并冲洗干净;步骤5:浇筑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模板、钢筋、预埋件再次进行检查,并清楚模内杂物;步骤6: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收光抹面完毕,即可进行养护工作,养护时覆盖土工布采用洒水养护。
33.s3:参考图4,待第一道混凝土支撑4结构强度形成后,开挖第二层土方,参考图5和图9,第二层土方挖完后,浇筑形成围檩3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浇筑步骤同第一道混凝土支撑4相同,不同的是,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相连的围檩3上设有预设槽6,围檩3预设槽6内安装有伺服液压缸7,伺服液压缸7作用在围护结构1上。同时,为提高安装有伺服液压缸7的围檩3与围护结构1的连接强度,安装有伺服液压缸7的围檩3与围护结构1之间连接有吊筋13。围檩3预设槽6的槽底安装有垫层8,伺服液压缸7位于垫层8上,垫层8用于调节伺服液压缸7高度,使得伺服液压缸7轴力作用在围檩3中心。
34.具体地,用于安装伺服液压缸7的围檩3的结构为:围檩3的顶部间隔设有多个预设槽6,伺服液压缸7分别位于各个预设槽6内,预设槽6远离围护结构1的槽壁预设有预埋钢板14,预埋钢板14在围檩3浇筑时同步预埋浇筑,伺服液压缸7在安装时,将缸体抵接在围护结构1上,活塞抵接在靠近混凝土支撑的预埋钢板14上,且伺服液压缸7在安装后即进行预加载,使得液压液压缸安装位置更加准确。
35.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和围檩3浇筑完成后,利用变形测量仪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 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21
,并将测量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δ
21
计算得到伺服液压缸 7加载轴力数值,并进行加载,加载后测量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22

36.参考图6和图7,开挖第三层土方,第三层土方挖完后,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围护结构1的变形量为δ
23
,围护结构1变形量相对增加δ
23-δ
22
,计算得到第二道混凝土支撑 5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加载后测得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δ
24

37.开挖完第三层土方,并对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调整后,开始浇筑围檩3和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并在围檩3预设槽6内安装伺服液压缸7,利用变形测量仪测量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31
,并将测量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δ
31
计算得到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处的伺服液压缸7加载轴力数值,并进行加载;同时,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25
,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相对增加δ
25-δ
24
,计算得到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加载后测得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δ
26
,测量第三道混凝土处围护结构1变形δ
32

38.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混凝土支撑及土方开挖施工完毕。其中,自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开始,每层围檩3均安装有伺服液压缸7,每挖一层土方,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开挖该层土方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处
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
39.同时,每施工一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3后,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施工该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3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
40.本实施例中,以三层地下结构为例,共需分挖四层土方。前三层土方开挖后,均施工围檩3和混凝土支撑,第四层土方用于底板10的施工。参考图8,具体地,开挖第四层土方,第四层土方挖完后,测量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处围护结构1的变形量为δ
33
,第四层土方开挖前,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为δ
32
,故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相对增加δ
33-δ
32
,计算得到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同时,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27
,第四层土方开挖前,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为δ
26
,该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相对增加δ
27-δ
26
,计算得到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调整完成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及第三道混凝土支撑9处围护结构1变形分别为δ
28
和δ
34

41.具体地,伺服液压缸7轴力调整方法具体为:令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刚度至第m道混凝土支撑刚度依次为:k2、k3、k
4......km
;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7初次加载时,测量得到的该位置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为δ
m1
,计算得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应为p
m1
=δ
m1km

42.同时,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7加载完成后,分别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位置处至第m-1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依次为δ
2,2m+1
、δ
3,2m-3

……
δ
m-1,5
并分别与施工第m道混凝土支撑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δ
2,2m
、δ
3,2m-4

……
δ
m-1,4
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伺服液压缸7的调整值δp
2,2m-3
=(δ
2,2m+1-δ
2,2m
)k2、δp
3,2m-5
=(δ
3,2m-3-δ
3,2m-4
)k3、
……
δp
m-1,3
=(δ
m-1,5-δ
m-1,4
)k
m-1
, 调整后测得第二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至第m-1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分别为δ
2,2m+2
、δ
3,2m-2

……
δ
m-1,6
,第m道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变形量为δ
m2

43.紧接着开挖第m+1层土方,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位置处至第m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依次为δ
2,2m+3
、δ
3,2m-1

……
δ
m3
,相对第m+1层土方开挖之前各道混凝土支撑位置处围护结构1相对变形分别为δ
2,2m+3-δ
2,2m+2
、δ
3,2m-1-δ
3,2m-2

……
δ
m3-δ
m2
,此时各伺服液压缸7轴力依次增加δp
2,2m-2
=(δ
2,2m+3-δ
2,2m+2
)k2、δp
3,2m-4
=(δ
3,2m-1-δ
3,2m-2
)k3、
……
δp
m2
=(δ
m3-δ
m2
)km,即伺服液压缸7轴力应分别调整为p
2,2m-2
=p
2,2m-3
+δp
2,2m-2
, p
3,2m-4
=p
3,2m-5
+δp
3,2m-4
,p
m2
=p
m1
+δp
m2

44.一般的,上述下标中,第一个下标表示对应支撑位置,第二个下标表示变形测量次数或轴力调整次数。
45.s4:底板10钢筋绑扎及浇筑施工,待底板10强度形成后,测量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计算与最后一层土方(本实施例中,即第四层土方)开挖完成后且未进行底板10施工时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1变形的相对增加量,进一步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对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进行轴力调整。
46.s5:参考图9,拆除最底道混凝土支撑,本实施例中为第三道混凝土支撑,测量剩余
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计算与底板10完成且伺服液压缸7轴力调整后围护结构1变形的相对增加量,计算得到剩余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轴力调整,随后进行相应地下室结构回筑,回筑过程包括地下室结构柱11和地下室梁板12的浇筑,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安装伺服液压缸7的混凝土支撑由下而上拆除完成,最终拆除最上道混凝土支撑。
47.具体地,拆除混凝土支撑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拆除第n道混凝土支撑时,令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刚度至第n道混凝土支撑刚度依次为:k2、 k3、k
4......kn
;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至第n-1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变形量分别为δ
′2、δ
′3、..δ

n-1
;并分别与第n道混凝土支撑拆除之前的围护结构变形量δ2、δ3、...δ
n-1
做差值,得到相对变形量为δ

2-δ2、δ

3-δ3、

δ

n-1-δ
n-1
,根据计算所得各差值分别计算出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处至第n-1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的调整量δp2=(δ

2-δ2)k2、δp3=(δ
′3ꢀ‑
δ3)k3、

δp
n-1
=(δ

n-1-δ
n-1
)k
n-1

48.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进行围护结构1及竖向支撑结构2施工,紧接着开挖首层土体,并浇筑形成围檩3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4;然后待第一道混凝土支撑4结构强度形成后,开挖第二层土方,浇筑形成围檩3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并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δ
21
,根据δ
21
计算得到伺服液压缸7加载轴力数值,并进行加载;然后开挖第三层土方,第三层土方挖完后,测量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围护结构1的变形量为δ
23
,围护结构1变形量相对增加δ
23-δ
22
,计算得到第二道混凝土支撑5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加载,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混凝土支撑及土方开挖施工完毕。
49.其中,自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开始,每挖一层土方,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开挖该层土方之前各处的围护结构1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同时,每施工一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3后,则对前面已施工完毕的各道混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1 变形量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未施工该道混凝土支撑和围檩3之前各道凝土支撑处的围护结构 1变形量做差值,根据各差值计算得到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
50.然后,底板10钢筋绑扎及浇筑施工,拆除最底道混凝土支撑,测量剩余各道混凝土支撑处围护结构1变形量,计算与底板10完成且伺服液压缸7轴力调整后围护结构1变形的相对增加量,计算得到剩余各道混凝土支撑处伺服液压缸7轴力所需调整量,并进行轴力调整,随后进行相应地下室结构回筑,循环该步骤,直至所有安装伺服液压缸7的混凝土支撑由下而上拆除完成。
5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