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45348发布日期:2022-10-18 23:40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常见的灌注桩排桩+混凝土支撑梁基坑围护体系中施工中,土方开挖后,基坑侧壁由于应力释放及时空效应,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位移扰动,在建筑基坑大面积的土方开挖过程中及大底板形成前,基坑围护变形多数情况会趋于增大状态,基坑侧壁土方变形主要依靠围护排桩及混凝土支撑体系限制。围护排桩的水平侧向位移、竖向位移等若超过警戒值,基坑将处于危险报警状态。
3.通常,地下室基坑开挖后会依次进行混凝土垫层、砖胎膜、防水、底板、换撑传力带的工序施工,由于各工序存在施工工序技术间歇,尤其混凝土底板施工完成前,底板与围护排桩间未形成有效的混凝土换撑传力带,基坑围护变形呈继续增大趋势。在常规施工方法中,位于地下室底板边缘采用先砌筑砖胎膜,在砖胎膜上粉刷水泥砂浆,待砂浆成型干燥后进行防水卷材铺贴上翻至砖胎膜顶部。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依次拆除砖胎膜、上翻防水卷材,后浇筑底板与围护排桩间的混凝土换撑传力带。底板换撑传力带浇筑前需拆除四周砖胎膜,否则砖胎膜外侧现浇传力带浇筑完成后,砖胎膜即成为软弱夹层,不能对围护排桩形成有效支撑,变形继续。该方法施工工序多,技术间歇时间长,尤其待底板整体形成后方可浇筑围护桩间换撑传力带,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需7~14天,较长的砼养护时间无疑增加了基坑围护变形的风险,延长了后续施工的工序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地下室底板施工工序多,且各工序存在施工工序技术间歇从而增加了基坑围护变形风险的问题。
5.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6.预制多个换撑传力带块;
7.于地下室基坑底部形成地下室底板垫层;
8.对地下室底板边缘进行测量放线,并根据测量放线位置于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上安装多个所述换撑传力带块,以于所述地下室底板边缘与基坑围护桩之间形成底板换撑传力带;
9.铺贴底板防水卷材,且所述底板防水卷材覆盖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的上表面并上翻至所述底板换撑传力带的顶部;
10.并在于所述底板防水卷材上绑扎底板钢筋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地下室底板和地下室外墙,且于所述底板换撑传力带与所述基坑围护桩之间的间隙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内侧换撑传力带;
11.将所述底板防水卷材上翻至所述地下室外墙的侧壁表面。
12.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于所述底板防水卷材上绑扎底板钢筋的步骤之前,所述快速施工方法还包括于所述底板防水卷材上铺设隔离层的步骤。
13.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撑传力带块为内部设置有纵向钢筋和箍筋的混凝土块。
14.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撑传力带块的一侧顶部为斜面,且所述底板防水卷材覆盖所述斜面。
15.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撑传力带块的长度为2~3m。
16.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于位于所述底板边缘的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上铺设水泥砂浆以用于安装所述换撑传力带块。
17.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换撑传力带块之间的接缝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
18.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水泥砂浆的比例为1:1。
19.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防水卷材为沥青防水卷材。
20.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坑围护桩包括灌注桩排桩和三轴水泥搅拌桩。
21.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2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通过提前预制多个换撑传力带块,并在地下室底板垫层浇筑完成后分段安装该换撑传力带块以形成底板换撑传力带,后铺贴底板防水卷材,待底板防水卷材铺贴完成后进行底板钢筋施工,后浇筑底板混凝土,并对底板换撑传力带与围护桩之间的间隙进行浇筑,待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即可进行下道工序,拆除混凝土支撑梁。该施工方法取消了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四周的砖胎膜,利用预制换撑传力带块拼接形成的底板换撑传力带充当底板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向受力模板,避免了砖胎膜砌筑及拆除时间,缩短了换撑传力带达到强度所需的时间及技术间歇,整体缩短基坑施工工期,加快了施工速度,相较于砖胎膜施工成本节约了1/2左右,且有效保证了基坑围护安全。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可以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换撑传力带块的主视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换撑传力带块的剖视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于地下室底板垫层上形成底板换撑传力带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铺贴防水卷材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浇筑形成混凝土底板和内侧换撑传力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防水卷材上翻至底板外墙侧壁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在城市建筑基坑工程施工中,围护体系主要承载着确保基坑安全稳定,限制坍塌的关键作用。基坑开挖后,基坑围护体系不可避免发生位移变形,此时地下室底板的浇筑及底板换撑传力带的快速形成对基坑安全起到至关作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可有效缩短基坑开挖后地下室底板及换撑传力带的施工时间,整体缩短了基坑的施工工期,保障了基坑围护安全。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3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底板快速施工方法,具体的,该快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步骤s1,预制多个换撑传力带块1,且该多个换撑传力带块1能够拼接形成地下室的底板换撑传力带。
35.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换撑传力带块1为内部设置有纵向钢筋11和箍筋12的混凝土块,且该换撑传力带块1的一侧顶部为斜面;具体的,该换撑传力带块1为大致呈长方体的混凝土块,且该长方体的混凝土块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顶部缺角形成有斜面。
36.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换撑传力带块1的长度为2~3m(例如2m、2.5m、2.8m或者3m等)。
37.具体的,上述换撑传力带块1宽度为350mm,高度为600mm,长度为2.5m,内配6根纵向钢筋11,箍筋换撑传力带块1砼强度同底板混凝土;且预制的换撑传力带块1安装时砼强度不低于80%设计强度。
38.步骤s2,于地下室基坑底部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地下室底板垫层5。
39.步骤s3,对地下室底板边缘进行测量放线,并根据该测量放线位置于地下室底板垫层5上安装多个换撑传力带块1,以于地下室底板边缘与基坑围护桩之间形成底板换撑传力带;且各换撑传力带块1设置有斜面的一边均朝向地下室基坑的中心设置以方便后续搭设底板防水卷材7,并能够更好地传递应力,如图4所示的结构。
40.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于位于上述底板边缘的地下室底板垫层5上铺设水泥砂浆6以用于安装该换撑传力带块1,且相邻换撑传力带块1之间的接缝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
41.具体的,上述换撑传力带块1底部采用1:1水泥砂浆6坐浆,各换撑传力带块1拼缝对齐,且相邻换撑传力带块1之间的接缝使用水泥砂浆封抹密实并抹平。
42.步骤s4,铺贴底板防水卷材7,且该底板防水卷材7覆盖地下室底板垫层5的上表面并收口上翻至底板换撑传力带的顶部固定;具体的,该底板防水卷材7覆盖换撑传力带块1的斜面,如图5所示的结构。
43.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底板防水卷材7为沥青防水卷材。
44.步骤s5,在于底板防水卷材7上绑扎底板钢筋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地下室底板9和地下室外墙,且于底板换撑传力带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间隙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内侧换撑传力带10。具体的,在底板钢筋绑扎完成后,浇筑底板混凝土,底板混凝土浇筑同时浇筑底板换撑传力带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间隙的混凝土,以确保底板、底板换撑传力带、现浇内侧
换撑传力带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在底板与围护排桩2之间形成有效支撑;当然也可以是在先浇筑底板混凝土,浇筑完底板混凝土后马上浇筑底板换撑传力带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间隙,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目的,如图6所示的结构。
45.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于上述底板防水卷材7上绑扎底板钢筋的步骤之前,上述快速施工方法还包括于底板防水卷材7上铺设隔离层8的步骤,以防止底板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对底板防水卷材7造成损坏,即该隔离层8用于作为底板防水卷材7的保护层,如图5所示的结构。
46.步骤s6,待底板混凝土强度终凝后,此时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将上述底板防水卷材7上翻至地下室外墙侧壁表面(即地库迎水面),如图7所示的结构;之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工序,拆除混凝土支撑梁4。
47.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基坑围护桩包括灌注桩排桩2和三轴水泥搅拌桩3。
48.综上,本发明将传统基坑围护与地下室底板间的底板换撑传力带进行预先分块预制安装,以代替底板四周的砖胎膜,免除了地下室底板外侧砖胎膜的砌筑工序及费用,优化了底板整体施工工序,避免了砖胎膜二次拆除的返工措施,且底板混凝土可与现浇传力带砼同时浇筑,缩短了换撑传力带与底板间的技术间歇,进而有效了缩短基坑开挖后地下室底板及底板换撑传力带的施工时间,缩短基坑工程施工工期,有效保障了基坑的施工安全。
4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50.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