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4701发布日期:2023-03-08 03:3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吊装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2.基坑降水是指在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3.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1.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包括起重机,吊装装置,导向装置和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密封圈及底座,所述底座大小与降水井截面大小相适配,并使底座沿着降水井内壁同轴上下移动;所述密封圈与底座同轴安装固定;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管、定位柱,吊装时所述导向管下端通过密封圈与底座可拆卸同轴安装;所述导向管露出降水井部分通过定位柱定位使导向管上端保持与底座同轴;所述定位柱为可收缩结构,当吊装的透水混凝土井管顺着导向管外壁下降时定位柱收缩;所述起重机安装在降水井旁,所述起重机通过吊装装置与透水混凝土井管连接,吊装时,所述起重机挂钩承重点、透水混凝土井管与降水井同轴线。
4.所述吊装装置包括安装板、电动葫芦以及吊环,所述安装板通过吊绳悬挂在起重机挂钩上;所述电动葫芦设置在安装板两侧并呈对称分布,电动葫芦的卷筒上设有钢丝绳;所述吊环与电动葫芦位置垂直对应安装在透水混凝土井管上端口外沿上;吊装时,所述钢丝绳
‑‑
端穿过降水井管上的吊环后回转并可拆卸安装在安装板上。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相关技术中是通过两个电动葫芦分别释放两根钢丝绳向上拉动井管,从而带动井管升降,当两根钢丝长度不一样时或两根钢丝绳的升降速度不一样时,井管容易发生歪斜。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使井管在升降的过程中,井管不易发生歪斜,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包括支撑架、滑移件、第一驱动件和驱动机构;所述支撑架固定于地面,所述滑移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滑移件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滑移件上转动设置有两个旋转杆,每个旋转杆上均卷绕设置有钢丝绳,每个所述钢丝绳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用于吊装井管的挂钩;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旋转杆同步旋转。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旋转杆同步旋转,两个旋转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分别释放钢丝绳,以使两根钢丝绳的底端的挂钩保持同步升降,从而使井管
不易发生歪斜;同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滑移件沿水平方向滑动,滑移件带动井管沿水平方向滑动,从而便于沿水平方向调节井管的位置,从而保证井管降水井对齐。
9.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联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联动件包括联动杆、第一齿轮和两个第二齿轮;所述联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联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联动杆上并与所述联动杆固定;两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旋转杆上,两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两个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联动杆旋转。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件驱动联动杆旋转,联动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在旋转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两个第二齿轮旋转,两个第二齿轮分别带动两个旋转杆旋转,两个旋转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同时释放钢丝绳,从而使两个挂钩保持同步升降,从而保证井管稳定的升降。
11.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蜗轮、蜗杆、电机和两个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均固定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蜗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块转动连接,所述蜗轮套设于所述联动杆上并与所述联动杆固定,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相互啮合;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滑移件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蜗杆的端部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蜗杆旋转,蜗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蜗轮旋转,蜗轮带动联动杆旋转,从而实现对两根钢丝绳的同步升降;同时由于蜗轮蜗杆结构具有自锁功能,因此当电机停止运行时,联动杆停止旋转,同时联动杆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便于精准的控制井管的高度。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开设有避位槽,所述钢丝绳穿过所述避位槽,所述钢丝绳与所述避位槽间隙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位槽形成钢丝绳穿过的空间,以使钢丝绳在升降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支撑架,从而对钢丝绳和支撑架有保护作用,同时延长了钢丝绳和支撑架的使用寿命。
15.可选的,所述避位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滑移件的滑动方向相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件在滑动的过程中带动钢丝绳滑动,由于避位槽的长度方向与滑移件的滑动方向相同,因此避位槽的长度方向与钢丝绳的滑动方向也相同,以使钢丝绳在沿水平方向滑动的过程中也不会与支撑架接触。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穿过所述滑移件,所述滑移件与所述导轨滑移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轨对滑移件有导向作用,增加了滑移件沿水平方向滑动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支撑块上固定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支撑架螺纹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的螺帽与支撑架对调节块有夹持作用,从而将调节块固定于支撑架上,进而将支撑块固定于支撑架上,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支撑块的便捷性。
21.可选的,所述调节槽沿水平方向延伸。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便于沿调节槽的长度方向调节支撑块的位置,从而便于调节两个支撑块之间的距离。
23.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设置有两个限位杆,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内侧壁。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限位杆对导轨有定位作用,增加了两个导轨安装于支撑架上的牢固性;同时两个限位杆对滑移件有限位作用,以使滑移件只能在两个限位杆之间滑动。
25.可选的,所述滑移件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对滑移件有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滑移件沿水平方向滑动的稳定性。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旋转杆同步旋转,两个旋转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分别释放钢丝绳,以使两根钢丝绳的底端的挂钩保持同步升降,从而使井管不易发生歪斜;同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滑移件沿水平方向滑动,滑移件带动井管沿水平方向滑动,从而便于沿水平方向调节井管的位置,从而保证井管降水井对齐;2.第二驱动件驱动联动杆旋转,联动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在旋转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两个第二齿轮旋转,两个第二齿轮分别带动两个旋转杆旋转,两个旋转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同时释放钢丝绳,从而使两个挂钩保持同步升降,从而保证井管稳定的升降;3.电机驱动蜗杆旋转,蜗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蜗轮旋转,蜗轮带动联动杆旋转,从而实现对两根钢丝绳的同步升降;同时由于蜗轮蜗杆结构具有自锁功能,因此当电机停止运行时,联动杆停止旋转,同时联动杆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便于精准的控制井管的高度。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降水井和定位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架、滑移件、第一驱动件、联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井管;11、吊装块;12、吊装孔;2、地基;21、降水井;22、粗砂层;23、密封圈;3、承载架;4、导向管;5、支撑架;51、安装板;52、支撑杆;53、避位槽;54、导轨;55、限位杆;6、滑移件;61、滑移部;62、支撑部;63、旋转杆;64、钢丝绳;65、挂钩;7、第一驱动件;8、联动件;81、联动杆;82、第一齿轮;83、第二齿轮;9、第二驱动件;91、蜗轮;92、蜗杆;93、电机;94、支撑块;95、调节块;96、调节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为了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的水平方向上,将蜗杆9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将导轨54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以此为基础对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
安装装置进行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用于将多个井管1安装于降水井21内部。参照图1,降水井21开设于地基2的上表面,降水井21沿竖直方向延伸,降水井21的井底填充有粗砂层22,粗砂层22对地下水有过滤作用。粗砂呈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承载架3,承载架3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密封圈23和导向管4,导向管4沿竖直方向延伸,导向管4底端位于密封圈23的内侧壁。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管4的轴线与降水井21的轴线重合。
35.参照图2和图3,用于基坑降水的透水混凝土井管安装装置包括支撑架5、滑移件6、第一驱动件7和驱动机构。支撑架5固定于地基2的上表面,滑移件6固定于支撑架5上,第一驱动件7用于驱动滑移件6沿水平方向滑动。滑移件6上转动设置有两个旋转杆63,每个旋转杆63上均卷绕设置有钢丝绳64,每个钢丝绳64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用于吊装井管1的挂钩65。驱动机构设置于滑移件6上,驱动机构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旋转杆63同步旋转。
36.参照图1和图2,与之相对应的,每个井管1顶端相对的两个外侧壁均固定设置有吊装块11,每个吊装块11上均开设有贯穿的吊装孔12,在吊装井管1的过程中,将两个挂钩65分别穿过两个吊装块11上的吊装孔12,从而实现对井管1的吊装。
37.参照图2和图3,支撑架5包括安装板51和四个支撑杆52,安装板51呈水平设置,安装板51位于降水井21的正上方。四个支撑杆5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四个支撑杆52的底端均与地基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四个支撑杆52的顶端均与安装板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四个支撑杆52呈矩形阵列分布,降水井21位于四个支撑杆52之间,四个支撑杆52实现对安装板51的稳定支撑。
38.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滑移件6的下表面抵接于安装板51的上表面,滑移件6与安装板51滑移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滑移件6为矩形框。具体的,滑移件6包括两个滑移部61和两个支撑部62,两个支撑部6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滑移部6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支撑部6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移部61固定连接。
39.继续参照图3,第一驱动件7设置于安装板51的上表面,第一驱动件7用于驱动滑移件6沿第二方向滑动。具体的,第一驱动件7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缸。气缸具有结构简单、输出力大、防水能力强等优点;液压缸的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惯性小、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很容易实现自动化。
40.继续参照图3,驱动机构包括联动件8和第二驱动件9,联动件8包括联动杆81、第一齿轮82和两个第二齿轮83。联动杆81沿第二方向延伸,联动杆81的一端穿设于其中一个支撑部62并与支撑部62转动连接,联动杆81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支撑部62并与支撑部62转动连接。
41.继续参照图3,具体的,两个旋转杆63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旋转杆63的一端穿设于其中一个支撑部62并与支撑部62转动连接,每个旋转杆63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支撑部62并与支撑部62转动连接。第一齿轮82套设于联动杆81穿过支撑部62的一端,第一齿轮82与联动杆81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齿轮83分别套设于两个旋转杆63穿过支撑部62的一端,两个第二齿轮83分别与两个旋转杆63固定连接。第一齿轮82位于两个第二齿轮83之间,第一齿轮82同时与两个第二齿轮83啮合。第二驱动件9设置于滑移件6上,第二驱动件9用于驱动联动杆81旋转。
42.继续参照图3,具体的,第二驱动件9包括蜗轮91、蜗杆92、电机93和两个支撑块94。两个支撑块94均固定于滑移件6的上表面,两个支撑块94相互平行。蜗杆92沿第一方向延伸,蜗杆9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支撑块94,蜗杆9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块94转动连接。蜗轮91套设于联动杆81上并与联动杆81固定,蜗轮91与蜗杆92相互啮合。电机93固定于其中一个滑移部61的上表面,电机93的输出轴与蜗杆92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电机93驱动蜗杆92旋转,蜗杆92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蜗轮91旋转,蜗轮91带动联动杆81旋转,从而实现对两根钢丝绳64的同步升降。同时由于蜗轮91蜗杆92结构具有自锁功能,因此当电机93停止运行时,联动杆81停止旋转,同时联动杆81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便于精准的控制井管1的高度。
43.继续参照图3,每个支撑块94的侧壁均固定设置有两个调节块95,每个调节块95的下表面均抵接于支撑部62的上表面。每个调节块95上均开设有贯穿的调节槽96,每个调节槽96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每个调节槽96内均穿设有螺栓,每个螺栓均与支撑部62螺纹配合。
44.继续参照图3,为了增加滑移件6沿第二方向滑动的稳定性,安装板5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两个导轨54,两个导轨54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两个导轨54分别穿过两个滑移部61,两个滑移部61分别与两个导轨54滑移配合。两个导轨54对滑移件6有导向作用,增加了滑移件6沿第二方向滑动的稳定性。同时滑移件6的下表面抵接于安装板51的上表面,安装板51对滑移件6有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滑移件6沿第二方向滑动的稳定性。
45.继续参照图3,安装板51的上表面还固定设置有两个限位杆55,导轨5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限位杆55的内侧壁。两个限位杆55对导轨54有定位作用,增加了两个导轨54安装于支撑架5上的牢固性。同时两个限位杆55对滑移件6有限位作用,以使滑移件6只能在两个限位杆55之间滑动。
46.继续参照图3,安装板5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贯穿的避位槽53,每个避位槽53的长度方向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避位槽53的两端均呈封闭设置。两个钢丝绳64分别穿过两个避位槽53,两个钢丝绳64分别与两个避位槽53间隙配合。值得注意的是,避位槽53的宽度大于钢丝绳64的直径,避位槽53形成钢丝绳64穿过的空间,以使钢丝绳64在升降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支撑架5,从而对钢丝绳64和支撑架5有保护作用,同时延长了钢丝绳64和支撑架5的使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两个避位槽53均位于两个导轨54之间。
47.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井管1的过程中,将两个挂钩65分别穿过井管1两侧的吊装孔12,然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两个选这个杆旋转,两个旋转杆63分别卷绕两根钢丝绳64,从而将井管1吊装起来,然后通过第一驱动件7驱动滑移件6沿第一方向滑动,从而使井管1运动至定位管的正上方;最后通过第二驱动件9驱动联动杆81旋转,联动杆81带动第一齿轮82旋转,第一齿轮82同时带动两个第二齿轮83旋转,两个第二齿轮83分别带动两个旋转杆63旋转,两个旋转杆63分别实现对两根钢丝绳64的释放,从而实现对井管1的释放,井管1在下降的过程中套设于定位管上,定位管对井管1有导向作用,增加了井管1下降的稳定性;当重复上述步骤,当所有的井管1均吊装至降水井21内部后,然后通过在降水井21与多个井管1的外侧壁之间填充滤料和黏土,实现对井管1的固定;最后通过多次正反旋转导向管4,然后将导向管4从降水井21内部拆卸下来。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