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阀、液压系统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8060发布日期:2022-11-16 08:0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路阀、液压系统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路阀、液压系统及挖掘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环保要求逐渐提升,挖掘机油耗、工作效率、操控性成为各个主机厂和客户重点关注指标。挖掘机在动臂下降过程中,动臂大腔由于自重作用回油量大、压力高,导致液压系统油温升温快,存在能量损失增加了燃油消耗,现有方案采用动臂再生阀芯在挖掘机复合动作时,将动臂回油流量再生到其他执行机构再利用,可以降低燃油消耗,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动臂回油流量在经过第一动臂阀芯时由于流道面积急剧变小压损较大,存在再生流量利用率较低或者再生功能不能实现,在原理和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在操控性能上,尤其在微动操控性上,目前挖掘机采用旁通、主油口油路固定在一根阀芯上进行调节,旁通油路调节受到主油口油路调节影响,挖掘机冲击较大,整机操控柔和性较差。另外,在某些工况下挖掘机用于吊装重物,由于目前挖掘机斗杆大腔没有负载保持阀结构,当斗杆在内收极限位置提升动臂进行吊装时,斗杆阀芯存在泄漏,导致吊装时斗杆下坠,影响吊装作业。此外,在中大型挖掘机上,破碎作为一项常用功能,要求挖掘机多路阀具有备用联,用于挖掘机破碎,目前在增加了动臂下降再生功能的多路阀中,由于阀芯数量增加,在挖掘机多路阀体积限制条件下备用功能只能去掉,使得挖掘机没有破碎功能;或者是添加备用联功能,但是导致挖掘机多路阀体积增大,导致成本增加,安装不方便。
3.现有中大型多路阀原理和构型有2种方案,方案一主要特征:1、动臂再生结构是阀芯内部再生,不能实现动臂回油流量用于其它执行机构,能量损耗大;2、旁通、主油口油路固定在一根阀芯上进行调节整机冲击大。方案二主要特征:1、采用动臂再生阀芯实现复合动作时动臂下降回油流量载利用,但是动臂回油流量在经过第一动臂阀芯时由于流道面积急剧变小压损较大,存在再生流量利用率较低或者再生功能不能实现,在原理和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2、旁通电控独立调节,但不是双向设计原理,启动时容易憋压或者启动初期由于连接油箱回油面积太大导致主泵压力太低不能提供先导油源等问题;3、斗杆回路复杂,采用斗杆切断阀、斗杆再生阀及负载保持阀等多个元件实现斗杆基本功能,造成主阀体积增大,成本增大或者由于控制多路阀体积需求不具备破碎功能;4、斗杆大腔没有负载保持阀结构和原理。
4.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1、动臂向其它执行机构不能实现流量再生或者再生量很少;2、目前方案旁通不能独立调节,或者旁通可以独立调节但存在启动憋压、或者启动阶段由于连接油箱回油面积太大导致主泵压力太低不能提供先导油源等现象;3、全电控多路阀斗杆回路原理复杂,采用斗杆切断阀、斗杆再生阀及负载保持阀等多个元件实现斗杆复合优先和低背压回油功能,造成主阀体积增大,成本增大或者由于控制多路阀体积需求不具备破碎功能。4、斗杆大腔没有负载保持阀导致吊装作业时斗杆存在下坠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路阀、液压系统及挖掘机。提出一种新的挖掘机多路阀原理和构型,动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路阀,包括第一工作联、第二工作联、第三工作联;第一主进油口、第二主进油口、主回油口;还包括:与第一主进油口连通的第一上车供油油路,与第二主进油口连通的第二上车供油油路,与主回油口连通的回油油路,第一中位供油油道、第二中位供油油道;所述第二工作联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联和第三工作联之间;所述第一工作联包括行走阀组和回转阀组;其中所述行走阀组包括直线行走阀、左行走阀、右行走阀;所述回转阀组包括用于控制回转液压缸的回转阀;所述第二工作联包括用于控制动臂液压缸的动臂阀组和用于控制铲斗液压缸的铲斗阀组;其中所述动臂阀组包括第一动臂阀、第二动臂阀、第三动臂阀、动臂第一负载保持阀、动臂第二负载保持阀;所述铲斗阀组包括铲斗阀;所述第三工作联包括用于控制斗杆液压缸的斗杆阀组和用于控制备用液压缸的备用阀组;其中所述斗杆阀组包括第一斗杆阀、第二斗杆进油阀、第二斗杆回油阀、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所述备用阀组包括备用阀;第一主进油口第一路通过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单向给第一动臂阀、铲斗阀、第二斗杆回油阀、备用阀供油;第二主进油口第一路经过右行走阀,当右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时,依次通过回转阀、第二动臂阀、第一斗杆阀的中位进、出油口形成第二中位供油油道,同时通过右行走阀的中位出油口单向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其中回转阀、第二动臂阀、第一斗杆阀的中位进油口、中位出油口为常通状态;第一主进油口或第二主进油口之一第二路经过直线行走阀连至左行走阀,当左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时,依次通过第一动臂阀、铲斗阀、第二斗杆回油阀、备用阀的中位进、出油口形成第一中位供油油道,同时通过左行走阀的中位出油口单向流向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其中第一动臂阀、铲斗阀、第二斗杆回油阀、备用阀的中位进油口、中位出油口为常通状态;第一主进油口或第二主进油口之第二路路经过直线行走阀后通过第二上车供油油路单向给回转阀、第二动臂阀、第一斗杆阀供油。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多路阀还包括第一旁通阀,所述第一中位供油油道的末端连至第一旁通阀的进油口,第一旁通阀的出油口连至回油油道;所述的多路阀还包括第二旁通阀,所述第二中位供油油道末端连至第二旁通阀的进油口,第二旁通阀的出油口连至回油油道;所述第一旁通阀、第二旁通阀均为四位两通阀,结构相同,当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第一阻尼孔连通;当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不导通;当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第二阻尼孔导通;当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直接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联还包括与主回油口相连通的溢流阀,所述第一主进油口通过第一溢流单向阀连至溢流阀的进油口;第二主进油口通过第二溢流单向阀连
至溢流阀的进油口。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行走阀为一个三位四通阀,包括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一进油口与第一主进油口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二主进油口连通,第一工作油口连至左行走工作油路,左行走工作油路供油给左行走阀,第二工作油口单向给第二上车供油油路供油;直线行走阀具有三个工作位:当直线行走阀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方向连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当直线行走阀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向第二工作油口方向连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同时第一进油口与第二进油口p通过第一节流口联通,实现合流;当直线行走阀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通过第三节流孔向第二工作油口方向连通,同时第一进油口通过单向阀、第二节流孔向第二进油口流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连通。
9.所述左行走阀为三位六通阀,当左行走阀处于中位时,左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主进油口经左行走阀的工作油经左行走阀流至第一中位供油油道,同时左行走阀的中位出油口单向流向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左行走两个油口通过左行走阀的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当左行走阀位于左右两个工作位时,左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不导通,液压油经左行走阀分别实现一个左行走两个油口进油,另一个油口回油,进而实现左行走马达的正向和反向转动;所述右行走阀为三位六通阀,当右行走阀处于中位时,右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主进油口经右行走阀的工作油经右行走阀流至第二中位供油油道,同时右行走阀的中位出油口单向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右行走两个油口通过右行走阀的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当右行走阀位于左右两个工作位时,右行走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不导通,液压油经右行走阀分别实现一个右行走两个油口进油,另一个油口回油,进而实现右行走马达的正向和反向转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转阀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回转阀位于中位时,仅有回转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二上车供油油路不向回转液压缸供油;当回转阀位于两个工作位时,回转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同时第二上车供油油路分别通过回转阀向回转液压缸两个油口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回转阀与回油油路连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臂阀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一动臂阀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一动臂阀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中位供油油道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不向动臂液压缸供油;当第一动臂阀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通过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第一动臂阀、动臂负载保持阀分别向动臂液压缸两个油口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一动臂阀与回油油路连通;第一动臂阀进油口通过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与第一上车供油油路相连通,第一动臂阀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动臂负载保持阀连至动臂大腔油口,第二工作油口连至动臂小腔油口,中位出油口连至铲斗阀的中位进油口;
第二动臂阀为三位六通阀,进油口通过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与第二上车供油油路相连,回油口与回油通道相连,中位进油口连至回转阀的中位出油口;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负载保持阀连至动臂大腔油口;第二工作油口通过负载保持阀与动臂大腔油口连通;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三动臂阀的中位进油口;第二动臂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二动臂阀位于中位时,仅有中位进油口流向中位出油口方向导通;当第二动臂阀位于右边工作位时,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方向导通,回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之间不导通;当第二动臂阀位于左边工作位时,第二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方向导通,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不导通;第三动臂阀为两位六通阀,回油口通过再生单向阀单向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负载保持阀与动臂大腔油口相连通;当第三动臂阀位于右边工作位时,仅有中位进油口流向中位出油口方向;当第三动臂阀位于左边工作位时,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方向导通,动臂大腔油口再生油至第二上车供油油路;还包括动臂大腔再生油路,包括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动臂上升时,动臂大腔油口通过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从回油通道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还包括动臂小腔再生油路,包括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动臂单动作下降时,动臂小腔油口通过单向阀从回油通道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铲斗阀为四位六通阀,进油口通过铲斗进油单向阀连至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两个工作油口连接铲斗液压缸油口;具有一个中位和三个工作位;当铲斗阀位于中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不向铲斗液压缸供油;当铲斗阀位于三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分别经铲斗大腔油口或铲斗小腔油口为铲斗阀的一个腔体供油,对应的另一个腔体内的液压油经铲斗小腔油口或铲斗大腔油口泄出再经过铲斗阀回油至回油油路;其中铲斗阀工作在左端第二工作位,铲斗小腔油口回油经过阻尼,防止铲斗吸空;在铲斗内收挖掘运行时;铲斗阀工作在左端第一工作位,铲斗小腔油口回油没有阻尼,降低挖掘作业时回油背压。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斗杆阀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一斗杆阀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二中位供油油道导通,第二上车供油油路不向第四致动器供油;当第一斗杆阀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二上车供油油路分别向斗杆液压缸其中一个油口供油,斗杆液压缸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一斗杆阀与回油油路连通;其中斗杆液压缸油口与第一斗杆阀的工作油口之间均设置有负载保持阀,其中负载保持阀采用锥阀结构,具有零泄漏特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斗杆阀的进油口通过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与第二上车供油油路相连,回油口与回油油路相连,第一斗杆阀的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二旁通阀,第一工作油口经过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与斗杆小腔油口相连,第二工作油口经过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与斗杆大腔油口,当所述第一斗杆阀处于左边作位时,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之间设置有阻尼;当所述第一斗杆阀处于右边工作位时,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导通,第二工作油口直接流向回油口;所述第二斗杆回油阀为四位六通阀,第二斗杆回油阀的中位出油口与备用阀的中位进油口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的进油口通过第二斗杆进油单向阀、第二斗杆进油阀与第一上车供油油路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的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第二斗杆回油阀的第一工
作油口经过负载保持阀与斗杆小腔油口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的第二工作油口与斗杆大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斗杆回油阀具有中位和三个工作位,当第二斗杆回油阀处于中位时,仅有第一中位供油油道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不向斗杆液压缸供油;当第二斗杆回油阀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二斗杆回油阀的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导通,第二工作油口流向进油口导通;在斗杆内收时,当斗杆处于重力超越负载时,控制第二斗杆回油阀处于第二工作位,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流向第二工作油口,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节流孔回流向回油口,此时斗杆回油受到节流孔阻尼作用,回油大部分通过单向阀再生到斗杆大腔油口,实现斗杆快速运动和防止斗杆内收吸空;当斗杆进行挖掘处于阻力负载时,控制第二斗杆回油阀处于第三工作位位置,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流向第二工作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直接回流向回油口,此时斗杆回油没有阻尼限制,回油面积较大,挖掘背压较小。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备用阀为三位六通阀,备用阀的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一旁通阀的进油口,第一旁通阀的出油口连至总回油油道;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单向给进油口供油,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接备用液压缸油口;当备用阀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一中位供油油道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不向备用液压缸供油;当备用阀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分别通过备用阀向备用液压缸两个油口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备用阀与回油油路连通。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多路阀还包括过载补油阀,动臂液压缸、铲斗液压缸、斗杆液压缸、备用液压缸两个油口与回油油路之间均设置有过载补油阀。
16.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压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多路阀。
17.第三方面,一种挖掘机,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液压系统。
18.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多路阀、液压系统及挖掘机,动臂采用双负载保持阀原理和结构,实现动臂下降流量通过独立回油油道回油、再生流量通过独立再生油道进入系统主油路,大幅降低回油压损,保证流量再生实现;系统采用双向电控集中旁路调节原理和结构,解决目前旁通系统油路复杂,系统启动憋压或者主阀主油路不能提供先导油源等问题;斗杆大腔采用负载保持阀结构和原理,实现斗杆内收位置吊装时斗杆不下坠;设计新型多路阀原理和构型方案,实现在增加动臂再生阀芯、斗杆进油独立控制等功能基础上,相比目前挖掘机多路阀不增加体积,降低系统成本。在不增加多路阀体积基础上,实现挖掘机动臂下降回油向其它执行机构进行流量再生、斗杆复合优先和低背压回油、旁通启动无憋压独立调节、破碎、安全吊装等挖掘机全部功能,实现挖掘机低油耗、高效率、高操控性作业。
附图说明
19.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路阀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路阀构型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路阀第一联工作原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路阀第二联工作原理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路阀第三联工作原理图;图中:第一工作联1、第二工作联2、第三工作联3;
右行走阀101、直线行走阀102、溢流阀103、左行走阀111、回转阀110,第一溢流单向阀104、第二溢流单向阀105、泵p1回路单向阀106和112、泵p2回路单向阀107和109、回转进油单向阀108;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第二动臂阀201、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203、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二旁通阀205、第三动臂阀206、动臂再生单向阀207、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208、动臂大腔过载补油阀209、第二动臂负载保持阀210、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铲斗进油单向阀212、铲斗大腔过载补油阀213、铲斗小腔过载补油阀214、铲斗阀215、第一动臂进油切断控制阀216、第一动臂负载保持阀217;油道218、油道219、油道220、油道221、油道222、油道223;动臂小腔过载补油阀226;第一斗杆阀301、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302、第二斗杆进油阀303、第二斗杆进油单向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斗杆小腔过载补油阀307、斗杆大腔过载补油阀308、备用进油单向阀309、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第一旁通阀311、备用a口过载补油阀312、备用阀313、备用b口过载补油阀314、回油油道315、油道316。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还包括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3.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4.实施例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多路阀,包括第一工作联1、第二工作联2、第三工作联3;设置有第一主进油口p1、第二主进油口p2、主回油口r3;还包括:与第一主进油口p1连通的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与第二主进油口p2连通的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与主回油口r3连通的回油油路315,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多路阀原理包含第一工作联1、第二工作联2、第三工作联3,第一工作联1包含直线行走阀102、左行走阀111、右行走阀101、回转阀110,溢流阀103、第一溢流单向阀104、第二溢流单向阀105、泵p1回路单向阀106和112、泵p2回路单向阀107和109、回转进油单向阀108,第一工作联直线行走阀102在中间工作位时,通过节流孔102.1联通p1和p2,实现泵p1和泵p2合流;第二工作联2包含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阀201、第三动臂阀206、铲斗阀215、第二旁通联205、动臂第一负载保持阀217、动臂第二负载保持阀210、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动臂再生单向阀207、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203、铲斗进油单向阀212;第三工作联3包含第一斗杆阀301、第二斗杆进油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备用阀313、第一旁通联阀311、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302、备用进油单向阀309。
25.所述第二工作联2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联1和第三工作联3之间,并固连在一起。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多路阀构型分为三块,包含第一构型块4、第二构型块5、第三构型块6,第一工作联1对应第一构型块4,第二工作联1对应第二构型块5,第三工作联1对应第三构型块6。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工作联1包括行走阀组和回转阀组;其中所述行走阀组包括直线行走阀102、左行走阀111、右行走阀101;所述回转阀组包括用于控制回转液压缸的回转阀110;所述第二工作联2包括用于控制动臂液压缸的动臂阀组和用于控制铲斗液压缸的铲斗阀组;其中所述动臂阀组包括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阀201、第三动臂阀206、动臂第一负载保持阀217、动臂第二负载保持阀210;所述铲斗阀组包括铲斗阀215;所述第三工作联3包括用于控制斗杆液压缸的斗杆阀组和用于控制备用液压缸的备用阀组;其中所述斗杆阀组包括第一斗杆阀301、第二斗杆进油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所述备用阀组包括备用阀313;第一主进油口p1第一路通过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单向(单向阀106)给第一动臂阀202、铲斗阀215、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备用阀313供油;第二主进油口p2第一路经过右行走阀101,当右行走阀10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时,依次通过回转阀110、第二动臂阀201、第一斗杆阀301的中位进、出油口形成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同时通过右行走阀101的中位出油口单向(单向阀107)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其中回转阀110、第二动臂阀201、第一斗杆阀301的中位进油口、中位出油口为常通状态;第一主进油口p1或第二主进油口p2之一第二路经过直线行走阀102连至左行走阀111,当左行走阀11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时,依次通过第一动臂阀202、铲斗阀215、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备用阀313的中位进、出油口形成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同时通过左行走阀111的中位出油口单向(单向阀112)流向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其中第一动臂阀202、铲斗阀215、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备用阀313的中位进油口、中位出油口为常通状态;
第一主进油口p1或第二主进油口p2之第二路路经过直线行走阀102后通过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单向(单向阀109)给回转阀110、第二动臂阀201、第一斗杆阀301供油。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一旁通阀311,所述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的末端连至第一旁通阀311的进油口,第一旁通阀311的出油口连至回油油道315;和/或,还包括第二旁通阀205,所述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末端连至第二旁通阀205的进油口,第二旁通阀205的出油口连至回油油道315;所述第一旁通阀311、第二旁通阀205均为四位两通阀,结构相同,当处于第一工作位(自然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第一阻尼孔连通;当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不导通;当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第二阻尼孔导通;当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进油口和出油口直接连通。
2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第一工作联1还包括与主回油口r3相连通的溢流阀103,第一主进油口p1流量通过第一溢流单向阀104、溢流阀103可以实现溢流返回油箱,第二主进油口p2流量通过第二溢流单向阀105、溢流阀103可以实现溢流返回油箱;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第一工作联1的工作原理,泵p1和泵p2通过直线行走阀102实现直线行走功能,直线行走阀102为一个三位四通阀,包括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一进油口与液压泵ⅰp1连通,第二进油口与液压泵ⅱp2连通,第一工作油口连至左行走工作油路,左行走工作油路供油给左行走阀111,第二工作油口与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设置有单向阀109)连通;直线行走阀102具有三个工作位:当直线行走阀102处于第一工作位(左边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方向连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当直线行走阀102处于第二工作位(中间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向第二工作油口方向连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同时第一进油口与第二进油口p2通过第一节流口102.1联通,实现合流;当直线行走阀102处于第三工作位(右边工作位)时,第一进油口通过第三节流孔102.4向第二工作油口方向连通,同时第一进油口通过单向阀102.3、第二节流孔102.2向第二进油口流通,第二进油口向第一工作油口连通。
30.所述左行走阀111为三位六通阀,当左行走阀111处于中位时,左行走阀11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主进油口p1经左行走阀111的工作油经左行走阀111流至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同时左行走阀111的中位出油口(通过泵p1回路单向阀112)单向流向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左行走两个油口(油口atl或油口btl)通过左行走阀111的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当左行走阀111位于左右两个工作位时,左行走阀11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不导通,液压油经左行走阀111分别实现一个左行走两个油口(油口atl或油口btl)进油,另一个油口(油口btl或油口atl)回油,进而实现左行走马达的正向和反向转动;所述右行走阀101为三位六通阀,当右行走阀101处于中位时,右行走阀10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主进油口p1经右行走阀101的工作油经右行走阀101流至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同时右行走阀101的中位出油口(通过泵p2回路单向阀107)单向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右行走两个油口(油口atr或油口btr)通过右行走阀101的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当右行走阀101位于左右两个工作位时,右行走阀101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不导通,液压油经右行走阀101分别实现一个右行走两个油口(油口atr或油口btr)
进油,另一个油口(油口btr或油口atr)回油,进而实现右行走马达的正向和反向转动。
31.当机械行走功能不工作时,直线行走阀102工作在左边位置,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即泵p2流量经过直线行走阀102、单向阀109,输送到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给回转阀110、第二动臂阀201、第一斗杆阀301等执行机构供油,泵p1经过直线行走阀102给左行走阀111、第一动臂阀202、铲斗阀215、斗杆2阀305、备用阀313的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当铲斗阀215和备用阀313需要2个泵合流时,直线行走阀102工作在中间工作位,第一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通过第一节流口102.1联通,此时p2一部分流量通过第一节流口102.1、单向阀106、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铲斗进油单向阀212进入铲斗阀215,同时,泵p1流量经过单向阀106、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铲斗进油单向阀212进入铲斗阀215,实现双泵合流;同理当备用阀313运动时,此时p1泵p2油通过直线行走阀102中位102.1节流孔向p1油泵供油,经过单向阀106、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备用进油单向阀309进入备用阀313,实现备用合流功能;当左右行走和上车同时动作时,直线行走阀102工作在右位时,第一进油口通过第三节流孔102.4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第一进油口通过单向阀102.3、第二节流孔102.2和第二进油口联通,泵p1一方面通过直线行走阀的第三节流孔102.4经过单向阀109、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给回转阀110、第二动臂阀201、第一斗杆阀301等执行机构供油,可以向上车(回转、动臂、斗杆)供油,同时另一方面泵p1可以通过直线行走阀中单向阀102.3、第二节流孔102.2后一路向左行走阀111供油,另一路进入泵p2油路合流,向右行走阀101供油,由于第三节流孔102.4的节流作用,泵p1优先向左行走阀111和右行走阀101供油,保证行走功能优先。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回转阀110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回转阀110位于中位时,仅有回转阀110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不向回转液压缸供油;当回转阀110位于两个工作位时,回转阀110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同时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分别通过回转阀110向回转液压缸两个油口(as、bs)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回转阀110与回油油路连通。
33.如图4所示为第二工作联2的工作原理,第二工作联2包含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阀201、第三动臂阀206、铲斗阀215、第二旁通阀205、第一动臂负载保持阀217、第二动臂负载保持阀210、动臂进油切断阀204、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动臂再生单向阀207、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203、铲斗进油单向阀212。
34.第一动臂阀202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一动臂阀202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一动臂阀202的中位进油口与中位出油口导通,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不向动臂液压缸供油;当第一动臂阀202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通过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一动臂阀202、动臂负载保持阀217分别向动臂液压缸两个油口(动臂大腔油口ab、动臂小腔油口bb)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一动臂阀202与回油油路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动臂阀202进油口通过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一动臂进油切断控制阀216用于控制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的开关)与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相连通,第一动臂阀202回油口与回油油路连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动臂负载保持阀217连至动臂大腔
油口ab,第二工作油口连至动臂小腔油口bb,中位出油口连至铲斗阀215的中位进油口。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臂大腔油口有2个,分别为动臂大腔油口ab、ab2。第二动臂阀201为三位六通阀,进油口通过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203与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相连(实现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单向向第二动臂进油单向阀203供油),回油口与回油通道相连,中位进油口连至回转阀110的中位出油口;第一工作油口通过油道221、油道224、负载保持阀210、油道219、油道222连至动臂大腔油口ab;第二工作油口通过油道220、油道223、负载保持阀217与动臂大腔油口ab连通;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三动臂阀206的中位进油口;第二动臂阀201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二动臂阀201位于中位时,仅有中位进油口流向中位出油口方向(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导通;当第二动臂阀201位于右边工作位时,中位进油口流向中位出油口、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方向(动臂大腔ab进油)导通,回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之间不导通;当第二动臂阀201位于左边工作位时,中位进油口流向中位出油口、第二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方向(动臂大腔ab回油)导通,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不导通。
36.第三动臂阀206为两位六通阀,回油口通过再生单向阀207单向流向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一斗杆阀301的中位进油口(第一斗杆阀301的中位出油口经过第二旁通阀205连至回油油路),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负载保持阀210后第一路与动臂大腔油口ab2相连通,第二路通过油道219、油道222与动臂大腔油口ab相连通,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三动臂阀206的中位进油口;当第三动臂阀206位于右边工作位时,中位进油口向中位出油口供油,且中位进油口与进油口相连通(向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流通);当第三动臂阀206位于左边工作位时,中位进油口向中位出油口供油,第一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方向导通(动臂大腔油口ab、ab2回油至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还包括动臂大腔再生油路,包括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208;动臂上升时,动臂大腔油口ab通过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208从回油通道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还包括动臂小腔再生油路,包括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动臂单动作下降时,动臂小腔油口bb通过单向阀211从回油通道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
37.具体的,回油油路通过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208后第一路与动臂大腔油口ab2连接、第二路经油道222给动臂大腔油口ab供油;回油油路通过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与动臂小腔油口bb连接。
38.所述第二旁通阀205为四位两通阀,在第一工作位(自然工作位)205.1时,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第二旁通阀205上阻尼孔205.5联通回油油路,在发动机启动打火时,泵2由于连接回油油路处于空载状态,因此实现启动时泵2不憋压,同时由于阻尼孔205.5的作用,导致主泵2在启动初期泵压力不是很低,稍高于先导压力,使其具备通过减压阀向先导油路供油的能力,这种原理可以用于没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降低系统成本;在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中,当系统启动完毕后,第二旁通阀芯205迅速运动到右端工作位205.4,进油口和出油口直接连通,泵2连接回油油路处于空载状态并且处于最大回油面积状态,泵2以最低压力处于怠机状态;在没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中,系统需要主泵提供先导压力油源时,在挖掘机工作过程中,第二旁通阀芯205运行至工作位205.2(进油口和出油口不导通)或者工作位205.3(进油口和出油口通过阻尼孔导通),当最大手柄操作时,第二旁通阀芯205运行至工作位205.2,此时泵2和回油油路隔离,泵2全部油液提供给执行机构,提升工作效率。
39.铲斗阀215为四位六通阀,铲斗阀215的中位进油口与第一动臂阀202的中位出油口相连通,铲斗阀215的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中位进油口,进油口通过铲斗进油单向阀212连至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实现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向铲斗进油单向阀212单向供油),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接铲斗液压缸(油口ac、油口bc);当铲斗阀215位于中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不向第三致动器(铲斗)供油;当铲斗阀215位于三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5分别经铲斗大腔油口ac或铲斗小腔油口bc为铲斗阀215的一个腔体供油,对应的另一个腔体内的液压油经铲斗小腔油口bc或铲斗大腔油口ac泄出再经过铲斗阀215回油至回油油路;其中铲斗阀215工作在左端第二工作位215.2,铲斗小腔ac回油经过阻尼215.1,防止铲斗吸空;在铲斗内收挖掘运行时;铲斗阀215工作在左端第一工作位215.3,铲斗小腔ac回油没有阻尼,降低挖掘作业时回油背压。
40.p1经过单向阀106给第一动臂阀202和铲斗阀215供油,p2经过单向阀107给第二动臂阀201供油,第三动臂阀206和第二旁通阀205并行布置。泵p2中位流量通过油道225、第二动臂阀201、第三动臂阀206后,进入第三工作联3的第一斗杆阀301、油道218、第二旁通阀205后连至回油油道r3,第二旁通阀205作用是对泵p2进行集中旁路流量调节。
41.动臂上升时,p1和p2双泵合流,p1流量通过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一动臂阀202、动臂负载保持217进入动臂大腔油口ab,同时p2流量通过经过单向阀203、第二动臂阀201、油道224、负载保持阀210、油道219,进入动臂大腔油口ab;动臂上升时,动臂大腔油口ab通过动臂大腔补油单向阀208从回油通道r3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动臂单动作下降时,动臂小腔油口bb进油,动臂大腔油口ab回油,p1通过第一动臂进油切断阀204、第一动臂阀202给动臂小腔油口bb供油,同时为防止吸空,回油油道r3流量可通过动臂小腔补油单向阀211给动臂小腔油口bb供油;动臂大腔回油流量通过动臂大腔油口ab、负载保持阀217后,一路通过第一动臂阀202回油,另一路通过油道223、和第二动臂阀201回油箱(第一动臂和第二动臂同时回油);动臂下降与斗杆复合动作时,与动臂单动作一样,一方面动臂大腔油口ab回油一部分流量通过负载保持阀217、油道223、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201回油箱(第一动臂和第二动臂同时回油);第二部分油液通过油道222、油道219、负载保持阀210、第三动臂阀206、再生单向阀207后流到p2油路,给p2油路供油;因此动臂下降和斗杆复合动作时,动臂大腔回油流量不仅通过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阀201回到油箱,同时可以通过第三动臂阀206将回油流量再生到p2油路,供给斗杆使用,动臂大腔的回油背压大小通过调节第二动臂阀201回油面积进行控制,使其背压压力高于p2压力,实现流量再生。
42.第二工作联2主要有5个新原理特点:1、第二动臂阀201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其在右端工作位201.2工作时,p2泵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通过单向阀203、第二动臂201、油道224、负载保持阀210、油道219、油道222连接动臂大腔油口ab,给动臂大腔供油,油口bb此时不能通过第二动臂阀201回油,因此第二动臂实现了动臂上升进油独立控制;当第二动臂阀201工作在左端工作位201.1时,p2泵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不能给动臂大腔油口ab供油,动臂大腔油口ab可以通过第二动臂阀201回到油箱,因此在工作位201.1,第二动臂阀201实现了动臂下降回油独立控制;2、动臂单动作下降时,动臂小腔油口bb通过单向阀211从回油通道r3进行再生补
油,防止动臂吸空;3、动臂下降和斗杆外摆复合动作时,动臂进油通过动臂进油切断阀204切断,泵p1流量不能进入到动臂小腔油口bb,动臂小腔油口bb通过单向阀211进行再生补油,防止动臂吸空;同时动臂大腔油口ab一部分油液通过负载保持阀217、油道223、第一动臂阀202、第二动臂阀201回油箱(第一动臂和第二动臂同时回油),另一部分油液经过油道222、油道219、负载保持阀210、第三动臂206、单向阀207后再生到p2回路,与泵p2油路汇合后供给其他执行机构,实现动臂大腔回油再生利用,由于再生流量通过油道222、流道219和负载保持阀210,与第一动臂202、第二动臂阀201回油流道(负载保持阀217、流道223)是并行关系,动臂采用双负载保持阀原理和结构方案,因此油液压损小,再生利用率高;4、第二旁通阀205采用分布结构,降低主阀体积,泵p2中位流量经过第三工作联3中第一斗杆阀301后再次返回至第二工作联2,通过油道218连接第二旁通阀205。第二旁通阀205有四个工作位,在自然工作位205.1时,p2泵通过各阀中位流道、油道218、第二旁通阀205上阻尼孔205.5联通回油油路;在发动机启动打火时,泵p2由于连接油道t处于空载状态,因此实现启动时泵p2不憋压,同时由于阻尼孔205.5的作用,导致主泵p2在启动初期泵压力不是很低,稍高于先导压力,使其具备通过减压阀向先导油路供油的能力,这种原理可以用于没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降低系统成本。在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中,当系统启动完毕后,第二旁通阀205迅速运动到右端工作位205.4,泵p2连接回油油路处于空载状态并且处于最大回油面积状态,泵p2以最低压力处于怠机状态;在没有先导泵源的液压系统中,系统需要主泵提供先导压力油源时,在挖掘机工作过程中,第二旁通阀205运行至工作位205.2或者工作位205.3,当最大手柄操作时,第二旁通阀205运行至工作位205.2,此时泵p2和回油油路隔离,泵p2全部油液提供给执行机构,提升工作效率。
43.5、铲斗阀215采用四工作位原理,在铲斗内收空载运行时,铲斗阀215工作在左端第二工作位215.2,铲斗小腔ac回油经过阻尼215.1,防止铲斗吸空;在铲斗内收挖掘运行时;铲斗阀215工作在左端第一工作位215.3,铲斗小腔ac回油没有阻尼,降低挖掘作业时回油背压。
44.如图5所示为第三工作联3的工作原理,第三工作联3包含第一斗杆阀301、第二斗杆进油阀303、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第一旁通阀311、备用阀313、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302、第二斗杆进油单向阀304、备用进油单向阀309。
45.第一斗杆阀301、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302、第二斗杆进油阀303、第二斗杆进油单向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斗杆小腔过载补油阀307、斗杆大腔过载补油阀308、备用进油单向阀309、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第一旁通阀311、备用a口过载补油阀312、备用阀313、备用a口过载补油阀314、回油油道315。
46.第一斗杆阀301为三位六通阀,具有中位和两个工作位,当第一斗杆阀301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二中位供油油道116导通,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不向斗杆液压缸供油;当第一斗杆阀301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分别向斗杆液压缸(斗杆小腔油口aa、斗杆大腔油口ba)其中一个油口供油,斗杆液压缸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一斗杆阀301与回油油路连通;其中斗杆液压缸油口与第一斗杆阀301的工作油口之间均设置有负载保持阀,进一步地,斗杆大腔油口、斗杆小腔油口与第一斗杆阀301之间分别设置有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
306、斗杆小腔负载保持阀310,其中所述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采用锥阀结构,具有零泄漏特性。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斗杆阀301的进油口通过第一斗杆进油单向阀302与第二上车供油油路113相连,回油口与回油油路相连,第一斗杆阀301的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二旁通阀205,第一工作油口一路经过负载保持阀310与斗杆小腔油口aa相连,另一路通过油道317与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第一工作油口连接;第二工作油口第一路经过斗杆大腔负载保持阀306与斗杆大腔油口ba1相连,第二路通过油道316与斗杆回油口ba2相连。当所述第一斗杆阀301处于左边作位时,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流向回油口之间设置有阻尼301.1;当所述第一斗杆阀301处于右边工作位时,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导通,第二工作油口直接流向回油口。
48.第二斗杆回油阀305为四位六通阀,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中位出油口与备用阀313的中位进油口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进油口通过第二斗杆进油阀303、第二斗杆进油单向阀304与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第一工作油口连接经过油道317、负载保持阀310与斗杆小腔aa相连;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第二工作油口与斗杆大腔ba2相连通。
49.所述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具有中位和三个工作位,当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处于中位时,仅有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不向斗杆液压缸供油;当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处于第一(最左)工作位时,第二斗杆回油阀305的进油口流向第一工作油口导通,第二工作油口流向进油口导通;在斗杆内收时,当斗杆处于重力超越负载时,控制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处于第二工作位(位置305.1),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305.4流向第二工作油口,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节流孔305.3回流向回油口,此时斗杆回油受到节流孔305.3阻尼作用,回油大部分通过单向阀305.4再生到斗杆大腔油口ba,实现斗杆快速运动和防止斗杆内收吸空;当斗杆进行挖掘处于阻力负载时,控制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处于第三工作位位置305.2,进油口流向第二工作油口导通,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流向第二工作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直接回流向回油口,此时斗杆回油没有阻尼限制,回油面积较大,挖掘背压较小。
50.泵p1中位流量通过油道318、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备用阀313后经过第一旁通阀311连至回油通道315,第一旁通阀311作用是对泵p1进行集中旁路流量调节。
51.斗杆内收时,p1油液经过第二斗杆进油阀303、单向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油液只是通过,不进行控制)、油道316、负载保持阀306向斗杆大腔ba1供油;p2油液经过单向阀302、第一斗杆阀301、油道316、负载保持阀306向斗杆大腔ba1供油;斗杆小腔aa回油油液一部分经过负载保持阀310、油道317、第一斗杆阀301及阻尼301.1回油,另外一部分经过负载保持阀310、油道317、第二斗杆阀回油阀305回油,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具有流量再生功能,当斗杆内收处于重力超越负载时,第二斗杆回油阀工作在305.1位置,实现斗杆大腔油液再生,当斗杆内收处于阻力负载时,第二斗杆回油阀工作在305.2位置,增大回油面积,减少挖掘压力损失。
52.斗杆外摆时,p1油液经过第二斗杆进油阀303、单向阀304、第二斗杆回油阀305(油液只是通过,不进行控制)、油道317、负载保持阀310向斗杆小腔aa供油,p2油液经过单向阀
302、第一斗杆阀301、油道317、负载保持阀310向斗杆小腔aa供油。斗杆大腔ba1回油通过负载保持阀306、油道316、第一斗杆阀301与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回油。
53.所述备用阀313为三位六通阀,备用阀313的中位出油口连至第一旁通阀311的进油口,第一旁通阀311的出油口连至总回油油道;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通过备用进油单向阀309)单向给进油口供油,回油口连至回油油路,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接备用液压缸油口ao、油口bo;当备用阀313位于中位时,仅有第一中位供油油道115导通,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4不向备用液压缸供油;当备用阀313位于两个工作位时,第一上车供油油路115分别通过备用阀313向备用液压缸两个油口(ao、bo)中一个油口供油,另一个油口通过备用阀313与回油油路连通。
54.第一旁通阀311与第二旁通阀205结构相同,工作原理与第二旁通阀205类似(不再累述),实现泵p1启动时不憋压。
55.第三工作联3主要有3个新原理特点:1、第一旁通阀311工作原理与第二旁通阀205类似,实现泵p1启动时不憋压。
56.2、采用第二斗杆进油阀303和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实现斗杆在泵p1侧进油和回油独立控制;第二斗杆回油阀305采用四工作位原理,在斗杆内收时,由于斗杆处于超越负载状态,第二斗杆回油阀305运行在工作位305.1上,斗杆小腔aa回油经过阻尼305.3,提升斗杆小腔回油背压,防止吸空;当斗杆内收时挖掘时,第二斗杆回油阀305运行在工作位305.2上,斗杆小腔aa回油直接回油箱,降低挖掘时回油背压。第一斗杆阀301内收时,斗杆小腔aa回油经过阻尼孔301.1,与第二斗杆回油阀305共同决定斗杆小腔压力状态,防止斗杆内收吸空或者回油背压过大。
57.3、备用阀313放置在第三工作联3,用于备用连接破碎执行机构。
58.4、斗杆油缸油口大腔ba1处采用负载保持阀306结构和原理,因此在斗杆处于内收位置(斗杆不运动)同时动臂进行上升进行吊装作业时,斗杆油缸大腔ba1不能通过负载保持阀306返回第一斗杆阀301和第二斗杆回油阀303,负载保持阀306采用锥阀结构,具有零泄漏特性,因此可以实现斗杆无下坠安全吊装。
59.另外,本实施例的一种多路阀,采用电比例控制方式,凡采用更换控制方式,如液压控制方式、机械控制方式等形式的等效变换实现的相同功能的多路阀,均落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本技术a/b负载回路设置过载补油阀对负载回路进行压力限制和防止吸空,凡采用更换过载补油阀,如换成溢流阀、堵头等形式对本发明设计进行的简化,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0.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压系统,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多路阀。
61.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挖掘机,包括实施例2所述的液压系统。
6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6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