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10749发布日期:2022-11-23 11:2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明沟是指建筑物外墙散水坡以外的不加沟盖板的排水沟。现有的明沟墙体和底部多采用长方形砖体加水泥砂浆等胶结材料砌筑或者现浇混凝土砌筑两种方式。现浇混凝土需在两侧侧墙外预先设置外模板,为了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外模板就应当将排水沟基槽开得较大,增加基槽的土方开挖量。其次,砖体加水泥砂浆砌筑的每块砖体形状大小相同,但砌筑时每块砖体是错开的,因此在砌筑墙体端部时需要将完整的砖体分成两半,增加砌筑的工序,降低砌筑效率。最后,砖体加水泥砂浆砌筑时需边放置砖体边涂抹水泥砂浆,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u形明沟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土方开挖量较少的、施工效率较高的u形明沟及施工方法。
4.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沟包括底板和侧墙,二者均由具有榫头(榫)和榫槽(卯)的砌体砌筑而成,砌体的为长方体,长方体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凸出的榫头或者下凹的榫槽,砌体的榫头与相邻砌体的榫槽配合使相邻砌体固定连接。
5.本发明使用榫头(榫)和榫槽(卯)的凹凸连接将砌体连接固定,不需要水泥砂浆粘接,直接将砌体按顺序摆放平整即可,砌筑的步骤较少,提高施工效率。此外,砌体砌筑后即可固定,不需要设置固定侧墙墙体的模板,能够减少排水沟基槽的开挖量。
6.优选地,所述砌体包括封顶砌体、通用砌体、第一转角砌体、第二转角砌体,封顶砌体仅具有一个榫头,封顶砌体用于砌筑墙体顶端,通用砌体具有榫头和榫槽,且榫头和榫槽分别设置在砌体的相对面,通用砌体用于砌筑墙体的中部及明沟底板的中部。
7.封顶砌体仅具有榫头的面与相邻砌体配合,其他均为平面,使墙体顶端为平整的平面,通用砌体的平整排列能够快速形成大面积的平面,有助于形成平整的墙体和沟槽底板。
8.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角砌体具有榫头和榫槽,且榫设置在砌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榫槽设置在砌体的顶面;所述第二转角砌体具有两个榫槽,其中一个榫槽设置在砌体顶面,另一个榫槽设置在砌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且侧面的榫槽与第一转角砌体的榫头相对。
9.第一转角砌体与第二转角砌体能够凹凸配合固定,当二者相配合即二者之间没有通用砌体时,沟槽的宽度最小,二者之间的通用砌体越多,沟槽越宽。第一转角砌体与第二转角砌体上方的通用砌体的数量越多,侧墙越高,沟槽越深。
10.优选地,所述墙体或底板的相邻两排砌体的排列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
11.相邻两排砌体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能够使砌体之间的连接缝错开,从而增大墙体和底板的稳定性。
12.优选地,所述榫头和榫槽形状相同且均为楔形结构。
13.楔形结构使得砌体可以横向安装或竖向安装。
14.优选地,所述明沟的侧墙内侧表面及底板具有防水涂层,且防水涂层最高点高于设计水位线。
15.涂刷防水材料能够防止明沟的缝隙渗漏。
16.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为:步骤1、砌筑底板,取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分别砌筑在底板的左右两侧,在底板的左右两侧形成开口向上的榫槽,取通用砌体砌筑在底板中部;步骤2、砌筑墙体,取通用砌体砌筑在底板两侧且通用砌体的榫头与底板两侧的榫槽插接配合,依次向上叠加通用砌体直至墙体高度达到预定高度;步骤3、砌筑墙体顶部,取封顶砌体砌筑在墙体顶端,使墙体顶端平整;步骤4、底板及侧墙内侧涂刷防水材料。
17.优选地,所述步骤1具体为:1.1、砌筑第一排,取宽度为1.5t的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分别放置在第一排砌体的左右两端,在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放置多个通用砌体直至填满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的空间;1.2、砌筑第二排,取宽度为t的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分别放置在第二排砌体的左右两端,在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放置多个通用砌体直至填满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的空间;1.3、依次重复步骤1.1和1.2直至剩下底板最后一排;1.4、砌筑底板最后一排,取长度为0.5b的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分别放置在最后排砌体的左右两端,在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放置多个通用砌体直至填满第一转角砌体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的空间,底板砌筑完成并在底板两侧形成两条开口向上的榫槽。
18.优选地,所述步骤2具体为:2.1、砌筑第一排墙体,取长度为0.5b的通用砌体放置在榫槽端部,且与所述长度为0.5b的通用砌体配合的下方砌体长度为b,取长度为b的通用砌体依次安装在榫槽上延伸至榫槽另一端部,并在两侧墙体顶部分别形成一条开口向上的榫槽;2.2、砌筑第二排墙体,取长度为b的通用砌体放置在榫槽,从长度为0.5b的砌体一端延伸直至最后剩下0.5b的空间,放置长度为0.5b的通用砌体,使第二排砌体与第一排砌体的连接缝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2.3依次重复步骤2.1和2.2直至墙体达到预定高度。
19.优选地,所述步骤3具体为:3.1、取长度为0.5b的封顶砌体放置在下排端部砌体的榫槽上,且与0.5b的封顶砌体配合的下排端部砌体的长度为b;3.2、取长度为b的封顶砌体依次放置在榫槽上直至填满榫槽。
20.本发明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相比于浆砌砌体u型明沟,不用水泥砂浆等胶结材料。相较于现浇混凝土u型明沟,可省去两侧侧墙外模板、支撑以及工作面的空间,有效减少排水沟基槽土方开挖量,经济效益良好;2.能满足干砌标准做到砌放平稳,砌缝密合,相互压紧,外形平整,砌体之间的连接靠自身的重量和榫卯之间的咬合使每块砌体都能保持稳定,相互组合成整体。
21.3榫头与榫槽均为楔形构造,砌体可横向或者竖向进行安装,在设计水位线以上至底板位置涂刷防水材料即可解决缝隙渗漏问题,施工简单方便。
22.4.发挥砌体预制的优点,可根据排水沟的设计构造进行多种砌体的组合方式,避免以往采用标准砌体需在施工现场进行二次加工带来的材料损耗,因此可准确计算各型砌
体使用量,对工程施工预算、领料统计、材料损耗分析有促进作用,方便了施工管理。
23.5.排水沟达到设计寿命拆除后,砌体材料可二次利用,节省建材资源。
附图说明
24.图1为u形明沟结构示意图图2为砌体示意图图3为砌体安装方向示意图其中:1底板、2侧墙、3封顶砌体、4通用砌体、5第一转角砌体、6第二转角砌体、7榫头、8榫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视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所列举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26.本发明提出一种榫卯型u形明沟及其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明沟包括底板1和底板两侧的侧墙2,底板1和侧墙2均由榫卯型砌体砌筑而成。榫卯型砌体是指砌体之间依靠榫(榫头)和卯(榫槽)连接的砌体,因此长方体形状的砌体上至少具有一个凸出的榫头或下凹的榫槽。依据砌体所处的明沟位置不同,榫头和榫槽在砌体上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如图2(a)至图2(d)所示,砌体分为封顶砌体3、通用砌体4、第一转角砌体5、第二转角砌体6四种类型,且(a)至(d)均为标准尺寸,即砌体长度为b,宽度为t。封顶砌体3用于砌筑侧墙的顶部,因此通用砌体只有一个表面上具有榫头7,保证侧墙顶部平整。通用砌体4具有一个榫头7和一个榫槽8,且榫头7和榫槽8位于砌体相对的两个面上,将通用砌体4叠加能够延长侧墙2墙体高度或底板1宽度。第一转角砌体5具有一个榫头7和一个榫槽8,榫头7设置在砌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榫槽8设置在砌体顶面。第二转角砌体6具有两个榫槽8,分别设置在砌体的侧面和顶面。侧面可以是左侧面或右侧面,且第二转角砌体6榫槽8的位置和第一转角砌体5榫头7的位置相反,当第一转角砌体榫头7位于左侧面时,第二转角砌体的榫槽位于右侧面,此时第一转角砌体5安装在底板的最右侧,第二转角砌体6安装在底板的最左侧;当第一转角砌体榫头7位于右侧面时,第二转角砌体的榫槽位于左侧面,此时第一转角砌体5安装在底板的最左侧,第二转角砌体6安装在底板的最右侧。如图1所示,本例是第一种情况,即第一转角砌体5安装在底板最右侧,第二转角砌体6安装在底板最左侧。
27.底板和侧墙墙体砌筑时,相邻排砌体之间的连接缝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砌筑底板时,砌体是沿着与明沟水流垂直的方向砌筑,因此底板每一排砌体与水流方向垂直;砌筑侧墙时,砌体是沿着与明沟内水流平行的方向砌筑,因此墙体每一排砌体与水流方向平行。
28.上述榫卯型u形明沟的施工过程是:步骤1、砌筑底板;步骤2、砌筑侧墙;步骤3、墙体封顶;步骤4、底板及侧墙内侧涂刷防水材料。此外,涂刷防水材料时应注意涂刷的顶部高于明沟的设计水位线。
29.步骤1具体为:1.1、取图2(g)所示宽度为1.5t的第一转角砌体5和图2(h)所示宽度为1.5t的第二转角砌体6分别安装在底板的左右两侧位置,在第一转角砌体5和第二转角砌体6之间依次安装图2(b)所示通用砌体4直至填满第一转角砌体5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的空间,完成底板第一排砌筑;1.2、取图2(c)所示宽度为t的第一转角砌体5和图2(d)所示宽度
为t的第二转角砌体6分别安装在底板的左右两侧位置,在第一转角砌体5和第二转角砌体6之间依次安装图2(b)所示通用砌体4直至填满第一转角砌体5和第二转角砌体之间的空间,完成底板第二排砌筑;1.3、依次重复步骤1.1和1.2直至剩下底板最后一排;1.4、取图2(f)所示长度为0.5b的通用砌体4、第一转角砌体5、第二转角砌体6按照两个转角砌体在两端、通用砌体安装在中间的布局砌筑底板最后一排,且两个转角砌体的宽度与间隔排的转角砌体宽度一致,使砌体之间的连接缝错开,并在底板上表面接近边缘的两侧形成两条榫槽。
30.步骤2具体为:2.1、砌筑侧墙最底排,取图2(f)所示长度为0.5b的通用砌体4在底板的榫槽一端,且与该通用砌体配合的转角砌体的长度为b,取图2(b)所示长度为b的通用砌体依次排列在底板榫槽上,使底板各排砌体之间的连接缝与侧墙最底排砌体的连接缝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并在侧墙形成一排开口向上的榫槽;2.2、取图2(b)所示长度为b的通用砌体依次排列在步骤2.1形成的侧墙榫槽上,直至最后剩下0.5b的长度,取0.5b的通用砌体4放置在榫槽使从下往上第二排砌体完整,两排砌体的连接缝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2.3依次重复步骤2.1和2.2直至侧墙高度与设计高度相差t的距离。
31.步骤3具体为:取图2(a)或图2(e)所示封顶砌体3依次放置在侧墙2的榫槽上,且相邻排端部的砌体长度应不同,若已砌筑的最顶排一端的通用砌体4长度为b,那么与其配合的封顶砌体3长度为0.5b,若已砌筑的最顶排一端的通用砌体长度为0.5b,那么与其配合的封顶砌体长度为b,左右两侧侧墙中,一侧侧墙的封顶砌体仅有一个长度为0.5b,其余均为b,因此能够形成相邻排的砌体连接缝错开半个砌体的距离。
32.如图3所示,榫头和榫槽均为楔形,因此砌筑过程中,砌体可以横向或竖向插入榫槽,安装更便捷快速,效率更高。此外,在砌筑明沟的过程中应注意通用砌体榫头和榫槽之间的配合连接。
33.其余未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34.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进与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