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3388发布日期:2022-07-09 00:0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河道整治建筑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


背景技术:

2.生态河道是通过在传统的河道建设和整治中加入生态学原理,并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对工程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创造适宜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
3.传统的河道整治建筑物如丁坝,即丁字坝,在河岸保护方面,虽然丁坝能够阻碍水流直接冲蚀河岸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也能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但丁坝等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降低了生境条件质量甚至使得原有生物栖息地丧失,由此会对河道内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洲滩位置的移动也迫使鱼类原有的产卵场地被破坏。因此,丁坝束水攻沙满足航深的同时,也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会造成对水体环境的破坏,对鱼类洄游造成极大的阻碍。
4.故如何改造丁坝结构,使其利于实现鱼类洄游,提高生态保护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进一步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有利于实现洄游鱼类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效果,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所述坝体中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连通坝体迎水面和背水面的鱼道,该鱼道呈s型且其进口端的下侧边缘位于河面下;
8.所述鱼道包括中空的管状主体,在所述管状主体的内壁上通过胶粘层粘接有生物膜,所述生物膜覆设于所述管状主体的整个内壁。
9.进一步的,所述鱼道的两端突出于所述坝体结构。
10.进一步的,在所述坝体的背水面铺设有由若干鱼礁单体拼接而成的生态鱼礁。
11.进一步的,所述鱼礁单体的顶部形成有若干卡条,在所述鱼礁单体的中部形成有贯穿其中心的型腔,在所述鱼礁单体的四周侧壁上均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通孔,在所述型腔内固定有若干基质柱,在所述基质柱的表面覆设有诱鱼因子层,在所述鱼礁单体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卡条相配合的卡槽。
12.进一步的,所述鱼礁单体为棱柱形结构,所述型腔的截面呈方形。
13.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圆孔、三角形孔、方孔中的一种。
14.进一步的,所述基质柱的两端形成有螺杆,该螺杆伸入所述鱼礁单体上开设的螺孔内,并通过螺母锁紧固定。
15.进一步的,所述基质柱分设于所述型腔的四个转角处,且若干所述基质柱平行设置,所述基质柱沿着所述鱼礁单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
17.1、通过设置的鱼道能够为鱼类提供可洄游、栖息的通道,有利于消弱复杂流态,降低水流流速,帮助鱼类避开凶险水流条件;
18.2、在鱼道内附着生长生物膜可吸附生物和沉积物,提高真菌生存能力,促进其繁殖增长,为鱼类建造良好的“居室”并利于引诱鱼群,作为隐蔽庇护场所,提高幼鱼的存活率;
19.3、s型的鱼道相对于其他结构具有更好的消能效果,且鱼道两端的长度适当超出坝体结构,更方便鱼类洄游,利于其洄游繁殖的保护;
20.4、所述生态鱼礁一次成型,便于预制;自重较轻,利于吊运;多层堆叠,方便安装;内部空间较大,鱼群适应性强;生态软体材料(基质柱)安装方便,内置生态诱鱼因子有利于引诱鱼群,可在鱼巢内进行繁殖、索饵、栖息、避敌等;能够适用于水下掩护区内打造重建鱼类生境的生态鱼巢、整治建筑物水下护坡镇脚等。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23.图3是所述鱼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所述遇到的断面图;
25.图5是所述生态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鱼礁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基质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如图1-图7所示,一种具有生态鱼道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1,所述坝体1中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连通坝体1迎水面和背水面的鱼道2,该鱼道2呈s型且其下侧边缘位于河面下,所述鱼道2的两端突出于所述坝体1的两侧;
30.所述鱼道2包括中空的管状主体21,在所述管状主体21的内壁上通过胶粘层22粘接有生物膜23,所述生物膜23覆设于所述管状主体21的整个内壁。
31.本例中,在所述坝体1的背水面铺设有由若干鱼礁单体31拼接而成的生态鱼礁3,具体的:所述鱼礁单体31的顶部形成有若干卡条36,所述鱼礁单体31的中部形成有其中心的型腔32,以增大内部空间,并降低自重,方便调运与安装,并增大鱼群的栖息空间,在所述鱼礁单体31的四周侧壁上均开设有与所述型腔32相连通的通孔33,以增大鱼群活动空间,在所述型腔32内固定有若干基质柱34,在所述基质柱34的表面覆设有诱鱼因子层35,通过覆设有诱鱼因子层35的基质柱34,使得引诱鱼群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所述鱼礁单体31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卡条36相配合的卡槽37,在拼接成生态鱼礁时卡条36与卡槽37的配合,将有效减小拼接安装难度,提高拼接安装效率。
32.本例中,所述鱼礁单体31为棱柱形如长方体形,以便于多层堆叠,方便安装呈生态鱼礁结构;所述型腔32的截面呈方形,以在确保鱼礁单体31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得型腔2内具有足够大的空间。实施时,所述型腔2的截面积与鱼礁单体1截面积的比值不小于1:2。
33.进一步的,所述通孔33为圆孔、三角形孔、方孔中的一种,为便于施工本例优选为圆孔,该通孔33为一个或多个,开设在所述鱼礁单体31各个侧面,且所述通孔33的面积为所述鱼礁单体31四周侧壁面积的1/4~1/2。
34.优选的,所述基质柱34的两端形成有螺杆38,该螺杆38伸入所述鱼礁单体31上开设的螺孔39内,并通过螺母310锁紧固定,从而方便的实现基质柱34的安装固定。
35.在具体实施时,在所述鱼礁单体31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基质柱34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安装位置以及数量,从而提高了本鱼礁结构的适应性。
36.进一步的,所述基质柱34分设于所述型腔32的四个转角处,且若干所述基质柱34平行设置,所述基质柱34沿着所述鱼礁单体31的长度方向设置,采用上述的布置方式,使得型腔32各处均能够具有足够的诱鱼能力。
37.进一步的,所述鱼礁单体31采用钢筋混凝土一体浇注成型,通过一次浇筑成型可以降低生产难度。
38.本实施例所述的丁坝结构,通过设置的鱼道既能够为鱼类提供可洄游、栖息的通道,有利于消弱复杂流态,降低水流流速,帮助鱼类避开凶险水流条件;在鱼道内附着生长生物膜可提供细菌生产力、吸附生物和沉积物,为鱼类建造良好的“居室”并利于引诱鱼群,作为隐蔽庇护场所,提高幼鱼的存活率;s型的鱼道相对于其他结构具有更好的消能效果,且鱼道两端的长度适当超出坝体结构,更方便鱼类洄游,利于其洄游繁殖的保护。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