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水装置,特别是一种地下空间中的抽水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的地下空间的水槽中的积水多采用水槽自然排出至蓄水池,由于水槽中水体的流动需要进行坡度设计,以使得水体能够自然地流入蓄水池中,但是碍于地下空间的结构设计,水槽的坡度设计有限,那么在多雨季节时,地下空间的水槽中积水过多以及水中杂质积聚堆积,会导致水槽中的水不能及时排出,进而溢出至地下空间的地表面,对地下空间地表上车辆或者其他设施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双渠道排水并对排水主管内底壁进行冲洗的抽水装置。
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地下空间中的抽水装置,包括
5.排水主管,铺设在水槽中且延伸至蓄水池;
6.第一装载板,内部具有排水通道,所述第一装载板设置在所述排水主管的底面;
7.至少一个排水次管,每个排水次管均将所述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一装载板内的排水通道连通;
8.排水泵;
9.第一进水管,将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装载板的排水通道连通;
10.第一出水管,将所述排水泵的出水端与蓄水池连通;以及
11.冲洗机构,设置在所述排水主管上,用于对所述排水主管内底面侧壁进行冲洗。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主管的底面两侧各固定有第一装载块,所述第一装载块的底部具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装载板的左右两端具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槽内,并且所述第一卡接块与所述第一装载块在第一卡接槽处通过第一销轴固定。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次管的顶端内侧设有过滤板。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冲洗机构包括:
15.第二装载板,内部具有进水通道,所述第二装载板设置在所述排水主管的顶面;
16.至少一个冲洗水管,每个冲洗水管均将所述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二装载板内的进水通道连通;
17.进水泵;
18.第二出水管,将所述进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装载板的进水通道连通;以及
19.第二进水管,与所述进水泵的进水端连通。
20.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排水次管对应一个冲洗水管。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主管的底面两侧各固定有第二装载块,所述第二装载块
的顶部具有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装载板的左右两端具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接槽内,并且所述第二卡接块与所述第二装载块在第二卡接槽处通过第二销轴固定。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次管的顶端与所述排水主管的内底面齐平。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冲洗水管的底端与所述排水主管的内顶面齐平。
24.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对所述排水主管内杂质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
26.安装板,板面上具有贯通的透水孔,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排水主管上;
27.转动轴,一端伸至所述排水主管内且沿着所述排水主管的管长方向延伸,所述转动轴竖直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以及
28.若干个搅拌片,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且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身长度方向布置。
2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30.1、采用以排水主管为主、排水次管搭配排水泵为辅进行双渠道排水,提高了排水效率。
31.2、采用冲洗机构对排水主管内底面侧壁进行冲洗,防止排水主管内底部区域杂质积聚堆积,影响水体的流动。
32.3、该抽水装置可以从水槽中进行整体拆装操作。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下空间中的抽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35.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3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排水次管与过滤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38.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下空间中的抽水装置,包括排水主管1、第一装载板2、至少一个排水次管3、排水泵4、第一进水管5、第一出水管6和冲洗机构7。
39.排水主管1铺设在水槽中且一端延伸至蓄水池,而另一端延伸至水槽的进水口,水槽的出水口连通蓄水池。排水主管1的外侧壁在靠近其进水口处与水槽之间采用挡水块填塞,使得地下空间中的积水在流入水槽时,由排水主管1的进水口进入排水主管1内。
40.第一装载板2内部具有排水通道21,排水通道21通过在第一装载板2的内部开孔洞形成,排水通道21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装载板2设置在排水主管1的底面,即排水主管1的外侧底壁。
41.每个排水次管3的一端插至排水主管1内侧通水区域而另一端插至第一装载板2内的排水通道21的进水口,以此,达到每个排水次管3均将排水主管1和第一装载板2 内的排水通道21连通的目的。
42.第一进水管5的一端与排水泵4的进水端连接而另一端插至第一装载板2的排水通道21的出水口,以达到第一进水管5将排水泵4的进水端与第一装载板2的排水通道21连通
的目的。
43.第一出水管6的一端与排水泵4的出水端连接而另一端伸至蓄水池,以达到将第一出水管6将排水泵4的出水端与蓄水池连通的目的。
44.冲洗机构7设置在排水主管1上,用于对排水主管1内底面侧壁进行冲洗。
45.启动排水泵4,地下空间中的积水进入水槽的排水主管1中,一部分水体由排水主管1直接排入蓄水池中,一部分水体由第一进水管5进入第一装载板2的排水通道21 中,再由第一出水管6进入蓄水池中,在排水主管1的内底面杂质堆积过多影响排水主管1以及排水次管3排水时,冲洗机构7用于对排水主管1内底面侧壁进行冲洗。该抽水装置采用以排水主管1为主、排水次管3搭配排水泵4为辅进行双渠道排水,提高了排水效率,采用冲洗机构7对排水主管1内底面侧壁进行冲洗,防止排水主管1内底部区域杂质积聚堆积,影响水体的流动,并且该抽水装置可以从水槽中进行整体拆装操作
46.结合图2,在一实施例中,排水主管1的底面两侧各固定有第一装载块8,第一装载块8的底部具有第一卡接槽81,第一装载板2的左右两端具有第一卡接块9,第一卡接块9卡接在第一卡接槽81内,并且第一卡接块9与第一装载块8在第一卡接槽81处通过第一销轴10固定,该第一销轴10具体是通过轴身穿插在第一卡接块9和第一装载块8之间并通过第一卡接槽81。
47.结合图4,在一实施例中,排水次管3的顶端内侧设有过滤板11,该过滤板11防止排水主管1内杂质在排水次管3的顶端进水口处聚集而堵塞,影响排水次管3的排水效率。具体地,该排水次管3的上部靠近顶端开口区域的内壁两侧上凸出有卡环31,过滤板11的两侧边上具有柱形的卡柱111,卡柱111卡接在卡环31上,以此,完成排水次管3与过滤板11的简单安装。
48.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冲洗机构7包括:第二装载板71、至少一个冲洗水管72、进水泵73、第二出水管74和第二进水管75。
49.第二装载板71内部具有进水通道711,第二装载板71设置在排水主管1的顶面;
50.每个冲洗水管72的一端插至排水主管1内部通水区域而另一端插至第二装载板71 的进水通道711内,以此达到每个冲洗水管72均将排水主管1和第二装载板71内的进水通道711连通的目的。
51.第二出水管74的一端与进水泵73的出水端连接而另一端插至第二装载板71的进水通道711内,以此达到第二出水管74将进水泵73的出水端与第二装载板71的进水通道711连通的目的。
52.第二进水管75的一端与进水泵73的进水端连接而另一端伸至蓄水池或者其他水源,第二进水管75与进水泵73的进水端连通。
53.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排水次管3对应一个冲洗水管72,便于冲洗水管72 对每个排水次管3进行冲洗,防止该排水次管3的进水口堵塞。
54.结合图3,在一实施例中,排水主管1的底面两侧各固定有第二装载块12,第二装载块12的顶部具有第二卡接槽121,第二装载板71的左右两端具有第二卡接块13,第二卡接块13卡接在第二卡接槽121内,并且第二卡接块13与第二装载块12在第二卡接槽121处通过第二销轴14固定。该第二销轴14具体是通过轴身穿插在第二卡接块13 和第二装载块12之间并通过第二卡接槽121。
55.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排水次管3的顶端与排水主管1的内底面齐平,冲洗水管72的底端与排水主管1的内顶面齐平。
56.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对排水主管1内杂质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15,该搅拌机构15辅助冲洗机构7清理排水主管1内杂质。
57.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搅拌机构15还包括:安装板151、转动轴152和若干个搅拌片153。
58.安装板151的板面上具有贯通的透水孔1511,安装板151设置在排水主管1上,具体地,安装板151采用螺钉安装在排水主管1靠近蓄水池的一端(左端)。
59.转动轴152的一端伸至排水主管1内且沿着排水主管1的管长方向延伸,转动轴152 竖直转动连接在安装板151上,具体地,安装板151的中间具有转动孔1512,转动轴 152转动连接在该安装板151的转动孔1512处。
60.若干个搅拌片153设置在转动轴152上且沿着转动轴152的轴身长度方向布置。
61.转动转动轴152,使得其上的搅拌片153转动,搅拌片153对排水主管1内的杂质进行搅拌,防止排水主管1内杂质堆积固化,影响其正常排水。
62.该抽水装置解决了在多雨季节时,地下空间的水槽中积水过多以及水中杂质积聚堆积,会导致水槽中的水不能及时排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