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

文档序号:31727232发布日期:2022-10-05 00:5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管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


背景技术:

2.污水管网就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把需要收集的排污口的污水收集起来,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这些管道就组成了网状结构,俗称管网,污水管道系统由收集和输送城市污水的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组成,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造成原排污管管路不合适就需要改移或重新建造,而污水管网在改移或重建时会导致排污管暂停使用从而排污系统出现局部瘫痪,而新建一整套排污系统会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实现了新建污水管网施工期间保证现状污水管道不断流的情况。具体方案为:
4.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所述污水管网包括若干新排污管以及若干新检查井,
5.所述新检查井间隔设置在所述新排污管管路上;
6.所述新排污管管路绕过拟建物主体与原排污管管路并列布置;所述新排污管管路的始端与终端均通过新检查井与原排污管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新检查井包括设置在新排污管管路始端的第一检查井,设置在新排污管管路终端的第二检查井,以及设置在新排污管管路中部的若干第三检查井;
8.所述第一检查井和第二检查井均位于原排污管管路上的,且位于新排污管的始端与末端的原检查井的下游;
9.所述第一检查井与原排污管和新排污管管路的始端分别连通;
10.所述第二检查井与原排污管和新排污管管路的末端分别连通;
11.所述第三检查井连接相邻的两根新排污管。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查井、第二检查井和第三检查井均为三通井,
13.所述第一检查井和第二检查井水平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原排污管连通,所述第一检查井和所述第二检查井的另一个端口分别连接新排污管的始端和末端。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查井、第二检查井与原检查井的间距不小于5m。
15.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检查井处,新排污管与第一检查井上游的原排污管的夹角不小于90
°

16.在所述第二检查井处,新排污管与第二检查井下游的原排污管的夹角不小于90
°

17.进一步的,原排污管与第一检查井的输出端的连接处为第一封堵口,所述原排污管与第二检查井的输入端的连接处为第二封堵口。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通过在原排污管路需要改移的那段管路旁并列新建一条新的排污管路,且在原排污管路上新建用于连接新排污管和原排污管的第一检查井和第二检查井,实现当新排污管路施工完成合格后,只需要截断、封堵第一封堵口和第二封堵口,即可实现新建的排污管与原排污管一起使用,避免了改移原排污管路时,原排污管路断流的情况,同时避免了重新建造一整套排污管路,由于新建管路和原排污管路的路线重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21.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检查井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检查井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1-第一检查井,2-第二检查井,3-第三检查井,4-新排污管,5-原检查井,6-原排污管,7-拟建物主体,8-第一封堵口,9-第二封堵口,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根据附图1-3所示的一种不断水污水管网改移系统,所述污水管网改移布置系统包括若干新排污管4以及若干新检查井,
29.所述新检查井间隔设置在所述新排污管4管路上;
30.所述新排污管4管路绕过拟建物主体7与原排污管6管路并列布置;所述新排污管4管路的始端与终端均通过新检查井与原排污管6连接。
3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检查井包括设置在新排污管4管路始端的第一检查井1,设置在新排污管4管路终端的第二检查井2,以及设置在新排污管4管路中部的若干第三检查井3;
32.所述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均位于原排污管6管路上的,且位于新排污管4的始端与末端的原检查井5的下游;
33.所述第一检查井1与原排污管6和新排污管4管路的始端分别连通;
34.所述第二检查井2与原排污管6和新排污管4管路的末端分别连通;
35.所述第三检查井3连接相邻的两根新排污管4。
3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位于原排污管6管路上的原检查井5的下游,此原检查井5包括位于新排污管4管路始端与第一检查井1相邻的第一原检查井,以及位于新排污管4管路末端与第二检查井2相邻的第二原检查井。
3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查井1、第二检查井2和第三检查井3均为三通井,
38.所述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水平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原排污管6连通,所述第一检查井1和所述第二检查井2的另一个端口分别连接新排污管4管路的始端和末端。
39.需要说明的是,新排污管4的管路布置路径与原排污管6的路径相同,但是新排污管4的路径需要绕过拟建筑物主体7;通过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实现了新排污管4和原排污管6的连接,具体为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均位于原排污管6的管路布置路径上,且原排污管6贯穿于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第一见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为三通井,水平的两端贯穿连接原排污管6,与原排污管6垂直的端口连接新排污管4的始端和末端;第三检查井3用于新排污管4之间的连接。
4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查井1、第二检查井2与原检查井5的间距不小于5m。
4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检查井1处,新排污管4与位于第一检查井1下游的原排污管6的夹角不小于90
°

42.在所述第二检查井2处,新排污管4与位于第二检查井2上游的原排污管6的夹角不小于90
°

4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原排污管6与第一检查井1的输出端的连接处为第一封堵口8,所述原排污管6与第二检查井2的输入端的连接处为第二封堵口9。
4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检查井以及新排污管4均为行业内的标准件,其中新检查井的端口与原排污管6和新排污管4的管径大小相匹配,且安装模式均采用现有的安装方式;新排污管带4与新检查井之间的安装及连接均为本行业常规的连接安装方式。
45.原排污管6和原检查井5构成单独的一条的排污管路,新排污管4与新检查井构成一条新的排污管路;新排污管路与原排污管路平行设置,新排污管路与原排污管路通过第一检查井和第二检查井连通,当排污量增大时,新排污管路与原排污管路可并列使用,当其中的一条故障,另外一条可作为备用排污管路使用,本实施例为当原排污管路故障,使用新的排污管路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当新的排污管4和新检查井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后,将原排污管6与第一检查井1下游(即,输出端)连接处,即第一封堵口8处,以及原排污管5与第二检查井2上游(即,输入端)连接处,即第二封堵面9处的原排污管5截断,并封堵第一封堵口8、第二封堵口9处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的端口,废除第一检查井1到第二检查井2之间的原排污管6,新排污管4和新检查井即可投入运行,具体施工流程为:
46.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47.首先,根据实际改移需求确定改移系统的布置线路以及距离,确定改移系统所需要的新排污管的4的个数以及新检查井的个数,并确定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的位置,新的排污管4绕开拟建物,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均位于相邻原检查井的下游;
48.然后,建造新检查井以及将新排污管4安装在新检查井上,新排污管4贯穿第三检查井3,始端安装在第一检查井1与主管垂直的一端,末端安装在第二检查井2与主管垂直的一端;第一检查井1和第二检查井2水平的两端贯穿有原排污管6;
49.待新增检查井养护期结束(一般新增检查井的养护期》7d)且验收合格后,暂时封堵第一检查井1下游和第二检查井2上游处连接的原排污管6的管口,并用水泵临时将第一
检查井1内污水抽排至第二检查井2内,抽水时间>6h;
50.其次,在污水临时抽排期间,自第一检查井1上游井内壁切断原污水管6,新增下游污水管应保证与上游现状污水管水力夹角≥90
°
;原废除污水管6清理完毕后,对检查井洞口现浇早强膨胀混凝土,并养护>6h;
51.最后养护达标并验收完成后,拆除第一封堵口8和第二封堵口9,新污水管网投入使用。
5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