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1882发布日期:2022-08-09 19:4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建筑物越来越宏伟高大,对于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设计上会采用增大桩径、增长桩长来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但复杂地质条件下,如包含深厚回填土、软土等地层的桩基工程,单纯采用用增大桩径、增长桩长的措施来提高单桩承载力,会使工程造价提高,很不经济,而且施工难度巨大。因此,工程上常通过采用后注浆技术来提高桩基承载力。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把水泥浆(水泥、水、外加剂搅拌而成)通过预埋的管道注入桩底、桩侧土中,以挤密桩端沉渣,置换桩周泥皮并加强桩底桩侧土层,提高地基和桩的承载能力。
3.现有的注浆后台主要依靠人工配浆的,需要多人全程值守进行,且配浆过程需要不断地核对浆液水灰比、密度等参数是否达到了要求,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费时费工,配比准确率得不到保证,人工控制注浆参数和操作,存在操作延时、控制注浆量或注浆压力误差较大、注浆情况不透明、难以监管、效率不高等问题,并最终导致注浆质量难以保证,另外整个注浆压力、流量等参数记录,都需要人工操作参与,各种设备、传感器和管道交错分布,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利于及时操作,不够智能,对于面积较大的工地,转运成本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控制注浆参数和操作,存在操作延时、控制注浆量或注浆压力误差较大、注浆情况不透明、难以监管、效率不高等问题,并最终导致注浆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包括平板框架车和制浆桶,平板框架车的顶端安装有制浆桶,所述平板框架车的底端安装有万向制动轮,平板框架车的顶端且在制浆桶的一侧安装有储浆桶,且制浆桶与储浆桶之间由固定支架进行支撑,固定支架的外表面安装有控制箱。
6.优选的,所述制浆桶和储浆桶的底端皆安装有重力传感器。
7.优选的,所述制浆桶的顶端一侧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内部安装有上料机。
8.优选的,所述制浆桶的顶端另一侧同样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连接在水池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制浆桶的顶端中部安装有搅拌电机,且搅拌电机的输出端与装有搅拌叶片的转轴进行连接,且搅拌叶片设置在制浆桶的内部。
10.优选的,所述制浆桶与储浆桶的底端之间由浆液输送管进行连接,且浆液输送管的中端安装有放料阀。
11.优选的,所述储浆桶的底端一侧同样安装有浆液输送管,且浆液输送管的一端连接有注浆泵。
12.优选的,所述浆液输送管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13.重力传感器和放料阀还与控制箱电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注浆泵、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与控制箱电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施工场地平整后,开始灌注桩成孔,并制作好钢筋笼,将桩侧及桩端注浆管安设在钢筋笼上,然后将钢筋笼和注浆管放入桩孔中,清孔后开始浇筑桩身混凝土,智能化注浆后台设定好相关参数后,系统开始工作,发布相关指令,先打开进水管电阀门,使得水箱内的水进入制浆桶内,同时重力传感器称重,当制浆桶的水达到既定重量后,进水管电阀门关闭,然后控制上料机电阀门打开上料,同时重力传感器称重,当制浆桶的重量达到既定重量后,上料机电阀门关闭停止上料,如此,便可以实现配浆,制浆桶配浆完成后,控制箱发出指令,开启搅拌电机和搅拌叶片,在搅拌桶内进行搅拌,此时放料阀关闭,当浆液搅拌均匀后,打开放料阀将搅拌好浆液放入储浆桶中,当浆放入至设定量时,储浆称重传感器将数据返回控制箱,控制箱发出指令给注浆泵开始进行压力注浆,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流量传感器对注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反馈到控制箱,控制箱在获取到对应的数据信息后,将数据储存、统计,该数据可以通过控制箱中自带的打印机打印出来,控制注浆终止的条件,以注浆总量控制为主,注浆压力控制为辅,根据预先在控制箱中设定设计要求的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控制箱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注浆压力信息,通过流量传感器注浆流速信息并结合结合注浆时间、注浆管横截面积实时计算注浆总量,控制箱控制注浆泵停止注浆,完成一次的注浆施工后,关闭万向制动轮的制动开关,移动到智能化注浆后台下一工段继续施工。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浆桶结构图。
18.图中:1、平板框架车;2、万向制动轮;3、固定支架;4、控制箱;5、制浆桶;51、进水管;52、水池;53、进料口;54、上料机;55、搅拌电机;56、搅拌叶片;57、放料阀;6、储浆桶;61、注浆泵;62、压力传感器;63、流量传感器;7、重力传感器;8、浆液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0.以下结合图1,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包括平板框架车1和制浆桶5,平板框架车1的顶端安装有制浆桶5,平板框架车1的底端安装有万向制动轮2,平板框架车1的顶端且在制浆桶5的一侧安装有储浆桶6,且制浆桶5与储浆桶6之间由固定支架3进行支撑,固定支架3的外表面安装有控制箱4。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2.实施例一:
23.结合图1,制浆桶5和储浆桶6的底端皆安装有重力传感器7。
24.制浆桶5的顶端一侧开设有进料口53,且进料口53的内部安装有上料机54。
25.制浆桶5的顶端另一侧同样设有进水管51,进水管51的一端连接在水池52的内部。
26.工作过程:施工场地平整后,开始灌注桩成孔,并制作好钢筋笼,将桩侧及桩端注浆管安设在钢筋笼上,然后将钢筋笼和注浆管放入桩孔中,清孔后开始浇筑桩身混凝土,智能化注浆后台设定好相关参数后,系统开始工作,发布相关指令,先打开进水管51电阀门,使得水箱内的水进入制浆桶5内,同时重力传感器7称重,当制浆桶5的水达到既定重量后,进水管51电阀门关闭,然后控制上料机54电阀门打开上料,同时重力传感器7称重,当制浆桶5的重量达到既定重量后,上料机54电阀门关闭停止上料,如此,便可以实现配浆。
27.实施例二:
28.结合图1和图2,制浆桶5的顶端中部安装有搅拌电机55,且搅拌电机55的输出端与装有搅拌叶片56的转轴进行连接,且搅拌叶片56设置在制浆桶5的内部。
29.制浆桶5与储浆桶6的底端之间由浆液输送管8进行连接,且浆液输送管8的中端安装有放料阀57。
30.储浆桶6的底端一侧同样安装有浆液输送管8,且浆液输送管8的一端连接有注浆泵61。
31.浆液输送管8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62和流量传感器63。
32.注浆泵61、压力传感器62和流量传感器63与控制箱4电连接。
33.重力传感器7和放料阀57还与控制箱4电连接。
34.本实施例中,制浆桶5配浆完成后,控制箱4发出指令,开启搅拌电机55和搅拌叶片56,在搅拌桶内进行搅拌,此时放料阀57关闭,当浆液搅拌均匀后,打开放料阀57将搅拌好浆液放入储浆桶6中,当浆放入至设定量时,储浆称重传感器将数据返回控制箱,控制箱发出指令给注浆泵61开始进行压力注浆,通过压力传感器62与流量传感器63对注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反馈到控制箱4,控制箱4在获取到对应的数据信息后,将数据储存、统计,该数据可以通过控制箱4中自带的打印机打印出来,控制注浆终止的条件,以注浆总量控制为主,注浆压力控制为辅,根据预先在控制箱4中设定设计要求的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控制箱4通过压力传感器62采集的注浆压力信息,通过流量传感器63注浆流速信息并结合结合注浆时间、注浆管横截面积实时计算注浆总量,控制箱4控制注浆泵61停止注浆,完成一次的注浆施工后,关闭万向制动轮2的制动开关,移动到智能化注浆后台下一工段继续施工。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制浆及智能注浆的一体化设备,施工场地平整后,开始灌注桩成孔,并制作好钢筋笼,将桩侧及桩端注浆管安设在钢筋笼上,然后将钢筋笼和注浆管放入桩孔中,清孔后开始浇筑桩身混凝土,智能化注浆后台设定好相关参数后,系统开始工作,发布相关指令,先打开进水管51电阀门,使得水箱内的水进入制浆桶5内,同时重力传感器7称重,当制浆桶5的水达到既定重量后,进水管51电阀门关闭,然后控制上料机54电阀门打开上料,同时重力传感器7称重,当制浆桶5的重量达到既定重量后,上料机54电阀门关闭停止上料,如此,便可以实现配浆,制浆桶5配浆完成后,控制箱4发出指令,开启搅拌电机55和搅拌叶片56,在搅拌桶内进行搅拌,此时放料阀57关闭,当浆液搅拌均匀后,打开放料阀57将搅拌好浆液放入储浆桶6中,当浆放入至设定量时,储浆称重传感器将数据返回控
制箱,控制箱发出指令给注浆泵61开始进行压力注浆,通过压力传感器62与流量传感器63对注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反馈到控制箱4,控制箱4在获取到对应的数据信息后,将数据储存、统计,该数据可以通过控制箱4中自带的打印机打印出来,控制注浆终止的条件,以注浆总量控制为主,注浆压力控制为辅,根据预先在控制箱4中设定设计要求的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控制箱4通过压力传感器62采集的注浆压力信息,通过流量传感器63注浆流速信息并结合结合注浆时间、注浆管横截面积实时计算注浆总量,控制箱4控制注浆泵61停止注浆,完成一次的注浆施工后,关闭万向制动轮2的制动开关,移动到智能化注浆后台下一工段继续施工。
36.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37.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