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闸泵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87186发布日期:2022-09-10 07:3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闸泵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工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闸泵共体结构。


背景技术:

2.对于闸、泵、涵多功能建筑物的水利枢纽工程,常规多采用在平面上错开、左右并列的总布置形式,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两~三种建筑物平铺、并列布置,二~三者均占用平面面积,布置总宽度大于交叉衔接的河道宽度,建筑物之间及其上下游衔接平铺布置用地较多,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闸泵共体结构,该共体结构将闸室和部分泵室采用上下叠合的设置布局,并且在泵室水平方向上设置有进出水流道,功能集结组合,节约水利工程用地和投资,大大提升了经济合理性。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闸泵共体结构,包括:
5.闸室,平交河道控制建筑物,连接并控制平交河道双向水流;
6.泵室,立交河道控制建筑物,连接河道与下穿地下管涵,为立交下穿水流提供动力;
7.所述闸泵共体结构拦河而设,所述闸室与泵室互间共体,所述闸室及其控制室处于闸泵共体结构上部,所述泵室及其流道处于闸泵共体结构下部,至少一个进出水流道,处于所述闸室的下方,所述进出水流道沿所述支河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进出水流道用于与地下涵管连接。
8.可选地,所述闸室和所述泵室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闸室和所述泵室的底部设置有底板。
9.可选地,所述顶板上方设置有可移动的采光屋盖、公路桥或人行桥。
10.可选地,所述闸泵共体结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墩墙,所述墩墙贯穿于所述闸室和所述泵室。
11.可选地,所述闸室内设置有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所述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检修门槽。
12.可选地,所述进出水流道上设置有直升式钢闸门,所述直升式钢闸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检修门槽。
13.可选地,所述泵室内设置有卧式轴流泵或贯流泵。
14.可选地,所述泵室沿所述支河的流动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用于结构调节平衡与稳定的进水空箱,所述进水空箱位于所述闸室下方。
15.可选地,所述闸室沿所述支河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启闭控制室,所述启闭控制室设置于所述进出水流道的上方。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闸泵共体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该闸泵共体结构利用水
闸、泵站和地涵各自在位置关系上具有上下叠合的功能要求,将闸室、泵室和进出水流道相互融合而成,部分泵室及其进出水流道和进水空箱设置于该共体结构的下部,闸室和控制室设置于该共体结构的上部,二者结构叠合共体,功能互为利用,结构相互增强,水流分合可控,上下层叠合结构减少布置用地,节约土地资源,更大程度节约工程投资,大大提升经济合理性。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闸泵共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图1的a-a剖视图。
21.图3示出了图1的b-b剖视图。
22.图4示出了图1的c-c剖视图。
23.图5示出了图1的d-d剖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闸室;2、泵室;3、进出水流道;4、顶板;5、底板;6、墩墙;7、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8、直升式钢闸门;9、进水空箱;10、启闭控制室。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闸泵共体结构,包括:
28.闸室,平交河道控制建筑物,连接并控制平交河道双向水流;
29.泵室,立交河道控制建筑物,连接河道与下穿地下管涵,为立交下穿水流提供动力;
30.闸泵共体结构拦河而设,闸室与泵室互间共体,闸室及其控制室处于闸泵共体结构上部,泵室及其流道处于闸泵共体结构下部,至少一个进出水流道,处于闸室的下方,进出水流道沿支河的宽度方向设置,进出水流道用于与地下涵管连接。
31.具体的,该闸泵共体结构中,将部分泵室适度下沉,将进出水流道直接与位于河床之下的地下涵管衔接,闸室与部分泵室在立面上形成闸上泵下叠合,闸室与另一部分泵室在平面上形成闸泵相互交错,这样形成上下左右空间互为利用,虽然共体结构基础埋深增大,但因结构叠合共体,不仅平面上减少了泵站用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结构上互为增强,空间上互为利用,功能更为综合。
32.可选地,闸室和泵室的顶部设置有顶板,闸室和泵室的底部设置有底板。
33.可选地,顶板上方设置有可移动的采光屋盖、公路桥或人行桥。
34.具体的,根据交通、控制等功能需要,共体结构的水上部分的结构布置,一般均布置有吊物检修孔、公路桥或人行桥、工作桥及启闭机房等。
35.可选地,闸泵共体结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墩墙,墩墙贯穿于闸室和泵室。
36.具体的,因分孔控制的需要,该闸泵共体结构属于整体箱型框格式结构,大体可分为顶板、底板和墩墙,根据结构跨度大小,底板和顶板厚度一般取该闸泵共体结构受力不利方向净跨的1/8~1/12,底板取大中值,顶板取中小值,墩墙厚度为60~120cm,挡水挡土的墩墙承受水土压力取大值,构造性结构取小值。
37.该闸泵共体结构可将下部泵室、进出水流道整体视为上部闸室的底板,因箱型框格跨度减小,结构体厚度虽较常规实体底板大大减薄,但因结构总高度增大,底板整体刚度大幅度增大,不仅大大提高抗弯承载能力,而且,共体结构的整体性也有很大提高,对结构受力更为有利;另外,泵室、进出水流道布置在下部,不仅增加泵站进出水流道、地涵埋深,同时也增加了进出口淹没深度,可避免出现水泵及其流道气蚀以及地涵明满流交替现象,对闸泵涵水流分合流态衔接、立交控制运用更为有利,较平铺组合优势明显。
38.在一个实施例中,进出水流道的孔径、孔数和泵站机组台数的组合型式,可根据闸、泵、涵各自规模大小及其交叉过流、衔接布置等多方面功能需要,进行灵活多变的组合。即上部水闸和下部泵室、进出水流道均可按单孔、双孔、三孔甚至多孔结构,进行任意不同孔径与孔数的共体组合:在控制调度上,上部水闸和下部泵室、进出水流道均可设置可启闭控制的闸门,进行单控或双控,一般单控上部水闸或下部泵站,即可实现平交水流的立交分流与合流功能,如需对地涵也进行控制,也可在共体结构下部进出水流道设置闸门控制,实现双控,闸泵涵共体控制调度随着组合不同而灵活多变。
39.可选地,闸室内设置有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检修门槽。
40.可选地,进出水流道上设置有直升式钢闸门,直升式钢闸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检修门槽。
41.可选地,泵室内设置有卧式轴流泵或贯流泵。
42.具体的,闸室控制采用底轴驱动式翻板门或直升、升卧式钢闸门,进出水流道采用自升式钢闸门,上述闸门均可预留检修门槽;另外,泵室可选泵型有卧式轴流泵、贯流泵等,发挥闸室、泵室和地下涵管在水利工程中的效果。
43.可选地,泵室沿支河的流动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进水空箱。
44.具体的,进水空箱与泵室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水空箱能够填充该共体结构的空余空间,增加整体结构强度,适时进水以调节结构平衡与稳定。
45.可选地,闸室沿支河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启闭控制室,启闭控制室设置于进出水流道的上方。
46.具体的,闸泵互间布置,既有利于与地下涵管衔接,也有利于二者空间相互利用,下部空间可将闸底板之下空间联通,形成贯通的泵室空间,流道之上的空间,做成空箱结构,用于布设启闭控制室,通过布设楼梯,实现从外部到处于结构内部的启闭控制室和泵室的沟通衔接,上下空间相互高效利用,既满足工程所有功能和结构布置需要,也满足运行管理及生产活动的一切需要。
47.实施例
48.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闸泵共体结构,包括:
49.闸室1,平交河道控制建筑物,闸室1连接并控制平交河道双向水流;
50.泵室2,立交河道控制建筑物,泵室2连接河道和下穿地下管涵,泵室 2能够为立交下穿水流提供动力;
51.闸室1与泵室2互间共体,闸室1和控制室设置于闸泵共体结构的上部,泵室2和进出水流道3设置于闸泵共体结构的下部,至少一个进出水流道3,处于闸室1的下方,进出水流道沿支河的宽度方向设置,进出水流道3用于与地下涵管连接。
52.在本实施例中,闸室1和泵室2的顶部设置有顶板4,闸室1和泵室2 的底部设置有底板5。
53.在本实施例中,顶板4上方设置有可移动的采光屋盖、公路桥或人行桥。
54.在本实施例中,闸泵共体结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墩墙6,墩墙6贯穿于闸室1和泵室2。
55.在本实施例中,闸室1内设置有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7,底轴驱动式翻板闸门7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检修门槽。
56.在本实施例中,进出水流道3上设置有直升式钢闸门8,直升式钢闸门 8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检修门槽。
57.在本实施例中,泵室2内设置有卧式轴流泵或贯流泵。
58.在本实施例中,泵室2沿支河的流动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进水空箱9。
59.在本实施例中,闸室1沿支河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启闭控制室10,启闭控制室10设置于进出水流道3的上方。
60.综上,顶管地涵直接衔接该共体结构的泵室2,将部分泵室适当下降,下叠至闸室1的下方,且另一部分泵室与闸室1间隔布置,闸室1和泵室2 平立面上的空间相互利用,泵室2及其进出水流道3与闸室的位置关系由平面左右平铺改进为立面上下叠合,平面占地可减半,完全可在现状河槽范围内布置,无需在河槽之外新增永久建设用地,总体布置用地最为节省。
61.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