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84878发布日期:2022-08-09 22:5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导墙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


背景技术:

2.地下连续墙是基础工程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
3.在槽段开挖前,需要在连续墙的两侧构筑导墙,导墙通常为就地灌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设计的几何尺寸和形状;容蓄部分泥浆,保证成槽施工时液面稳定;承受挖槽机械的载荷,保护槽口土壁不被破坏,并作为安装钢筋骨架的基准。
4.浇筑两侧导墙首先需要搭建导墙模板,两侧导墙模板抵接于槽内的钢筋笼上,首先浇筑一侧的导墙,再浇筑另一侧的导墙,待混凝土凝固即可。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先浇筑一侧导墙,再浇筑另一侧导墙,会导致两侧模板挤压受力不平均,而钢筋笼提供的承载力有限,所以会发生胀模和跑模的现象,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浇筑导墙时,两侧模板受力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本技术在使用时,将溜槽架设于两导墙槽之间,将混凝土浇至两底板相靠近的一侧,混凝土顺着两底板同时流入两导墙槽内,有效平均了混凝土的流量,使两侧模板挤压受力平均,降低了胀模与跑模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包括:两相连接的呈对称分布的框板以及连接于两框板承载面上的两对称分布的底板,两所述框板均呈倾斜状态,两所述底板相靠近的一侧抵接在一起。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溜槽架设于两待浇筑的导墙槽之间,将混凝土浇至两底板相靠近的一侧,由于两底板均呈倾斜状态,混凝土顺着两底板分别流至两导墙槽内,同时对两导墙槽进行浇筑,使两侧模板挤压受力平均,降低了胀模与跑模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两所述框板相靠近的一侧转动连接在一起,其中一所述框板底部转动连接有外杆,所述外杆内滑动连接有内杆,所述内杆远离外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另一所述框板的底部,所述内杆上设有用于固定外杆的固定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筑不同尺寸的导墙时,两导墙槽之间的距离不同,需要对两底板的张合角度进行调节,调节两底板的张合角度时,推动内杆沿外杆滑动,此时,两
框板相对转动,两底板随之转动,将两底板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通过固定组件将外杆固定住即可,操作便捷,适用范围广。
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内杆上的卡块,所述卡块的滑动方向与内杆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内杆上设有供卡块滑动的滑槽,所述卡块与滑槽的底壁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使卡块产生朝外杆方向运动的趋势,所述外杆上设有多个与滑槽相对应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外杆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内杆沿外杆滑动时,卡块位于滑槽内,卡块远离弹簧的一侧抵接于外杆的内壁上并沿外杆内壁滑动,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将底板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滑槽与其中一通孔对齐,由于弹簧回复力的作用,卡块朝通孔方向滑动,滑动到位后,卡块部分位于通孔内,部分位于滑槽内,外杆被固定住。
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卡块与弹簧之间通过限位板相连接,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内杆上滑槽的开口处连接有用于限制限位板位置的限位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与通孔对齐后,卡块朝向通孔方向滑动,直至限位板抵接于限位条上,此时,弹簧仍处于压缩状态,限位板与限位条的设置,对卡块起到限位作用,利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使卡块更加稳定。
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底板两侧连接有挡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的设置,朝底板上浇筑混凝土时,降低了混凝土外流的概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框板底部连接有带有刹车功能的万向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移溜槽的位置时,可以直接推动溜槽移动,省时省力,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将万向轮固定住即可。
2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挡板上连接有把手。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便于对溜槽进行取放。
2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把手上设有防滑层。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手部与把手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打滑的可能性,取放溜槽时更加便捷。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施工时,将溜槽架设于两导墙槽之间,朝两底板相靠近的一侧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顺着两底板分别流至两导墙槽内,同时对两导墙槽进行浇筑,使两侧模板挤压受力平均,降低了胀模与跑模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26.2、通过内杆与外杆的设置,对不同尺寸的导墙进行施工时,可以对两底板的开合角度进行调节,适用范围广,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杆、外杆局部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框板;11、外杆;12、内杆;13、卡块;14、滑槽;15、弹簧;16、通孔;17、限位板;18、限位条;19、万向轮;2、底板;21、挡板;2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实施例: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参照图1和图2,包括:两相连接的呈对称分布的框板1以及焊接于两框板1承载面上的两对称分布的底板2,框板1由直径为50mm的钢管焊接而成,底板2为铁皮,两框板1之间呈90
°
,两底板2相靠近的一侧抵接在一起。
33.施工时,首先将溜槽架设于两导墙槽之间,混凝土罐车将混凝土浇至两底板2相靠近的一侧,混凝土顺着两底板2分别流至两导墙槽中,同时对两导墙槽进行浇筑,使两侧模板挤压受力平均,降低了胀模与跑模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34.浇筑不同尺寸的导墙时,两导墙槽之间的距离也不同,所以需要对两底板2的开合角度进行调节,因此,本实施例中,两框板1相靠近的一侧通过转杆转动连接在一起,其中一框板1底部两侧均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外杆11,外杆11为中空结构,外杆11内滑动连接有内杆12,内杆12远离外杆11的一端通过转杆转动连接于另一框板1的底部。
35.为了将外杆11固定住,本实施例中,内杆12上靠近外杆11的一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板17,限位板17为矩形板,限位板17的滑动方向与内杆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内杆12上开设有供限位板17滑动的滑槽14,限位板17与滑槽14的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5,弹簧15使限位板17产生朝外杆11方向运动的趋势。
36.限位板17远离弹簧15的一侧连接有卡块13,卡块13为矩形块,限位板17与卡块13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滑槽14的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限位条18,限位条18可以将限位板17挡住,外杆11上靠近内杆12的一端开设有三个通孔16,三个通孔16沿外杆1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通孔16与卡块13相适配,相邻通孔16之间的间距为20cm。
37.调节两底板2的开合角度时,推动内杆12沿外杆11滑动,此时,卡块13远离弹簧15的一侧抵接于外杆11的内壁上并沿外杆11的内壁滑动,弹簧15处于压缩状态,内杆12沿外杆11相对滑动时,两底板2也随之相对滑动,将两底板2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滑槽14与其中一通孔16对齐,由于弹簧15回复力的作用,卡块13朝向通孔16方向滑动,直至限位板17抵接于限位条18上,此时,卡块13部分位于滑槽14内,部分位于通孔16内,弹簧15仍处于压缩状态,外杆11被固定住,调节完成,需要再次调节时,按压卡块13,使卡块13进入滑槽14中,继续滑动内杆12即可。
38.混凝土沿底板2向导墙槽流动时,容易流向底板2的两侧,因此,本实施例中,底板2两侧连接有挡板21,挡板21与底板2一体成型,均由铁皮弯折而成,挡板21高20cm,对混凝土起到了阻挡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外流的可能性。
39.为了便于对溜槽进行转移,本实施例中,框板1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带有刹车功能的万向轮19,此外,挡板21顶部还焊接有把手22,把手22上设有防滑层,防滑层为橡胶套,转移溜槽时,握住把手22拉动溜槽移动即可,使用时,将万向轮19固定住即可。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式地连墙导墙溜槽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首先握住把手22将溜槽推至待浇筑的两导墙槽之间,将万向轮19固定住,然后根据两导墙槽之间的距离对两底板2的开合角度进行调节,按压卡块13,直至卡块13完全进入滑槽14中,拉动内杆12,使内杆12沿外杆11滑动,此时,卡块13远离弹簧15的一侧抵接于外杆11的内壁上并沿外杆11的内壁滑动,弹簧15处于压缩状态。
41.内杆12沿外杆11滑动时,两底板2相对转动,将底板2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滑槽14
与其中一通孔16对齐,由于弹簧15回复力的作用,卡块13朝向通孔16方向滑动,直至限位板17抵接于限位条18上,此时,卡块13部分位于滑槽14内,部分位于通孔16内,外杆11被固定住,弹簧15仍处于压缩状态,调节完成,朝两底板2相靠近的一侧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顺着两底板2分别流至两导墙槽中,底板2两侧的挡板21对混凝土起到阻挡作用,降低了混凝土外流的可能性。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