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0698发布日期:2022-10-22 01:2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


背景技术:

2.沉管预制、出运方式主要采用干坞法行预制、存放,坞区灌水后起浮、出运的方式,其主要操作方法为沉管管节接在坞区进行预制,预制完成后,坞区灌水与外部河面一致,然后打开坞门构件起浮出运。近年来部分沉管预制开始采用工厂化预制施工,但随着沉管管节的自重、跨度、体积、长度等越来越大。采用以上等方法预制、出运沉管管节遇到了如下问题:1、干坞法虽然克服了沉管管节出运重量的限制,但由于管节预制和起浮出运均在一个坞区,预制和出运不能同时进行,不能形成流水作业,加重了工期压力,同时,干坞法场地占地面积大、施工条件要求高且干坞底场地高程处于河面以下,坞内的防渗、防洪及防涝隐患较大,不利于创造干施工条件。2、工厂化沉管预制采用分区形成流水式施工方式,预制效率比干坞法高,但受到沉管管节出运重量等的限制,管节在分区之间采用千斤顶顶推方式移动,工序复杂、操作困难且耗时长、安全风险高。且传统沉管预制工厂只适合沿海的跨海湾隧道,或不受航道水深限制,不受过桥高度限制的跨湾、跨湖、跨江隧道。因此,现亟需一种能够形成流水作业式施工,分区舾装便于运送沉管的深浅坞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流水作业式施工,分区舾装便于运送沉管的深浅坞结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5.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包括由挡墙围成的浅坞区,浅坞区的坞底支撑有桩基础,所述浅坞区高于河面,浅坞区一端连接有进出坞通道,浅坞区另一端连接有深坞区,浅坞区由进出坞通道朝向深坞区依次设置有第一预制区、第二预制区和第三预制区,浅坞区在坞底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轨道槽,轨道槽内设置有能够移动沉管管节的移动台车;所述第二预制区和第三预制区之间设置有浅坞门;所述深坞区内配套设置有灌排水装置,深坞区与浅坞区的连接处设置有与浅坞区坞底等高的止水帷幕,深坞区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出坞航道区,深坞区与出坞航道区的连接处设置有沉箱坞门。
6.进一步的,所述深坞区与出坞航道区之间设置有高于深坞区的锁扣钢管桩和高压旋喷桩,出坞航道区在连接深坞区一端的侧边设置有锁扣钢管桩,所述沉箱坞门高于锁扣钢管桩和高压旋喷桩。
7.进一步的,所述浅坞区与所述深坞区之间的高差大于沉管管节的高度。
8.进一步的,所述进出坞通道由钢斜坡栈桥构成。
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采用浅坞区、深坞区和出坞航道区相结合的设计,可使大型内河沉管
管节的生产、舾装、起浮、出运过程分开,实现施工流水线化连续作业,施工时间减少,避免了以往干坞法需要将一批沉管全部生产、舾装、出运完毕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沉管生产、舾装、出运所产生的时间、资源上的浪费。而且浅坞区底面高于平均河面,使浅坞功能区有条件在干地环境下作业,保证了沉管预制、舾装等工作的防洪、防涝等安全性,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节省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长度方向的剖面图;
13.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14.图4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15.图5为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16.附图标记:
17.1-挡墙,2-地连墙,3-止水帷幕,4-浅坞门,5-轨道槽,6-锁扣钢管桩,7-高压旋喷桩,8-沉箱坞门,9-进出坞通道,10-移动台车, 11-浅坞区,12-第一预制区,13-第二预制区,14-第三预制区,15
‑ꢀ
深坞区,16-出坞航道区,17-沉管管节,18-桩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19.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包括由挡墙1围成的浅坞区11,浅坞区11的坞底支撑有桩基础18,所述浅坞区11高于河面,浅坞区11一端连接有进出坞通道9,浅坞区11另一端连接有深坞区15,浅坞区11由进出坞通道9朝向深坞区15依次设置有第一预制区12、第二预制区13和第三预制区14,浅坞区11 在坞底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轨道槽5,轨道槽5内设置有能够移动沉管管节17的移动台车10;所述第二预制区13和第三预制区14之间设置有浅坞门4;所述深坞区15内配套设置有灌排水装置,深坞区15 与浅坞区11的连接处设置有与浅坞区11坞底等高的止水帷幕3,深坞区15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出坞航道区16,深坞区15与出坞航道区 16的连接处设置有沉箱坞门8。
20.其中,所述深坞区15与出坞航道区16之间设置有高于深坞区 15的锁扣钢管桩6和高压旋喷桩7,出坞航道区16在连接深坞区15 一端的侧边设置有锁扣钢管桩6,所述沉箱坞门8高于锁扣钢管桩6 和高压旋喷桩7。锁扣钢管桩6和高压旋喷桩7用于临时挡土止水。
21.其中,所述浅坞区11与所述深坞区15之间的高差大于沉管管节 17的高度,避免深坞区15内注入水后水面高过止水帷幕3而灌入浅坞区11内。
22.其中,所述进出坞通道9由钢斜坡栈桥构成,用于通行车辆以及向浅坞区11内运送沉管管节17的舾装材料。
23.本实用新型的沉管预制及舾装流程为:第一预制区12为钢筋绑扎区,第二预制区13为管节浇筑区,第三预制区14为一次舾装区,各预制区的长度均大于单节沉管管节17的长度。轨道槽5用于设置运输沉管管节17的移动台车10。第一预制区12绑扎沉管管节17的底板、中隔墙和侧墙钢筋,绑扎结束后将第一预制区12的钢筋笼通过轨道槽5中的移动台车10沿沉管管节17纵向移动至第二预制区 13,安装沉管管节17的内外模板,在内模上绑扎沉管
管节17的顶板钢筋,依次分段完成后浇筑沉管混凝土,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将第二预制区13的沉管管节17通过轨道槽5中的移动台车10沿沉管管节17 纵向移动至第三预制区14进行一次舾装。
24.挡墙1、地连墙2、浅坞门4和沉箱坞门8使第三预制区14和深坞区15形成封闭整体与外部河水相隔离,用于沉管管节17的检漏、起浮和出运施工.不影响第一预制区12和第二预制区13的钢筋笼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施工,避免了干坞法沉管施工中生产和起浮出运在同一坞区而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浅坞门4、沉箱坞门8均属于现有技术,关于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25.出坞航道区16开挖淤泥及淤泥质土采用1∶5坡率开挖,强风化岩以上岩层采用1∶1坡率开挖。出坞航道区16的开挖,使沉管管节 17出运内河的施工范围增多,受狭窄河流的影响减小,且出坞安全性大大提高,开挖的出坞航道区16还能作为沉管管节17的临时寄放区,适用范围更广。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包括由挡墙(1)围成的浅坞区(11),浅坞区(11)的坞底支撑有桩基础(18),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坞区(11)高于河面,浅坞区(11)一端连接有进出坞通道(9),浅坞区(11)另一端连接有深坞区(15),浅坞区(11)由进出坞通道(9)朝向深坞区(15)依次设置有第一预制区(12)、第二预制区(13)和第三预制区(14),浅坞区(11)在坞底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轨道槽(5),轨道槽(5)内设置有能够移动沉管管节(17)的移动台车(10);所述第二预制区(13)和第三预制区(14)之间设置有浅坞门(4);所述深坞区(15)内配套设置有灌排水装置,深坞区(15)与浅坞区(11)的连接处设置有与浅坞区(11)坞底等高的止水帷幕(3),深坞区(15)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出坞航道区(16),深坞区(15)与出坞航道区(16)的连接处设置有沉箱坞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坞区(15)与出坞航道区(16)之间设置有高于深坞区(15)的锁扣钢管桩(6)和高压旋喷桩(7),出坞航道区(16)在连接深坞区(15)一端的侧边设置有锁扣钢管桩(6),所述沉箱坞门(8)高于锁扣钢管桩(6)和高压旋喷桩(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坞区(11)与所述深坞区(15)之间的高差大于沉管管节(17)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坞通道(9)由钢斜坡栈桥构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内河沉管预制的深浅坞结构,包括由挡墙围成的浅坞区,浅坞区的坞底支撑有桩基础,浅坞区一端连接有进出坞通道,浅坞区另一端连接有深坞区,浅坞区由进出坞通道朝向深坞区依次设置有第一预制区、第二预制区和第三预制区,浅坞区在坞底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轨道槽,轨道槽内设置有能够移动沉管管节的移动台车;所述第二预制区和第三预制区之间设置有浅坞门;所述深坞区内配套设置有灌排水装置,深坞区与浅坞区的连接处设置有与浅坞区坞底等高的止水帷幕,深坞区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出坞航道区,深坞区与出坞航道区的连接处设置有沉箱坞门。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流水作业式施工,分区舾装便于运送沉管的深浅坞结构。管的深浅坞结构。管的深浅坞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谭伟姿 鄢伟 孔德法 袁全 肖刚刚 艾治举 沈良杰 杜亚楠 张颐 徐晨 杭久渊 霍帅君 么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06
技术公布日:2022/10/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