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用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7120发布日期:2022-09-28 00:1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建筑施工用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桩。


背景技术:

2.建筑桩是一种建筑用具,主要用于打入土壤中进行其上部建筑物支撑的基础装置,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目前的建筑桩包括桩体和桩尖,桩尖安装在桩体的底端,桩尖呈锥状,当需要将建筑桩插入土壤中时,工作人员可将桩尖背离桩体的尖端抵在地面上,然后捶打桩体顶端,使桩尖在泥土中向下运行,直至桩体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由于桩尖整体呈尖端桩,上部建筑物对桩体的持续重力下压,桩尖和桩体容易继续向土壤中运动,发生自然沉降,使得其不能对上部建筑物起到较好的支撑,从而影响到地基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减少建筑桩自然沉降的可能性,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桩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桩,包括桩体和连接在桩体底端的桩尖,所述桩体为管状结构,所述桩尖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桩尖两端的贯穿孔,贯穿孔朝向桩体的一端与桩体内空间连通,每个贯穿孔内各设置有一辅助支撑柱,若干个所述辅助支撑柱延伸至桩体内,所述桩体内滑移连接有一用于带动若干个所述辅助支撑柱底端向贯穿孔外运动的驱动杆。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建筑桩插入土壤中时,工作人员可将桩尖背离桩体的尖端抵在地面上,然后捶打桩体顶端,使桩尖在泥土中向下运行,直至桩体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之后工作人员即可在桩体内将驱动杆向桩尖的方向捶打,使各辅助支撑柱底端伸出贯穿孔底端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减弱桩尖锥形面的导向作用,减少桩尖和桩体发生自然沉降的可能性,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
7.可选的,若干个所述辅助支撑柱位于桩体内的一端共同固定有一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桩体滑移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力板对各辅助支撑柱的连接,使驱动杆对辅助支撑柱向土壤中捶打的过程中,各辅助支撑柱受力更加均匀,减小了单个辅助支撑柱发生形变的可能性。
9.可选的,所述受力板与所述驱动杆之间设置有一缓冲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件的设置,减少了驱动杆对受力板的刚性撞击,从而减少了各零部件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缓冲件为弹性垫。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的弹性稳定,并在辅助支撑柱插入土壤中后,弹性垫可对驱动杆起到稳定的支撑。
13.可选的,所述驱动杆、弹性垫和受力板的整体长度等于桩体的长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辅助支撑柱穿出贯穿孔设定位置后,驱动杆顶端可与桩体上表面齐平,使上部建筑物对驱动杆施压,从而减少辅助支撑柱底端在受到土壤反向作用重新滑入贯穿孔内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桩体外周面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与桩体内空间连通,每个通孔内各滑移连接有一横杆,所述横杆的长度等于通孔的长度,所述横杆朝向桩体内的一端固定有一半球。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桩尖和桩体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后,工作人员可将驱动杆底端插入桩体顶部开口内,随着驱动杆持续向桩尖的方向运动,驱动杆将会推动各个半球进入到桩体上对应通孔内,从而使横杆朝向桩体外的一端伸出通孔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增强桩体外周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作用,协同桩尖底部的辅助支撑柱,进一步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驱动杆底端边棱上开设有导向角。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驱动杆向桩尖的方向运动,驱动杆的导向角将会首先与各个横杆上的半球抵接,在导向角的导向作用下,各横杆端部的半球将会更容易的滑动至驱动杆的周面上,从而提高驱动杆对各横杆的推出效率。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提高了地基结构的稳定性,将桩尖背离桩体的尖端抵在地面上,然后捶打桩体顶端,使桩尖在泥土中向下运行,直至桩体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之后工作人员即可在桩体内将驱动杆向桩尖的方向捶打,使各辅助支撑柱底端伸出贯穿孔底端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减弱桩尖锥形面的导向作用,减少桩尖和桩体发生自然沉降的可能性;
21.2.提高了对各辅助支撑柱的防护,受力板对各辅助支撑柱的连接,使驱动杆对辅助支撑柱向土壤中捶打的过程中,各辅助支撑柱受力更加均匀,减小了单个辅助支撑柱发生形变的可能性;
22.3.进一步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当桩尖和桩体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后,工作人员可将驱动杆底端插入桩体顶部开口内,随着驱动杆持续向桩尖的方向运动,驱动杆将会推动各个半球进入到桩体上对应通孔内,从而使横杆朝向桩体外的一端伸出通孔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增强桩体外周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作用,协同桩尖底部的辅助支撑柱。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建筑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体现支撑组件和摩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建筑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桩体;11、通孔;2、桩尖;21、贯穿孔;3、支撑组件;31、辅助支撑柱;32、受力板;33、驱动杆;331、导向角;34、弹性垫;4、摩擦组件;41、横杆;42、半球。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桩。参照图1,建筑桩包括桩体1和连接在
桩体1底端的桩尖2,桩尖2背离桩体1的一端呈锥状,桩体1为圆管状结构,桩体1和桩尖2同轴布置,桩尖2背离桩体1的一端及桩体1内共同设置有用于对桩尖2在土壤中进行辅助支撑的支撑组件3,桩体1周面及桩体1内共同设置有用于增加桩体1与土壤之间摩擦作用的摩擦组件4。
29.参照图2和图3,桩尖2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桩尖2上下两端的贯穿孔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贯穿孔21的数量选用六个,六个贯穿孔21围绕桩尖2的轴线均匀分布,且贯穿孔21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桩体1的长度方向,支撑组件3包括设置在每个贯穿孔21内的各一个辅助支撑柱31,辅助支撑柱31朝向桩体1的一端延伸至桩体1内,辅助支撑柱31与贯穿孔21滑移连接,六个辅助支撑柱31位于桩体1内的一端共同固定有一受力板32,受力板32与桩体1滑移连接,在受力板32背离桩尖2的一侧设置有一驱动杆33,驱动杆33插入桩体1内并与桩体1滑移连接。
30.当需要将建筑桩插入土壤中时,工作人员可将桩尖2背离桩体1的尖端抵在地面上,然后捶打桩体1顶端,使桩尖2在泥土中向下运行,直至桩体1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之后工作人员即可在桩体1内将驱动杆33向桩尖2的方向捶打,使受力板32在驱动杆33的带动下向桩尖2的方向运动,直至受力板32下表面抵接在桩尖2上表面上,此时辅助支撑柱31底端将伸出贯穿孔21底端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减弱桩尖2锥形面的导向作用,减少桩尖2和桩体1发生自然沉降的可能性,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
31.参照图2和图3,在受力板32与驱动杆33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件,缓冲件可以选用弹性垫34、弹簧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缓冲件选用弹性垫34,弹性垫34贴设在受力板32上表面上,当驱动杆33向下捶打受力板32时,驱动杆33会首先捶打在弹性垫34上,从而减少驱动杆33对受力板32的刚性撞击,减少各零部件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另外驱动杆33、弹性垫34和受力板32的整体长度等于桩体1的长度,使得驱动杆33在将辅助支撑柱31底端冲出贯穿孔21外且受力板32与桩尖2抵接后,驱动杆33顶端与桩体1上表面齐平,如此,上部建筑物即可对驱动杆33施压,从而保证驱动杆33对受力板32和辅助支撑柱31的稳定限位,减少辅助支撑柱31底端在受到土壤反向作用重新滑入贯穿孔21内的可能性。
32.参照图2和图3,桩体1外周面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孔11,通孔11与桩体1内空间连通,摩擦组件4包括滑移连接在每个通孔11内的各一个横杆41,横杆41的长度等于通孔11的长度,横杆41朝向桩体1内的一端固定有一半球42,在驱动杆33底端边棱上开设有导向角331,且驱动杆33的直径与桩体1的内径相适配;在将桩尖2和桩体1向土壤中插入之前,可将驱动杆33先从桩体1内拔出,当桩尖2和桩体1插入土壤中设定深度后,工作人员即可将驱动杆33带有导向角331的一端插入桩体1顶部开口内,随着驱动杆33持续向桩尖2的方向运动,驱动杆33的导向角331将会首先与各个横杆41上的半球42抵接,之后驱动杆33将会推动各个半球42进入到桩体1上对应通孔11内,从而使横杆41朝向桩体1外的一端伸出通孔11外并插入土壤中,从而增强桩体1外周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作用,协同桩尖2底部的辅助支撑柱31,进一步提高地基结构的稳定性。
3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