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绿地滞留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1011发布日期:2022-11-15 22:01阅读:1456来源:国知局
下沉式绿地滞留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人们开始过度的耗费资源,植被被砍伐,导致土壤、水与空气被严重污染,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气候等环境变化加剧,城市洪涝频发,城市来水、用水、排水等过程受下垫面硬质化建设严重影响,城市降水-用水-排水与供水-用水-排水两个过程受严重干扰。因此,针对雨洪综合管理与生态调控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4.下沉式绿地是至低于周围地面的绿地,其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下沉式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觉的减少地表径注的设施。下沉式绿地中设置的滞留井是主要的排水装置,当雨量过大,绿地存水量饱和时,雨水会流进滞留井。
5.现有的下沉式绿地滞留井一般直接与绿地接壤,当滞留井位于屋檐下方或雨水汇集处的下方时,雨水会对滞留井周围的绿地长期进行冲刷,导致对绿地上的绿植进行破坏,进而导致绿植的死亡,同时雨水长期对滞留井周围的绿地进行冲刷,破坏绿地的牢固性,进而使滞留井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了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能够使屋顶雨水从井盖溢流至下凹绿地内,有效地防止屋顶雨水长期冲刷下凹绿地的绿植。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包括井体以及与所述井体侧壁相连的雨水排出管和透水盲管,所述井体的上口处浇筑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井盖,所述井体内设置有过滤单元,所述井体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雨水排出管和透水盲管,所述雨水排出管连接至雨水管网,所述透水盲管延伸至绿地;所述井体的安装座的外围铺设有鹅卵石;
8.所述过滤单元包括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活动的设置于所述井体内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井体底部;
9.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连接装置及活动设置在所述连接装置上的过滤板;
10.所述连接装置的末端位于雨水排出管和第二过滤组件之间。
11.优选的是,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升降段和螺旋段,所述螺旋段的入口与所述升降段的出口相连通。
12.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段对称设置有2个,所述升降段和螺旋段均为凹槽设置。
13.优选的是,所述过滤板上对称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可嵌入所述升降段及所述螺旋段的凹槽内并在凹槽内滑动。
14.优选的是,所述透水盲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透水盲管倾斜向下设置,多个所述透水盲管设置于所述雨水排出管的下方。
15.优选的是,所述雨水排出管与所述井体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
16.优选的是,所述井体包括底座和井身,所述底座为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井身位于底座上并为砖墙。
17.优选的是,所述井身的内面和外面设置有水泥抹面。
18.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井体底部的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的范围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碎石层、滤料层。
19.优选的是,所述雨水排出管高于所述碎石层5cm。
20.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达到了以下明显的技术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板可以过滤掉落入井体内的较大型的垃圾等杂物,第二过滤组件可以过滤较小垃圾等杂物,达到二级过滤的效果;
22.2.本实用新型将雨水收集在井体内,通过透水盲管将井体内的雨水排至绿地内,使绿地能够蓄水,通过雨水排出管将过滤溢流的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有效地防止雨水大量的冲刷绿地;
23.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组件有利于过滤雨水,同时能够提高承压性能;
24.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组件是活动的设置于井体内,方便清理过滤的垃圾等杂物,有利于减少滞留井堵塞情况的发生。
2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模腔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的第一过滤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9.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30.请参阅图1、图2,一种下沉式绿地滞留井,包括井体1以及与所述井体1侧壁相连的
雨水排出管2和透水盲管3,所述井体1的上口处浇筑有安装座4,所述安装座4上安装有井盖5,所述井体1内设置有过滤单元6,所述井体1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雨水排出管2和透水盲管3,所述雨水排出管2连接至雨水管网,所述透水盲管3延伸至绿地;所述井体1的安装座的外围铺设有鹅卵石7。
31.具体地,所述鹅卵石粒径为50mm,防止雨水冲刷。
32.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过滤单元6包括第一过滤组件9和第二过滤组件10,所述第一过滤组件9活动的设置于所述井体1内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0设置于所述井体1底部;
33.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过滤组件9包括连接装置91及活动设置在所述连接装置上的过滤板92;
34.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连接装置91可以呈筒体,且与井体1内壁相配合,当然也可以由多根连接板组成筒状与井体1内壁相同,设置在井体1内壁与之配合并且使过滤板92在内活动设置的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35.再具体地,所述过滤板92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不大于10mm,便于清理杂物。
36.优选的是,所述连接装置91的末端位于雨水排出管2和第二过滤组件8之间。
37.优选的是,所述连接装置91包括升降段911和螺旋段912,所述螺旋段912的入口与所述升降段911的出口相连通。
38.再具体地,所述升降段911对称设置有2个,所述升降段911和螺旋段912均为凹槽设置。
39.优选的是,所述过滤板92上对称设置有卡块921,所述卡块921可嵌入所述升降段911及所述螺旋段912的凹槽内并在凹槽内滑动。
40.优选的是,所述透水盲管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透水盲管3倾斜向下设置,多个所述透水盲管3设置于所述雨水排出管2的下方。
41.优选的是,所述雨水排出管2与所述井体1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
42.本技术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0包括设置于所述井体1底部的透水土工布101,所述透水土工布101的范围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碎石层102、滤料层103。
43.再具体地是,所述透水土工布采用300g/m2,渗透系数0.1cm/s。
44.再具体地是,所述滤料层103采用粉沙土和黏土1:1配比,渗透率在20~30mm/h范围内,铺设完成后由工人轻微压实。
45.再具体地是,所述粉沙土粒径采用0.002-0.05mm,黏土粒径采用不大于0.002mm。
46.优选的是,所述雨水排出管2高于所述碎石层102顶5cm。当本技术接纳屋面雨水时,实际井深根据屋面雨水排出管2标高确定,雨水排出管2管底高出碎石层102顶5cm。
47.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井体1包括底座11和井身12,所述底座11为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井身12位于底座11上并为砖墙。
48.具体地是,所述井身12尺寸采用300mm*600mm,采用240墙。
49.再具体地是,所述井身12的深度为800mm,
50.优选的是,所述井身12的内面和外面设置有水泥抹面121。
51.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达到了以下明显的技术效果:
52.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板可以过滤掉落入井体内的较大型的垃圾等杂物,第二过滤组件可以过滤较小垃圾等杂物,达到二级过滤的效果;
53.本实用新型将雨水收集在井体内,通过透水盲管将井体内的雨水排至绿地内,使绿地能够蓄水,通过雨水排出管将过滤溢流的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有效地防止雨水大量的冲刷绿地;
5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组件有利于过滤雨水,同时能够提高承压性能;
5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组件是活动的设置于井体内,方便清理过滤的垃圾等杂物,有利于减少滞留井堵塞情况的发生。
5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5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