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网组件及包含其的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8344发布日期:2022-12-28 02:5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滤网组件及包含其的地漏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网组件及包含其的地漏。


背景技术:

2.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通常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等地方会设置地漏。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新陈代谢,每天都会有头发脱落,尤其是洗头时会脱落更多的头发,特别是女性的长头发经常会与地漏的滤网杂乱地缠绕在一起,再加上人体冲洗下的油脂或其他粘性物质,使得头发与地漏黏连在一起,清理十分困难,造成下水不畅或者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地漏不易清理头发的问题,提供一种防堵地漏。
4.一种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包括:
5.滤网,包括相互连接的水流换向部和杂物沉积部,所述水流换向部的内表面为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为一回转面,并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水流换向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漏水孔,所述杂物沉积部具有一空腔,所述杂物沉积部的内表面为沉积面,所述沉积面也为一回转面,并且所述导流面与所述沉积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6.至少一个导流板,连接于所述水流换向部上,并与所述水流换向部之间围成螺旋状的水流导入通道,以使流入所述水流换向部内的水流形成漩涡;
7.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杂物沉积部背离所述水流换向部的口部,所述盖板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漏水孔,所述盖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手握的把手。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网还包括一筒状结构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流换向部背离所述杂物沉积部的端面,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水流换向部的方向延伸。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
10.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部背离所述水流换向部的端面,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安装部的方向延伸;
11.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水流换向部,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水流换向部的方向延伸;
12.其中,所述第二导流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内,并且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至少部分投影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至少部分投影的边缘重合,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的轴线垂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流板沿着所述安装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一个所述导流板的所述第二导流部远离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导流板的所述第一导流部远离所述第二导流部的端部相对应。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部上背离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一端的高度逐渐
减小;
15.所述第二导流部上背离所述第一导流部的一端的高度逐渐减小。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为一向所述水流换向部的中轴线方向凸出的弧线,绕着所述水流换向部的中轴线旋转后围成的回转面。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积面为一向背离所述杂物沉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弧线,绕着所述杂物沉积部的中心轴线旋转后围成的回转面。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杂物沉积部上设置有第一止口,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止口,所述第一止口和所述第二止口凹凸配合以限制所述盖板脱离于所述杂物沉积部,所述盖板与所述杂物沉积部的内表面之间的衔接处光滑过渡;
19.或者,所述盖板的周向边缘的内表面为一锥面。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在20
°‑
60
°
之间;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
21.一种地漏,其包含了如上所述的滤网组件。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网组件,水流换向部用于改变水流方向,并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将导流面和水平面之间设置成具有夹角的形式,也就是水流换向部的内表面为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得水流在进入水流换向部内时,可以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加快水流在水流换向部内的流速。而将导流面和沉积面之间设置成具有第二夹角,也就是杂物沉积部相对于水流换向部又改变一次倾斜角度,进而使得在水流自水流导向部进入杂物沉积部内时再一次提高流速。通过在水流换向部和导流板之间形成水流导入通道,使得流入水流换向部内的水流形成漩涡,在杂物随着水流流动的时候,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在水平面上具有一切向力,不会挂在滤网的第一漏水孔的孔壁上。进而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随着水流的流动进入杂物沉积部,相应的在漩涡的切向力的作用下,杂物也不会堵塞第二漏水孔,进而聚集在杂物沉积部底部的盖板上,通过提拉盖板上的把手,即可将盖板连带杂物一起从滤网上拆卸下来。通过以上的设置,不仅使得滤网组件排水性能好,不容易堵塞,而且还使得滤网组件更易清理。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中的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中的滤网的俯视图;
28.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中的滤网的侧视图;
29.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中的盖板的立体结构视图;
30.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网组件中的盖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视图。
31.滤网10;水流换向部101;导流面1011;第一漏水孔1012;杂物沉积部102;沉积面1021;第一止口1022;安装部103;安装基准面1031;水流导入通道104;
32.导流板20;第一导流部201;第二导流部202;
33.盖板30;第二漏水孔301;把手302;第二止口303。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0.参阅图1至图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滤网组件的爆炸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网组件,滤网组件包括滤网、至少一个导流板20和盖板30,其中,滤网包括相互连接的水流换向部101和杂物沉积部102,水流换向部101的内表面为导流面1011,导流面1011为一回转面,并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水流换向部10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漏水孔1012,杂物沉积部102具有一空腔,杂物沉积部102的内表面为沉积面1021,沉积面1021也为一回转面,并且导流面1011与沉积面1021之间具有第二夹角;导流板20连接于水流换向部101上,并与水流换向部101之间围成螺旋状的水流导入通道104,以使流入水流换向部101内的水流形成漩涡;盖板30可拆卸地盖设于杂物沉积部102背离水流换向部
101的口部,盖板30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漏水孔301,盖板30上还设置有用于手握的把手302。
41.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滤网组件,水流换向部101用于改变水流方向,并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将导流面1011和水平面之间设置成具有夹角的形式,也就是水流换向部101的内表面为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得水流在进入水流换向部101内时,可以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加快水流在水流换向部101内的流速。而将导流面1011和沉积面1021之间设置成具有第二夹角,也就是杂物沉积部102相对于水流换向部101又改变一次倾斜角度,进而使得在水流自水流导向部进入杂物沉积部102内时再一次提高流速。通过在水流换向部101和导流板20之间形成水流导入通道104,使得流入水流换向部101内的水流形成漩涡,在杂物随着水流流动的时候,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在水平面上具有一切向力,不会挂在滤网的第一漏水孔1012的孔壁上。进而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随着水流的流动进入杂物沉积部102,相应的在漩涡的切向力的作用下,杂物也不会堵塞第二漏水孔301,进而聚集在杂物沉积部102底部的盖板30上,通过提拉盖板30上的把手302,即可将盖板30连带杂物一起从滤网上拆卸下来。通过以上的设置,不仅使得滤网组件排水性能好,不容易堵塞,而且还使得滤网组件更易清理。
42.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对于导流换向部的内表面可以设置为一圆锥面;也可以将水流换向部101的内表面,也就是导流面1011设置成一向水流换向部101的中轴线方向凸出的弧线绕着水流换向部101的中心轴线旋转后围成的回转面,并且回转面为喇叭口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后者的结构形式,这样设置,使得整个导流面1011在重力方向上为曲面形式,进而使得杂物特别是毛发不易进入第一漏水孔1012,从而防止毛发等杂物堵塞第一漏水孔1012。其中,第一夹角为导流面10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的范围在20
°‑
60
°
之间,优选地将第一夹角设置为25
°‑
35
°
为宜,这样设置,在水流换向部101的内表面形成坡度的同时,可使得水流换向部101的口部尽可能大一些,进而可增大整个导流面1011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滤网组件的排水效率。
43.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对于第一漏水孔1012在水流换向部101上的布置方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水流导入通道104相对应的位置处不设置第一漏水孔1012外,其他位置均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第一漏水孔1012。在水流导入通道104的位置不设置第一漏水孔1012的原因是,在水流自水流导入通道104进入时,由于水流还未改变方向,而且此时水流冲击力较强,毛发等杂物容易在水流的冲击力下进入第一漏水孔1012内,进而容易导致堵塞水流导入通道104处的第一漏水孔1012。
44.对于杂物沉积部102的内表面,也就是沉积面1021可以设置成锥面,当然也可以设置成,沉积面1021为一向背离杂物沉积部102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弧线,绕着杂物沉积部102的中心轴线旋转后围成的回转面。这样设置,可使得在杂物沉积部102的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形成的空腔的容积更大,从而使得在单位时间内可容纳更多的水。一方面可保持杂物沉积部102内漩涡的稳定性,进而使得毛发等杂物在漩涡的切向力的作用下在杂物沉积部102的底部盘成一圆片状,从而便于清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排水效率。而将导流面1011和沉积面1021之间设置成具有夹角的形式,一方面可再次改变水流的方向,进而使得水流再一次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以提高水流速度;另一方面这样设置,使得杂物沉积部102相对水平面的坡度更陡,进而也有利于增大杂物沉积部102的空腔的容积。在本实
施例中,将第二夹角设成钝角。
45.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滤网还包括一筒状结构的安装部103,安装部103沿着其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水流换向部101背离杂物沉积部102的端面,安装部103的另一端向远离水流换向部101的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03的顶面也就是安装部103上背离水流换向部101的端面为安装基准面1031。通常,在安装滤网组件时,安装基准面1031与地面持平或者略低于地面,这样设置有利于地面上的水流入滤网组件内。而设置筒状结构的安装部103,可使得在水流进入水流换向部101内时,可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6.对于导流板20的具体结构也不做限制,可以是直接在水流换向部101的导流面1011上形成一螺旋状的导流板20;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形式。
47.具体地,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导流板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流部201和第二导流部202,第一导流部201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安装部103背离水流换向部101的端面,另一端向远离安装部103的方向延伸;第二导流部202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连接于水流换向部101,另一端向远离水流换向部101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导流部202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导流部20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内,并且第二导流部202的至少部分投影的边缘与第一导流部的至少部分投影的边缘重合,第一平面与第一导流部201的轴线垂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部201和第二导流部202均为弧形板结构,第一导流部201的直径与安装部103的相当,将第一导流部201连接至安装部103的安装基准面1031上,其高度高于安装基准面1031。第二导流部202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部201的直径,第二导流部202沿着周向方向的一端与第一导流部201沿着周向方向的一端连接,由于第二导流部202是连接在水流换向部101的导流面1011上,因此,第二导流部202在导流面1011上的延伸趋势为类似螺旋形。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导流部202、安装部103及水流转向部之间围成水流导入通道104,地面上的水自水流导入通道104进入滤网组件内。并且水流导入通道104的宽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大。
48.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导流板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流板20沿着安装部103的周向间隔设置,一个导流板20的第二导流部202远离第一导流部201的端部,与另一个导流板20的第一导流部201远离第二导流部202的端部相对应。如此设置,使得在滤网上形成两个相对水流换向部101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的两个水流导入通道104,从而可提高排水效率,同时保证水流换向部101内的漩涡的稳定性。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予以理解,第一导流部201上背离第二导流部202的一端的高度逐渐减小;第二导流部202上背离第一导流部201的一端的高度逐渐减小。通过这样设置可使得水流导入部的口部更开阔一些,进而有利于使得水流从水流倒入部内进入。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7予以理解,杂物沉积部102上设置有第一止口1022,盖板30上设置有第二止口303,第一止口1022和第二止口303凹凸配合以限制盖板30脱离于杂物沉积部102,盖板30与杂物沉积部102的内表面之间的衔接处光滑过渡,这样可防止在沟盖板30和杂物沉积部102的内表面的衔接处聚集杂物,从而使得滤网组件更易清理。盖板30的周向边缘的内表面为一锥面。如图7所示的盖板30的第二止口303的边缘是直角,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将第二止口303的边缘导圆角,使得第二止口303的边缘不会太尖锐,从而可防止将盖板30安装至滤网10上时,盖板30磕碰到滤网10,对滤网10有擦伤。将盖
板30的轴向表面的内表面设置成锥面,一方面便于使得杂物沉积部102与盖板30衔接处光滑过渡,另一方面使得毛发等杂物只沉积在盖板30上,而不会沉积在杂物沉积部102的内表面上,从而方便清理。对于提拉把手302的结构形式不做限制,可以仅仅设置成一圆柱状的结构,还可以设置成如图6形式的,在圆柱状结构的端部再设置一个凸台,以便于施力。
51.一种地漏,其包含了如上的滤网组件。本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中,应用了如上的滤网组件,通过在水流换向部101和导流板20之间形成水流导入通道104,使得流入水流换向部101内的水流形成漩涡,在杂物随着水流流动的时候,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在水平面上具有一切向力,不会挂在滤网的第一漏水孔1012的孔壁上。进而在漩涡的作用力下,杂物随着水流的流动进入杂物沉积部102,相应的在漩涡的切向力的作用下,杂物也不会堵塞第二漏水孔301,进而聚集在杂物沉积部102底部的盖板30上,通过提拉盖板30上的把手302,即可将盖板30连带杂物一起从滤网上拆卸下来。通过以上的设置,不仅使得滤网组件排水性能好,不容易堵塞,而且还使得滤网组件更易清理。
5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