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7437发布日期:2022-11-30 00:4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强,各个城市的水平也均在提高,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道路的排水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3.相关技术中的道路排水结构通常在路面上开设有与下水道相连通的排水槽,排水槽的顶部周沿处安装有排水盖。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由于排水盖用于排水的间隙较大,而通过排水盖的水中一般有很多杂物,这些杂物通过排水盖进入下水道内,容易发生下水道堵塞的情况,导致下水道无法正常排水,故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下水道堵塞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排水槽中且顶面呈开口设置的排水筐,所述排水筐的底面开设有多个第一滤孔,所述排水筐上设置有锥形滤斗,所述锥形滤斗的大头端与所述排水筐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筐内还可拆卸式安装有用于将所述锥形滤斗过滤的杂物回收的环形收集组件,所述锥形滤斗的小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排水筐的开口端进行封闭的排水盖。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排水结构在排水时,污水经排水盖进入排水筐中,在锥形滤斗的作用下将污水中的杂物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杂物沿着锥形滤斗的锥面落至环形收集组件中进行回收,污水则经锥形滤斗和排水筐中的第一滤孔流至下水道,环形收集组件可拆卸式安装在排水筐中便于工作人员对杂物进行回收处理,环形收集组件的设置实现了污水和杂物的分离,有效改善下水道堵塞的情况。
9.可选的,所述环形收集组件包括环形收集筐、环形封盖和设置在所述环形收集筐和所述环形封盖之间的连接件,所述环形收集筐的底面与所述排水筐的底面相抵接,且所述环形收集筐的内环面与所述锥形滤斗的周侧相抵接,所述环形封盖与所述排水盖共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污水中的杂物进行过滤时,杂物沿着锥形滤斗的锥面落至环形收集筐中,环形封盖对环形收集筐与排水盖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当需要对环形收集筐中的杂物进行回收时,上提环形封盖,环形收集筐被带出排水筐,操作简单;另外环形封盖与排水盖共面减少台阶面的产生,使行人行走安全,降低了安全隐患。
11.可选的,所述环形收集筐的内环面呈阔口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收集筐的内环面的阔口设置使环形收集筐与锥形滤斗更贴合,提高了经锥形滤斗过滤的杂物的回收效果。
13.可选的,所述锥形滤斗的大头端呈敞口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经锥形滤斗的锥面过滤后再经排水筐上的第一滤孔流至下水道内,锥形滤斗的大端面的敞口设置使污水快速的经排水筐导出,提高污水的导流速度和处理效率,在降低下水道堵塞的同时减少内涝的情况发生。
15.可选的,所述环形收集筐的底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滤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在由锥形滤斗过滤时,部分污水会沿着锥形滤斗的锥面流至环形收集筐中,此时第二滤孔的开设进一步加快了污水处理速度,也减少了环形收集筐的重量,便于工作人员将环形收集筐取出进而对杂物进行回收。
17.可选的,所述环形封盖上至少间隔安装有两个把手。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给工作人员取出环形收集筐时提供着力点,操作便捷,提高了安拆效率。
19.可选的,所述锥形滤斗的锥面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远离所述锥形滤斗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排水盖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加强杆的设置使排水盖受力均衡,提高了排水盖的承重能力,也提高了排水盖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锥形滤斗周侧上喷涂有光滑涂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滑涂层的设置减少了污水中的泥沙或者其它杂物与锥形滤斗之间的摩擦力,使这些泥沙或者其它杂物快速落至环形收集筐中,提高了杂物的回收效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污水经排水盖进入排水筐中,在锥形滤斗的作用下将污水中的杂物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杂物沿着锥形滤斗的锥面落至环形收集组件中进行回收,污水则经第一滤孔和第二滤孔流至下水道,环形收集组件的设置实现了污水和杂物的分离,有效改善下水道堵塞的情况;
25.2.环形收集筐的内环面的阔口设置使环形收集筐与锥形滤斗更贴合,提高了经锥形滤斗过滤的杂物的回收效果;
26.3.多个加强杆的设置使排水盖受力均衡,提高了排水盖的承重能力,也提高了排水盖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筐的仰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锥形滤斗、环形收集组件和排水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环形收集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排水槽;2、排水筐;3、第一滤孔;4、锥形滤斗;5、环形收集组件;51、环形收集筐;52、环形封盖;53、连接件;6、排水盖;7、第二滤孔;8、把手;9、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包括开设在地面上并与下水道相通的排水槽1,排水槽1的内壁呈环形设置,排水槽1的顶部开口端处安装有排水盖6。排水槽1固定安装有顶面呈开口设置的排水筐2,排水筐2的周侧与排水槽1的内侧壁相贴合,排水筐2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滤孔3。排水筐2内固定安装有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和可拆卸式安装有用于对过滤后的污水内的杂物进行回收的环形收集组件5。
35.污水经排水盖6初步过滤进入排水筐2中,然后在过滤组件的作用下对污水进行二次过滤,过滤后污水中的杂物被回收至环形收集组件5中,工作人员不定期将环形收集组件5清理并对杂物进行回收,环形收集组件5的设置实现了污水和杂物的分离,有效改善下水道堵塞的情况。
36.参照图3,排水筐2沿排水槽1的开设方向的截面呈t字型,排水筐2的大头端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地面上,螺栓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沉头螺栓,排水筐2的顶面与地面共面。
37.参照图3,具体的,过滤组件包括锥形滤斗4,锥形滤斗4呈圆锥状,另外,锥形滤斗4的大头端呈敞口设置,即锥形滤斗4为敞口壳体。锥形滤斗4的大头端固定在排水筐2的内底壁上,且锥形滤斗4的轴线与排水筐2的中轴线同轴。排水盖6同轴固定在锥形滤斗4的小端上,固定连接的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焊接。为提高排水盖6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在锥形滤斗4的周侧上等间隔固定有多根加强杆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加强杆9的个数为四根,四根加强杆9呈环状分布,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加强杆9。加强杆9远离锥形滤斗4的一端固定在排水盖6上。
38.需强调的是,排水筐2上的第一滤孔3的开设大小大于锥形滤斗4上用来过滤的过滤孔的大小,而锥形滤斗4上的用来过滤的过滤孔的大小小于排水盖6用于初步过滤的过滤孔的大小。污水经排水盖6初步过滤,在进入排水筐2的空腔后,锥形滤斗4对其进行二次过滤,二次过滤后的污水经排水筐2底面的第一滤孔3快速导出。
39.参照图3,锥形滤斗4的表面喷涂有光滑涂层(图中未示出),光滑涂层的设置减少了污水中的泥沙或者其它杂物与锥形滤斗4之间的摩擦力,使这些泥沙或者其它杂物快速落至环形收集组件5中,提高了杂物的回收效率。
40.参照图3和图4,环形收集组件5具体包括环形收集筐51、环形封盖52和位于环形收集筐51和环形封盖52之间的连接件53。接下来对三者逐一解释:
41.环形收集筐51放置在排水筐2内,且环形收集筐51的周侧与排水筐2的内壁相贴合,环形收集筐51的内环面呈阔口设置,在本技术中,环形收集筐51的内环面与锥形滤斗4的锥面相贴合,环形收集筐51的内环面的阔口设置使环形收集筐51与锥形滤斗4更贴合,提高了经锥形滤斗4过滤的杂物的回收效果。
42.除此之外,环形收集筐51的底面和内环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滤孔7,污水在由锥形滤斗4过滤时,部分污水会沿着锥形滤斗4的锥面流至环形收集筐51中,此时第二滤孔7的开设进一步加快了污水处理速度,也减少了环形收集筐51的重量,便于工作人员将环形收集筐51取出进而对杂物进行回收。
43.环形封盖52位于排水筐2的大端和排水筐2之间,且环形封盖52与排水盖6共面。环形封盖52上等间隔开设有两个矩形槽,矩形槽的底壁上转动安装有把手8,将把手8安装在矩形槽中降低了过路行人被绊倒的可能性,减少了安全隐患。需强调的是,为确保环形收集筐51能顺利脱离排水筐2,环形收集筐51的最大环间距与环形封盖52的环间距相适配。
44.连接件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环形连接片,环形连接片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收集筐51上,环形连接片的另一端固定在环形封盖52上。当然,连接件53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多个连接条,多个连接条等间隔环状布设,连接条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收集筐51上,连接条的另一端固定在环形封盖52上。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道路防堵式排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地面上污水经排水盖6初步过滤后流至排水筐2内,紧接着锥形滤斗4对污水进行二次过滤,污水中的杂物沿着锥形滤斗4的锥面落至环形收集筐51内,污水则经第一滤孔3和第二滤孔7流至下水道,工作人员不定期将环形收集筐51取出对杂物进行回收处理,锥形滤斗4和环形收集筐51的配合有效改善了下水道堵塞的问题。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