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包结构及压力式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09334发布日期:2023-02-10 20:1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双水包结构及压力式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式冲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双水包结构及压力式冲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压力式冲水系统是通过设置一个压力水箱,利用压力水箱内的压缩气体所积聚的压力能,在排水时将压力能释放掉,以使压力水箱内的水产生强劲的冲刷力,从而达到冲刷坐便器的效果。
3.现有的压力水冲水系统除了用于存储水气的压力水箱外,还需配套控制机构、排水阀、补气阀、稳压阀和分水盒等诸多配件,整体结构比较复杂且臃肿,导致在坐便器后端的陶瓷空间内安装时极易受限,尤其会被坐便器的排污管干扰而无法灵活安装,安装过程极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水包结构及压力式冲水系统,解决现有压力式冲水系统体积偏大、安装困难的弊端,具有体积小、安装灵活的优势。
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之一是:
6.一种双水包结构,包括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和连通管道;所述第一容器的上部设置有补水口和补气口;所述第二容器的下部设置有排水口,且所述第一容器的侧面底部与所述第二容器的侧面底部通过所述连通管道连通;补水时,水由所述补水口流入所述第一容器,气体由所述补气口流入所述第一容器,且水与气体混合后由所述连通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容器,且气体逐步压缩并存储在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的上部;排水时,压缩气体推动所述第一容器的水通过所述连通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中的水由所述排水口排出。
7.所述补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的侧面顶部,所述补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的上端面,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的侧面底部。
8.所述的双水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内的输入管道,所述输入管道延伸至所述第一容器的下部;所述补水口、补气口均连通至所述输入管道。
9.所述连通管道的直径不小于15mm。
10.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之二是:
11.一种压力式冲水系统,包括所述的双水包结构,以及补水补气机构、排水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补水口、补气口均通过所述补水补气机构进入所述第一容器;所述排水机构设置在所述排水口,并与所述控制机构进行联动;所述控制机构工作时所述排水机构开启,以使所述排水口排水。
12.所述补水补气机构包括安装盖、活塞件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容器的上端面凹陷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连接有输入管道;所述安装盖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密封
配合,其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第一容器的上端面。
13.优选地,所述安装盖内设置有竖向并列的进水通道和进气通道,所述补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水通道的侧壁,所述补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的上端,所述进气通道的下端与所述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活塞件活动配合在所述进气通道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活塞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所述活塞件在所述第一容器内外的压力差和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共同作用下实现在所述进气通道内移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补气口。
14.优选地,所述补水补气机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进水通道输出端的文丘里喷嘴,所述文丘里喷嘴不阻断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输入管道的连通,且所述文丘里喷嘴的输出端插入所述输入管道的输入端。
15.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底盖和膜片;所述第二容器设置有储水腔、排水槽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部,其上内壁分别与所述储水腔、排水管连通,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排水管的输出端;所述底盖密封连接在所述排水槽的开口处;所述膜片活动配合在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排水管的连通处,并与所述底盖围成背压腔;所述背压腔设置有连通所述背压腔与所述储水腔的补水孔,以及至少一个泄水口,所述泄水口与所述控制机构连通;所述储水腔供水时,水通过所述补水孔进入所述背压腔,使所述背压腔压力增大;打开所述泄水口时,所述背压腔泄水而使压力减小;所述膜片随着所述背压腔的压力变化靠近或远离所述排水管,以此封堵或打开所述排水管。
16.优选地,所述排水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压腔内的第二弹簧,以及用于装配所述膜片的活动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底盖与所述活动座之间,用于实现所述膜片向所述排水管方向复位。
17.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开启阀、电磁阀中的至少一种。
18.所述的压力式冲水系统还包括分水盒;所述控制机构、排水机构的输出端均连通至所述分水盒;所述分水盒设置有至少两个排水接头,两个排水接头用于连通坐便器的主冲管道和冲圈管道。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0.①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的压力水箱分体设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解决了现有压力水箱占据空间大、不便于安装的弊端,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独立安装,可以分布在坐便器排污管的两侧,不易受限,装配更加方便灵活,更适用于具有小体积需求的坐便器;
21.②
补水口、排水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的侧面,可以避免安装时在连接管道时增加双水包结构(也即压力水箱)的高度,更适用于陶瓷空间比较矮小的坐便器,安装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双水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压力式冲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第一容器与补水补气机构的分解图;
26.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压力式冲水系统的水路示意图;
28.附图标号说明:
[0029]1‑‑‑‑
第一容器;
ꢀꢀꢀꢀꢀ
11
‑‑‑
输入管道;
ꢀꢀꢀꢀꢀꢀꢀꢀꢀꢀꢀꢀꢀꢀꢀ
12
‑‑‑
安装槽;
[0030]
13
‑‑‑
第二限位槽;
ꢀꢀꢀ
14
‑‑‑
限位缺口;
ꢀꢀꢀꢀꢀꢀꢀꢀꢀꢀꢀꢀꢀꢀꢀ
15
‑‑‑
第三环斜面;
[0031]2‑‑‑‑
第二容器;
ꢀꢀꢀꢀꢀ
21
‑‑‑
储水腔;
ꢀꢀꢀꢀꢀꢀꢀꢀꢀꢀꢀꢀꢀꢀꢀꢀꢀ
22
‑‑‑
排水槽;
[0032]
23
‑‑‑
排水管;
ꢀꢀꢀꢀꢀꢀꢀ3‑‑‑‑
连通管道;
ꢀꢀꢀꢀꢀꢀꢀꢀꢀꢀꢀꢀꢀꢀꢀ
41
‑‑‑
开启阀;
[0033]
42
‑‑‑
电磁阀;
ꢀꢀꢀꢀꢀꢀꢀ5‑‑‑‑
安装盖;
ꢀꢀꢀꢀꢀꢀꢀꢀꢀꢀꢀꢀꢀꢀꢀꢀꢀ
51
‑‑‑
进水通道;
[0034]
52
‑‑‑
进气通道;
ꢀꢀꢀꢀꢀ
53
‑‑‑
第一环斜面;
ꢀꢀꢀꢀꢀꢀꢀꢀꢀꢀꢀꢀꢀ
54
‑‑‑
进水管接头;
[0035]
55
‑‑‑
连接部;
ꢀꢀꢀꢀꢀꢀꢀ
56
‑‑‑
台阶;
ꢀꢀꢀꢀꢀꢀꢀꢀꢀꢀꢀꢀꢀꢀꢀꢀꢀꢀꢀ6‑‑‑‑
活塞件;
[0036]
61
‑‑‑
堵头;
ꢀꢀꢀꢀꢀꢀꢀꢀꢀ
62
‑‑‑
第二环斜面;
ꢀꢀꢀꢀꢀꢀꢀꢀꢀꢀꢀꢀꢀ
63
‑‑‑
第一环槽;
[0037]
64
‑‑‑
第一限位槽;
ꢀꢀꢀ
65
‑‑‑
加强筋;
ꢀꢀꢀꢀꢀꢀꢀꢀꢀꢀꢀꢀꢀꢀꢀꢀꢀ7‑‑‑‑
第一弹簧;
[0038]
81
‑‑‑
第一密封环;
ꢀꢀꢀ
82
‑‑‑
第二密封环;
ꢀꢀꢀꢀꢀꢀꢀꢀꢀꢀꢀꢀꢀ
83
‑‑‑
第三密封环;
[0039]9‑‑‑‑
文丘里喷嘴;
ꢀꢀꢀ
91
‑‑‑
限位凸出部;
ꢀꢀꢀꢀꢀꢀꢀꢀꢀꢀꢀꢀꢀ
92
‑‑‑
过气槽;
[0040]
10
‑‑‑
底盖;
ꢀꢀꢀꢀꢀꢀꢀꢀꢀ
101
‑‑
第一凸环;
ꢀꢀꢀꢀꢀꢀꢀꢀꢀꢀꢀꢀꢀꢀꢀ
20
‑‑‑
膜片;
[0041]
201
‑‑
限位孔;
ꢀꢀꢀꢀꢀꢀꢀ
202
‑‑
限位环;
ꢀꢀꢀꢀꢀꢀꢀꢀꢀꢀꢀꢀꢀꢀꢀꢀꢀ
203
‑‑
褶皱;
[0042]
30
‑‑‑
第二弹簧;
ꢀꢀꢀꢀꢀ
40
‑‑‑
活动座;
ꢀꢀꢀꢀꢀꢀꢀꢀꢀꢀꢀꢀꢀꢀꢀꢀꢀ
401
‑‑
第二凸环;
[0043]
402
‑‑
限位柱;
ꢀꢀꢀꢀꢀꢀꢀ
50
‑‑‑
分水盒;
ꢀꢀꢀꢀꢀꢀꢀꢀꢀꢀꢀꢀꢀꢀꢀꢀꢀ
501
‑‑
排水接头;
[0044]a‑‑‑‑
补水口;
ꢀꢀꢀꢀꢀꢀꢀb‑‑‑‑
补气口;
ꢀꢀꢀꢀꢀꢀꢀꢀꢀꢀꢀꢀꢀꢀꢀꢀꢀc‑‑‑‑
排水口;
[0045]d‑‑‑‑
进水管;
ꢀꢀꢀꢀꢀꢀꢀe‑‑‑‑
背压腔;
ꢀꢀꢀꢀꢀꢀꢀꢀꢀꢀꢀꢀꢀꢀꢀꢀꢀf‑‑‑‑
补水孔;
[0046]g‑‑‑
泄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48]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49]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要保护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0050]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5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2]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4]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5]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0056]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57]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水包结构,包括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和连通管道3;
[0058]
第一容器1的上部设置有补水口a和补气口b;第二容器2的下部设置有排水口c,且第一容器1的侧面底部与第二容器2的侧面底部通过连通管道3连通;
[0059]
补水时,水由补水口a流入第一容器1,气体由补气口b流入第一容器1,且水与气体混合后由连通管道3流入第二容器2,且气体逐步压缩并存储在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的上部;
[0060]
排水时,压缩气体推动第一容器1的水通过连通管道3流入第二容器2、第二容器2中的水由排水口c排出。
[0061]
以下示出了上述双水包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上述补水口a设置在第一容器1的侧面顶部,补气口b设置在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排水口c设置在第二容器2的侧面底部。
[0063]
上述双水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容器1内的输入管道11,输入管道11延伸至第一容器1的下部;补水口a、补气口b均连通至输入管道11。将输入管道11贴近第一容器1的底部,使得气体与水混合后更容易通过连通管道3进入第二容器2,实现向第二容器2补气。
[0064]
上述连通管道3的直径不小于15mm,以保证第二容器2的补水补气效果。
[0065]
上述连通管道3为弧形管道,并向远离坐便器排污管的方向弯曲,在坐便器的陶瓷空间内安装时可以更容易避开其排污管的位置,避免被排污管影响安装位置。
[0066]
参考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压力式冲水系统,包括上述的双水包结构,以及补水补气机构、排水机构和控制机构;
[0067]
补水口a、补气口b均通过补水补气机构进入第一容器1;
[0068]
排水机构设置在排水口c,并与控制机构进行联动;
[0069]
控制机构工作时排水机构开启,以使排水口c排水。
[0070]
以下示出了上述压力式冲水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0071]
参见图3和图4,上述补水补气机构包括安装盖5、活塞件6和第一弹簧7;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凹陷形成有安装槽12,安装槽12的底部连接有输入管道11;安装盖5与安装槽12的侧壁密封配合,其上端面不高于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安装盖5内设置有竖向并列的进水通道51和进气通道52,补水口a设置在进水通道51的侧壁,补气口b设置在进气通道52的上端,进气通道52的下端与输入管道11连通;活塞件6活动配合在进气通道52内;第一弹簧7设置在活塞件6与安装槽12的底壁之间;活塞件6在第一容器1内外的压力差和第一弹簧7的弹力共同作用下实现在进气通道52内移动以打开或封闭补气口b。该补水补气机构通过在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凹陷形成安装槽12,安装槽12用于装配安装盖5,且安装盖5内设置进气通道52用于装配活塞件6和第一弹簧7组成压力式冲水系统的进气结构,使得进气结构与第一容器1形成一个整体,且安装盖5的上端面不高于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因此不会增加双水包结构的高度,更适用于矮小空间内的安装;相比于传统的进气装置,该补气补水机构零件更少,结构更简单,组装更方便、效率更高。
[0072]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进气通道52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环斜面53,使得进气通道52的输入端的半径沿着进气方向逐渐增大,呈扩口设计;活塞件6的上端部设置有堵头61,堵头61与活塞件6的连接处为第二环斜面62;随着活塞件6在进气通道52内的移动,第二环斜面62贴合或远离第一环斜面53,堵头61活动穿设于补气口b。第一环斜面53、第二环斜面62增大了活塞件6与补气口b的接触面积,使得常态下的密封效果更好(此处的常态指的是双水包结构完成补水补气之后);堵头61起到活塞件6移动时的导向作用,保证第二环斜面62与第一环斜面53的贴合度。
[0073]
进一步地,上述堵头61与第二环斜面62的衔接处设置有第一环槽63,第一环槽63内设置有第一密封环81,第一密封环81随着活塞件6在进气通道52内的移动贴合或远离第一环斜面53,进一步提高活塞件6与补气口b之间的密封效果。
[0074]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活塞件6的下端部凹陷形成有第一限位槽64,安装槽12的底壁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槽64相对的第二限位槽13,第一弹簧7的两端分别配合在第一限位槽64、第二限位槽13内,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弹簧7的位置稳定性,进而保证进气结构的功能稳定性。
[0075]
进一步地,上述活塞件6为中空的壳结构,以形成上述的第一限位槽64,同时第一限位槽64与第二环斜面62位置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65,第一弹簧7的上端抵靠在加强筋65上。将活塞件6设计成中空的壳结构,可以减轻活塞件6的重量,避免其自身重力过多地抵消第一弹簧7的弹力,同时增加加强筋65后既保证第一弹簧7的配合位置,又能提高活塞件6的第二环斜面62的强度。
[0076]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进气通道52为设置在安装盖5内的管道,其下端与安装槽12的底壁间隙配合,以避免安装盖5安装在第一容器1上后安装槽12堵住进气通道52,从而使得进气通道52可以与输入管道11连通。
[0077]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补水补气机构还包括嵌设在进水通道51输出端的文丘里喷嘴9,文丘里喷嘴9不阻断进气通道52与输入管道11的连通,且文丘里喷嘴9的输出端插入输入管道11的输入端。文丘里喷嘴9的输出端相对于其输入端缩口、管径更小,使得水流在经过文丘里喷嘴9后实现加速,再高速流向输入管道11,从而在输入管道11、进气通道52中产生负压,进而使得第一容器1外的气压抵抗第一弹簧7的弹力而推动活塞件6以打开补气口b进行补气。
[0078]
进一步地,上述文丘里喷嘴9的输入端与进水通道51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环82,以实现密封连接;文丘里喷嘴9的周面设置有若干限位凸出部91,限位凸出部91之间的间隙为过气槽92;进水通道51的下端与输入管道11的上端夹设在限位凸出部91的上下表面,以实现对文丘里喷嘴9的限位,保证组装后文丘里喷嘴9的位置稳定性,同时过气槽92可以保证进气通道52与输入管道11的连通。
[0079]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安装盖5的侧面设置有与补水口a轴向连通的进水管接头54,用于连接压力式冲水系统的进水管d。将进水管接头54设置在安装盖5的侧面,使得进水管d的上端在连接时是横向的,不会超出第一容器1的上端面。
[0080]
进一步地,上述安装槽12的侧边设置有限位缺口14,进水管接头54与安装盖5之间连接有连接部55,连接部55嵌设在限位缺口14内,实现安装盖5在安装槽12内的限位配合,之后通过螺丝锁固将安装盖5固定在安装槽12内,完整组装。
[0081]
在上述补水补气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安装盖5的下端面周缘设置有一圈台阶56,台阶56上套设有第三密封环83,安装盖5与安装槽12装配后第三密封环83紧配合在安装盖5与安装槽12的侧壁之间,实现密封配合。
[0082]
上述输入管道11内设置有第三环斜面15,第三环斜面15的半径沿着输入方向逐渐减小,也即输入管道11也做缩口设计,可以实现对输入管道11内的水、气体的加速效果。
[0083]
参见图5,上述排水机构包括底盖10和膜片20;第二容器2设置有储水腔21、排水槽22和排水管23;排水槽22凹陷形成于第二容器2的底部,其上内壁分别与储水腔21、排水管23连通,排水口c位于排水管23的输出端;底盖10密封连接在排水槽22的开口处;膜片20活动配合在排水槽22与排水管23的连通处,并与底盖10围成背压腔e;背压腔e设置有连通背压腔e与储水腔21的补水孔f,以及至少一个泄水口g,泄水口g与控制机构连通;储水腔21供水时,水通过补水孔f进入背压腔e,使背压腔e压力增大;打开泄水口g时,背压腔e泄水而使压力减小;膜片20随着背压腔e的压力变化靠近或远离排水管23,以此封堵或打开排水管23。该排水机构具有以下改进:
[0084]

通过在排水槽22内设置可活动的膜片20,膜片20与底盖10之间形成背压腔e,背压腔e设置有泄水口g,当背压腔e泄压时,储水腔21的水压将推动膜片20使其脱离排水管23,实现储水腔21与排水管23之间的水路连通,储水腔21即可向外排水,供水先进入储水腔21后,再顶开膜片20并进入排水管23,无论第二容器2进水的压力如何变化,都是在向排水管23排水的同时对膜片20提供开启方向的推力,进而保证排水的稳定性,使得压力包的排水不受供水压力和流量变化的影响;
[0085]

通过设置补水孔f,确保无论膜片20如何变化,都能够在排水后及时向背压腔e补水,恢复原有的压力以推动膜片20封闭排水腔b与排水管23的连通处;
[0086]

第二容器2的整体排水设置在底部位置,连通用的管道可以排布在第二容器2的侧边,从而降低双水包结构的整体高度,进而适配较矮的安装空间。
[0087]
在上述排水机构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背压腔e内的第二弹簧30,第二弹簧30用于实现膜片20向排水管12方向复位。通过设置第二弹簧30,可以保证排水时膜片20不会完全贴到底盖10上而使背压腔e无法补水,且在排水后实现膜片20的复位,进而保证了排水结构反复工作的功能稳定性。
[0088]
进一步地,上述排水机构还包括用于装配膜片20的活动座40;第二弹簧30设置在底盖10与活动座40之间。通过设置活动座40可以保持膜片20中间部分的形状,以保证膜片20受背压腔e的压力和第二弹簧30的作用力向排水管23方向移动时,能够切实地封堵住排水管23的进水端,避免在非排水状态下漏水的情况发生。
[0089]
其次,上述底盖10与活动座40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环101、第二凸环401,第二弹簧30的两端分别嵌设在第一凸环101、第二凸环401内,以实现第二弹簧30在背压腔e内的固定,从而避免第二弹簧30在压缩/复位的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丧失使膜片20复位的功能。
[0090]
再者,上述活动座40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柱402,膜片20上设置有与限位柱402匹配的限位孔201,限位柱402嵌设在限位孔201中,以实现膜片20与活动座40的相对固定。
[0091]
最后,上述补水孔f贯通膜片20和活动座40。由于补水孔f的孔径直接决定了从储水腔21流向背压腔e的流量,因而通过改变补水孔f的孔径可以控制本实用新型的补水时间,从而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调整排水时间,而将补水孔f设置在膜片20和活动座40上,可以通过替换不同的膜片20和活动座40达到以快速替换成合适孔径的补水孔f的目的,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又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0092]
在上述排水机构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排水槽22的侧壁设置有一圈限位槽221,膜片20的边缘设置有一圈限位环202,底盖10压紧限位环202配合在限位槽221内,以实现膜片20在第二容器2内的安装;且膜片20上设置有至少一圈可变形的褶皱203,褶皱203可以保证膜片20在外力的作用下具有变形的弹性空间。
[0093]
在上述排水机构机构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泄水口g设置在底盖10的侧边。相对于第二容器2,底盖10属于比较容易替换的部件,将泄水口g设置在底盖10上,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替换具有不同泄水口g数量的底盖10,调节起来更加方便;同时,泄水口g设置在底盖10的侧向位置,可以横向连接管道而不造成拐角,避免占用高度空间。
[0094]
上述泄水口g的数量可以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设置一个或多个,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0095]
进一步地,上述控制机构包括开启阀41、电磁阀42中的至少一种,当两者都设置时,开启阀41、电磁阀42分别与不同的泄水口g连通;
[0096]
(1)当控制机构为开启阀41时,开启阀41即泄水口g的“控制开关”,用户按压开启阀41时,可以将背压腔e内的水通过泄水口g排出,使得背压腔e的压力减小,从而使膜片20脱离排水管23的进水端以达到排水的目的。
[0097]
(2)当控制机构为电磁阀42时,电磁阀42的进水端与其一泄水口g连通,其出水端
连通至排水管23。当电磁阀42工作时,实现泄水口g(也即背压腔e)与排水管23的直接导通,可以将背压腔e内的水排到排水管23内,使得背压腔e的压力减少,从而使膜片20脱离排水管23的进水端以达到排水的目的。由于电磁阀42可以方便无线远程控制,直接将电磁阀42的出水端连通至排水管23还可以节省管道连接的成本,并避免占用空间(可直接在第二容器2内设计通路)。
[0098]
上述压力式冲水系统还包括分水盒50;控制机构、排水机构的输出端均连通至分水盒50;分水盒50设置有至少两个排水接头501,两个排水接头501用于连通坐便器的主冲管道和冲圈管道。设置分水盒50可以简化排水机构的向外输出管道的连接,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向不同的水路供水。
[0099]
参考图5和图6所示,上述压力式冲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0100]
在进水时:由进水管d向第一容器1供水,第一容器1开始补气补水,同时通过连通管道3向第二容器2补气补水,气体逐步压缩并存储在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的上部;在第二容器2中,水流由补水孔f流入背压腔e,并逐渐推动膜片20向排水管23移动,直至膜片20堵住排水管23的进水端,与此同时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内的气体压缩使容器内的压力上升,直至与进水管d的水压保持平衡,完成进水。
[0101]
在排水时:用户操作开启阀41或电磁阀42打开泄水口g,背压腔e内的水通过泄水口g排到分水盒,背压腔e内的压力下降,储水腔21的水压推开膜片20以打开排水管23的进水端,开始排水;排水管23排水使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内的压力降低,进水管d开始向第一容器1供水,水流也通过补水孔f向背压腔e补水,此时泄水口g关闭,背压腔e补水,使得膜片20缓慢向排水管23复位,在设定的排水时间(由补水孔f的孔径与背压腔e的最大容量决定)结束后,膜片20再次封堵排水管23,结束排水。
[0102]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