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4162发布日期:2023-01-25 02:5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坡岸在生态环境中承担着缓解地表径流冲刷、过滤雨水污染物、提供生物生境和调节水岸小型气候等作用,坡岸发挥以上功效的重要前提便是自身的稳定性。对于坡比较大的坡岸,坡面土壤受自身重力影响的程度较大,在雨天时,受到雨水及地表径流的冲刷,经常会出现滑坡现象,进而破坏环境,甚至引发灾害。
3.目前,常用的护坡技术为建设硬质坡岸或在坡岸上直接种植绿植护坡,两种技术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滑坡现象,但都存在技术缺陷,其中,建设硬质坡岸存在的技术缺陷包括:(1)不但不能调节环境小型气候,反而会加剧地表热量的聚集,使得小环境温度聚升,夏季尤为明显;(2)破坏生物生境,使得生态系统出现断裂,无法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3)硬质坡岸的施工作业通常都会采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来固定块石,混凝土中掺加有不同剂量的添加剂,添加剂在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对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4)无法过滤面源污染,雨水携带周边的污染物一同流入河道,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在坡岸上直接种植绿植护坡存在的技术缺陷包括:(1)绿植栽种初期,根系尚未延展开,不能有效固结周边土壤,反而会加大坡岸自重,在其根系有效延展开之前的这段时间,护坡作用有限,遇到雨天仍存在土壤流失、滑坡的隐患;(2)靠近河道区域的绿植,在水流运动频繁或强烈的时段,易受河水冲刷,出现绿植倒伏、根系裸露、底部土壤流失等情况,无法实现河道区域护坡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固土护坡效果好,可有效避免坡岸的水土流失。
5.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坡岸的坡面(所涉及坡岸区域的坡面)上设有多排横向(坡面上垂直于雨水径流的方向,通常为沿相应高度的水平面与坡面的交线方向)木桩和多排固定木桩,所述横向木桩和所述纵向木桩在纵向(坡面上垂直于横向的方向,或者说雨水径流的方向)上交错并贴紧设置,由此使固定木桩的顶部支撑位相应(纵向上方)横向木桩的下侧,或者说横向木桩上下两侧的固定木桩将横向木桩夹持固定住,所述横向木桩横向平置于坡面,同排横向木桩依次连接/紧挨在一起,所述固定木桩插入/埋入坡面,顶部露在坡面外,同排固定木桩之间留有间隔,由此在坡面上分隔出若干种植框格,部分或全部种植框格内填有种植土,部分或全部填有种植土的种植框格内种植有苗木。
6.通常,种植土层的高度可以不大于所述横向木桩的直径。
7.优选的,位于纵向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位于所述坡岸的坡底。
8.优选的,位于纵向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竖向插入所述坡岸。
9.进一步的,除了位于纵向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以外的其他排固定木桩垂直于所述坡岸的坡面插入所述坡岸。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木桩的顶端露出(或者说凸出)所述坡岸的坡面的高度与所述横向木桩的直径相同。
11.优选的,每排固定木桩中相邻的固定木桩之间的间距相同。
12.相邻排固定木桩可以纵向对齐分布或者交错分布(纵向上不对齐的分布)。
13.优选的,所述种植框格覆盖满所述坡岸的坡面(或所涉及的坡岸区域的坡面),形成种植网格。
14.优选的,所述坡岸的坡比不小于1:2。
15.优选的,沿纵向位于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的下坡处的岸底紧邻固定木桩铺设有防冲刷层,所述防冲刷层由鹅卵石和碎石均匀混合铺设而成。
16.优选的,铺设所述防冲刷层的岸底进行或不进行基土夯实。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由纵横交错的横向木桩和固定木桩构成的种植框格整体结构稳定,可有效稳固坡面土壤,增强坡岸的稳定性,削弱雨水及地表径流从各个方向对坡面的冲刷,并可压缩固土护坡的起效时间,使固土护坡效果立竿见影,随着苗木的生长,根系逐渐发达,固结土壤,逐渐替代木桩加固坡岸,抵御雨水及地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既可保持水土稳定,避免水土流失,又可提升景观效果,美化环境;
19.2)栽种在坡岸上的苗木,可以有效地阻拦雨水及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吸收面源污染中的溶解物质,减少或避免对下游水体造成的污染,增强河道自身的净化除污能力;
20.3)插入坡岸的木桩(固定木桩),可以对坡岸的坡体起到锚固作用,并可削弱水流(河流、雨水、地表径流等)对坡岸的冲刷力,增强坡岸的稳定性,提高固土护坡的效果;
21.4)种植框格形成了稳固的空间,可以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22.5)木桩为可降解的环保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桩会逐渐腐烂、降解,最终化为肥料滋润坡岸土壤,供植物吸收,促进其生长,实现长期的固土护坡效果,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3.6)生态坡岸可以对局部区域(滨水区域)的小型“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夏季,通过绿植的蒸腾和呼吸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区域的气温。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局部构造的俯视(相对于坡面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坡岸1或坡岸所涉及的区域上沿横向平放有多排横向木桩2,沿横向设有多排插入所述坡岸的固定木桩,所述固定木桩的顶端凸出所述坡岸的坡面,多排横向木桩和多排固定木桩沿纵向(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交错并贴紧设置,形成种植框格,即每排横向木桩均由位于其上坡方向(或称上侧)和下
坡方向(或称下侧)的两排固定木桩夹紧固定,每排横向木桩均由位于其下坡方向的一排固定木桩抵住,避免其从所述坡岸上滑落。依据种植需要,在相应的种植框格内填充有种植土,种植土层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横向木桩的直径,优选小于所述横向木桩的高度,以使种植土全部位于所述种植框格内,避免因受水流冲刷而造成不必要的流失,所述种植框格内栽种有苗木3。由纵横交错的所述横向木桩和所述固定木桩构成的所述种植框格整体结构稳定,可有效稳固坡面土壤,增强所述坡岸的稳定性,削弱雨水及地表径流从各个方向对坡面的冲刷,并可压缩固土护坡的起效时间,使固土护坡效果立竿见影,随着苗木的生长,根系逐渐发达,固结土壤,逐渐替代木桩加固所述坡岸,抵御雨水及地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既可保持水土稳定,避免水土流失,又可提升景观效果,美化环境。
27.所述坡岸上栽种的苗木优选为灌木(扦插在坡岸上),例如怪柳,生命力旺盛,易于成活,生长成熟后,根系发达,有助于固土护坡。栽种的苗木也可以采用其他生命力强、根系发达的灌木。
28.种植的苗木在纵向上向下游方向倾斜(参见图1),可以采用斜插或其他适宜方式实现所需的倾斜栽植,苗木露出地面的位置优选靠近下方相邻横向木桩,树根优选延伸到上方相邻横向木桩的下面,倾斜的枝干可以贴靠在/支撑在下方相邻横向木桩上,由此在受到较强径流时,有利于降低苗木对径流的阻力,也就是,有利于降低径流对苗木的作用力,稳定性好,且在苗木受径流作用时的弯曲幅度小,不易出现折断或连根拔出的现象。
29.沿纵向位于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4优选位于所述坡岸的坡底,且竖向插入所述坡岸,既可以对其上坡方向的横向木桩起到抵挡固定作用,又可以有效削弱河道内水体对所述坡岸的坡底的冲刷,起到对所述坡岸的坡底或坡脚的固土作用。
30.除了沿纵向位于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以外的其他排固定木桩5优选垂直于所述坡岸的坡面插入所述坡岸,可以对所述坡岸起到锚固作用,并削弱水流(河流、雨水、地表径流等)对所述坡岸的冲刷力,增强所述坡岸的稳定性,提高固土护坡的效果。
31.所述固定木桩的顶端凸出所述坡岸的坡面的高度优选与所述横向木桩的直径相同,即所述固定木桩的顶端与所述横向木桩的顶面平齐,以使所述生态框格及所述坡岸的坡面整体结构规整、美观,不突兀。
32.每排横向木桩依据所述坡岸(所涉及区域)的横向宽度可以由多个所述横向木桩相接构成,同一排中相邻的两个横向木桩相接的端部可以通过钢丝(镀锌钢丝)绑扎,实现二者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所述横向木桩既可以压住所述坡岸的坡面土壤,又可以抵挡坡面土壤随水流向下流失。各排横向木桩之间的间距相同,且间距与所述固定木桩的直径相同。
33.每排固定木桩中相邻的固定木桩之间的间距优选相同,所述固定木桩在所述坡岸上沿纵向可以规则排列,与可以不规则排列,优选规则排列,即所述固定木桩既沿横向排成多排,又沿纵向排成多列。当所述固定木桩沿纵向不规则排列时,优选采用有规律的布置方式,例如,每间隔一排或若干排的多排固定木桩在纵向上规则排列,即每间隔一排或若干排的多排固定木桩沿纵向排成多列。各排固定木桩之间的间距相同,其间距与所述横向木桩的直径相同。所述固定木桩与所述横向木桩之间可以通过钢丝(镀锌钢丝)绑扎,进一步保证二者之间的固定效果。所述固定木桩的底端可以进行削尖处理,便于插入所述坡岸。
34.所述种植框格优选覆盖满所述坡岸的坡面(或所涉及的坡岸区域的坡面),形成种
植网格,以便对所述坡岸或所涉及的坡岸区域的全部坡面起到固土效果。
35.所述坡岸的坡比优选不小于1:2,例如1:2、1:1或1:0.75。
36.沿纵向位于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的下坡处的岸底紧邻固定木桩优选铺设有防冲刷层6,避免雨水及地表径流冲刷河底(尤其是在水体处于低水位时),导致所述坡岸的底部滑坡。所述防冲刷层由鹅卵石和碎石均匀混合铺设而成,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50-100m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0-40mm,所述鹅卵石与所述碎石的混合比例优选为4:1,所述防冲刷层的铺设高度优选为100-300mm,所述防冲刷层可以沿位于最下方的一排固定木桩的下坡处的岸底向河道内延伸1-3m。
37.铺设所述防冲刷层的岸底可以依据施工时河道内是否有水,进行或不进行基土夯实,通常,如果施工时河道内无水(水体处于低水位时),则进行基土夯实,如果施工时河道内有水,则不进行基土夯实。
38.所述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尤其适用于坡度较大(坡比不小于1:2)的坡岸的固土护坡,对于陡坡的护坡效果尤为明显。
39.所述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采用生态环保材料(木桩)和绿植固土护坡,在满足护坡功能的同时,增加了环保、除污及景观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功能逐渐自动完善、强大,集固土护坡、除污、环保和美化环境等多功能于一身。
40.所述网格灌木丛生态坡岸建设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步骤为(以河道坡岸为例):
41.1)在坡岸的坡底向河道内延伸1-3m的距离的岸底上采用均匀混合的鹅卵石和碎石铺设厚度为100-300mm的防冲刷层,鹅卵石的粒径为50-100mm,碎石的粒径为20-40mm,鹅卵石与碎石的混合比例为4:1;
42.2)在坡岸的坡底紧邻防冲刷层沿横向插入第一排固定木桩,第一排固定木桩竖向插入坡岸的坡底,固定木桩的长度为2m,直径为100mm,底端削尖,插入坡岸的坡底的深度为1.9m,露出坡岸的高度为0.1m,相邻固定木桩之间的间距为1m;
43.3)在第一排固定木桩的上坡方向的坡岸上紧邻第一排固定木桩沿横向平放第一排横向木桩,横向木桩的长度为4m,直径为100mm;
44.4)在第一排横向木桩的上坡方向的坡岸上紧邻第一排横向木桩沿横向插入第二排固定木桩,第二排固定木桩垂直于坡面插入坡岸,插入坡岸的深度为1.9m,露出坡岸的高度为0.1m;
45.5)在第二排固定木桩的上坡方向的坡岸上紧邻第二排固定木桩横向平放第二排横向木桩,后期施工以此类推,直至坡岸的坡顶;
46.6)在各横向木桩与各固定木桩之间形成的空间(种植框格)内填充种植土,种植土的填充高度不高于固定木桩露出坡面的高度(或横向木桩的直径);
47.7)种植土填充完毕后,在种植土层中栽种苗木。
48.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优选和可选的技术手段,除特别说明外及一个优选或可选技术手段为另一技术手段的进一步限定外,均可以任意组合,形成若干不同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