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1118发布日期:2023-02-01 00:4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软土地层进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作时,通常需要用到施工结构。
3.传统的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在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时,由于施工结构占用的空间较大,在使用之前与施工完成后,不能对其进行拆装操作,使得后续携带和运输时,存在局限性。为此,这里提出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包括基板,所述基板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顶壳,两个所述顶壳顶部均插接有进料斗,所述基板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开设有圆槽,两个所述圆槽内腔均活动连接有圆板,所述圆板底部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顶端贯穿圆板,并延伸至顶壳内部,与进料斗对接,两个所述圆板相对一侧共同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基板左右两侧共同设有定位机构。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固定连接在基板底部,且所述底壳内腔设有凸轮,所述凸轮顶部固定连接有t形杆,所述t形杆顶部贯穿底壳和基板,并分别与底壳和基板转动连接,所述凸轮左右两侧均贴合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与底壳内壁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块远离凸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圆板外侧开设有若干个插槽,所述插杆远离活动块的一端贯穿底壳侧壁,并插接在相邻插槽内腔,且所述插杆与底壳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活动块与底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弹簧。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基板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侧板底部均开设有竖槽,所述竖槽内腔活动连接有竖块,所述竖块底部延伸至竖槽底部,并固定连接有底块,所述底块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定位杆,两个所述竖块相对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两个所述侧板相对一侧均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一端贯穿侧板外壁,并螺纹连接在相邻螺纹槽内腔,且所述螺栓与侧板外壁活动连接。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t形杆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两个所述伸缩杆为左右设置,且两个所述伸缩杆底端均插接有竖管,两个所述竖管均固定连接在基板顶部。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块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底壳内壁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活动连接在相邻滑槽内腔。
10.在一个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定位杆的底端均为尖角状设置,且若干个所述定位杆外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斜块。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板外侧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圆槽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
圆板螺纹连接在相邻圆槽内腔。
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t形杆,在后续施工结束后,可将伸缩管抽离竖管,然后转动t形杆,使得t形杆带动凸轮转动,此时凸轮不再推动活动块移动,使得活动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插杆抽离插槽,然后再通过圆块与圆槽之间的螺纹连接将圆块拆除,并使得进料管一同拆下,然后再通过工具转动左右两侧螺栓,使得螺栓抽离螺纹槽,再将底块和定位杆等部件拆除,将整体拆分为多个部分,便于后续携带和运输。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实施例立体图;
14.图2为一实施例正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一实施例图2中a处放大图;
16.图4为一实施例图2中b处放大图。
17.附图中,1、基板;2、圆槽;3、顶壳;4、进料斗;5、圆板;6、插槽;7、进料管;8、底壳;9、凸轮;10、t形杆;11、伸缩杆;12、竖管;13、侧板;14、竖槽;15、竖块;16、底块;17、定位杆;18、斜块;19、活动块;20、插杆;21、弹簧;22、滑块;23、滑槽;24、螺纹槽;2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19.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软土地层地下连续墙施工结构,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1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顶壳3,两个所述顶壳3顶部均插接有进料斗4,所述基板1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开设有圆槽2,两个所述圆槽2内腔均活动连接有圆板5,所述圆板5底部设有进料管7,所述进料管7顶端贯穿圆板5,并延伸至顶壳3内部,与进料斗4对接,两个所述圆板5相对一侧共同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基板1左右两侧共同设有定位机构。
21.使用时,将基板1固定在合适位置,然后通过进料斗4将混凝土导入进料管7内部,再通过进料管7将混凝土传递至施工位置,进行混凝土灌注加工。
2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壳8,所述底壳8固定连接在基板1底部,且所述底壳8内腔设有凸轮9,所述凸轮9顶部固定连接有t形杆10,所述t形杆10顶部贯穿底壳8和基板1,并分别与底壳8和基板1转动连接,所述凸轮9左右两侧均贴合有活动块19,所述活动块19与底壳8内壁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块19远离凸轮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杆20,所述圆板5外侧开设有若干个插槽6,所述插杆20远离活动块19的一端贯穿底壳8
侧壁,并插接在相邻插槽6内腔,且所述插杆20与底壳8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活动块19与底壳8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弹簧21。具体的,在圆板5进入圆槽2内部后,转动t形杆10,使得t形杆10带动凸轮9转动,凸轮9推动左右两侧的活动块19移动,活动块19带动插杆20移动,同时压缩弹簧21,此时插杆20插接在相对应的插槽6内部,完成圆板5的固定操作,进一步完成进料管7的固定操作,然后将伸缩杆11底端插接在相邻竖管12内部,避免t形杆10受到外力影响而转动,导致圆板5固定不牢固,在后续施工结束后,可将伸缩杆11抽离竖管12,然后转动t形杆10,使得t形杆10带动凸轮9转动,此时凸轮9不再推动活动块19移动,使得活动块19在弹簧21的作用下带动插杆20抽离插槽6,然后再将圆板5抽离圆槽2内部,并使得进料管7一同拆下,便于后续携带运输。
23.为了让施工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两个侧板13,两个所述侧板13分别固定连接在基板1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侧板13底部均开设有竖槽14,所述竖槽14内腔活动连接有竖块15,所述竖块15底部延伸至竖槽14底部,并固定连接有底块16,所述底块16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定位杆17,两个所述竖块15相对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24,两个所述侧板13相对一侧均设有螺栓25,所述螺栓25一端贯穿侧板13外壁,并螺纹连接在相邻螺纹槽24内腔,且所述螺栓25与侧板13外壁活动连接。具体的,需要根据施工的位置对进料斗4等部件的高度进行调整,有利于后续灌注混凝土工作的进行,便需要提前转动两个螺栓25,使得螺栓25抽离螺纹槽24,然后拉动竖块15,使得竖块15带动底块16移动,底块16带动定位杆17移动,在定位杆17与基板1之间的间距调整至合适后,再将螺栓25重新螺纹连接在相邻螺纹槽24内部,完成定位杆17的定位操作,然后将左右两处的多个定位杆17插入地面,完成基板1的固定操作,此时两个进料管7均位于槽内,可通过进料管7完成混凝土的灌注施工,在后续施工结束后,可再次转动螺栓25,解除竖块15与侧板13之间的连接,然后将竖块15连带底块16等部件一同拆除,将整体拆分为多个部件,便于后续携带和运输。
24.为了让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t形杆10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11,两个所述伸缩杆11为左右设置,且两个所述伸缩杆11底端均插接有竖管12,两个所述竖管12均固定连接在基板1顶部。具体的,在转动t形杆10带动插杆20插入插槽6内部后,为避免t形杆10受外力影响而转动,可将伸缩杆11拉伸,并将其底端插入竖管12内部,能够有效避免t形杆10收外力影响而转动,进一步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5.为了让活动块19移动不脱离轨迹,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活动块19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2,所述底壳8内壁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滑槽23,所述滑块22活动连接在相邻滑槽23内腔。具体的,在凸轮9的转动过程中,会推动活动块19移动,通过滑块22和滑槽23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活动块19脱离移动轨迹。
26.为了让定位杆17能够便捷的插入地面,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若干个所述定位杆17的底端均为尖角状设置,且若干个所述定位杆17外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斜块18。具体的,通过定位杆17的尖角状设置,在插入地面时,更加便捷,且斜块18的设计,能够避免定位杆17轻易的被拔出,提高了整体的固定效果。
27.为了让圆板5与圆槽2内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圆板5外侧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圆槽2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圆板5螺纹连接在相邻圆槽2内腔。具体的,通过此设置使得t形杆10在受到外界强力影响而导致插杆20抽离插槽6后,
圆板5与圆槽2内部之间任然存在着高强度的连接,能够有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圆板5脱离圆槽2,对后续施工造成影响。
2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