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4518发布日期:2022-12-24 06:2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公路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抗滑桩作为一种有效边坡防护措施,在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后运营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强降雨、地下水作用、锚索预应力损失、桩身耐久性、施工质量等),也会发生抗滑桩承载力不足的情况。抗滑桩的加固措施有很多,在不同的工况下需要选择适宜的加固方式。对于在路侧的悬臂式抗滑桩而言,由于临近车行道或人行道,传统的对抗滑桩采取加固措施后会对原来道路正常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能够对路侧的抗滑桩进行加固,并减小对原有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影响。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包括抗滑桩和加固单元,抗滑桩位于道路的一侧,抗滑桩用于对道路一侧边坡后方的土体进行阻挡,加固单元用于对抗滑桩提供加固作用;其中,加固单元包括承台基础以及斜撑柱,承台基础埋设于道路背离于抗滑桩的一侧,斜撑柱位于道路上方并横跨道路,斜撑柱的一端与承台基础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抗滑桩顶部,以对抗滑桩进行阻挡加固。
5.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道路背离于抗滑桩的一侧(即远离于边坡的一侧)设置有承台基础,承台基础埋设于土体内,承台基础可以给斜撑柱提供支撑作用,并且承台基础位于道路一侧不会占用道路的空间,对后期道路的交通通行干扰相对较小。利用加固结构中的斜撑柱起到连接承台基础和抗滑桩的作用,并且斜撑柱横跨道路的上方并与抗滑桩的桩顶连接,斜撑柱可以起到支撑抗滑桩桩顶的作用,对抗滑桩起到加固作用,而斜撑柱位于车道的上方,可以满足通车的净空要求,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
6.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撑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滑桩的顶端设置有植筋部,植筋部与斜撑柱内的钢筋连接。
7.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抗滑桩为既有结构,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斜撑柱与抗滑桩桩顶的连接强度,通过在抗滑桩的桩顶钻孔并植筋形成有外露的植筋部,这样斜撑柱内的钢筋可以与植筋部的钢筋连接,起到加强斜撑柱与抗滑桩的桩顶连接的强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撑柱为拱形结构。
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斜撑柱采用为拱形结构,相比于采用直线型的斜撑柱,拱形结构的斜撑柱能够使得道路上方的净空空间更大,更易满足道路的通行需求。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固单元还包括微型桩,微型桩竖直位于承台基础的下方,微型桩的桩顶与承台基础相连接。
11.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路况时,通过在承台基础的下方设置有微
型桩,微型桩能够伸入于土层内一定深度,能够使得承台基础的稳定性更强,那么承台基础对斜撑柱的支撑能力更强,提高加固结构对抗滑桩的加固能力。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型桩的数量设为四根,四根微型桩在承台基础上呈矩形分布。
1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微型桩的数量设为四个,并呈矩形分布于承台基础的下方,从而使得四个微型桩共同对承台基础进行支撑,提高了承台基础的整体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固单元的数量设为多个,多个加固单元沿道路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15.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道路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抗滑桩,通过设置有多个加固单元,多个加固单元能够共同对道路一侧的抗滑桩群进行加固,确保抗滑桩的整体稳定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道路的延伸方向上,承台基础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梁,第一连接梁用于将相邻两加固单元的承台基础连接为整体。
1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承台基础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梁,第一连接梁可以将相邻两加固单元的承台基础连接为整体,这样多个加固单元在第一连接梁的作用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不易出现局部失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加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19.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承台基础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承台基础施工时,第一连接梁与承台基础同步施工,使得多个承台基础连接为整体。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承台基础上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梁,第二连接梁沿道路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梁的一端与承台基础连接,另一端穿过道路下方的土层连接至抗滑桩的桩身。
2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承台基础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梁,第二连接梁位于承台基础和抗滑桩之间,第二连接梁可以与斜撑梁共同配合,对抗滑桩的桩顶以及桩身进行支撑阻挡,控制抗滑桩的侧向位移。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梁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第二连接梁靠近于抗滑桩的端部设置有弧面的连接端,连接端用于与抗滑桩的桩身抵接。
2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连接梁为预制混凝土结构,在现场施工时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更加节约工期,同时由于抗滑桩的桩身为曲面,将第二连接梁与抗滑桩相连的一端设置为弧面,能够增加第二连接梁与抗滑桩桩身的接触面积,减小其局部受力。
24.该加固结构的施工过程为: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的滑体推力计算微型桩的长度和间距,可选择空心钢管桩或预应力管桩,地质条件差时还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微型桩时还需露出一定长度,便于使得承台基础的钢筋与微型桩相连接,然后浇筑水泥混凝土的承台基础,承台基础需预留第一连接梁和斜撑柱的预留钢筋。在施工承台基础时,同时施工第一连接梁,每个承台基础通过第一连接梁进行连接,第一连接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连接梁与承台基础的预留钢筋绑扎为一体,然后同步浇筑施工。
25.每个独立的承台基础通过第二连接梁与抗滑桩的桩身相连接,考虑到第二连接梁现浇施工需要养护时间,不利于抗滑桩的自身稳定性,因此第二连接梁可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在预制时,第二连接梁的端部设计成凹槽形以支撑抗滑桩的桩身,第二连接梁的另一端支撑于承台基础的侧面,承台基础可以预留供第二连接梁伸入的凹槽。最后在承台基础的上方支模绑扎钢筋并浇筑斜撑柱,斜撑柱的顶部与抗滑桩桩顶的冠梁钻孔植筋部相连
接,斜撑柱施工完成后,完成抗滑桩的加固结构。
26.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加固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1中多个加固结构之间相互连接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标:10-抗滑桩;11-冠梁;20-承台基础;21-第一连接梁;22-第二连接梁;220-连接端;30-斜撑柱;40-微型桩;100-加固结构;200-边坡;300-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3.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也可以是可拆卸相连,或一体地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实施例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路侧悬臂式抗滑桩加固结构100包括抗滑桩10和加固单元,抗滑桩10位于道路300的一侧,抗滑桩10用于对道路300一侧边坡200后方的土体进行阻挡,加固单元用于对抗滑桩10提供加
固作用;其中,加固单元包括承台基础20以及斜撑柱30,承台基础20埋设于道路300背离于抗滑桩的一侧,斜撑柱30位于道路300上方并横跨道路300,斜撑柱30的一端与承台基础20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抗滑桩10顶部,以对抗滑桩10进行阻挡加固。
39.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道路300背离于抗滑桩10的一侧(即远离于边坡200的一侧)设置有承台基础20,承台基础20埋设于土体内,承台基础20可以给斜撑柱30提供支撑作用,并且承台基础20位于道路300的一侧不会占用道路300的空间,对后期道路300的交通通行干扰相对较小。利用加固结构100中的斜撑柱30起到连接承台基础20和抗滑桩的作用,且斜撑柱30横跨道路300的上方并与抗滑桩10的桩顶连接,斜撑柱30可以起到支撑抗滑桩桩顶的作用,对抗滑桩起到加固作用,而斜撑柱30位于车道的上方,可以满足通车的净空要求,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
40.可以理解地,上述所说的承台基础20埋设于道路300背离于抗滑桩10的一侧,这里的一侧可以是指道路300的侧分带或中分带,当道路300的车道宽度较宽时,则可以将承台基础20埋设于道路300的中分带一侧,如绿化带处,而对于道路300的车道宽度适中时,则可以将承台基础20埋设于道路300的外侧,即侧分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承台基础20设置在道路300的中分带一侧。斜撑柱30可根据抗滑桩10的高度以及路面车道的宽度进行设计。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撑柱3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滑桩10的顶端设置有植筋部,植筋部与斜撑柱30内的钢筋连接。由于抗滑桩10为既有结构,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斜撑柱30与抗滑桩桩顶的连接强度,通过在抗滑桩10的桩顶钻孔并植筋形成有外露的植筋部,这样斜撑柱30内的钢筋可以与植筋部的钢筋连接,起到加强斜撑柱30与抗滑桩10的桩顶连接的强度。
42.其中,多个抗滑桩的顶端之间一般设置有冠梁11,冠梁11可以将多个抗滑桩连接为整体,因此斜撑柱30的上端实则与抗滑桩10的冠梁11相连接,即在冠梁11位置处设置有植筋部,将钢筋植入于冠梁11中。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撑柱30为拱形结构。通过将斜撑柱30采用为拱形结构,相比于采用直线型的斜撑柱30,拱形结构的斜撑柱30能够使得道路300上方的净空空间更大,更易满足道路300的通行需求。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固单元还包括微型桩40,微型桩40竖直位于承台基础20的下方,微型桩40的桩顶与承台基础20相连接。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路况时,通过在承台基础20的下方设置有微型桩40,微型桩40能够伸入于土层内一定深度,能够使得承台基础20的稳定性更强,那么承台基础20对斜撑柱30的支撑能力更强,提高加固结构100对抗滑桩10的加固能力。
45.其中,微型桩40的长度以及微型桩40的数量以及间距可以根据地质条件和滑体推力计算,微型桩40可选择空心钢管桩、预应力管桩、地质条件差时还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打入微型桩40时还需露出一定长度,使得承台基础20的钢筋能与微型桩40相连接,提高微型桩40与承台基础20的稳定性。
46.另外,承台基础20上的微型桩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
47.可选地,微型桩40的数量设为四根,四根微型桩40在承台基础20上呈矩形分布。通过将微型桩40的数量设为四个,并呈矩形分布于承台基础20的下方,从而使得四个微型桩
40共同对承台基础20进行支撑,提高了承台基础20的整体稳定性。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加固单元的数量设为多个,多个加固单元沿道路30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由于道路300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抗滑桩,通过设置有多个加固单元,多个加固单元能够共同对道路300一侧的抗滑桩群进行加固,确保抗滑桩的整体稳定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道路300的延伸方向上,承台基础2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梁21,第一连接梁21用于将相邻两加固单元的承台基础20连接为整体。通过在承台基础2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梁21,第一连接梁21可以将相邻两加固单元的承台基础20连接为整体,这样多个加固单元在第一连接梁21的作用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不易出现局部失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加固结构100的整体稳定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梁21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承台基础20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承台基础20施工时,第一连接梁21与承台基础20同步施工,使得多个承台基础20连接为整体。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承台基础20上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梁22,第二连接梁22沿道路3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梁22的一端与承台基础20连接,另一端穿过道路300下方的土层连接至抗滑桩的桩身。通过在承台基础2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梁22,第二连接梁22位于承台基础20和抗滑桩之间,第二连接梁22可以与斜撑梁共同配合,对抗滑桩10的桩顶以及桩身进行支撑阻挡,控制抗滑桩10的侧向位移。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梁22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第二连接梁22靠近于抗滑桩10的端部设置有弧面的连接端220,连接端220用于与抗滑桩的桩身抵接。通过将第二连接梁22为预制混凝土结构,在现场施工时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更加节约工期,同时由于抗滑桩10的桩身为曲面,将第二连接梁22与抗滑桩10相连的一端设置为弧面,能够增加第二连接梁22与抗滑桩桩身的接触面积,减小其局部受力。
53.该加固的施工过程为: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200的滑体推力计算微型桩40的长度和间距,可选择空心钢管桩或预应力管桩,地质条件差时还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微型桩40时还需露出一定长度,便于使得承台基础20的钢筋与微型桩40相连接,然后浇筑水泥混凝土的承台基础20,承台基础20需预留第一连接梁21和斜撑柱30的预留钢筋。在施工承台基础20时,同时施工第一连接梁21,每个承台基础20通过第一连接梁21进行连接,第一连接梁21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连接梁21与承台基础20的预留钢筋绑扎为一体,然后同步浇筑施工。
54.每个独立的承台基础201通过第二连接梁22与抗滑桩10的桩身相连接,考虑到第二连接梁22现浇施工需要养护时间,不利于抗滑桩的自身稳定性,因此第二连接梁22可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在预制时,第二连接梁22的端部设计成凹槽形以支撑抗滑桩10的桩身,第二连接梁22的另一端支撑于承台基础20的侧面,承台基础20可以预留供第二连接梁22伸入的凹槽。最后在承台基础20的上方支模绑扎钢筋并浇筑斜撑柱30,斜撑柱30的顶部与抗滑桩10桩顶的冠梁11钻孔植筋部相连接,斜撑柱30施工完成后,完成抗滑桩10的加固结构100。
5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