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51202发布日期:2022-12-21 06:2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格栅井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格栅井。


背景技术:

2.格栅是污水泵站中最主要的辅助设备,主要用于保护水泵及防止管道堵塞,一般由一组平行的栅条组成。
3.工业污水需经过特殊的污水处理才能够排入到市政污水管网,相关技术中设置有格栅井,该格栅井可智能截留不达标的工业污水,以防止不达标的工业污水排放至市政管网;达标或被处理后达标的工业污水穿过格栅井进入到市政污水管网。
4.在实现上述相关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格栅在长时间过滤污水中的杂质后,格栅孔隙中会堆积有泥土等杂质,从而影响管道流通,需将唯一一个格栅清洗干净后才能使得管道继续流通顺畅,导致在格栅井使用过程中需频繁清洗格栅,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格栅的清洗次数,本技术提供一种格栅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格栅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格栅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连通有第一井管、第二井管;所述第一井管靠近所述第二井管的一侧设置有近底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底格栅的顶壁连接有若干远底格栅,所述井体的内侧壁与所述近底格栅及所述远底格栅滑动连接,所述井体的侧壁还连接有若干用于支撑所述近底格栅的支撑组件且所述支撑组件在所述井体的深度方向上依次分布。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第一井管流入,近底格栅对污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污水从第二管道流出;当近底格栅运行一段时间后,近底格栅表面会积累部分杂质影响第一管道的通畅,然后可按压远底格栅,近底格栅及远底格栅沿井体深度方向下移,近底格栅及远底格栅将第一组支撑组件挤入井壁内,然后继续按压远底格栅直至近底格栅与下一组支撑组件抵接,此时表面无杂质的远底格栅位于第一井管的进水口处,可继续过滤污水,从而实现无需每次都要清洗近底格栅才能保持管道通畅,即减少了对近底格栅的清洗次数。
9.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弹性件及支撑块,所述井体的一侧壁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弹性件及所述支撑块的放置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放置孔的内底壁相连,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块相连;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放置孔相适配,且所述支撑块与所述近底格栅相抵接的端壁为圆弧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远底格栅时,近底格栅挤压支撑块的圆弧面,支撑块向靠近放置孔的内底壁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件;当支撑块完全进入放置孔内时,近底格栅或远底格栅的靠近放置孔的侧壁继续抵紧支撑块,防止弹性件将支撑块弹出;然后继续按
压远底格栅直至近底格栅与下一支撑块抵接即可,从而可直接更换无杂质的远底格栅继续过滤污水。
11.可选的,所述远底格栅远离所述近底格栅的顶壁连接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端壁连接有施压块。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地面通过按压施压块即可将近底格栅及远底格栅向下按压,无需工作人员进入井内操作,提升了工作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13.可选的,所述第二井管外侧套设有环套,所述井体的内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环套过盈配合的密封环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套与密封环槽过盈配合可提高第二井管与井体之间的密封性,降低了污水从此处泄露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井体的内侧壁连接有用于清扫所述近底格栅及所述远底格栅的刷头,所述刷头的侧壁套设有从动环,所述从动环的上方设置有主动轮,且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井体的侧壁相连,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环之间套设有传动带;所述主动轮的端壁连接有转动杆。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近底格栅或远底格栅上泥土等杂质过多时,工作人员可转动转动杆,从而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从动环转动,继而带动刷头转动,刷头对近底格栅或远底格栅上的杂质进行清洗,从而保持管道的流畅。
17.可选的,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环的侧壁皆设置有两凸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凸环可防止传动带打滑时滑脱出主动轮或从动环。
19.可选的,所述井体的内侧壁连接有限位板,所述近底格栅及所述远底格栅通过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井体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板靠近所述近底格栅的内侧壁设置有滑垫。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近底格栅及远底格栅沿限位板向下滑动时,滑垫的摩擦系数较小,即滑垫减小了限位板与远底格栅或近底格栅之间的摩擦,便于近底格栅及远底格栅向下滑动。
21.可选的,所述近底格栅与所述远底格栅之间可拆卸的相连,相邻两所述远底格栅之间可拆卸的相连。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近底格栅或远底格栅老化或被腐蚀严重时,近底格栅与远底格栅之间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更换近底格栅或远底格栅;两远底格栅之间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更换远底格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在近底格栅的顶壁连接有若干远底格栅,井体的侧壁连接有支撑近底格栅的若干支撑组件,可减少近底格栅的清洗次数;
25.2、在远底格栅的顶壁连接有延伸杆,延伸杆的端壁连接有施压块,便于工作人员按压远底格栅。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格栅井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2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凸起与传动带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
32.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33.图8为图2中d处的放大图。
34.图中:1、井体;11、放置孔;12、密封环槽;13、刷头;14、从动环;15、主动轮;151、转动杆;152、凸环;16、传动带;17、第一支架;18、二支架;2、第一井管;3、第二井管;31、环套;4、近底格栅;41、凸块;411、第二配合孔;5、远底格栅;51、延伸杆;52、施压块;53、第一配合孔;54、固定螺栓;55、安装孔;6、限位板;61、滑垫;7、支撑组件;71、支撑块;7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格栅井。参照图1,格栅井包括井体1,井体1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连通有第一井管2、第二井管3,污水从第一井管2进入到井体1中,从第二井管3流出井体1。
37.参照图2,第一井管2靠近第二井管3的一侧设置有近底格栅4,近底格栅4的顶壁设置有两个远底格栅5,井体1的内侧壁连接有一对用于限制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水平方向移动的“l”型限位板6。井体1的侧壁还连接有三组用于支撑近底格栅4的支撑组件7,且该三组支撑组件7沿井体1的深度方向均匀分布。最高处的远底格栅5的顶壁连接有延伸杆51,延伸杆51的端壁连接有施压块52,便于施工人员施力。
38.参照图3,支撑组件7包括弹性件72及支撑块71,井体1靠近近底格栅4的侧壁开设有用于放置弹性件72及支撑块71的放置孔11,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72为弹簧;弹性件72的一端与放置孔1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弹性件72的另一端与支撑块71相连;支撑块71与放置孔11相适配且支撑块71与近底格栅4相抵接的端壁为圆弧面,便于将支撑块71完全挤入放置孔11内。当支撑块71与近底格栅4相抵接时,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的自重对支撑块71产生的压力所分解的水平分力无法推动支撑块71移动。
39.当近底格栅4上的泥土等杂质过多影响污水流通时,施工人员可手握施压块52向下施力,支撑块71的圆弧面上受到一水平分力的挤压,弹性件72受到挤压,近底格栅4逐渐向下移动,支撑块71逐渐向靠近放置孔11内底壁的方向移动;当近底格栅4完全遮挡住支撑块71时,支撑块71此时完全进入到放置孔11内,近底格栅4继续向下移动直到与下一支撑块71抵接时,施工人员停止对远底格栅5进行按压,此时远底格栅5与第一井管2相对,可继续过滤污水。
40.井体1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一支架17,第一支架17转动连接有用于清扫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的刷头13,刷头13的侧壁套设有从动环14,井体1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二支架18,且第二支架18位于第一支架17的上方,第二支架18转动连接有主动轮15;主动轮15与从动环14之间套设有传动带16,主动轮15的侧壁连接有转动杆151。当需要清理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上的泥土等杂质时,先转动转动杆151以带动主动轮15转动,主动轮15通过传动带16带动从动环14及刷头13转动,从而实现对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的清扫。
41.参照图4,主动轮15与从动环14的侧壁皆连接有两凸环152,可预防传动带16滑脱。
42.参照图5,第二井管3的外侧壁套设有环套31,井体1的内侧壁开设有与环套31过盈配合的密封环槽12,可提高第二井管3与井体1之间的密封性,降低污水从此处泄露的可能性。
43.参照图6及图7,限位板6靠近近底格栅4的侧壁设置有滑垫61,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两者的侧壁与滑垫61相贴合,本实施例中的滑垫61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其摩擦系数较小,可减少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与限位板6之间的摩擦,便于施工人员推移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
44.参照图8,近底格栅4靠近远底格栅5的一端连接有凸块41,远底格栅5靠近近底格栅4的一端开设有与凸块41间隙配合的安装孔55;远底格栅5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配合孔53,第一配合孔53插设有固定螺栓54,凸块41开设有与第一配合孔53同轴的第二配合孔411,固定螺栓54与第二配合孔411螺纹连接。相邻两远底格栅5之间采用同样的固定方式。
45.参照图2及图8,当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老化或被腐蚀严重需要更换时,先将近底格栅4及远底格栅5拉出井体1,然后拧出固定螺栓54并拔出即即可拆掉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接着换上新的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再将固定螺栓拧入第二配合孔411并拧紧并放回原位即可。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格栅井的实施原理为:当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上的泥土等杂质过多时,可将远底格栅5向下按压,近底格栅4向下移动的同时会挤压支撑块71的圆弧面,支撑块71向靠近放置孔11内底壁的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件72;近底格栅4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支撑块71完全进入放置孔11内且受到近底格栅4或远底格栅5的阻挡,完全进入放置孔11的支撑块71无法弹出放置孔11外。当近底格栅4与下一组支撑块71相抵接时,远底格栅5移动至第一井管2的前方,便可继续过滤污水。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需每次都需清扫近底格栅4上的杂物才能保持管道通畅,本技术可减少清扫近底格栅4的次数。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